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04-10陆一琳
陆一琳
摘 要:文章简要阐述了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探索实践“校企调查研究,实施科学分组”、“落实分层思想,优化教学环节”等分层教学实施路径。
关键词:中职校; 信息技术课程; 分層教学
一、存在问题
随着江苏中职招生普职比例的调整,中职学生的生源会变得比较复杂,导致学生个体差异更大。面对这种差异,我们目前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却基本上都推行“零起点”的教育,满足了一部分基础比较弱的学生的需要。这种“齐步走”,“一刀切”的教学,使得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该课程且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阻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很迫切,也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二、分层教学实施路径
(一)校企调查研究,实施科学分组
通过对我校分层教学现状和相关企业开展具体的调查,切实研究我校20、21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职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采用动态隐性分层方式[1],分层隐性化和模糊化,科学地把分层教学和保护学生人格相结合,有利于开展鼓励式教学。学生根据任务难度和自身能力评估,根据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确定学习层次,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启航组”学生完成基本模仿任务,“提高组”学生完成进阶创意任务,“工作组”学生完成拓展创新任务。学生在每个项目中的分层是自我评估过后的自主选择,因此根据阶段能力的提升,项目难度差异,个人的兴趣特长,每次的分层都是动态的,教师鼓励学生完成既定任务后挑战高层次的学习。
(二)落实分层思想,优化教学环节
1.备课分层。
基于校企合作开发团队,本课程主讲教师、企业导师一起研讨,按照“分析岗位标准→提炼职业能力→转化学习领域→设计教学项目→制定评价方案”的流程开发课程;从真实工作实践出发设计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有效对接岗位能力;各项目学习知识与技能点由浅入深,专业技能螺旋上升;项目工作流程由易到难,岗位能力迭代递进。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属于分层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教学目标具体在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每个目标再细分为基础目标(三个组共同的学习目标)、进阶目标(提高组、工作组的学习目标)、高阶目标(工作组的学习目标)三个层次。
2.课堂教学分层。
课程教学从职场中提炼工作情境要素,融入学场,把作品制作过程和项目教学过程有机融合,形成了 “双程融合、分层实施”教学创新模式。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区别对待。对“工作组”学生以鼓励创新为主;对“提高组”学生以激发兴趣为主,对“启航组”学生以增强信心为主。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根据信息化平台发布的任务进行课前预习,预判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提前预估自己的分组和所要达到的分层目标。课上所有学生都先完成基本学习任务,教师通过基本模仿任务的教学,完成基本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模仿制作示例习得技能;在完成基本任务后,鼓励学生继续进行进阶任务的学习,通过企业优秀案例、成熟的商业作品,进行对比,找一些共性元素和作品的差距,通过模仿中适当创意,来完成模仿到创意制作的飞跃,为拓展任务做准备。在进阶任务中完成的较好的,可以接受企业招标任务,进一步通过与企业专家的交互,通过企业作品的需求分析、创意创新制作、企业专家的指导、修改完善作品、评价甄选等环节,作品更接近于企业行业标准,提前熟悉岗位要求和制作流程,实现双程的学习。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甄选,进而发布在商业平台,发挥其商业价值,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
3.作业分层。
学生作业分必做、选做两类。必做作业实验班三个组的学生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较基础的题。选做作业主要指拔尖提高题,根据优等生和中等生学习水平设计,要求“工作组”学生必做,并要求一题多解。鼓励“提高组”学生都能去做,并要求他们比一比谁做的多,谁做的好。对“启航组”的学生一般只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
对“启航组”层学生尽量采用面批,及时指导,做到日日清,帮助他们提高;对“提高组”和“工作组”学生的作业,采取初改或者轮改的方式,批改后,要求他们互相对照独立完善,鼓励他们自主钻研,力求更优。
4.评价分层。
本课程评价由企业导师考评结合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考评,构成多元化考评体系。企业导师通过在线观看学生制作的各项目作品,对作品的制作规范与创新设计做出评分;学生自我评价分小组成员互相打分、组间打分和自我打分三部分,通过该环节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流程、创新能力开展自我考评,从而不断改进,获得提高; 教师对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做出考评。
参考文献:
[1] 袁海轮.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隐性分层的教学研究—“隐性分组、异质建组—分层备课—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9(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