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朝唱和诗考述
——以建康诗为中心

2022-04-09

甘肃社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沈约建康永明

陆 路

(上海师范大学 a.都市文化研究中心;b.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提要: 唱和诗是六朝主要诗歌类型之一,建康作为都城是六朝唱和诗创作最兴盛的地区。六朝唱和诗以新体诗为主,在内容上包括咏物、咏怀、游览、闺情、论佛谈道等,六朝诗歌的主要题材大都可成为唱和的内容。探究六朝建康唱和诗对于该时期文士交游、文学思想、诗歌技法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某些基础,唱和诗亦是六朝诗歌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唱和诗是六朝最兴盛的诗歌类型之一,对增进文士间友谊、交流文学思想、实践文学理念、增强创作技法具有重要意义。建康作为都城是六朝诗歌创作最兴盛的地区,自然也是六朝唱和诗创作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故通过对建康唱和诗的研究,可以明晰六朝唱和诗的总体情况。本文对六朝建康唱和诗进行逐一考索(东吴、东晋时期建康暂无可知的唱和诗,故考索从南朝宋开始),唱和诗关系到唱和双方,故分析这类诗歌亦对相关人物生平的研究具有补充作用,齐梁是六朝唱和诗的鼎盛期,四萧(萧衍、萧统、萧纲、萧绎)作为皇室中心并且爱好文学,是梁代包括唱和诗在内的诗歌创作的重心,有关四萧及其臣僚唱和诗的考述,笔者另有专文,故此处仅涉及对四萧与其臣僚唱和诗之外的六朝唱和诗的研究。

一、六朝建康唱和诗考

(一)南朝宋

鲍照《和王丞》,王丞即秘书丞王僧绰。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八月义季卒,鲍照入始兴王浚幕府,王僧绰是时亦在始兴王浚幕府,故得相识,约是年王僧绰徙任秘书丞,大约临别前王僧绰作诗(已佚),鲍照作是诗以和[1]73-74。鲍照《和王护军〈秋夕〉》,据《宋书·孝武帝纪》:元嘉三十年闰六月甲午至八月甲午,王僧达为护军将军,是诗即此期间作于建康。王僧达《秋夕》已佚[1]108。谢庄《和〈元日花雪〉应诏》,《宋书·符瑞志》:“大明五年(461年)正月戊午元日,花雪降殿庭。时右卫将军谢庄下殿,雪集衣。还白,上以为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诗》。”[2]卷二九,873该诗正作此时。

(二)南朝齐

江淹《冬尽难离和丘长史》,丘长史指江州刺史镇南将军王延之长史丘灵鞠。建元二年(480年)丘灵鞠与江淹曾同掌国史,后江淹又为中书侍郎。丘灵鞠出为江州刺史、镇南将军王延之长史。是年冬,江淹与丘灵鞠在建康和江州遥相唱和(据江淹诗“宝礼自千里,缣书果君题。山川吐幽气,云景抱长怀。兹别亦为远,潮澜郁东西”可知),丘灵鞠原诗已佚[1]153。沈约《和左丞庾杲之〈移病〉》,《南齐书·庾杲之传》:“转尚书左丞,常侍、领中正如故。出为王俭卫军长史。迁黄门郎,兼御史中丞,寻即正。”[3]卷三四,165《南齐书·武帝纪》:“建元四年三月乙丑,称先帝遗诏,以尚书左仆射王俭为尚书令……六月甲申立皇太子长懋。”[3]卷三,45《南齐书·王俭传》:“上崩,遗诏以俭为侍中、尚书〔令〕、(左)镇军将军。永明元年,进号卫军将军,参掌选事。二年,领国子祭酒、丹阳尹,本官如故。给鼓吹一部。三年,领国子祭酒。叔父僧虔亡,俭表解职,不许。又领太子少傅,本州中正,解丹阳尹……五年,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固让。”[3]卷二三,436则庾杲之为尚书左丞当在永明元年(483年)前。建元四年三月王俭为尚书令,庾杲之大约此时转尚书左丞,成为王俭的属官,正因此永明元年王俭为卫军将军,以杲之为长史。沈约最初即奉文惠太子,建元四年六月太子入东宫,以沈约为步兵校尉,后迁太子家令(《梁书·沈约传》)[4]卷一三,233。庾杲之建元四年三月至永明元年为尚书左丞,而此时沈约亦在建康,诗云:“岁暮岂云聊,参差忧与疾。”[5]卷一一,1268则该诗作于建元四年末明矣。庾杲之《移病》已佚。沈约《和王卫军〈解讲〉》,《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永明三年,于崇正殿讲《孝经》,少傅王俭以擿句令太〔子〕仆周颙撰为义疏。”[3]卷二一,399卫军将军领太子少傅王俭、太子家令沈约皆参加文惠太子讲《孝经》活动,王俭作《解讲》(已佚),沈约作是诗和之。

任昉《同谢朏〈花雪〉》,王俭以任昉为丹阳尹主簿,永明三年王俭解丹阳尹,以是年竟陵王子良兼司徒,任昉转子良记室参军(《梁书·任昉传》)[4]卷八,252。《南齐书·陆慧晓传》:“时陈郡谢朏为左长史,府公竟陵王子良谓王融曰……子良于西邸抄书,令慧晓参知其事。”[4]卷四十,806则谢朏曾为竟陵王子良长史,与任昉同在竟陵王幕府,谢朏永明五年出为冠军将军、义兴太守(《梁书·谢朏传》)[4]卷一五,262。则该诗约永明三或四年冬和谢朏《花雪》(已佚)而作。沈约《和陆慧晓〈百姓名〉》,陆慧晓参与萧子良西邸抄书之事,大约永明五年陆慧晓为司徒竟陵王右长史时作《百姓名》(已佚),沈约作该诗和之。

王融《寒晚敬和何征君点》,《梁书·何点传》:“司徒竟陵王子良欲就见之,点时在法轮寺,子良乃往请,点角巾登席,子良欣悦无已,遗点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铛。”[4]卷五一,733大约何点在司徒竟陵王子良幕府时认识何点作是诗,约作于永明五年子良正式为司徒之后。王融、沈约、范云皆作有《奉和竟陵王〈郡县名〉》,沈约《和竟陵王〈游仙〉》二首、王融《游仙》五首,王融《药名》、沈约《奉和竟陵王〈药名〉》,王融《抄众书应司徒教》、沈约《奉和竟陵王〈抄书〉》,诸诗乃萧子良为司徒后王融、沈约、范云等与子良唱和之作。王融《游仙》五首,章樵注《古文苑》卷九:融集云应教。则约为和竟陵王《游仙》而作。萧子良《郡县名》《游仙》《药名》《抄书》等诗已佚。

萧赜《悼何美人》、崔元祖《奉和〈悼何美人〉》,《南史·崔祖思传》:“(崔祖思)子元祖有学行,好属文,仕至射声校尉。武帝取为延昌主帅。从驾至何美人墓,上为悼亡诗,特诏元祖使和,称以为善。永明九年,魏使李道固及蒋少游至。”[6]卷四七,1172据此叙述顺序,崔元祖从驾至何美人墓,齐武帝作悼亡诗元祖和之(二诗皆佚)约在永明九年前。王融《咏池上梨花》、刘绘《和〈池上梨花〉》,《南齐书·刘绘传》:“复为司空记室录事,转太子洗马,大司马咨议,领录事。时豫章王嶷与文惠太子以年秩不同,物论谓宫、府有疑,绘苦求外出,为南康相……征还为安陆王护军司马,转中书郎,掌诏诰。”[3]卷四八,841,《南齐书·安陆王子敬》:“永明七年,征侍中,护军将军。十年,转散骑常侍、抚军将军、丹阳尹。”[3]卷四十,702刘绘永明七年为护军将军安陆王子敬司马,八年转中书郎。永明八年春刘绘、王融同为中书郎,二诗即作于此时。永明九年初春所作《饯谢文学》刘绘官职已署为中书,亦证明刘绘至晚永明八年上任中书郎。

萧子隆《经刘瓛墓下作》,萧子良《登山望雷居士精舍同沈右卫(率)〈过刘先生墓下作〉》、沈约、虞炎、柳恽皆作有《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谢朓《奉和竟陵王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雷居士指刘宋时著名学者雷次宗。《宋书·隐逸传·雷次宗》:“元嘉十五年,征次宗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使为皇太子诸王讲丧服经。次宗不入公门,乃使自华林东门入延贤堂就业。二十五年,卒于钟山,时年六十三。”[2]卷九三,2294诗中之雷居士精舍即指此招隐馆。刘瓛为宋齐间著名学者,京师士子多从之受业,卒于永明七年。《(万历)应天府志》卷二二:“刘瓛墓在青龙山。”[7]青龙山在今南京东南江宁区一带。钟山东接青龙山。萧子隆诗:“初松切暮鸟,新杨摧晓风。”萧子良诗云“明情日夜深,徽音岁时灭”,柳恽诗:“山风起寒木,野雀乱秋榛。”谢朓诗:“岁晚结松阴,平原乱秋草。”[8]291-301可见这些诗皆同时作,萧子良诗序:“属舍弟随有示来篇,弥缜久要之情。益深宿草之叹。升望西山,率尔为答。虽因事雷生,实申悲刘子云尔。”[8]293则萧子良并未直接至刘瓛墓,而是读到萧子隆《经刘瓛墓下作》,与沈约等登钟山眺望雷次宗精舍,以萧子隆诗为题,同赋“悲刘子”之意,沈约等作诗和萧子良,申“悲刘子”之旨[26]334。永明九年春,谢朓随萧子隆前往荆州,则萧子良该诗及诸和诗作于永明八年秋冬之际。王融《和南海王殿下〈咏秋胡妻〉》,《南齐书·南海王子罕传》:“南海王子罕字云华,世祖第十一子也。永明六年,为北中郎将、南琅邪彭城二郡太守。上初以白下地带江山,徙琅邪郡自金城治之,子罕始镇此城。十年,为持节、都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军事、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3]卷四十,712该诗约作于永明十年子罕为南兖州刺史前。萧子罕《咏秋胡妻》已佚。

沈约《和王中书〈白云〉》,此处诗题从《艺文类聚》。《初学记》《文苑英华》中作《和王中书德充〈咏白云〉》。王中书指中书郎王思远。德充或为思远字。是诗可兼考王思远生平。《南齐书·王思远传》:“建元初,为长沙王后军主簿,尚书殿中郎,出补竟陵王征北记室参军,府迁司徒,仍为录事参军。迁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素好士,并蒙赏接。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不许。及祥日,又固陈,世祖乃许之。除中书郎,大司马咨议。”[3]卷四三,765《南齐书·武帝纪》:“永明五年春正月戊子,以太尉豫章王嶷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竟陵王子良为司徒。”[3]卷五,53大约王思远永明五年为司徒竟陵王子良录事参军,迁太子中舍人,求出为远郡,前往建安任太守,不久其长兄思玄去世,思远求解职而朝廷不许,到了永明六年其兄周年祭又固陈,朝廷乃许解职,是时思远回建康,祥祭结束后其为兄服丧期亦满(为兄服斩衰一年),乃除中书郎。永明六年沈约亦为中书郎。任中书郎期间王思远作有《咏白云》(已佚),沈约和之。后又任大司马咨议,《南齐书·武帝纪》:“永明五年春正月戊子,以太尉豫章王嶷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竟陵王子良为司徒……十年夏四月辛丑,大司马豫章王嶷薨。”[3]卷三53,59《南齐书·邵陵王子贞传》:“永明十年,为东中郎将、吴郡太守。郁林即位,进号征虏将军,还为后将军。建武二年,见诛。年十五。”[3]卷四十,713永明十年大司马豫章王嶷薨,是年邵陵王萧子贞为吴郡太守,则王思远是时前往吴县(治今江苏苏州)任吴郡丞。沈约《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谢朓《和王中丞〈闻琴〉》,王中丞指御史中丞王思远。《南齐书·王思远传》:“出为使持节、都督广交越三州诸军事、宁朔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思远依事劾奏,高宗及思远从兄晏、昭略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建武中,迁吏部郎。思远以从兄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上知其意,乃改授司徒左长史。”[3]卷四三,765《南齐书·郁林王纪》:“隆昌元年六月丙寅,以黄门侍郎王思远为广州刺史。”[3]卷四,71《南齐书·海陵王纪》:“延兴元年八月甲辰,以尚书左仆射王晏为尚书令。”[3]卷五,78王思远未任广州刺史而迁御史中丞,故王思远任御史中丞在隆昌元年六月。建武元年八月王晏为尚书令,王思远不愿任吏部郎而改授司徒左长史,可知王思远为御史中丞当在隆昌元年(494年)六月至延兴元年(494年)八月。沈约、谢朓此期间与王思远唱和。王思远《咏月》《闻琴》已佚。此间沈约为吏部郎,是时谢朓掌中书诏诰,正在建康,建武二年沈约出为东阳太守,王思远亦已任司徒左长史。

徐勉《昧旦出新亭渚》、谢朓《和徐都曹〈出新亭渚〉》,可知当时徐勉正为都曹。《南史·徐勉传》:“迁临海王西中郎田曹行参军,俄徙署都曹。”[6]卷六十,1478《南齐书·巴陵王昭秀传》:“郁林即位,封临海郡王,二千户。隆昌元年,为使持节、都督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延兴元年(隆昌元年七月改元延兴),征为车骑将车,卫京师,以永嘉王昭粲代之。”[3]卷五十,821《南齐书·郁林王纪》:“永明十一年十一月辛亥,立曲江公昭秀为临海王。隆昌元年春正月丁未,临海王昭秀为荆州刺史,永嘉王昭粲为南徐州刺史。”[3]卷四,70《南齐书·海陵王传》:“延兴元年八月西中郎将临海王昭秀为车骑将军。南徐州刺史永嘉王昭粲为荆州刺史。”[3]卷五,78大约隆昌元年正月徐勉入西中郎将、荆州刺史临海王昭秀幕为田曹参军,不久转为署都曹,昭秀前往荆州徐勉陪同。《六朝事迹编类》:“宋孝武即位于新亭,仆射王僧达改为中兴亭,去城南十五里,俯近江渚。”[9]卷四,50《太平寰宇记》:“临沧观,在劳山。山上有亭七间,名曰新亭,吴所筑,宋改为新亭,中闲名临沧观。晋周顗与王导等常春日登之会宴。顗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即此也。谓之劳劳亭,古送别所。”[10]卷九十,1789新亭是建康西南要塞,亦为著名送别之地。徐勉诗云:“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8]正为初春之景,该诗大约即隆昌元年正月徐勉随临海王昭秀前往荆州,离开建康出新亭作,谢朓是时约为殿中尚书郎,谢朓为徐勉送行作诗和之。据《南齐书·明帝纪》,永泰元年春正月丁未,巴陵王昭秀被杀[3]卷六,90。大约永泰元年(498年)春正月昭秀被杀前后,徐勉离开其幕府。

谢朓《和王主簿〈怨情〉》、谢朓《同王主簿〈有所思〉》牵涉对王敬则、王季哲等人生平的考述。《文选·和王主簿〈怨情〉》李善注:“《集》云:‘王主簿季哲。’”[11]卷三十,1985《南齐书·王敬则传》:“隆昌元年,出敬则为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五郡军事、会稽太守,本官如故。海陵王立,进位太尉……(永泰元年四月)收敬则子员外郎世雄、记室参军季哲、太子洗马幼隆、太子舍人少安等,于宅杀之。长子黄门郎元迁,为宁朔将军,领千人于徐州击虏,敕徐州刺史徐玄庆杀之。”[3]卷二六,484,486可见王季哲是王敬则的次子,谢朓的妻弟。《南齐书·武帝纪》:“永明十一年春正月癸丑,以骠骑大将军王敬则为司空……右卫将军崔慧景为豫州刺史。”[3]卷三,60《南齐书·海陵王纪》:“(延兴元年)八月甲辰,以司空王敬则进位太尉,新除车骑大将军陈显达为司空。”[3]卷五,78《南齐书·明帝纪》:“建武元年冬十月癸亥,太尉王敬则为大司马,司空陈显达为太尉……永泰元年四月丁卯,大司马会稽太守王敬则举兵反。”[3]卷六,84可见永明十一年春正月至延兴元年八月,王敬则为司空。延兴元年八月至建武元年十月(延兴元年十月改元建武)为太尉。《南齐书·百官志》:“(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旧为通官。司徒府领天下州郡名数户口簿籍。虽无(校按:此下疑有脱文。据《宋书·百官志》:‘司徒若无公,唯省舍人,其府常置。其职寮异于余府,有左右长史、左西曹掾属各一人,余则同矣。余府有公则置,无则省。’则此亦当云‘虽无司徒公,其府不废’,文义始足。)常置左右长史、左西〔曹〕掾属、主簿、祭酒、令史以下。”[3]卷一六,312三公可置主簿,王敬则为司空、太尉时以其子季哲为主簿。建武元年冬十月至永泰元年春王敬则为大司马,以其子季哲为记室参军。谢朓永明十一年秋回到建康,隆昌元年王敬则出为会稽太守,王季哲随同前往。王敬则出为会稽太守约在是年夏。诸诗约隆昌元年春作于建康。王季哲《怨情》《有所思》已佚。《文选》卷三十沈约《和谢宣城》李善注“《集》云:‘和谢宣城朓《卧疾》’”[11]1988,可见该诗是和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建武三年夏秋之际,谢朓为宣城太守时卧疾,作诗呈时任五兵尚书的沈约,沈约在建康作是诗和之。诗云:“晨趋朝建礼,晚沐卧郊园。宾至下尘榻,忧来命绿樽。昔贤侔时雨,今守馥兰荪。神交疲梦寐,路远隔思存。”“晨趋”四句,写己为尚书以及退朝后的生活;“昔贤”四句,写谢朓为太守之贤能以及对朓之思念。

江孝嗣《北戍琅邪城》、谢朓《和江丞〈北戍琅邪城〉》,琅邪城,永明六年移置于白下(今南京北幕府山南麓之南琅邪郡),《太平寰宇记》:“琅邪国人立地在江乘县界,齐武帝永明六年移琅邪于白石垒,在(上元)县西北十八里,齐梁讲武于此。”[10]卷九十,1789永明六年九月壬寅(九月二十五,488年10月16日)和永明九年九月戊午(九月二十三,491年11月10日),齐武帝两次幸琅邪城讲武[3]卷三,55,59,可见该地确为军事要地。该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但谢朓有和诗,谢朓卒于永元元年(499年),则江孝嗣该诗当作于此前。至少永明六年九月壬寅前琅邪城已移置白下。谢朓永明九年春至十一年秋在荆州,建武二年夏至建武三年冬天先后在宣城和湘州。建武四年春夏之际至建武五年秋在南徐州,此后永元元年下狱死在建康,江孝嗣诗云:“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谢朓诗云“春城丽白日,阿阁跨层楼……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8]320-321,亦写春天。二诗约作于永明七年或八年、隆昌元年、建武二年中某个春季,具体创作时间未详。或以为谢诗中有京洛、淮济正证明此琅邪乃北徐州之琅邪[26]73-74,但宋明帝时已失淮北之地,北徐州则移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所以原北徐州之琅邪(今山东费县)齐时早已属北魏,江孝嗣当然不可能至此戍卫。其实京洛、淮济并非实写,因为琅邪城是戍卫要地,由此想到北方失地是很自然的。王晏《和徐孝嗣》,《南史·王晏传》:“永明中,武帝欲以明帝代晏领选……晏性浮动,志欲无厌,自谓旦夕开府。又望录尚书,每谓人曰:‘徐公应为令。’又和徐诗云:‘槐序候方调。’其名位在徐前,徐若三槐,则晏不言自显,人或讥之。”[6]卷二四,658建武四年(497年)王晏为齐明帝所诛,该诗大约作于建武三年。是诗今留存《南史》中所录一句,徐孝嗣诗已佚。

沈约《直学省愁卧》、沈约《行园》、谢朓《和沈祭酒〈行园〉》、沈约《宿东园》、沈约《憩郊园和约法师〈采药〉》,沈约隆昌元年春至建武三年春为东阳太守。永泰元年七月齐明帝崩,沈约迁左卫将军。则建武四年沈约已是国子祭酒[12]625-627。《直学省愁卧》云:“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11]1995作于任国子祭酒初,言归即休假归东园,该诗作于《行园》之前。谢朓有《和沈祭酒〈行园〉》,则沈约该诗作于国子祭酒任上,园即东园(二诗见于《谢宣城诗集》卷四)[8]317-318,皆写秋景,建武三年秋沈约为五兵尚书,永泰元年秋为左卫将军,谢朓入南徐州晋安王宝义幕府在建武四年春,是年秋正在宝义幕府。谢朓有《休沐重还丹阳道中》作于建武四年秋休假自京口返回建康途中,则是年秋有一段时间谢朓在建康休假,故可与沈约唱和,则沈、谢二诗即建武四年秋作于建康。《宿东园》云:“树顶鸣风飙,草根积霜露。”[11]1404亦写秋景,与《行园》同时作。约法师即释慧约。据《续高僧传》卷六,释慧约俗姓娄为东阳大族,住于钟山草堂寺,沈约出为东阳太守,慧约与沈约同行,沈约还建康,慧约亦回本寺[13]182-184,郊园即东园,该诗大约与《行园》《宿东园》等同时作。释慧约原诗已佚。

沈约《出重围和傅昭》,据《南齐书·东昏侯纪》永元二年三月北魏占寿阳,崔慧景奉命讨伐,四月至广陵而返,还攻建康,围城,豫州刺史萧懿起兵救援,慧景败,逃亡被杀[3]卷七,99。林家骊以为出重围正是指出崔慧景围困的建康城,傅昭当时为尚书左丞。是诗为沈约和傅昭诗而作,傅昭原诗已佚[12]637。何逊《和司马博士〈咏雪〉》,司马博士即司马褧之父司马燮。《南史·司马褧传》:“司马褧字元表,河内温人也。曾祖纯之,晋大司农高密敬王。祖让之,员外常侍。父燮,善《三礼》,仕齐位国子博士。”[6]卷六二,1513则何逊大约齐末与司马燮交往,司马燮原诗已佚,是诗约作于永元二年(500年),何逊大约因此认识司马褧。

沈约《和刘中书〈仙诗〉》二首,《南齐书·刘绘传》:“征还为安陆王护军司马,转中书郎,掌诏诰……高宗辅政,引为镇军长史,转黄门郎。”[3]卷四八,842《南齐书·明帝纪》:“(永明)十一年,领右卫将军。世祖遗诏为侍中、尚书令,寻加镇军将军,给班剑二十人。……建武元年十月己巳,以安陆侯子宝眰为湘州刺史。”[3]卷六,84-85刘绘大约永明七年为安陆王子敬护军司马,十年安陆王转散骑常侍、抚军将军、丹阳尹(上文已引《南齐书·安陆王子敬传》),刘绘转为中书郎,永明十年至十一年间为中书郎。永明末沈约为御史中丞、车骑将军,正在建康,可与刘绘唱和,故刘绘《仙诗》(已佚)及沈约和作约作于永明十年至十一年间。隆昌元年沈约出为东阳太守,刘绘已非中书郎,该诗不可能作于隆昌间。刘绘《咏博山香炉》、沈约《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南齐书·东昏侯纪》:“永元二年十二月,雍州刺史梁王起义兵于襄阳。戊寅,以冠军长史刘绘为雍州刺史。三年三月甲辰,以辅国将军张欣泰为雍州刺史。”[3]卷七,101则刘绘实未上任雍州刺史,沈约称刘绘为刘雍州只是朝廷原有此任命,故该诗及沈约和诗作于永元二年十二月至三年三月(500—501)间,是时也称刘绘为刘雍州。江洪《和新浦侯〈斋前竹〉》《和新浦侯〈咏鹤〉》,新浦侯指萧子云。《梁书·萧子云传》:“子云字景乔,子恪第九弟也。年十二,齐建武四年,封新浦县侯,自制拜章,便有文采。天监初,降爵为子。”[4]卷三五,513称萧子云为新浦侯,则二诗作于建武四年(497年)至中兴二年(502年)齐亡期间,萧子云《斋前竹》《咏鹤》皆佚。

(三)南朝梁

何逊《苦热》、任昉《苦热》,李伯齐考证何逊为奉朝请在天监三年(504年)至六年前[14]368。《资治通鉴·梁纪一》:“天监三年八月,御史中丞任昉奏弹曹景宗,上以其功臣,寝而不治。”[15]卷一四五,4543则天监三年任昉在御史中丞任上,任此职前还曾除吏部郎中。约天监三年夏何逊、任昉曾以乐府曲《苦热》同题作诗唱和。天监三年九月九日,何逊作《为西丰侯九日侍宴乐游苑》、任昉作《九日侍宴乐游苑》,二人同时乐游苑侍宴赋诗,亦证二人有交集。

王筠《和吴主簿》六首,六首指《春月》二首、《秋夜》二首、《游望》二首。吴主簿指吴均。《梁书·吴均传》:“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斅之,谓为‘吴均体’。”[4]卷四九,698陈庆元以为自天监二年吴均为柳恽主簿,柳恽知道吴均有功业之心,故天监四年北伐前,柳恽向其兄作为副帅的柳惔推荐吴均,吴均亦参加北伐军。如是吴均为主簿在天监二年至四年,王筠诗约作于天监四年,吴均原诗已佚。江洪《和巴陵王四咏》,四咏即《采菱曲》二首、《渌水曲》二首。齐代时封巴陵王的有萧子伦、萧昭秀。《南齐书·武帝纪》:“永明二年秋七月甲申,立皇子子伦为巴陵王。”[3]卷三,49《南齐书·巴陵王子伦傳》:“巴陵王子伦字云宗,世祖第十三子也……延兴元年,遣中书舍人茹法亮杀子伦,年十六。”[3]卷四十,712《南齐书·明帝纪》:“建武二年九月己丑临海王昭秀为巴陵王。”[3]卷九,88《南齐书·巴陵王昭秀》:“巴陵王昭秀字怀尚,太子第三子也……永泰元年见杀,年十六。”[3]卷五十,862齐和帝萧宝融、齐明帝长子萧宝义梁初曾封为巴陵王。《梁书·武帝纪中》:“天监元年夏四月丙寅(四月初八,502年4月30日),封齐帝为巴陵王,全食一郡。载天子旌旗,乘五时副车。行齐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齐典。齐宣德皇后为齐文帝妃,齐后王氏为巴陵王妃……戊辰(四月初十,502年5月2日),巴陵王薨于姑孰,追谥为齐和帝,终礼一依故事……辛未(四月十三,502年5月5日),以新除谢沐县公萧宝义为巴陵王,以奉齐祀……天监八年秋七月癸巳,巴陵王萧宝义薨。”[4]卷二,34,37,48曾为巴陵王者还有萧屏和萧紞。《梁书·武帝纪下》:“普通三年(522)三月乙卯,巴陵王萧屏薨。”[4]卷二,65《梁书·敬帝纪》:“太平元年(556年)十二月甲午,以前镇西法曹、行参军萧紞为巴陵王,奉宋、齐二代后。”[4]卷六,147要知到底哪一个是江洪与之唱和的巴陵王,需结合江洪生平。《南史·王僧孺传》:“司徒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僧孺与太学生虞羲、丘国宾、萧文琰、丘令楷、江洪、刘孝孙并以善辞藻游焉。而僧孺与高平徐夤俱为学林。”[6]卷五九,1460齐竟陵王子良永明五年为司徒,以江洪为太学生应当是年轻时,以江洪是年二十岁记,至梁武帝中大通(529—534)已经年近七十。《诗品》录江洪于下品,《南史·钟嵘传》:“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6]卷七二,1779沈约卒于天监十二年,钟嵘卒于天监十七年,则钟嵘《诗品》定稿于天监十二年至十七年间,据《南史》本传之意,沈约似乎是钟嵘品评的去世最晚的诗人,且《诗品》不录存者,则江洪的卒年似在沈约前。既然江洪卒于天监十二年前,则江洪不可能和萧屏唱和,更不可能与梁末的萧紞歌咏。萧子伦延兴元年(494年)被害,年十六,则生于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封巴陵王时也只有六岁。萧昭秀为文慧太子第三子,永泰元年见杀,年十六,则生于永明元年,封巴陵王时也只有十三岁,所以萧子伦、萧昭秀自封王直到去世皆没有到能与江洪作诗唱和的年龄。萧宝融自封为巴陵王到被梁武帝杀害只有三天,且处于监视之中,不可能与江洪唱和。萧宝义为齐明帝萧鸾长子,确切生年未知,萧鸾第二子东昏侯宝卷生于齐武帝永明元年,则宝义生于此前,至天监元年封巴陵王时已二十余岁,此年龄已可以与江洪作诗唱和。故诗中之巴陵王即萧宝义。宝义天监元年四月封为巴陵王,卒于天监八年七月,则江洪是四诗即作于此期间,萧宝义原诗已佚。

何逊《登禅冈寺望和虞记室》、何逊《同虞记室〈登楼望远归〉》、何子朗《和虞记室骞〈古意〉》,禅冈寺在建康。何子朗与何逊生活于同一时期。据何子朗诗,亦证何逊诗中之虞记室即虞骞。三诗大约同一时期作,约作于天监初至天监九年六月何逊前往江州前。虞骞原诗已佚。王筠《和孔中丞〈雪里梅花〉》,孔中丞指御史中丞孔休源。天监八年至十年孔休源为御史中丞。王筠是时约正丁忧赋闲,孔休源原作(已佚)及王筠和作约作于天监八年至十年间某个早春[16]137。徐陵《和王舍人〈送客未还闺中有望〉》,王舍人,约指太子舍人王筠。《梁书·王筠传》:“累迁太子洗马,中舍人,并掌东宫管记……出为丹阳尹丞、北中郎咨议参军,迁中书郎。”[4]卷三三,458萧子云天监十七年为丹阳尹丞,大约天监十五年王筠为丹阳尹丞,王筠为太子舍人当在此前,黄大宏以为王筠天监十一年为太子中舍人[16]299,该诗大约作于天监十一年。王筠原诗已佚。周弘正《咏歌人偏得日照》、刘孝绰《和〈咏歌人偏得日照〉》,《陈书·周弘正传》:“十五,召补国子生,仍于国学讲周易,诸生传习其义……起家梁太学博士。晋安王为丹阳尹,引为主簿。”[17]卷二四,305周弘正天监九年年十五补国子生,此后为太学博士,天监十二年为丹阳尹萧纲主簿,是年刘孝绰回建康,大约二人是时作诗唱和。

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琅邪城,大明六年移置于白下(今南京北幕府山南麓之南琅邪郡),《文选》卷二二该诗李善注引何之元《梁典》:“徐勉第二(原作三,俞绍初等据《梁书》《南史》之《徐勉传》改)息悱,字敬业,晋安内史,有学业,最知名,卒于郡府。”[11]1408徐悱卒于普通六年。《梁书·武帝纪》:“天监十七年六月乙酉,中军将军、中书监临川王宏以本号行司徒。癸卯,以国子祭酒蔡撙为吏部尚书。冬十月乙亥,以中军将军、行司徒临川王宏为中书监、司徒。普通元年春正月己卯,以司徒临川王宏为太尉、扬州刺史。”[4]卷二,58则天监十七年六月至普通元年正月到溉为司徒长史。《梁书·徐悱传》:“悱字敬业,幼聪敏,能属文。起家著作佐郎,转太子舍人,掌书记之任。累迁洗马、中舍人,犹管书记。出入宫坊者历稔,以足疾出为湘东王友,迁晋安内史。”[4]卷二五,388萧绎天监十三年封湘东王,徐勉为湘东王友在此后。据许逸民《萧绎年谱》考证天监十八年萧绎为轻车将军、会稽太守[18]1422。天监十七年时萧绎年方十一岁,正在建康。作为湘东王友徐悱亦在建康。大约天监十七年徐悱与到溉唱和,到溉《登琅邪城》已佚。

王台卿《同萧治中十咏》二首,二首为《荡妇高楼》《南浦别佳人》。《南史·梁宗室下·南平王伟传》:“(南平)世子恪字敬则,弘雅有风则,姿容端丽。位雍州刺史。”[6]卷五二,1292《梁书·武帝纪中》:“天监十七年二月癸巳,镇北将军、雍州刺史安成王秀薨。”[4]卷二,58《梁书·武帝纪下》:“普通三年春正月己未,以宣毅将军庐陵王续为雍州刺史。”[4]卷三,65天监十七年春至普通三年春之间雍州刺史史书未载,结合上引史料可知正为南平世子恪,王台卿为萧恪宾客,其为雍州刺史又随至襄阳,萧治中或即萧恪,大约其为雍州刺史前曾为治中。如是则是诗当作于天监十七年春前往雍州前。萧恪原诗已佚。大约王台卿普通三年春随萧恪回雍州后入南徐州刺史晋安王纲幕府,其《奉和往虎窟山寺》即是明证,其为萧纲僚属约自此始。沈君攸《同陆廷尉〈惊早蝉〉》,陆廷尉指陆倕。《梁书·陆倕传》:“出为云麾晋安王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府州事。以公事免,左迁中书侍郎,司徒司马,太子中庶子,廷尉卿。又为中庶子,加给事中,扬州大中正。复除国子博士,中庶子、中正并如故。守太常卿,中正如故。普通七年,卒,年五十七。”[4]卷二七,403大约天监十五年陆倕出为云麾晋安王长史,天监十七年春,晋安王纲自江州入为石头戍军事,陆倕随萧纲回建康,陆倕任吏部郎。天监十八年夏秋之际左迁中书侍郎,司徒临川王宏司马,太子中庶子。陆倕任廷尉卿大约在普通初。是诗约作于此时。陆倕《惊早蝉》已佚。

刘孝先《和兄孝绰〈夜不得眠〉》,《梁书·刘孝先传》:“第七弟孝先,武陵王法曹、主簿,王迁益州,随府转安西记室。承圣中,与兄孝胜俱随纪军出峡口,兵败,至江陵,世祖以为黄门侍郎,迁侍中。”[4]卷四一,595武陵王纪普通七年接替萧绎为丹阳尹,大约刘孝先是时在武陵王纪幕府。据曹道衡先生考证刘孝绰普通七年免官[19]537。诗云:“夜愁眠不安,起望台南端。叶惨风声异,楼空月色寒。笙冷调簧数,弦脆上琴难。百年行讵几,万虑坐相攒。谁家有明镜,暂借照心看。”[20]620要以明镜照心,是因刘孝绰受冤屈而不满,是诗大约普通七年作于建康。刘孝绰《夜不得眠》已佚。禇澐《咏柰》、谢瑱《和萧国子〈咏柰花〉》,萧国子指国子祭酒萧子显。据《梁书·萧子显传》,萧子显中大通三年(531)为国子祭酒[4]卷三五,511。作于中大通六年的萧绎《法宝联璧序》,称褚澐为前御史中丞,年六十[21]881,《南史·褚澐传》:“为太尉属,延陵令,中书侍郎,太子率更令,御史中丞,湘东王府咨议参军。卒。”[6]卷二八,758则中大通三年时褚澐正为御史中丞,中大通六年为湘东王府咨议参军。禇澐《咏柰》、萧子显《咏柰花》(已佚)及谢瑱和诗大约作于中大通三年。萧子范《入元襄王第》、王筠《和萧子范〈入元襄王第〉》,元襄为南平王萧伟之谥号。《梁书·武帝纪》:“中大通五年三月丙辰(三月二十八日,533年5月7日),大司马南平王伟薨。”[4]卷三,77萧伟宅原为齐青溪宫。《南史·梁宗室·南平元襄王伟传》:“疾亟丧明,便不复出。齐世青溪宫改为芳林苑,天监初,赐伟为第。又加穿筑,果木珍奇,穷极雕靡,有侔造化。立游客省,寒暑得宜,冬有笼炉,夏设饮扇,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蕃邸之盛无过焉。而性多恩惠,尤愍穷乏。常遣腹心左右历访闾里,人士有贫困吉凶不举者,即遣赡恤之。”[6]卷五二,1291二诗为中大通五年三月萧伟去世后,王筠随萧子范到萧伟宅和萧子范诗而作。

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萧记室指萧特。《梁书·萧子云传》:“子云第二子特字世达。早知名,亦善草隶。高祖尝谓子云曰:‘子敬之书,不及逸少。近见特迹,遂逼于卿。’历官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宣惠主簿,中军记室。出为海盐令,坐事免。年二十五,先子云卒。”[4]卷三五,355《梁书·武帝纪下》:“中大通五年春正月癸丑,以宣城王大器为中军将军。”[4]卷三,77中大通五年萧特为中军将军宣城王萧大器记室。《梁书·文学传》:“天监十五年,敕太子詹事徐勉举学士入华林撰《遍略》,勉举(何)思澄、顾协、刘杳、王子云、钟屿等五人以应选。王子云,太原人,及江夏费昶,并为闾里才子。昶善为乐府,又作鼓吹曲。武帝重之,敕曰:‘才意新拔,有足嘉异。昔郎恽博物,卞兰巧辞。束帛之赐,实惟劝善。可赐绢十匹。’”[4]卷五十,715大约中大通三年太子詹事徐勉引荐王子云等时,费昶亦至建康,与萧子云家有交往,因此与萧特相识,是诗为中大通五年和萧特《春旦有所思》(已佚)而作。费昶《和萧洗马〈画屏风〉》二首,萧洗马指萧子显子太子洗马萧恺。《梁书·萧子显传》:“恺,初为国子生,对策高第,州又举秀才。起家秘书郎,迁太子中舍人,王府主簿,太子洗马,父忧去职。服阕,复除太子洗马,迁中舍人,并掌管记。累迁宣城王文学,中书郎,太子家令,又掌管记。恺才学誉望,时论以方其父,太宗在东宫,早引接之。时中庶子谢嘏出守建安,于宣猷堂宴饯,并召时才赋诗,同用十五剧韵,恺诗先就,其辞又美。”[4]卷二九,513大约萧恺中大通五年为太子洗马,萧恺《画屏风》(已佚)及费昶和诗约作于此时。

萧纪《同萧长史〈看妓〉》、刘孝绰《同武陵王〈看妓〉》,武陵王即萧纪,萧长史指萧介。《梁书·萧介传》:“萧介字茂镜,兰陵人也。祖思话,宋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父惠蒨,齐左民尚书……大同二年,武陵王为扬州刺史,以介为府长史,在职清白,为朝廷所称……出为始兴太守。介至任,宣布威德,境内肃清。七年,征为少府卿,寻加散骑常侍……中大同二年,辞疾致事,高祖优诏不许,终不肯起,乃遣谒者仆射魏祥就拜光禄大夫。”[4]卷四一,587《梁书·武帝纪中》:“大同三年五月丙申,以前扬州刺史武陵王纪复为扬州刺史。闰九月甲子,扬州刺史武陵王纪为安西将军、益州刺史……四年春正月庚辰,以中军将军宣城王大器为中军大将军、扬州刺史。”[4]81-82则武陵王纪大同三年(537年)五月至四年春为扬州刺史,萧介是时为其长史,此后武陵王纪前往益州任刺史,宣城王大器为扬州刺史。萧介离开武陵王纪幕府,出为始兴太守(治今广东韶关市西南),《梁书·萧介传》大同二年武陵王纪为扬州刺史,误。武陵王纪为益州刺史后再也没回过建康。大约萧介为扬州刺史武陵王纪长史时,作《看妓》(已佚),萧纪作《同萧长史〈看妓〉》和之。《梁书·刘孝绰传》:“迁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坐受人绢一束,为饷者所讼,左迁信威临贺王长史。顷之,迁秘书监。大同五年,卒官。”[4]卷三三,483《梁书·刘览传》:“除尚书左丞。性聪敏,尚书令史七百人,一见并记名姓。当官清正,无所私。姊夫御史中丞褚湮,从兄吏部郎孝绰,在职颇通赃货,览劾奏,并免官。孝绰怨之,尝谓人曰:‘犬啮行路,览噬家人。’”[4]卷四一,592《梁书·徐勉传》:“大同三年,故佐史尚书左丞刘览等诣阙陈勉行状,请刊石纪德,即降诏许立碑于墓云。”[4]卷二五,387刘孝绰因受贿为从弟尚书左丞刘览劾奏,而免官。大同三年时称刘览为“故尚书左丞”,则此时刘览已不在尚书左丞任上,刘孝绰免官,当在此前,结合《刘孝绰传》,其免官后不久即为秘书监,则大同三年时刘孝绰已为秘书监,正可作《同武陵王〈看妓〉》和萧纪。庾信《仰和何仆射〈还宅怀故〉》,何仆射指何敬容。《梁书·武帝纪下》:“中大通三年秋七月壬辰,以吏部尚书何敬容为尚书右仆射……五年冬十月庚申,以尚书右仆射何敬容为尚书左仆射……大同三年二月己丑,以尚书左仆射何敬容为中权将军。”[4]卷三,75,78,81则何敬容先后为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诗题但言何敬容为仆射,未知左右,故但知是诗大约作于中大通三年七月至大同三年二月何敬容为尚书仆射期间[22]。

邓铿《和阴梁州〈杂怨〉》,阴梁州即梁州刺史阴子春,阴子春大同元年末(或二年初)至大宝元年为梁州刺史,《南史·阴子春传》:“子春仕历位朐山戍主、东莞太守……魏欲袭朐山,间谍前知,子春设伏摧破之,诏授南青州刺史,镇朐山。又迁都督梁秦二州刺史。太清二年,征为左卫将军,迁侍中。”[6]卷六四,1555《梁书·武帝纪中》:“天监八年夏四月,以北巴西郡置南梁州。”[4]卷二,49南青州镇朐山(今江苏连云港市南海州镇),南梁州治隆城镇(今四川阆中县),赵以武以为普通七年北伐军解严,阴铿由南青州刺史调任南梁州刺史[23]33。《梁书·武帝纪下》:“大同元年十一月壬戌,北梁州刺史兰钦攻汉中,克之,魏梁州刺史元罗降。癸亥,赐梁州归附者复除有差。”[4]卷三,79则大同元年十一月梁州(治南郑,今陕西汉中)方回到梁的版图。如是普通七年至大同元年末或大同二年初,阴子春为南梁州刺史,此后调任梁州刺史。《陈书·司马申传》:“司马申早有风概,十四便善弈棋,尝随父候吏部尚书到仲举,时梁州刺史阴子春、领军朱异在焉。子春素知申,即于坐所呼与为对,申每有妙思,异观而奇之,因引申游处。”[17]卷二九,386《梁书·朱异传》:“太清元年,迁左卫将军,领步兵。二年,迁中领军,舍人如故。”[4]卷三八,538可见太清二年(548年)时朱异为中领军,是年阴子春曾回过建康,故司马申得遇之。大约在建康时阴子春作有《杂怨》(已佚)借游子思妇之情,隐约表达自己多年在外任职对故土的思念,邓铿作是诗和之。刘孝威《和定襄侯〈初笄〉》、江伯瑶《和定襄侯〈楚越衫〉》,定襄侯指南平王伟子萧祗。《北齐书·萧祗传》:“迁北兖州刺史。太清二年,侯景围建邺。祗闻台城失守,遂来奔。以武定七年至邺,文襄令魏收、邢卲与相接对。历位太子少傅,领平阳王师,封清河郡公。齐天保初,授右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时梁元帝平侯景,复与齐通好,文宣欲放祗等还南。俄而西魏克江陵,遂留邺都,卒。”[24]卷三三,433刘孝威普通五年入安北将军雍州刺史晋安王纲幕府,即常随萧纲左右,中大通二年萧纲征为扬州刺史,三年拜太子,此后皆在建康,刘孝威亦在萧纲身边,二诗大约作于太清二年前,具体创作时间未详。萧祗原诗已佚。沈炯《和蔡黄门口字咏绝句》,蔡黄门指黄门侍郎蔡景历。《陈书·蔡景历传》:“绍泰元年,迁给事黄门侍郎,兼掌相府记室。高祖受禅,迁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17]卷一六,226则蔡景历绍泰元年(555年)至太平二年(557年)为黄门侍郎。《陈书·沈炯传》:“荆州陷,为西魏所虏,魏人甚礼之,授炯仪同三司……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绍泰二年至都,除司农卿,迁御史中丞。”[17]卷一九,255则约绍泰二年沈炯回建康后至太平二年间与黄门侍郎蔡景历唱和,蔡景历原诗已佚。

(四)南朝陈

阴铿《和侯司空〈登楼望乡〉》,《陈书·世祖纪》:“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豫州刺史侯安都为司空。天嘉元年五月乙卯,改桂阳之汝城县为卢阳郡。分衡州之始兴、安远二郡,置东衡州。”[17]卷三,47侯安都父文捍天嘉元年卒于始兴内史任上,五月朝廷分衡州之始兴、安远二郡,合三郡为东衡州,以安都从弟晓为刺史,以安都子秘为始兴内史,正是文捍卒后,朝廷为褒扬安都而为之,由此可知文捍卒于天嘉元年(560年)五月。赵以武以为朝廷考虑时局,未让安都回乡奔丧,安都哀伤而作《登楼望乡》(已佚),阴铿作是诗和之[23]94,故侯安都原作及阴铿和诗作于天嘉元年五月。故乡指侯安都故乡始兴曲江(治今广东韶关西南)。江总《和衡阳殿下〈高楼看妓〉》,天嘉元年伯信封衡阳王(《陈书·衡阳王伯信传》)[17]卷二八,362,天嘉四年江总回建康,是诗作于此后。陈伯信《高楼看妓》已佚。李孝贞《酬萧侍中〈春园听妓〉》,萧侍中指萧允。《陈书·萧允传》:“天嘉五年,(萧允)兼侍中,聘于周,还拜中书侍郎、大匠卿。”[17]卷二一,288《周书·武帝纪》:“保定四年九月丁巳,陈遣使来聘。”[25]卷五,70《陈书·世祖纪》:“天嘉五年五月周、齐并遣使来聘……十二月甲子癸未,齐遣使来聘。”[17]卷三,57陈文帝天嘉五年即周武帝保定四年、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是年五月萧允以侍中身份接待周、齐使者,九月又出使北周。《北齐书·源彪传》:“源彪,字文宗,西平乐都人也……皇建二年,拜泾州刺史。文宗以恩信待物,甚得边境之和,为邻人所钦服,前政被抄掠者,多得放还。天统初,入为吏部郎中,迁御史中丞,典选如故。寻除散骑常侍,仍摄吏部,加骠骑大将军。属秦州刺史宋嵩卒,朝廷以州在边垂,以文宗往莅泾州,颇著声绩,除秦州刺史,乘传之府,特给后部鼓吹。文宗为治如在泾州时。天统初,李孝贞聘陈,陈主谓孝贞曰:‘齐朝还遣源泾州来瓜步,直可谓和通矣。’寻加仪同三司。武平二年,征领国子祭酒。三年,迁秘书监。”[24]卷四三,557北齐之泾州治今安徽天长西北,北齐之秦州治今江苏南京六合区。瓜步正在秦州,据陈人之语,则李孝贞聘陈时大约为源彪上任秦州刺史后,则李孝贞聘陈在河清、天统间(《北史·源彪传》并未言李孝贞聘陈在天统初)则是诗大约天嘉五年五月出使陈时作于建康,萧允原诗已佚。

张正见《和阳侯〈送袁金紫葬〉》,袁金紫指赠金紫光禄大夫袁泌。《陈书·袁泌传》:“高宗入辅,以泌为云旗将军、司徒左长史。光大元年卒,年五十八。……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质。”[17]卷一八,368该诗作于光大元年(567年)。据《陈书·袁敬传》,袁敬生前即为金紫光禄大夫,敬卒于至德三年(585年)[17]卷一七,239,然是时张正见早已去世,故是诗中之袁金紫只能是袁泌。阳侯名与事迹未详,其原诗已佚。张正见《和衡阳王〈秋夜〉》,太建二年(570年)秋至太建六年六月,张正见在衡阳王伯信幕,是诗大约作于太建二年至太建五年的某个秋季,陈伯信作《秋夜》(已佚),张正见作是诗和之。

江总《奉和东宫〈经故妃旧殿〉》,《陈书·吴兴王胤》:“吴兴王胤字承业,后主长子也。太建五年二月乙丑生于东宫,母孙姬因产卒,沈皇后哀而养之,以为己子。”[17]卷二八,376太子陈叔宝宠爱孙姬。太建五年孙姬难产而卒,陈叔宝经过孙姬生前所居之殿而作《经故妃旧殿》(已佚)怀念之,江总作此诗和之[26]286。徐陵《同江詹事〈登宫城南楼〉》,江詹事指太子詹事江总。《陈书·宣帝纪》:“太建七年十二月壬戌,太子詹事、扬州大中正陆缮为尚书右仆射……八年六月甲寅,以尚书右仆射陆缮为尚书左仆射。”[17]卷五,88,90据《陈书·孔奂传》,大约太建七年十二月陆缮调任尚书右仆射,故此后陈后主提出以江总为太子詹事,因为孔奂反对以江总为太子詹事而触怒陈叔宝,故太建八年六月右仆射陆缮迁职,宣帝欲以孔奂为右仆射,即因陈叔宝所抑而不行[17]卷二一,286。故陈叔宝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在太建七年十二月至八年六月间,《资治通鉴·陈纪六》系于太建八年六月[15]卷一七二,5349。《陈书·宣帝纪》:“太建八年十二月丁卯,以新除太子詹事徐陵为右光禄大夫。”[17]卷五,90则江总为太子詹事大约只有几个月。《陈书·姚察传》:“(江)总为詹事时,尝制登宫城五百字诗,当时副君及徐陵以下诸名贤并同此作。徐公后谓江曰:‘我所和弟五十韵,寄弟集内。’”[17]卷二七,354大约太建八年徐陵等与太子詹事江总同登建康宫城南楼,江总作有《登宫城五百字》(已佚),徐陵作《同江詹事登宫城南楼》和之,徐陵和诗亦有五十韵即五百字,而现存仅八韵八十字。陆琼《和张湖熟〈雹〉》,陆琼基本在建康为官,其为官时,所记载的大冰雹有:太建二年六月辛卯、太建十年四月庚申、太建十二年十月癸丑、太建十三年九月癸亥(《陈书·宣帝纪》)[17]卷五,78-98。大约这些年份中的某次湖熟(治今江苏南京江宁区湖熟镇)令张某感于冰雹而作《雹》诗,陆琼作是诗和之。陆诗为四言,大约张某原唱亦然。

陈叔宝《同平南弟〈元日思归〉》,《陈书·建安王叔卿》:“太建四年,立为建安王,授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七年,为云麾将军、郢州刺史,置佐史。九年,进号平南将军、湘州刺史。”[17]卷二八,368诗云:“尔言想伊洛,我思属潇湘。”[27]287大约作于太建十年春,是时平南将军建安王叔卿在湘州,作诗想念在建康之亲人,故陈叔宝诗中表达对在湘州的弟弟陈叔卿的思念。诗中正以“伊洛”代指建康,“潇湘”即指湘州。陈叔宝《同管记陆琛〈七夕〉五韵》,《陈书·陆琛传》:“又掌东宫管记,太子爱琛才辩,深礼遇之。后主嗣位,迁给事黄门侍郎、中书舍人,参掌机密。琛性颇疏,坐漏泄禁中语,诏赐死,时年四十二。”[17]卷三四,465陆琛卒于至德元年,该诗作于太建中,陆琛为太子陈叔宝东宫管记时。陆琛《七夕》已佚。陈叔宝《同管记陆瑜〈七夕〉四韵》,序:陆瑜、王琼等二人上和。《陈书·陆瑜传》:“太建二年,太子释奠于太学,宫臣并赋诗,命瑜为序,文甚赡丽。迁尚书祠部郎中,丁母忧去职。服阕,为桂阳王明威将军功曹史,兼东宫管记。累迁永阳王文学、太子洗马、中舍人。……时皇太子好学,欲博览群书,以子集繁多,命瑜钞撰,未就而卒,时年四十四。太子为之流涕,手令举哀,官给丧事,并亲制祭文,遣使者吊祭。仍与詹事江总书曰:‘管记陆瑜,奄然殂化,悲伤悼惜,此情何已……’”[17]卷三四,464《陈书·桂阳王伯谋》:“太建中,立为桂阳王。七年,为明威将军,置佐史。寻为信威将军、丹阳尹。”[17]卷二四,364《陈书》本传中陆瑜卒年四十四岁有误,陈叔宝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在太建七年十二月至八年六月间,江总为太子詹事大约只有几个月,结合上引《陈书·陆瑜传》,可知陆瑜卒时江总正为太子詹事,则陆瑜约卒于太建八年下半年。周鹏结合陆瑜兄陆琰、陆玠,从弟陆琛皆生于大同六年(540年),以为陆瑜亦生于是年[28]。陆瑜大约太建五年丁忧,七年服阕,是年桂阳王伯谋为明威将军,陆瑜为其功曹史,兼东宫管记。综上考证,该诗约作于太建七年七夕。陆瑜、王琼诗皆佚。陈叔宝《五言同管记陆瑜〈九日观马射〉》,陆瑜卒于太建八年,七年任明威桂阳王伯谋功曹史,兼东宫管记,则该诗作年太建七年九月九日(575年9月29日),陆瑜作《九日观马射》(已佚),陈叔宝作是诗和之。

江总《入摄山栖霞寺》、陈叔宝《同江仆射游摄山栖霞寺》,江总诗序云:“壬寅年(太建十四年,582年)十月十八日,入摄山栖霞寺。登岸极峭,颇畅怀抱。至德元年癸卯十月二十六日,又再游此寺,布法司施菩萨戒。甲辰年(至德二年,584年)十月二十五日,奉送金像还山,限以时务,不得恣情淹留。乙巳年(至德三年)十一月十六日,更获拜礼,仍停山中宿。永夜留连,栖神悚听,但交臂不停,薪指俄谢。率制此篇,以记即目。俾后来赏者,知余山志。”陈叔宝诗是对江总诗的唱和。二诗作于至德三年十一月。江总《游摄山栖霞寺》、江总《摄山栖霞寺山房夜坐简徐祭酒周尚书并同游群彦》、徐孝克《仰同令君摄山栖霞寺山房夜坐六韵》、江总《静卧栖霞寺房望徐祭酒》、徐孝克《仰和令君》,《六朝事迹类编》卷六:“《寰宇记》云:周回四十里,高一百三十二丈,东连画石山,南接落星山。陈江总《摄山栖霞寺碑》云:南徐州琅琊郡江乘县有摄山,其状似糹散,亦名糹散山。尹先生记云:山多草药,可以摄养,故以摄为名。《南史》:明僧绍往江乘摄山,今栖霞寺即其宅也。今去城四十五里。”[9]76摄山在今南京东北。徐祭酒即徐孝克,周尚书即周确[26]286。《陈书·徐孝克传》:“太建六年,除国子博士,迁通直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寻为真。……至德中,皇太子入学释奠,百司陪列,孝克发《孝经》题,后主诏皇太子北面致敬。祯明元年,入为都官尚书。……居省者多死亡,尚书周确卒于此省,孝克代确,便即居之,经涉两载,妖变皆息,时人咸以为贞正所致。”[17]卷二六,337太建六年徐孝克为国子博士直至祯明元年代周确为都官尚书。令君是对尚书令之敬称。徐孝克《仰同令君摄山栖霞寺山房夜坐六韵》是对江总《摄山栖霞寺山房夜坐简徐祭酒周尚书并同游群彦》的和作,徐孝克《仰和令君》是对江总《摄山栖霞寺山房夜坐简徐祭酒周尚书并同游群彦》的和作。《陈书·江总传》:“后主即位,除祠部尚书,又领左骁骑将军,参掌选事。转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寻迁尚书仆射,参掌如故。至德四年,加宣惠将军,量置佐史。寻授尚书令,给鼓吹一部,加扶,余并如故。”[17]卷二七,346江总至德四年授尚书令。江总《游摄山栖霞寺》序:“祯明元年太岁丁未四月十九日癸亥,入摄山展慧布法师。”五诗皆写春末夏初之景,结合以上史料,五诗约同时期作,皆作于祯明元年春,是时周确还在世。

附:隋代

二、六朝建康唱和诗统计与分析

在117首唱和诗中,除了鲍照2首、谢庄1首外,其余114首皆为南齐以后的作品,亦即新体诗的时代。在这114首诗中,14句及以上的长篇仅22首。22首主要是咏县名、药名这样的游戏之作6首,咏物3首,游览怀古8首,咏怀5首。使用长篇主要是从题材或表现手法(一般是需要铺叙)上考虑的。如,县名、药名本需铺叙才可说清,游览中琅邪城本是卫戍重地,又是天子前往讲武,正需详细描述,从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看皆需使用相对典雅的五古。佛寺本为庄严之地,如果涉及对佛寺景象和佛理的铺叙,也会使用长篇。可见建康唱和诗作者有清晰的五古与新体的文体观。

唱和诗的内容主要包括咏物、感怀、送别、游仙、闺情、游览等。这些题材亦为后世唱和诗所继承。四萧及其臣僚之外的唱和诗中咏物诗现存约16首,有雪、月亮、白云等天象之物,也有梨花、梅花、柰花、竹、鹤等花草禽兽,还有香炉等人造物。

四萧尤其是萧纲、萧绎及其僚属的咏物唱和诗,多与闺情、女子相关,如咏乐舞、咏飞燕等,还有直接咏美人的,这正是宫体诗风的自然显现,他们也是宫体诗的主要作者。四萧及其臣僚之外的唱和咏物诗则有谢庄、任昉、王融、刘绘、王筠、沈约、谢瑱等作者,除了谢庄之外,皆为新体诗人,他们唱和诗中对花草的咏物比四萧的多,而他们的唱和咏物诗中涉及闺情的很少,更罕有直接咏美人的。同为咏雪,萧纲《同刘咨议〈咏春雪〉》、何逊《和司马博士〈咏雪〉》,前者较多由雪联系至女子闺房,而后者则并未直接涉及女子闺房之类。文士在参与以萧纲、萧绎为中心的唱和时,会受影响而较多创作宫体诗歌的作品,而文士间的唱和(包括一些亦参与萧纲等的唱和活动者)则宫体诗风相对少一些。

四萧及其僚属有咏美人(包括以美人咏音乐)者近60首,而此外唱和诗中咏美人闺情之类则约20首。可见咏美人闺情之类主要是四萧及其僚属所作,这正因为咏美人之类以宫体诗为主,萧纲等正是宫体诗的主要倡导者。咏美人闺情的唱和诗创作较多的还有谢朓、王筠、徐陵、江总、陈叔宝等作者。谢朓是新体诗的重要作者,他的部分写美人闺情之作开宫体诗先河,王筠、徐陵本属四萧唱和诗的作者群,而陈叔宝及其僚属是宫体风格的继承者。

游览类中则提及琅邪城、东园、摄山栖霞寺、方山灵岩寺等。有四首诗写及重要卫戍地琅邪城自然均与武事相联系,是六朝唱和诗中较少的相对刚健之作。四萧与其臣僚的游览唱和诗则与他们皇室身份及生活环境相合以写玄圃、山池、后园等宫中景象为多,只有萧纲、庾肩吾、王筠和新渝侯巡城口号诗是写比较壮阔之景。

同样是写离别,徐勉《昧旦出新亭渚》及谢朓和作,将离别淡淡的愁情融入清新之春景中。而萧子显、萧纲、萧绎的春别唱和之作,则是以闺情写离别,并使用其七言体,体现了宫体诗风在七言俗体中的影响。

结 语

六朝建康唱和诗以四萧与其臣僚的唱和诗最多,占六朝建康唱和诗总数的近六成,齐梁是建康唱和诗的鼎盛时期,约占六朝唱和诗总数的九成。以四萧为中心的文人集团,凭借他们的地位囊括了当时的主要文士,他们的文学理念成为当时文学思想的主流,并通过唱和等文学活动实践传播。梁代在四萧及其臣僚之外所作唱和诗约80首(现存37首),这些诗作不是围绕皇室中心的唱和,创作较为自由,相对体现宫体等当时主流文学思想少一些。四萧及其臣僚所作之外的唱和诗,咏闺情美人、佛理者大为减少,游览、咏怀等有所增加,由于身份的不同,游览主要不是宫中景象,游览的面也有所拓宽。赵以武指出,六朝至初盛唐的唱和诗往往和意不和韵,即和者乃和原唱之意,而主要不是写己之意。直至初盛唐唱和诗仍继承这一传统。写法上主体是和原唱之意,结尾出以和诗者即事就情的劝慰之辞[26]371-372,387。六朝建康唱和诗即体现这一特点,如,江孝嗣《北戍琅邪城》:“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臆。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谢朓《和江丞〈北戍琅邪城〉》:“春城丽白日,阿阁跨层楼。苍江忽渺渺,驱马复悠悠。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8]320-321江诗感叹羁旅之愁,抒建功之志,谢诗承江诗和羁旅之思,并勉其立业[26]73-74。徐勉《昧旦出新亭渚》:“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谢朓《和徐都曹〈出新亭渚〉》:“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结轸青郊路,回瞰沧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东都已俶载,言发望绿畴。”[8]322-323徐诗写从新亭出发所见春色以及对内心闲适的希冀,谢诗承徐诗写徐勉离开建康时春意盎然,并抒发对内心大自在的期望。刘绘《咏博山香炉》以赋的铺排手法描绘博山香炉,沈约和诗亦以相同手法描绘之。又如萧绎《去丹阳尹尹荆州》自谦自己对丹阳尹治理得还不够好以及抒发离别的感伤,萧琛和诗与徐勉和诗承萧绎之意,又引申了对萧绎为丹阳尹时,公务之余留心坟典,博学好文的称颂。六朝建康唱和诗亦体现中唐前唱和诗的特点。

从上文例子可见,唱和诗因为要和作者之意,但又不能重复原诗内容,故在创作上多有限制,也因为这些限制,对于同一事物的描写可以拓展不同的角度,将该事物描写得更为深细。如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書》述及在宣城太守任上生病,而难以治理好该郡,沈约在建康所作《酬谢宣城》则鼓励谢朓为良守,既承原诗内容,又将抒情引向积极。从唱和诗作者看,支持新变观念、喜好写新体诗者占多数,齐梁唱和诗的兴盛,本身就是文学新变观念的产物。且唱和诗的原唱及和者,皆有显示其才华之愿,六朝时期君臣间关系尚属较宽松,君臣间的唱和诗,下属一方一定程度上尚能表现真情实感、显示其才华,不少上下级间的唱和首先表现为文人间的唱和(这在四萧及其臣僚的唱和诗中即可见),这些有助于拓展诗歌的表现范围、提升诗歌的表现技巧。唱和诗以新体为多,且唱、和本与音乐相关,诵读时有音律之美,更便于唱和,这样在显才、讲求表现技巧的同时,自然会注重对诗歌格律的提升。总之,以建康为中心的唱和诗创作,成为新体诗的重要试验场之一,在题材、表现力、格律等多方面推进了新体诗的成熟。

猜你喜欢

沈约建康永明
丹江蓝里望故乡
胡永明:“粮”心人的三大法宝
以德求得,因材育才
方一新《建康实录释词》手稿
不为个人面子而给人难堪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钟永明
书迷沈约
沈约“怼”书
沈约“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