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l麻痹针灸治疗结束时机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研究
2022-04-09戴丽娟张加英王淑兰徐炳国
戴丽娟 张加英 王淑兰 王 会 徐炳国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6)
Bell麻痹是一种以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要特点,临床常见的急性单神经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国内发病率约为425.7/10万,且近年上升趋势明显[1]。本研究从针灸治疗结束时机的角度探讨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参考《针灸治疗学》[2]中面瘫及《神经病学》[3]中面神经炎有关内容制定。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发病在1周以内且为首次发病者;年龄18~70岁。排除标准: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耳科疾病和外伤等引起的面瘫者;双侧面瘫者;妊娠期女性;有严重的基础病,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不能坚持针灸治疗,影响疗效观察者;皮肤表面有破损及对针灸针过敏者。脱落和剔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纳入者;未达到近期疗效而终止治疗者;依从性较差,未按诊疗方案进行者;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出现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不能完成治疗者;治疗过程中自行退出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中医针灸科门诊的Bell麻痹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生成器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8~67岁,平均(39.85±13.16)岁;病程1~7 d,平均(4.00±1.86)d。B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1~69岁,平均(44.25±11.54)岁;病程1~7 d,平均(3.5±1.68)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共脱落10例,其中A组因病情变化后不符合诊断标准脱落1例,后期随访脱落3例;B组自行退出1例,后期随访脱落5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1.3 治疗方法 取患侧翳风、阳白、瞳子髎、颧髎、迎香、地仓、颊车、夹承浆、双合谷[2];选用佳健牌0.3 mm×25 mm一次性针灸针,发病1周内进针约3~5 mm,平补平泻;发病1周后予稍强刺激,并于针刺后接6805-D电针仪,选连续波,频率2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A 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指数(FNFI)[4]评分在70%~80%之间时结束针灸治疗。B组治疗后FNFI评分在90%以上时结束针灸治疗。FNFI评分测量方法:在患者静息、正常闭合状态下,分别测量两侧目外眦至同侧口角之间连线的距离,患侧记为d1,健侧为D1;嘱患者咧嘴笑到最大限度时,再次测量改变后的距离,分别 记 为d2和D2;代 入 公 式FNFI=[(d1-d2)(/D1-D2)]×100%。
1.4 观察指标 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病程1、3、6、12个月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面瘫后遗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1)采用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5],观察抬眉、闭眼、鼓腮、噘嘴、示齿、张大鼻孔6项自主运动及评估安静状态的面部情况,评分越低表示病情越重。2)采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6],包含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功能评分(FDIS)。FDIP代表身体残疾程度,得分越高反映身体功能越健康。FDIS代表社会生活能力,问题涉及社会适应和自身感触方面,得分越低反映患者社会生活能力越强。3)面瘫后遗症是指3个月后未恢复的面肌瘫痪包括抬额纹困难、眼睑闭合差、鼓腮漏气和患侧口角运动不全等。面瘫并发症是指面肌被动的不自主运动包括面肌痉挛、面肌倒错、联带运动及上睑下垂、鳄鱼泪征等[7]。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Portmann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1个月时改良Portman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Portmann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Portmann评分比较(分,±s)
注:与B组比较,△P<0.05。下同。
组别A组B组n 36 34治疗前2.81±1.75 2.41±1.50 1个月15.81±2.07△17.12±2.53 3个月16.47±2.26 17.24±2.70 6个月18.56±2.20 19.16±2.07 12个月19.17±1.46 19.41±1.48
2.2 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1个月时FDIP评分、6个月及12个月时FD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分,±s)
组 别 指标 治疗前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A组(n=36)B组(n=34)FDIP FDIS FDIP FDIS 10.81±0.82 16.31±2.33 11.09±0.90 16.88±2.31 18.81±3.70△13.64±2.95 21.56±4.45 12.97±3.15 22.56±4.70 10.58±4.12 22.53±4.77 10.71±3.34 23.94±3.46 10.91±3.17△23.38±4.26 9.06±2.56 24.36±2.50 7.27±2.36△24.50±2.57 9.97±5.45
2.3 两组治疗后面瘫后遗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两组同时期面瘫后遗症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在12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后面瘫后遗症及并发症比较[n(%)]
2.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影响疗效判定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3 讨 论
Bell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大多数患者在症状出现后2~3周病情好转,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8]。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口僻”“口眼歪斜”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多因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以扶正祛邪、祛风散寒、疏通经络为治疗原则[2]。
针灸作为本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具有明确疗效的针灸治疗适应证之一,适当治疗能够缩短病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9]。目前临床研究大多集中于各种针灸方法及针刺手法等方面,而关于针灸治疗的结束时机未见报道。本研究从这一角度探讨针灸治疗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源于中医治病原则“中病即止”。“中病即止”是中医传统理论之一,首见于《医宗金鉴》“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10],其次《医宗必读》亦曰“邪客者可攻,中病既已,毋过用也”,也是针灸治疗疾病时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针灸治病是通过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当疾病经过治疗,达到较好疗效时,应停止治疗,若过度刺激,不但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反会变生他病[11]。同时针刺是以各种针具刺激经络腧穴为手段,是一种对人体形成一定物理伤害的治疗方法[12]。在针刺的物理信号向生物信号转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针刺引起的炎性反应[13]。这就要求临床操作过程中把握适当的“度”,既要保证较好的治疗效果,又要降低针刺对人体形成的物理伤害,同时还要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
Bell麻痹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刺激量过大,疗程过长,或治疗过度等,有较高的概率出现后遗症及并发症[14]。比如患侧面肌出现了面肌僵硬、发紧、蚁行、麻木感,甚至面肌痉挛、面肌倒错、联带运动及上睑下垂、鳄鱼泪征等表现[15]。本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结束时机与临床疗效相关,随着时间推移,两组疗效逐渐相当,并且远期随访FNFI评分在70%~80%之间时结束针灸治疗组的面瘫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针灸治疗结束时机的把握有助于预防过度治疗、节省医疗资源、降低患者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另外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重视早期预后评估,把握转归和演变规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与患者充分沟通,健康宣教,可以减少临床治疗的盲目性[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