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 创新“三全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2022-04-09常强
常强
摘要:高校图书馆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三全育人”,是落实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职责所在。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图书馆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独特优势,聚焦内外协同和内部组织建设,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方面构建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三全育人”工作路径,积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更好地做好育人工作。
关键词:三全育人 图书馆育人 协同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国家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的使命是“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高校图书馆主要职责是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不仅担负着服务教学科研的任务,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担负着教育职能,这与“大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作为大学精神的守护者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在“三全育人”工作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图书馆创新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值得深入探索。高校图书馆应提高自身认识和定位,充分挖掘内外资源,创新发展育人模式,积极构建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开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和新局面。
高校图书馆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优势
一是文化优势。近代以来,图书馆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传承和进步思想的传播作出了无比可拟的贡献。图书馆与生俱来的文化气质吸引并激励着一代代的年轻人发奋学习、立志成才。高校图书馆应继往开来,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发挥文化优势和书香气息,让大学生在真学苦读中继承、赓续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二是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收藏了各类经典文献,包括国内外名著和文史经典,以及一系列整理、翻译的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经济、伦理、哲学、文化等书籍,这些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拓展广阔世界观的知识源泉。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优势,主动引导大学生开展阅读学习,让书本中的故事生动起来,让心中的理想活跃起来,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三是新技术优势。当前多数高校图书馆已进入数字图书馆时代,有的高校图书馆正在探索建设智慧图书馆,图书馆内既有先进的读报机、多媒体展示墙、VR太空舱和数字影音室等电子设备,又有电子资源数据库、共享空间预约使用、公众号和小程序等应用软件系统。通过硬件设备的支撑和软件系统的服务,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借助新技术优势,借助新媒体开展育人工作,推动信息技术与育人工作传统优势高度融合,提高吸引力,增强时代感。
高校图书馆创新“三全育人”工作的路径研究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创新和发展则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核心理念。高校图书馆创新“三全育人”工作路径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外统筹协同,对内提高认识,加强建设,切实提升“三全育人”工作的“广度”“温度”“深度”和“厚度”,形成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一是统筹规划,内外协调,着力拓展“三全育人”工作的“广度”。高校图书馆应主动探索发展之路,可以通过走出去开展活动,宣传自身优势特色,引进协同发展的内外协调工作方式,通过学校党委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将图书馆纳入学校“三全育人”整体规划,融入学校育人工作体系中,形成合力,成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发挥图书馆育人的独特作用,不断拓展“三全育人”工作的“广度”。
二是全员育人,着力提升“三全育人”工作的“温度”。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与师生读者的桥梁,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1]可见馆员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熏陶和教育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全体教职工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认识到图书馆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自己所在的岗位,所做的工作是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中独特的、有价值的和不可复制的重要一环,从而增强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在工作态度上更加主动热情,工作中与大学生们因书结缘,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或者朋友一样,真心交流,平等沟通,相互提高,达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心灵境界;在日常工作中,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需,以良好的职业形象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做好服务育人工作,让学生感受到“温度”,取得全员育人的效果。
三是全程育人,着力提升“三全育人”工作的“深度”。全程育人是指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所有的教育工作中。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全程育人环节守正创新,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以时间思维拓展“深度”,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是开展入学入馆教育,夯实思政教育基础。大学新生怀着对美好前程的向往来到大学报到,通常第一眼见到的校园建筑就是图书馆,图书馆应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发挥作用,在迎新过程中主动作为,可设置服务专区,馆员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发放图书馆迎新宣传册,讲解图书馆功能特色,推荐新生读物等方式,给大学新生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入馆教育环节,图书馆可与各学院积极沟通,采用为新生作报告,邀请新生進馆参观等方式开展入馆教育,入馆教育在普及图书馆日常使用规范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馆藏红色资源图书、思政教育共享空间和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等思政特色资源,让新生不仅了解到图书馆是书香之地,同时认识到图书馆更是培养情操,树立高尚品格的思政学习之地。
其次是开展求学求知教育,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大学阶段是培养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校图书馆应利用内部丰富的书籍典藏、海量的数字资源、宽广明亮的学习空间等优势,开展知识育人和科研育人,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此外,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好勤工助学岗位开展管理育人和实践育人工作,招募热衷于志愿爱心服务或者家境贫困的学生加入到图书馆勤工助学的队伍中,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图书整理上架、期刊编辑分类和志愿服务等工作,在实践中践行思政教育。
再次是开展毕业求职服务和离校感恩教育,巩固思政教育成果。求职、离校是大学生由象牙塔走向社会的重要节点,在这一阶段,他们既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又有即将步入社会的彷徨迷茫,这一时期心理波动较大。图书馆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就业指导专家来馆进行指导和报告,就大学生心理建设和职业规划等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在离校阶段图书馆可以借助馆内大数据系统,挑选入馆时间统计、借书记录、读书爱好等数据字段,精心制作大学生图书馆数据留念卡片,为每位同学留下在图书馆的足迹和美好回忆,教育引导他们热爱祖国,感恩父母、感恩学校、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步入职场,做一个有信仰、有格局和守诚信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四是全方位育人,着力提升“三全育人”工作的“厚度”。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2],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高校图书馆应从馆藏资源、空间利用、活动推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育人工作,运用结构思维,不断提升“三全育人”工作的“厚度”。
首先是提高馆藏资源利用。数据显示我国和其他世界各地的大学图书馆都出现了藏书借閱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3],出现这种倒挂现象的浅层原因是大学生读者受移动互联网和电子书籍的影响,阅读方式从一卷在手读书香变为一屏在手览世界,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图书馆纸质资源的吸引力不足。其实大学生对于纸质图书的需求是多元且丰富的,对红色书籍、党史书籍和正能量的励志书籍有较强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图书采访人员重视该类书籍对大学生读者所起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充分开展好需求调研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政类书籍采购计划。例如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的《朝鲜战争》《解放战争》和《长征》等代表作,稳居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借阅排名前十位,图书馆积极响应,增加了该系列书籍的副本采购,满足大学生读者阅读需求,让此类书籍在同学们之间形成口碑,通过书籍传递了正能量。
其次是提升空间开发利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高校图书馆建设了不少新馆或者对原有馆舍进行了升级改造,馆内空间在结构上有了很多可以发挥改进的空间,图书馆的空间利用成为衡量管理服务水平的一面镜子,通过实地调研和网上查询,多数高校图书馆将空间划分为阅览区、研修室、数字阅览空间、新技术体验区等功能区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主题的共享空间还不多见。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馆舍空间充足的优势,结合思政教育,创新思路,开辟出相关的思政育人空间。部分高校(见下表)依托各自馆藏优势,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思政育人空间,积极发挥了文化育人功能,值得借鉴学习。
再次是丰富实践活动推广。图书馆具有传承校园文化、弘扬社会主旋律的重要职责[4]。通过浏览国内主要高校的图书馆网站和公众号,可以发现各高校图书馆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相比较而言,各高校图书馆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文化活动不多或者形式单一,需要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立足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活动,推动校园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推出“七一”报纸特展,紧扣“建党百年”主题,集中展出了7月1日的36份中央及省委机关党报、31份特刊、2000个版面和4000多篇报道。武汉大学图书馆以“追寻红色记忆,迎建党百年华诞”为主题,开启2021年度“寻找最美红色建筑”影像大赛,此类活动的举办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大学生成长需求,高校图书馆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中,打造“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图书馆育人氛围,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和传统文化基因[5],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地,应发挥文化优势、资源优势和新技术优势,聚焦机制创新、部门协同以及内部组织建设,积极拓展“三全育人”工作新路径,切实提升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广度”“温度”“深度”和“厚度”,形成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培养出有理想,有信念的新一代中国青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许衍琛. 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研究[D]. 南开大学, 2014.
[2] 张微,吴婷.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 理论建设, 2021, 37(1): 88-92.
[3] 朱会华. 基于微信平台的图书采访模式探索[J]. 图书馆学研究, 2016(7): 38-40.
[4] 姚春燕, 查志强. 高校图书馆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研究[J]. 图书馆学刊, 2019, 41(12): 44-49.
[5] 吴娜. 红色基因的文化学考察[J]. 人民论坛, 2015(35): 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