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人文素质课程的路径探究

2022-04-08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文素质

徐 昌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素质课程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职业素养为主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以文学写作为主的文化类课程,以及以审美为主的艺术教育类课程等。本文研究侧重点为以职业素养为主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和以文学写作为主的文化类课程。这类课程在职业院校多作为公共基础课或者选修课存在,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心理健康、应用写作等。对人文素质课程而言,融入了课程思政更加有利于推动课程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对于促进课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具有重要价值[2]。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人文素质课程的必要性

近些年,随着多种形式、多轮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大多数高职院校加快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人文素质课程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中下“大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及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一些高职院校对作为公共基础课的人文素质课程重视不够,甚至一些课程的开设是“迫于规定”不得不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一些专业带头人会压缩素质课程学时以“补给”专业课。各类教学改革与教学竞赛中,人文素质类课程也只是“点缀”或者“陪跑”的角色。素质课程教师在评职称、评优、培训等方面被忽视,因此对工作产生消极倦怠等情绪。课程思政的提出,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发展来说,是一次改革的“春风”。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素质课程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3]。

目前,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很多。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对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已经很全面,比如陆道坤等[4]从课程思政设计、教师思政素养与能力、评价等方面提出课程思政推行中的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另外,从“思政”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也比较深入。李蕉、方霁等[5]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中的“思政”不同,提出课程思政中的“思政”需以知识传授为内核,以能力培养为路径,并最终彰显价值塑造之意蕴。武娜[6]提出,要促进人文素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开展,需从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创新思政教育方式等方面寻求有效的策略[6]。虽然关于课程思政的意义与路径已有不少研究,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专业课,关于公共基础课尤其是人文素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比例偏低;对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多集中在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一部分研究对课程思政对课堂这个“主战场”各个环节的观察不够细致与精准。本文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课堂教学为主线,从课堂教学环节及各教学主体入手,探讨“课程思政”融入人文素质课程的路径。

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人文素质课程路径

2.1 课堂教学是基础

2.1.1 教学目标

育人的重要载体是课程,课程的“灵魂”是教学目标。课程思政融入人文素质课程,最先关注的是课程中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前提是要对课程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梳理与界定。教学目标的重新界定对“课程思政”真正融入人文素质课程起着保障作用。要立足职业教育育人目标与特色,打破传统的智育目标、德育目标相互分离的状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更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育人价值信息为引领,根据人文素质课程面对的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2.1.2 课程内容

要推进“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课程内容是重要载体,也是关键元素。挖掘人文素质课程中的哪些思政元素,如何挖掘思政元素等,这些都是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挖掘哪些思政元素?人文素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要从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角度去深入挖掘。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为例,无论是就业指导还是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将个人的职业未来融入国家的发展需要,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勇于挑时代重担。

其次,如何挖掘思政元素?要聚焦课程内涵,以课程核心为基础找寻思政元素。以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应用文写作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职业写作能力。应用文写作有很强的时代性,学生要对国家相关政策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领会政策实质,方可使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与时代气息。应用文写作教师要以课程内涵为核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层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要扩展课程外延,在课程外延联结的领域找寻思政元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理论要与实践联系,切实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理论付诸行动的“链接之处”是思政元素融入人文素质课程的着力点。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为例,除了理论讲解与课堂学习之外,心理健康第二课堂的开设,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品德教育开展、价值观引领等起着巨大的助推作用。而这正是“育心”与“育德”在实践层面的融合,这种融合能更好地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在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融合的过程中,要坚持不刻意、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的原则。真正做到将思政元素更深入、更有效、更润物无声地融入人文素质课程。

2.1.3 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互动形式多样,要根据学生实际,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合理、有效地实施课堂互动。良好的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能力,完成相关教学目标。更为重要的是,高质量的互动本身就是对学生互助合作、团队精神的训练与提高。这其中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品质、沟通能力等。课堂互动不管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还是启发式学习,处处都体现着思政元素。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用心去设计课堂互动,以育人目标为指引,创新课堂互动组织形式,力求做到每个环节、每个内容都有所指向。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打造有价值的课堂、有思想的课堂。

2.1.4 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融入人文素质课程的效果,要从多角度、多主体进行评价。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除了传统教学评价涉及的各个维度之外,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水平、价值观念是进行课程教学评价的更重要的维度,这就需要更多元的评价主体。以人文素质课程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例,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学校就业人员,还应该包括毕业生及相关职业从业人员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更客观地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更进一步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无论评价主体如何多元,学生永远是评价主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是否真正成长是判断育人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尺。这种“标尺”不仅衡量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效果与水平,更是衡量课程能否真正培养出适应未来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的关键。

人文素质课程多采用模块化教学,过程性评价是很多人文素质课程正在实施的方法。课程思政要求持续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强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2.2 教师是主导

2.2.1 理论指导

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内心认同要强烈。人文素质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实践。为实现育人目标,人文素质课程教师更应该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但是在这一轮由“课程思政”引领的教学改革中,很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认同不够强烈,甚至出现一些错误认知,即课程思政就是专业课与思政课的简单整合,与人文素质课程无关。实际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要处处都体现价值引领,理想塑造、道德培育等思政基因。教师更应提高政治站位,认同“课程思政”核心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人文素质课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改革实践要自觉。在全面推进人文素质课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放在课程改革的核心位置,自觉找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堵点、淤点。在进行这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实践时,自觉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及时总结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形成育人长效机制。

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育人方向要明确。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度挖掘各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7]。课程思政建设是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初目标,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统一于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伟大实践。从近几年课程思政全面建设的情况看,一些教师生硬地将思政课的条条框框“植入”所讲课程中,出现了一些虚假的、表面的、形式的课程思政。这实则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方向和目标背道而驰。

2.2.2 实践培训

在推进人文素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进行必要的实践培训。培训可以采用专家指导、同行交流等方式。比如教研活动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对于学情有统一的认知,对开展课程思政的条件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课程思政融入相关课程的途径更清晰。同时,教研活动产生的成果能够马上通过实践检验。

在构建“课程思政”融入人文素质课程的实践中,对教师的培训还包括人文素质课程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要科学创设人文素质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良性互动模式,二者的互动合作包括课程育人目标的整体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联合开发[8]。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二者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人文素质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相互提供技术与知识。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为例,心理健康教育中相关技术与知识为教师分析学生心理素质,考量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了支持。这就为因材施教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学情分析,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目标的真正实现向前迈进一大步。

2.3 育人是核心

2.3.1 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之所以取得为世界瞩目的傲人成绩,是因为中国人民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指导中国人民推进伟大事业的理论与思想。作为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更应该是课程思政融入人文素质课程的魂,也是育人的根本指导思想。

人文素质课程在育人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融入课程建设中,要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把人生目标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自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人文素质课程在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体系时,要求教师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理论指导课程思政实践,真正从育人根本出发,建设课程,改革教学。

2.3.2 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要了解学生所想。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优异表现为大学生爱国、奉献、责任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大量实例。青年学生经此一疫,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一些制度与政策开始理解,一些质疑开始变为认同。大量青年学子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勇担时代重任。这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一些大学生在疫情之中表现出来的恐慌、焦虑心理亟须疏导。疫情期间各种思潮的涌入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挑战。这些都需要人文素质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一起形成教育合力,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其次,要用好学生所能。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文素质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关注点,了解学生的能力与擅长点。作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近些年短视频的崛起为大学生学习、娱乐提供了更多的平台。思政元素融入人文素质课程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利用优秀的思想教育内容占领新媒体高地,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人文素质课程,丰富整个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2.4 技术是辅助

首先,在线开放课程等资源为课程思政融入人文素质课程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内容。疫情期间,各大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面向大学生免费开放,一些高职院校也推出了高质量人文素质课程,这些资源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整合相关资源,聚焦课程内涵,拓展课程外延。比如,要善于利于“学习强国”平台。“学习强国”是面向全国用户打造的国防党建知识学习平台。学生在“学习强国”上利用短视频、慕课、音频等展开学习,可以大大提升学生思想认知与综合能力。教师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进行网络资源选择与整合时,应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传授的知识负责,仔细甄选,确保思想内容的政治立场观点正确和科学严谨。

其次,新媒体平台为课程思政融入人文素质课程拓宽了渠道。网络技术迅猛发展,QQ、微博、微信、论坛、微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层出不穷。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提供的内容可以增加信息来源、拓宽信息渠道、关注时事政治、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另外,学生能够轻松学会并熟练运用基于移动互联网及PC终端的平台工具。这就为课程思政融入各门人文素质课程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渠道。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将传统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同当下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媒体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比照育人目标,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无论是在线课程平台还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技术,这些对育人目标的达成都是有效手段,教师要进行有效监控,正确引导。

3 结语

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快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步伐,课程思政建设逐步形成新形势、新格局。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把握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律,使课堂教学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另外,学校应在各个层级真正推进人文素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可以通过举办一场课程思政大讨论,评估一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开展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表彰一批课程思政先进个人[9]。总之,高职院校应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契机,推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课程思政融入人文素质课程,形成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去探索、总结。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人文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