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戏曲艺术探究

2022-04-08杨涵清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戏曲媒介融合

邵 敏,杨涵清

艺术学研究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戏曲艺术探究

邵 敏,杨涵清

(安庆师范大学 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媒介融合是指多种媒介在科技发展下逐渐呈现融为一体的趋势,融媒体大环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意识,也给戏曲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拓宽媒介渠道,扩大戏曲传播范围,重视戏曲人才教育,利用网络平台提升戏曲影响力,有助于戏曲艺术在媒介信息时代的生存发展。戏曲艺术在媒介融合的技术支持下,观演互动加大,戏曲辐射力度变强,跨行业合作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媒介融合;戏曲艺术;传播;传承

媒介融合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的概念,原意是指各种各样的媒介结合而形成的多功能一体化趋势,主要是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1]。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现多指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融合发展形成的融媒体局面。融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文化陷入更深的困境,戏曲艺术的传承保护更加急迫与重要。传统戏曲文化看似与快节奏、多变的媒介发展特点相背离,实则不然,戏曲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传播戏曲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新媒介去迎合大众审美,从而普及戏曲艺术、满足大众需求。

一、戏曲艺术的生存现状

中国戏曲作为世界三大戏剧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是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在不断推陈出新、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方式冲击下,戏曲渐渐不再是群众劳作之余放松的重要选择。为解决戏曲艺术逐渐没落的问题,业界做出了很多努力,如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与戏曲的跨界联动、举办戏曲艺术节等。但是,面对常变常新的媒介发展形势,戏曲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仍遇到了传播范围窄、受众少、人才乏力等问题,戏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面临着困境与瓶颈。

(一)传播面临困境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戏曲就已经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代表进军海外,如越剧《西厢记》《梁祝》、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均在欧洲进行过巡演,获得海外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和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2]。近几年来,业界对于戏曲的传播也做出了努力,例如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的举办等。业界的这些举措拉近了群众与戏曲的距离,让戏曲文化在社会上传播得更远。但随着生活质量与审美意识的提高,伴随着时代产生的新奇事物层出不穷,包裹着人类。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人类的好奇心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3],因此在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选择中,人们倾向于后者的现象不足为奇,这就使得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更多的困境,戏曲也不例外。

戏曲文化的传播困境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戏曲艺术的特点与当代审美发展趋势存在冲突。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群众在进行文娱消费时,往往会选择能刺激情绪、带来即时愉悦感的项目。然而,戏曲叙事的整体节奏偏慢,易使观众感觉枯燥,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样,戏曲表演的程式化特点与追求自由、随意的时代风尚相悖,因此选择观看戏曲表演的群众偏少;其次,戏曲的主体受众呈现出高龄化和区域性的特征。因为戏曲的发展历程悠长,在文娱活动缺少的年代,戏曲伴随着老一辈的成长,这些老辈人仍是当代戏曲观众的主体组成,所以具有高龄化的特征。戏曲的受众也具有较为明显区域性的特征,如安庆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等。各个剧种传统的主要流播区域仍然是其在当代的主要影响范围,也就出现了戏曲传播的马太效应。如何进行全龄段的普及和全区域的覆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再次,戏曲艺术的传播形式单一,没有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许多人对戏曲有刻板印象,认为戏曲就是穿古装唱老调,其实戏曲的形式多样,既有古装戏也有现代戏,刻板印象的形成让戏曲艺术未能成为大众生活的组成部分。如何使戏曲像电视剧、电影一样融入大众的生活,提高戏曲的存在感,是解决传播困境的难点。

(二)传承遇到瓶颈

据文化部2017年最新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显示与分析,戏曲剧种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戏曲志》相比,有47个剧种消亡,17个剧种濒临消亡。戏曲剧种的逐渐没落,进一步敲响了保护戏曲艺术的警钟,戏曲艺术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和重视。

关于戏曲的传承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遵循这些政策指示,高校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在少数。例如由16所学校联排的校园版《牡丹亭》进入各大学进行演出,还有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开展的戏曲选修课程,都对戏曲艺术的传承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4]。但在如今媒介融合大环境下,戏曲传承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一,戏曲舞台后继乏人,戏曲就业吸引力低。戏曲艺术重要的是剧目演出的效果,给受众带来好的欣赏体验是艺术打动人心的根本所在。然而,在戏曲舞台上,演员功底不扎实导致演出质量差、一些行当因难度大无人传承等现象屡见不鲜,反映了戏曲传承人的匮乏,也是戏曲传承发展深层次危机的直接体现。一个行业的生命需要从业者共同来维护,戏曲艺术能传承至今是一代代演艺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但当一位戏曲演员的月报酬抵不上几个小时一场的直播带货时,现有人才的流失、精英缺失、舞台上的滥竽充数以及后继无人的局面自然是在所难免;第二,戏曲文化氛围不浓厚。提及戏曲,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国粹京剧、豫剧、越剧等少数几个剧种,但据公布最新的普查结果显示,全国现存剧种有348个。绝大多数剧种不为群众所知表明:群众对戏曲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全社会没有形成较为浓厚的、利用戏曲传承发展的氛围,这既表明戏曲的发展潜力巨大,更说明戏曲传播任重道远。戏曲传承需要技能的传授,同样需要全民对戏曲的认可与珍惜,群众的自豪感和保护欲是戏曲艺术得以传承的基础;第三,戏曲教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目前开设戏曲专业的院校所制定的学生培养方案不能适配舞台实践需要,致使部分行当消失,且缺少对戏曲宣传推广的相关人才的培养。保护、传承戏曲艺术需要全方面的重视,全民意识培养不容忽视。

二、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戏曲如果想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充分借助媒介融合的背景,勇于做出改变,为传统戏曲艺术注入新的血液,从而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前景带来无限可能。

(一)拓宽媒介渠道,扩大戏曲传播范围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冲击,致使受众分流,群众对新媒体的接受度慢慢超过了对传统媒介的依赖度,一些新兴的文化产品选择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渠道。但对于戏曲艺术的传播来说,传统媒介的权威性更易增进全民对戏曲的了解,从而唤醒群众对戏曲艺术的保护意识,不可舍弃。我国一直在创新利用传统媒介进行戏曲传播的方式:从每年央视春晚的戏曲节目演出、戏曲节目的常青树《梨园春》的播映,到戏曲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等的出现,再到《戏迷天地》电视节目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宣发[5]。这些戏曲形式上的不断创新一直在为戏曲传播提供新的养分。

新媒体的魅力在于与社会节奏同频,人们能很快地适应和接受新媒体,又因新媒体的媒介丰富,文化产品总能找到适合的传播途径,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看似相违背,其实却能很好地融合。例如戏曲具有剧场性的特征,即它需要在特定场地产生观演关系,而随着融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群众的许多文化娱乐活动已从线下转到线上,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进行。在戏曲剧种存在的地区,观众能够观看戏曲演出的机会大于没有戏曲剧种的地区,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戏曲的传播,这两点催生了戏曲VR的出现。2017年央视戏曲春晚的节目,可以在央视戏曲APP上通过VR眼镜进行观看,给观众营造置身现场的感觉。戏曲VR可以解决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戏曲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认识戏曲,感受到戏曲的内涵,是戏曲传播顺应媒介融合环境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二)更新信息媒介,重视戏曲人才教育

自2019年教育部出台《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起,网络慕课在教育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慕课顺应时代发展,打破常规授课方式,不再局限听课的场所与固定的学生数量,使学生学习方式更加灵活[6]。戏曲慕课也应运而生,它能使戏曲学生的学习过程契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摆脱老式的“面对面、口对口”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戏曲知识的教学效率。戏曲慕课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发展了各种类别的课程,如基础知识类、专业培训类以及表演欣赏类等面向不同受众的内容,进一步发展了戏曲教育。例如安庆师范大学2022年上线的《唱腔唸白》学堂在线慕课,上线不久就获得了学生和戏曲爱好者的青睐,评论区收获了一众好评。戏曲慕课的出现是媒介融合下的一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突破,改变了戏曲艺术教育的思考方式。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戏曲慕课对戏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可以使戏曲专业的学生随时随地巩固戏曲知识、完善知识架构,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戏曲的大众普及度,从而促进戏曲传承。

在人才建设方面,可以加强剧团与大学的联动,实现戏曲人才挖掘和培养。例如苏州大学与当地昆剧院达成合作,戏曲演员可随时到校园上课,进行文化培训[7],剧团也经常在学校里演出、与学生进行戏曲文化交流,使学生们对戏曲产生兴趣、培养戏曲储备人才。在如今新媒体的时代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在线上挖掘全国各高校的戏曲人才,建立人才梯队。

(三)利用网络平台,提升戏曲影响力

待传播讯息需要经由传播主体与受传者才得以完成一次交流,戏曲艺术一直以来是通过现场表演这一传统形式、由戏曲工作者将戏曲信息传递到观众中去的,其过程单向、闭塞。媒介融合的交互和包容不仅使得受传者可以对接收信息及时反馈,还使得人人都能变成传播者。传统文化在传播局限性的阻碍下,正需要媒介融合的大环境,利用多种途径,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首先,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使群众参与到戏曲中,唤起对戏曲的保护意识。例如京剧名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龙凤呈祥》剧目众筹的方式吸引年轻观众,网友众筹王佩瑜在京举行清唱会等事件,都表明在如今信息丰富的时代下,年轻一代愿意通过新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有观众才有戏曲的永恒发展,众筹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猎奇心理,为传统文化裹上与时俱进的外衣,值得借鉴;其次,媒介融合给了戏曲受众成为传播者的机会。利用新媒体语言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戏曲宣传,能吸引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例如哔哩哔哩平台上戏曲剧目的片段和讲解,多由戏曲爱好者自发剪辑上传。利用网络平台的无门槛进行戏曲传播,增加了戏曲文化被更多人喜爱的几率。

三、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创新展望

媒介融合有互动性、合作性以及需要技术支持的特点。互动性指的是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合作性指的是新、旧媒体之间或者新媒体之间在技术或者内容方面的合作;媒介融合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才能实现。在当今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戏曲艺术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进行创新,早日实现戏曲文化的繁荣。

(一)技术支持促进戏曲发展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开拓了各种交互新平台,传统戏曲想要走得更远必须利用好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可运用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的手段,去促进戏曲发展。线上部分可搭建虚拟剧院。目前网络上可供戏曲交流的平台有论坛、贴吧等文字交互网站,但戏曲视频平台鲜有出现,因此虚拟剧院建设很有必要。虚拟剧院将采用戏曲演出直播或者录播的方式供群众们观看[8],结合发展成熟的杜比音效、高分辨率,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感体验,且可以规划展演制度,采用日播制展演或周播制展演等方式,发展固定观众。同时在网站主页设置讨论组端口,供戏迷们对当日、当周展演进行交流,并尽可能地去完善虚拟剧院的组织架构,打造网络戏曲视频平台品牌。线下部分可以采用全息技术为戏曲表演增添科技观感,为观众带来新鲜体验,从而激起大众对戏曲的兴趣。伴随科技的发展与文娱市场的打开,人们对艺术文化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已经不能使群众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行欣赏活动,戏曲艺术还需要与时俱进和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全息技术打造出的科技虚拟背景,既能丰富戏曲艺术的表现力,又能增加舞台的真实感,发挥观众的想象力,进而使得戏曲逐渐贴近群众生活和时代发展。

(二)互动加大戏曲辐射力度

戏曲艺术作为视听艺术,不同于踩高跷、剪窗花等传统文化,它是文娱消费的一种,需要渗透到生活中,应该具有勃勃生机。文娱产品的普及程度和它在生活占据的文娱消费比例有很大关系,戏曲艺术应顺新媒体之势,制作戏曲电视剧、拍摄戏曲元素的微电影在视频平台上放映,做到戏曲与生活接轨,视频平台的弹幕模式会引发观看者对戏曲话题的讨论,拉近观众与戏曲之间的距离。同时,可以制作戏曲互动剧或者互动游戏,让群众参与剧情,“一人一剧”“一人一角”的模式,更易使观众投入其中,潜移默化地接收戏曲信息,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成为戏曲的“一份子”。这些年轻化的传播方式易吸引更多人群,促进不了解戏曲的群众对戏曲知识的掌握,并提升戏曲表演在群众心目中的文娱消费地位。此外,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进行戏曲社群的构建。建造一个集戏曲展演信息、戏曲音乐欣赏、名家信息查询、戏曲剧评、戏迷讨论天地等综合性强、完整度高的网络社群,进行戏曲垂直营销,培养大众对传统戏曲的亲切感。

(三)合作促进戏曲传承传播

融媒体时代打开了传播途径的各种可能,同时打开的还有资本市场。各种新媒体平台带来的红利,使得各行各业都不约而同地想要去分一杯羹,新兴媒体不是传播方案的必然选择,但亦是不可丢弃的一条途径。在戏曲作品传播方面,可以进行信息覆盖性的定向投放,如宣传一部戏曲作品,将其中的元素与当下热点结合,网民在浏览热点时就能看到该剧目的宣传。另外可以借助戏曲受众年龄和地域特征,分年龄段与不同区域对戏曲信息进行投放,这样传播受众能更加精准。戏曲投放范围的大面积覆盖可使它渗透在网络与生活中,拉近戏曲与群众的距离。在戏曲传承发展方面,新媒体或者影视公司可开展戏曲方向的业务,如MCN媒介公司可签约戏曲演员,对演员的展演剧目进行宣传营销,维持作品热度,通过新媒体平台将更多的戏曲演员带进大众视野。当然,面对受众少的戏曲艺术形式,新媒体公司进行戏曲方向的运营不是件易事,国家应尽可能给予新媒体戏曲创业者一定的支持,注重新媒体平台戏曲岗位的发展与建设,为创业者们提供保障[9]。

戏曲艺术是高雅和小众的,但它作为文化的一种,只有渗透在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传承。在媒介力量发达的今天,传统文化应该勇于冲破历史的束缚,跟上时代的脚步,将传统与科技结合,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特点,提高戏曲从业者的就业积极性,扩展群众接触戏曲的可能性,尽可能地使戏曲艺术符合新时代的审美和社会风格。只有做到戏曲普及才能谈戏曲保护,通过融媒体让群众更加了解戏曲艺术,唤起保护、珍惜戏曲文化的意识,为戏曲的发展添砖加瓦。虽然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多种途径,但仍需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媒介只是促进传播的工具,如果过度在戏曲传播形式上进行宣传,而忘记了戏曲艺术的内核,即使传播范围辐射更广也不会走得更远,甚至会损害戏曲艺术。

[1] Pool I. Technologies of Freedom[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24.

[2] 凌来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越剧对外传播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7,37(3):22-25.

[3] 黄骐,陈春萍,罗跃嘉,等.好奇心的机制及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21,29(4):723-736.

[4] 关睿.刍议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对“戏曲进校园”的启示[J].中国戏剧,2021,68(10):50-52.

[5] 章晓杰,丁韬文.融媒体时代中国戏曲节目的发展理路,创新思路与传播进路[J].中国电视,2021,40(12):77-82.

[6] 李晓菲.“互联网+”视域下的戏曲慕课研究[J].艺苑,2019, 15(3):106-109.

[7] 戴平.论昆曲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人才接续[J].戏剧艺术, 2007,29(1):73-80.

[8] 陈涛,苏媛媛.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下的吉剧传播途径研究[J].戏剧之家,2017,27(7):21-23.

[9] 邵敏.民俗视域下的地方戏传承简论[J].艺术百家,2020, 36(5):104-108.

A Study on Opera Art in Media Convergence Environment

SHAO Min, YANG Han-qing

(Huangmei Opera Art College,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011, China)

Media convergence refers to the trend of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media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nvironment of media integration has changed the way of life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has also brought impact and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opera art. It is helpful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opera art in the media information age to broaden the media channels, expand the scope of opera transmission,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of opera talents and use the network platform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opera. With the technical support of the media converge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the performance has been enhanced, the radiation of the opera has become stronger, and the cross-industry cooperation has a broad prospect and a promising future.

media convergence; opera art; transmission; inheritance

J892

A

1009-9115(2022)05-0152-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5.029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1CX530),安徽高校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YJS20210519)

2022-04-02

2022-07-16

邵敏(1976-),女,安徽泗县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戏曲传播。

(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

猜你喜欢

戏曲媒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