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对两当兵变的重要贡献
2022-04-08袁武振梁月兰
袁武振梁月兰
(1.西安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2.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 西安710061)
1930年初,习仲勋受党组织委派,到国民党军队王德修部开展兵运工作,任该营中共地下党委书记。1932年4月,习仲勋领导发动两当兵变,创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这次兵变是习仲勋和地下党组织在陕西长武县、凤翔县、彬县、凤县不断准备谋划,在凤县决定,经中共陕西省委同意,部队换防到甘肃两当县时进行的。两年多的兵运工作及领导两当兵变,是习仲勋从事武装斗争的起点,锤炼了革命意志,坚定了革命信心,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政治组织才能,为创建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部署,积极投身兵运工作
重视开展兵运工作,是中共陕西省委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指示,确定的中心策略之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在革命的紧急关头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在领导工农暴动创建红军的同时,对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兵运工作也非常重视。1929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西问题的决议案》中指出:“注意冯玉祥中心部队中的工作,利用他招兵,办军官学校,拉夫拉差的机会,派同志进去接近士兵群众。”[1]2961930年2月26日,《中央通告第七十号——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中心策略》中又指出:“组织兵变是党在目前军阀继续战争中实现失败主义之中心的策略。现时党的一切兵运策略与兵士工作都要向着实现这一中心策略进行。”[1]310
中共陕西省委在贯彻八七会议精神中,明确提出“党到农村中去”“党到军队中去”的口号,根据中央指示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把开展兵运工作、组织兵变作为主要策略之一。1930年4月4日,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在《给军支函》中明确规定,党的主要策略“是组织政治罢工,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兵变,扩大红军”[1]312。4月7日,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又在第九号通告中指出:“反革命军队中的工作,应立即有计划地发展,调派得力同志到中心部队去,发动士兵的日常斗争,进行有组织的兵变。”[1]314陕西各地党组织根据省委指示,陆续选派刘志丹、谢子长等一批共产党员,打入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中开展兵运工作,为发动兵变或暴动创造条件。
习仲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坚决执行党组织的指示,积极投身兵运工作的。1930年是陕西关中地区连续第3年大饥荒。这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八),年仅16岁的共产党员习仲勋忍受失去双亲的悲痛,冒着被敌人逮捕杀头的危险,按照三原武字区党组织的指示,到数百里外的陕西长武县的一支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兵运工作,由此谱写了他76年革命生涯中极为重要的兵运篇章。数十年后,习仲勋在回顾自己做出这一人生重大抉择时说:“那时没有最大的牺牲决心,是不能够在国民党军队中做兵运工作的,因为我还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共产党嫌疑被捕押过的人,这样的人到国民党的军队里干事,对敌人来说是多么危险,多么引人注目。一经被查获,就是处死。我之所以能在这时决定去敌军搞革命活动,主要原因是我出狱后一年多的农村生活,使我亲身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旧社会极端黑暗的情况,激发了我的革命勇气,不管多么艰苦,就是下决心要革命。”[2]
二、精心开展兵运工作,为两当兵变奠定坚实基础
习仲勋来到长武县,利用同乡关系,到反对冯玉祥的陕西地方武装毕梅轩部所属王德修支队开展兵运工作。在王德修部两年的兵运工作,习仲勋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为两当兵变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一,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地下党组织,形成兵运工作的领导核心。在习仲勋到长武前,党组织已派陈策(后离开)、李秉荣、李特生等几名党员在王德修部活动。习仲勋到来后,与李秉荣、李特生取得联系。当年春,3人在长武县城北药王洞开了一次党员会,当时叫聚头会,成立党小组,李秉荣任组长,并研究了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决定都下连抓士兵工作,逐步发展党员,壮大组织。根据这一决定,已任少校团副的李秉荣辞职,改任三连副连长,队部书记员李特生改任二连文书。王德修支队共3个连,支队部与一连驻长武县城,二连驻长武县城以东的亭口镇,三连驻永寿县监军镇。王德修本想让习仲勋在支队部担任通讯排长,但习仲勋根据党小组会上关于下连抓士兵工作的决定,要求下连去。王德修于是让习仲勋去二连作见习官,主要职责是搞给养。习仲勋后来回忆说:“当时,为了便于工作,我们决心下到连里去,团副李秉荣做三连连副,营书记李特生当二连文书,我做二连见习官,以二连为中心开展全营兵运工作。”[3]244王德修部三次易帜,驻地多次变化,但经过习仲勋等共产党员的艰苦工作,该部中共地下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共发展地下党员30多名,3个步兵连都建立了党支部,1930年9、10月间成立了党的营委会,形成了开展兵运工作的领导核心。营党委书记先是李秉荣、李特生,1931年10月习仲勋接任营党委书记,全营班排长职务多数由共产党员担任。习仲勋组织全营地下党员认真开展对士兵的宣传工作,收到很大成效。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及时在士兵中宣传抗日救亡,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爱国热情。
第二,维护士兵利益,逐步提高士兵的革命觉悟。兵运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团结争取士兵,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王德修部虽几经改编,但终因是杂牌部队,各方面待遇都很差,士兵生活十分困苦。针对这种情况,习仲勋和中共地下党员们从关心士兵生活入手,联络感情,领导士兵开展争取基本权利的斗争,启发士兵革命觉悟。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李杰夫当年在巡视该部党的工作后报告说:该部队士兵群众提出了明确合理的斗争要求:(一)各连士兵要冬衣、好衬衣;(二)士兵要发炭火;(三)病号要医疗费,由办公费内开支;(四)生病士兵要发耳扇手套,由此发动要维持费;(五)二连反对三排长斗争;(六)三连重新算伙食账[4]75。习仲勋和地下党员们通过谈心、散发《告士兵书》《告全国同胞书》、张贴标语等方式,教育和发动士兵向官长作斗争,要求算伙食账、服装账,要求公开账目,反对官长打骂、欺压士兵。该部士兵多系陕西乾县、礼泉一带因灾荒无法生活而投军的贫苦农民,习仲勋和地下党员们向他们讲解穷苦人受苦不是命运,而是由于地主老财的剥削压迫,使他们明白,只有起来斗争,穷人才能翻身的道理,并经常向士兵宣传革命形势,揭露贪官污吏和反动官府对人民进行残酷压榨掠夺的罪行,启发士兵的革命意识。习仲勋利用担任二连特务长的有利条件,关心士兵疾苦,尽可能改善士兵待遇,随时向士兵进行宣传教育,因而受到士兵的拥护。习仲勋后来回忆说:“国民党军队中士兵生活十分困苦,杂牌部队中装备、服装和生活更差。我们的工作方针就是:在发动士兵进行日常斗争,促进士兵革命化的基础上,发展组织,团结士兵,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我们提出反对打骂士兵,改善士兵生活,按时发饷、发鞋袜的要求,进而提出反对军阀战争,拥护红军的口号,成立红军之友社。”[3]244-245
第三,把上级指示与部队实际情况相结合,保证兵运工作的健康发展。习仲勋等人在王德修部的兵运工作,是在中共陕西省委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省委对王德修部的兵运工作非常重视,有计划地派党员进入该部,加强兵运力量,并经常派巡视员来传达文件,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第五伯昌、陈云樵、朱立凯、周凯等都曾受省委派遣,前来巡视指导过工作。习仲勋对省委指示不是机械地执行,而是把上级指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了兵运工作的健康发展。1931年秋,部队驻彬县时,“陕西省委派焦维炽来巡视工作,商量举行兵暴。我们估计到自己力量太小,兵变后打不出去而作罢。”这年冬,川军邓锡侯、黄隐师进占陇南一带,王德修所在团离开彬县,向南行军200余里,到达处于陕甘交界的陕西凤县,配合马青苑的警一师攻打甘肃两当、成县一带的川军。战后,王德修部一营的三连就地驻两当县,营部和一连、机枪连驻凤县县城,二连驻凤县双石铺。“这时省委派李杰夫巡视工作,又力主兵暴,因条件尚未具备,我们没有执行。”[3]245
第四,在部队驻地广交朋友,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习仲勋所在的王德修部二连驻地先是在长武县亭口镇,这里交通四通八达,陕甘两省客商云集,车马店、山货店、客店、饭店应时而开,四面八方的行人、车马来往不绝。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陕甘边区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开展交通活动、搜集情报的理想之地。二连连长唐福亭是富平县庄里镇人,与习仲勋是近乡党。他乡相遇,倍感亲切,习仲勋很快就得到唐福亭的信任。亭口镇的亭北街上有一个骡马店,兼营小饭店。习仲勋了解到店主王子轩为人本分可靠,便确定以骡马店作为党组织开会接头的地点。为了解当地情况,便于开展工作,习仲勋利用各种机会与各方面人士交往,结识进步人士。亭口的乡约刘士荣在街上开着药铺,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连长唐福亭就住在刘士荣家。习仲勋以与唐福亭的关系结识了刘士荣,不久又通过刘士荣介绍结识了小学校长刘警天。他们起初只是一般的交往,进而赤诚相见,成为挚友,后来发展到义结金兰。此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形密切,交往也更频繁,习仲勋也得以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习仲勋在同这些人交往的过程中,注意找机会宣传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使之成为支持革命的进步力量。习仲勋在从事兵运工作的两年间,先后两度以义结金兰的方式为革命工作服务。1932年初王德修部移驻凤县后,以收编的土匪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机枪连。为了在这个成份复杂的连队发展党员开展工作,习仲勋决定先从与一些人交朋友入手,逐步深入。习仲勋和地下党员刘书林有意接近机枪连特务长阎鸿章、排长张秋臣,进而与阎、张以及凤州城文昌宫模范国民小学教员刘希贤结拜兄弟,拍摄了金兰照,刘希贤将此照片一直珍藏着。
三、抓住士兵抵制部队换防的有利时机,果断发动两当兵变
习仲勋和一营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引起了该部上层军官的注意。团长曹润华采取掺沙子的办法安排自己的亲信,4个连长被换了3个。1932年春节刚过,曹润华又决定让一、二营换防,即让一营再向西南移动100余里,进驻位于山区的甘肃徽县、成县一带。但他始料未及的是,这次换防却成为习仲勋领导一营发动两当兵变的契机。
此时陕甘交界的凤县、两当地区仍是冰天雪地、寒气逼人,而一营士兵却衣衫单薄、难耐严寒,当听到还要向山大沟深、气候更冷的徽县开拔时,一股抵触情绪迅速弥漫开来。加之一营士兵大多是关中的乾县、礼泉人,不愿到离家更远的山区去,因而埋怨情绪更大。中共陕西省委常委杜衡当年在一份报告中说:“士兵情绪甚是沸腾”,“要求途中哗变”[5]79。针对这种形势,习仲勋在凤县西门外紧急召集一营地下党委成员开会研究对策。他认为,士兵中出现强烈的抵制换防情绪,且有哗变的要求,这是举行兵变的大好时机。习仲勋进而分析,本营驻地远离团部,周围别无驻军,虽然驻徽县、成县的二营受团长节制较紧,但二营长杜子材曾在中共党员许权中部待过,有进步倾向,不会对我们造成威胁,因而于换防时举行兵变,拉出队伍,机遇难得。他的意见得到大家一致赞同,会议遂作出趁换防之机举行兵变的决定,并派刘书林、张克勤速去西安,就此问题向省委汇报请示。
中共陕西省委同意习仲勋和一营党委发动兵变的意见,并做出具体指示:(一)坚决组织革命兵变,更加强领导开展士兵斗争,提高士兵斗争情绪,使每个士兵都了解“为什么要兵变”“兵变以后干什么”,使每个士兵都有创造红军、为土地革命、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的决心。(二)建立士兵委员会,加强士兵委员会的领导,使之成为准备和举行兵变的中心领导机关。(三)加强营委领导,支部工作切实建立,使每个同志了解党的策略,在群众中起核心作用。(四)兵变后的方向,到西路的麟游,以麟游为根据地,开展西路灾荒区域内的游击战争,以与陕甘边境汇合。(五)兵变后召开群众大会,宣布自己的纲领,逮捕官长、豪绅地主,没收他们的家产粮食,分配给贫农雇农,两三日后即往麟游开。[5]78-79同时,省委派省委军委秘书长刘林圃一起去凤县,协助习仲勋等领导这次兵变。刘林圃到达凤县双石铺二连驻地,向习仲勋和营党委传达了省委指示。营党委根据省委指示精神研究决定,刘林圃协助营党委书记习仲勋领导兵变,兵变时间定在换防途中,地点在两当县城。
4月1日早晨,根据团长曹润华下达的换防命令,王德修带领营部和一连、机枪连从凤县出发,途经双石铺,二连随之一起向两当县前进,黄昏时抵达两当县城,与三连会合。天黑后,习仲勋、刘林圃等在县城北门外的车马店召开营党委扩大会议,吸收担任排长的党员参会。刘林圃宣布了省委关于举行兵变的决定,简要介绍了全国和陕西的革命形势,讲述了兵变的意义和兵变后北上与刘志丹的陕甘边红军会合的计划。会议决定具体行动方案为:(一)推选许天洁为兵变总指挥;(二)兵变决定在午夜十二点举行,由许天洁准时鸣枪为号;(三)各连先将反动的连长处决,排长中不是党员的下枪带上走;(四)决定由吕剑人负责一连并收缴机枪连的枪械,二连一排长高瑞岳带领全排士兵去营部解决营长王德修和警卫班,左文辉、张子敬带领本排战士分别把守东、西两城门;(五)各连、排完成任务后,迅速将队伍带到北门外集合。
4月2日零时,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山城两当的夜空,两当兵变打响了,各连兵变战士按计划纷纷行动。4月2日黎明前,3个连300多名士兵被带了出来,到北门外集中,兵变初步成功。习仲勋和刘林圃等商议,为防发生意外,决定趁天未亮撤出两当,兵变队伍遂沿广香水向太阳寺方向前进。4月2日上午,部队经过70多里急行军,到达两当县最北端的太阳寺吃饭、休息。习仲勋和刘林圃召开营党委会议,研究部队改编事宜,决定:(一)由刘林圃代表省委给部队讲话,宣布兵变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二)选举吴进才为支队长(几天后由许天洁接任),刘林圃任支队政委,习仲勋任支队党委书记。(三)支队下编3个连,任命吕剑人为一连连长,高瑞岳为二连连长,许天洁为三连连长,左文辉为三连副连长,并任命了几个班长为排长。
两当兵变部队经过整编后,一支新的革命军队诞生了。随后在太阳寺举行改编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正式成立和干部任命。刘林圃站在一个石磨盘上高声发表讲话说,两当兵变后,我们已成为革命的军队。我们要开往陕甘边地区,与刘志丹的队伍会合,编为红军。大家要遵守红军纪律,不准抢劫,不准侮辱妇女,打仗要勇敢,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消灭沿途阻击我们的敌人[6]38。当天下午,习仲勋等带领第五支队从太阳寺出发继续北上。第五支队在陕甘边界转战十多天,从宝鸡县西部过渭河,经通洞峪、赤沙、香泉,进入陇县八度、东风镇和千阳县的高崖、花花庙,行程数百里,与当地保安团作战十多次,均取得胜利。当部队行至甘肃省灵台县页岭时,与国民党正规军杨子恒部一个连遭遇。为保存实力,习仲勋当即召开队委会,决定连夜向陕西永寿县岳御寺开拔。到达目的地后,被土匪王结子的数百名步兵、骑兵包围,激战数小时,第五支队官兵伤亡惨重。至此,第五支队北进陕甘边苏区与刘志丹部红军会合的目标未能实现,两当兵变壮烈地失败了。
四、两当兵变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习仲勋的影响
两当兵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陕西省委策划组织,习仲勋等共产党人直接领导的一次比较完整的兵运工作,是继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起义之后西北地区重要的武装起义之一,是陕甘边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两当兵变在分化反动势力,鼓舞革命力量,扩大红色区域,策应刘志丹开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两当兵变成功地将国民党军队中3个连300多名士兵改编成革命武装,是一个很大的胜利。两当兵变震惊了陕甘反动当局,他们调兵遣将,围追堵截,妄图一举消灭刚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第五支队在习仲勋、许天洁、吕剑人、左文辉等人的指挥下,转战陕甘地区,先后同国民党军队、民团、土匪进行大小战斗十余次,牵制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有力地配合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第二,两当兵变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陇南乃至甘肃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两当兵变唤醒了陇南人民,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使人民群众认识到翻身求解放的道路,懂得了为什么要革命和怎样革命。两当兵变也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那些坚持革命到底的共产党员,没有屈服,没有退缩,他们吸取了兵变失败的教训,分别在各地寻找党的组织,勇敢地投入了新的革命斗争。
第三,两当兵变为中国共产党建设人民军队,改造旧军队,创建和扩大陕甘红军提供了宝贵经验。国民党军队王德修部在两当兵变前,是一支反革命军队。习仲勋在这个军队中,利用合法身份进行兵运活动达两年之久,也掌握了这个军队的特点,它的士兵绝大多数是穿军装的农民,是受压迫和剥削的人民群众,反动派强迫他们为剥削者和压迫者服务,这就是旧军队中的矛盾。习仲勋从旧军队的这个实际出发,摸索了一套改造旧军队的经验,这就是利用矛盾,变非法为合法,推荐共产党员和具有革命思想的士兵担任连、排、班长,在兵变前开展严格的政治思想教育,同时吸收一批思想坚定、作战勇敢的优秀工农分子入党,壮大党组织的骨干力量。两当兵变的发动,证明了党的兵运工作在这支部队的成功,也是对陕甘红军创建模式的积极探索。
第四,两当兵变对习仲勋后来开展革命斗争产生了重要影响。领导两当兵变是习仲勋从事武装斗争的起点,为创建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借鉴。习仲勋后来对两当兵变失败的原因作过深刻的分析:“两当兵暴前,我们进行了一段比较完整的兵运工作,其方针是比较正确的。兵暴失败的教训是:一是没有与农民运动相配合,没有创造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如果当时就在凤翔一带山里坚持游击战争,情形就会不同;二是政治上不懂得联合政策,没有和当地的哥老会、有进步倾向的军队、民团搞联合,走到一个地方连鸡狗都跑光了,陷于孤立;三是对动摇分子没有坚决遣散,在紧要关头其破坏作用很大;四是旗帜不鲜明,兵暴后仍打着白军的旗帜,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群众不了解,失去依靠。”[3]245-246两当兵变之后,习仲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认识到武装斗争重要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认识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此后,他和刘志丹、谢子长一起领导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统一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以及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参加全民族抗战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新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