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舟文化保育的价值分析及实践探索
——以福州龙舟为例

2022-04-08吴杰忠

体育科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龙舟福州传统

吴杰忠

(1.福州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省海峡龙舟发展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

“文化保育”原本是香港地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区域性术语,后逐渐在全国被更为广泛地吸收和使用,内涵核心为“保护、活化地方文化遗产”,这在台湾地区对应的概念为“历史保存”,而英文通常称作Historical Preservation。换言之,“文化保育”其实是记录、保护、传播、振兴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一种生动化表述,它属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主张的一部分。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鲜明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原则,使其成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1]

毋须赘述,龙舟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内容。作为龙舟文化的远古雏形,秦汉时期百越原始竞渡文化随秦取百越之地,开始与华夏文明融合,使龙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综合性图腾崇拜,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源流特色。而当源于祭祀屈原的端午习俗与龙舟结合之时,它又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的承载体,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

随着社会发展转型剧变,传统文化普遍面临困境,龙舟文化亦不能幸免,亟待得到更系统性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基于福州的区域化具体实践,就龙舟文化保育价值及工作现状做一个抛砖引玉的研究。

1 龙舟文化保育的价值分析

1.1 民俗学价值

龙舟是活化的民俗文化符号。龙舟的形状与构件如船身绘制的图形、龙头的形状等,龙舟的习俗与仪式如端午期间龙舟的祭祀、游龙、点睛等,龙舟的历史与传说如本地龙舟的来历、禁忌的缘由等,都与当地的民间信仰和风俗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龙舟文化进行保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1.2 社会学价值

龙舟的传统遗存主要在广袤的乡村,与中国传统宗族社会结构互为依存,它因此超越民俗和运动范畴,具有强烈的社会学属性。比如,龙舟运动仅为男性参与,它针对女性设立的种种禁忌,体现了封建男权社会的准则与信条,是中国男丁追崇文化的显性表现。又比如,龙舟竞渡的胜负常常与乡村宗族社会实力强弱相关联,因此龙舟在某种层面也成为中国民间地方社会领域内资源争夺的一种表现方式。对龙舟文化进行保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价值。

1.3 体育学价值

龙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千百年来的继承发展中,龙舟运动形成了系统规范的运动规则和运动技能。虽然有地域上的差异,但基本运动形式拥有高度统一性,尤其近年来经过中华龙舟大赛、世界龙舟锦标赛等全国以及国际性专业赛事的推广,使龙舟突破传统民俗运动的狭义空间,进入现代体育竞技的行列。2010年广州亚运会,龙舟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龙舟也已经被列为表演项目。在现代竞技范畴,龙舟运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龙舟文化进行保育研究具有重要的体育学价值。

2 福州龙舟文化源流及特点

福州龙舟文化是福建龙舟文化的组成部分。福建龙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闽越时期,浙江、福建一带断发文身的百越先民在独木舟上刻龙形纹饰,以使水中蛟龙以为同类,护佑平安,成为龙舟最早来源的一种说法。考古学在闽越、岭南地区出土的秦汉青铜器上发现一种行船的纹样,考古界统称为竞渡纹或船纹,这种纹样在福建地区也有发现,成为福建龙舟文化闽越起源的一个佐证。

福建地区龙舟文化形态多样,主要有福州、莆仙、闽南三大分支。其中,福州龙舟因其有确切可考的信史记载,其源流、风俗、文化等都呈现出可溯源的系统性,可称为福建龙舟的代表。

2.1 福州龙舟文化源远流长

福州龙舟历史起源的传说来自汉武帝时的东越王余善。相传余善在白龙江设钓龙台,其上放置木雕的白龙,令各部落驾舟争夺,此后钓白龙的习俗就演变成如今福州的龙舟竞渡。《福州地方志》载:公元927年,闽王王延钧于端午“浮采舫数百于西湖,每船载宫女二三十人,衣短衣,鼓楫争先。而自乘大龙舟以观”,文字中首次出现“龙舟”一词。

其后,福州龙舟屡见于诗词之中。如明代谢肇淛所作《西湖观竞渡》,诗云:“一曲湖如镜,轻舟隐菱荷,况当放艾节,共听采蓬歌,櫂影群龙戏,涛声万成过,楫飞睛散雨,鼓急水惊波。”又如万历进士曹学佺所作《台江观竞渡》,诗云:“山河原属越王台,台下江流去不回。只为白龙先人钓,纷纷鳞甲截江来。人看龙舟舟看人,人行少处少船行。有时泊在柳阴下,萧鼓寂然闻水声。”分别描述了福州西湖和台江的龙舟竞渡盛景。福州的龙舟文化从异闻传说到诗词典章,都有据可考,记载翔实,显示了福州龙舟历史的源远流长。

2.2 福州龙舟文化的特色鲜明

龙舟文化一源多流,随着历史演进,在各地形成了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文化信俗和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因此,对龙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特点,重视其地方性。福州龙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域标识性极强。福州龙舟最大的特色在于龙头,和全国的龙舟相比,福州龙舟的龙头种类最为丰富。福州龙头不但有形态各异的龙形龙头,比如青龙、白龙、黄龙、火龙、虾龙等,也有种类繁多不是龙形的龙头,如狮、象、虎、豹、蛇、蛙、鸡等各种动物形状的龙头。比如闽侯县尚干镇东升村,原本只有一条古白龙,龙头是狮子头,后分出三支,分别是:过浦新白龙,龙头是大象;东升三白龙,龙头是豹子;东升四白龙,龙头是老虎。一村四条龙舟,龙头各异,而且没有一个是龙形,可谓全国罕见。

福州还有许多与龙舟相关的习俗是全国独有的,比如历史悠久的“采莲鼓”。每年四月下旬端午将至,各地便有人边敲锣打鼓,边唱福州歌谣,到各处去为龙舟竞渡募集经费,他们所唱的歌谣就是“采莲鼓”。这些唱词也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样本,显示了福州龙舟文化的多元性。

2.3 福州龙舟文化进化演变

福州龙舟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紧随时代变迁的脚步,成为研究福州城市发展史的重要样本,比如,获评“第四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庄龙舟制造技艺,就是这样的例证。

据记载,福州方姓于唐乾宁三年左右,定居于闽侯侯官县南港大樟溪畔,村落名为方庄。方家从明朝中期开始从事造船业,所造之船称为福船,至清朝中期,福州龙舟习俗大兴,方庄匠人以造福船的经验,设计适于福州水域的龙舟,遂形成福州依旧沿用的传统龙舟形制雏形。现在方庄的龙舟,借鉴结合了广东、湖北的龙舟船型创新改进,使之更适应现代龙舟竞技需求,不仅福州本地使用,还有湖北、山东、湖南等国内订单,甚至还远销新加坡、日本等地。福州龙舟文化不断在社会发展中自我进化演变,成为与时俱进的一种文化形态。

3 福州龙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村落、宗族形制存在的龙舟文化土壤迅速崩坏。在乡村,进城务工使从事龙舟运动的主体——大量青壮年男性缺失;在城市,城建让龙舟水域被淤塞或填平,拆迁让龙舟群体分散于城市角落无力聚集。由此,传统龙舟文化衰落,龙舟文化传承和发展出现断层,在福州,这一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龙舟传统挖掘不足

福州龙舟传统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可谓村村有历史。除了龙舟龙头的形制来历、龙舟制作的历史演变,这些与龙舟本身相关的文化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信俗文化亟需挖掘整理,比如全国独有的周瑜庙龙舟信俗、金将军庙龙舟信俗等,随着历史口述者年愈古稀,都面临着断代失传的危险。

3.2 龙舟工艺后继乏人

福州龙舟制作工艺十分系统,除了方庄的龙舟制造外,龙舟所需配件从前也都有专门的匠人制作,比如做锣的、做鼓的、做令旗的、做桨的,近年来随着城市改建拆迁基本都消失了。同样,因为龙舟需求的整体萎缩,最能代表福州龙舟特色的龙头、柳叶桨、旗杆斗等制作工艺,也都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3.3 龙舟文化宣传片面

福州龙舟具有鲜明的民间信仰特色,因此,对于福州龙舟文化的宣传,也一直停留在民俗运动的层面。我们应该看到,福州龙舟文化的深厚积淀,实际上已使其文化意义远超民俗运动的狭窄定义,应该要从人类学、文化学等更高的层面去认识和整理其文化形态,而对于这一领域的涉猎目前还是远远不够的。

3.4 民间赛事秩序混乱

近年来,福州龙舟运动呈回暖态势,乡间各村落制作新龙舟的数量逐年攀升,与之相伴的是民间龙舟赛事日益增多。这一现象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民间龙舟运动蓬勃开展,必然带动龙舟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忧的是目前民间赛事水准普遍较低,安全隐患大,规则随意,动辄发生口角,赛事现场也缺乏对龙舟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展示,为赛而赛,唯胜负论,使传统龙舟的文化属性没有得以彰显和推广,殊为可惜。

4 福州龙舟保育工作的对策

随着近年来城市文化复兴浪潮的推进,如何在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中,寻找出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成了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福州内河密布,湖泊众多,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水文化是福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福州的龙舟文化又是水文化的显性内容之一,因此,福州龙舟文化的保育工作得以取得许多进展。

4.1 政府指导促传承

在福州龙舟文化保育工作中,政府举措首先确立了制高点。随着城市改扩建,许多村落被划入城区,村落拆迁后龙舟无处安放,如何对传统龙舟文化进行保育,能留住龙舟是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步。2012年,福州市政府在左海公园内打造了首个龙舟文化园,此园由原先的龙舟房改造而成,面对自古福州龙舟竞渡的中心——西湖,设有6排倒扣龙舟的钢架,可容纳20多艘龙舟,展示了西湖、左海周边的官家、湖头、高峰、后浦、荷亭、华大等6个村的传统龙舟,供市民观赏。[3]

这样的龙舟停放展示方式后来被推广到全市,政府在晋安河畔沿河修建了多座开放式龙舟厝,原住村落的龙舟都可以在其中停放。在光明港北岸的光明港公园和南岸的台江体育公园,也都设有龙舟停放点,市民们沿河散步,就可以看到龙舟厝内柳宅、蛤埕等村落特色各异的龙舟,将龙舟文化保育融进市民的生活中。

真正的文化保育,是要让文化活起来,对于龙舟文化,就是要让龙舟赛起来。为此,福州市政府打造了两条龙舟特色水道,其一为光明港,打造成城市景观轴,突出龙舟赛道特色,设置龙舟看台,结合亲水河埠头,打造集龙舟观赏、竞赛于一体的龙舟竞渡景点;其二为浦下河,将其打造成标准龙舟竞技赛道,并引入中华龙舟大赛品牌,连续六年端午在浦下河进行国家级赛事,央视对赛事连续六年的直播,直接促进了福州龙舟文化的复兴,福州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龙舟俱乐部,就是这一保育举措成效的最直观显现。

而把方庄的龙舟制造技艺评为第四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政府从另外一个维度做出的对龙舟文化保育工作的指向性引导。

4.2 专业机构促保育

建立专业性研究机构对龙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是福州龙舟文化保育工作的另一项尝试。2019年,福建省首个专业级的省级龙舟文化发展研究组织——福建省海峡龙舟发展中心正式成立。

发展中心成立后,从多个方面开展了福州龙舟传统文化的保育促进工作,包括:寻历史传说、访传统遗存、阅村志典籍,深入挖掘龙舟传统文化精髓;搜集整理福州龙舟谱系、为龙舟前辈做口述历史,厘清福州龙舟文化传承脉络等。

一年多来,将福州传统龙舟文化搜集整理的成果,展示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并开设 “福州龙舟人文地理”专栏,陆续推出了《洋下村五大灵公新船定龙骨仪式纪实》《这里划龙舟为什么要拜周瑜》《毓麟宫壁画与奇怪的画师》《三段7年前的视频记录鼓山洋里村龙舟“洽水”》《江边村龙舟往事》《闽侯上街沙堤,福州唯一一十七段龙舟的传奇》《闽侯县洋下村五大灵公新船甲水纪实》《闽侯尙干虎仔龙舟传奇》《闽侯尚干后村舍人府柳叶桨寻访记》《龙舟竞渡青白蛇》等多篇报道,成为福州龙舟文化传播的品牌报道。

此外,还开设了《福州龙舟口述历史》系列、《福州龙舟队长》系列、《福州龙舟匠心》系列、《福州内河与龙舟》系列,采访了陈和实、林维亮、孙贞斌、徐依华、张学茜等新老龙舟文化传承人,持续不断挖掘着福州龙舟文化内涵。

4.3 高校介入促专业

龙舟文化的传承,更多地要寄望于年轻一代,如何唤起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福州的高校也做了有益的探索。

2018年,福州大学成立了福建省首支高校女子龙舟队,一年内便在全国性赛事上取得佳绩。这一成果极大调动了福州大学学子对龙舟运动的热情,校内公共体育课开设的龙舟选修报名火热,龙舟文化保育理念在高校学子中得以践行。其后,全国首艘高校传统木质龙舟又在福州大学正式下水首航,这是高校创新性传承、传播传统龙舟文化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4.4 完善传承人机制

龙舟传统技艺的从业者,通常隐于乡野之间,福州龙舟文化保育工作的另一项尝试,就是为这些龙舟文化技艺传承人做推广,并给予更高规格的认可。

2019年,在一场龙舟传统文化赋新交流日的活动上,第五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庄龙舟制造技艺(闽侯县)的传承人方绍晃先生、凤洋将军庙龙舟文化传承守护者林维亮先生、水部柳宅龙舟文化传承守护者徐依华先生获颁“福州龙舟文化传承人”的奖杯与奖牌;在2019年年末的福州“福龙盛典”上,致力于3D龙头复刻的年轻匠人张学茜获颁“年度龙舟文化保育促进特别贡献奖”。这些举措都是对龙舟技艺传承人的有力褒扬与保育。

4.5 文化类产品研发

龙舟文化保育工作要想获得更有活力的发展,就一定要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传播规律。2019年在福州光明港畔,福建省海峡龙舟发展中心协助打造了国内首个以“内河文化”“龙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福州内河文化展馆。展馆搜集了大量福州龙舟老物件,通过龙舟模型、龙舟头、柳叶桨等实物,透过这些龙舟旧物与艺术创想,结合多媒体影音、影像等方式,立体呈现了福州的龙舟与内河文化。

2019年年末,福建省海峡龙舟发展中心又举办了“2019福龙盛典”。活动在奖项设置上打破了传统龙舟类别的藩篱,从专注福州龙舟未来发展角度,不断拓展传统体育范畴,通过不同维度和标准的考量,推出了各类更具典型代表意义的专项奖项。最终,盛典成功举办,云集了来自澳洲、香港及福建地区的数十支龙舟队伍与俱乐部,颁出了十个年度奖项,成为福州龙舟界最具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年度奖项评选与颁奖活动。

综上所述,面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困境,福州的龙舟文化保育工作,从政府到民间,不同层面都做出了有益尝试,为龙舟文化保育工作做了积极的探索。但整体而言,包括福州在内的全国龙舟文化保育工作还停留在粗放状态,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这与中国建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之间,还存在较大距离,应予以更大的力度展开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

猜你喜欢

龙舟福州传统
屈原 端午 龙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龙舟
逐梦福州 只为“她”
《金娃——龙舟》
老传统当传承
寻味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