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腰也有好风光

2022-04-08李光乾

思维与智慧 2022年10期
关键词:山腰随园袁枚

◎ 李光乾

“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的诗,言简意赅,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品味。确实,人生就像登山,行至山腰,脚不酸,腿不软,精力充沛,此时停下来放眼四顾,但见鸟语花香,泉水叮咚,白云飘飘。然而这种美景并非人人都能欣赏,因为有的人以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而不停地攀登。

有首讽刺人心不足的诗是这样写的:“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一朝面南做天子,想和神仙下象棋。洞宾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红尘中人哪个不是使出吃奶的劲往上爬?只有淡泊名利的人,才会急流勇退。

清代才子袁枚就是这样的人。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袁枚由于厌恶官场倾轧,40岁时便辞官,在江宁(今南京市)小仓山下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曾作一副对联:“不作公卿,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他在随园养花读书,自得其乐,晚年游历南方名山胜景,与诗友酬唱交往,度过了40多年无官一身轻的悠闲生活。

人生最难把握的是“半高处”。

有的人一辈子碌碌无为,只在原地转圈子,不知道“半高处”;有的人总是快马加鞭往前跑,也不知道“半高处”。但若就此以为国人愚钝,尼采聪明,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就知道“半高处”的妙处。在《论语》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这种美德已经很久了。”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强调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心灵的和谐。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处世的原则和方法。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不左不右,凡事恰到好处。“中”指处事所掌握的“节”与“度”,即分寸、尺度,它不是处于对立两端等距离的中心,更不是混淆是非、模棱两可的折中主义。同理,“半高处”也不是海拔高度的一半,而是随具体事物而变动。古人言:“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行百里路,走了九十里,也只是走了一半。以此类推,登5000米高峰的人,在4000米处停下来,仍然是“半高处”。

清人李密庵有首《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这首《半半歌》描绘的便是山腰的风光。

可惜很少有人欣赏这种风光。红尘中人虽然大多都处于人生的山腰,但却两眼向上,盯着最高处。人们梦寐以求的是更高的位子、更多的票子、更好的房子……真正看破、看透、看空,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人寥寥无几。

人生没有完满,知足常乐才会少些遗憾。与其求而不得徒增烦恼,何不安享到手的快乐幸福呢?

猜你喜欢

山腰随园袁枚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 为山腰盐场开创百年发展新纪元而努力拼搏
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10周年学术论坛活动掠影
袁枚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高帽子
白云绕山腰
山西山阴宝山腰寨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山阴宝山腰寨煤业有限公司
随园捶虾
随园·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