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2-04-08孙钦明任禹同张家强刘子玉

健康之友 2022年7期
关键词:股骨颈髋关节骨折

马 铄 孙钦明 任禹同 张家强 刘子玉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股骨颈骨折作为一种骨折疾病,在骨折中发病率为3%-4%,是老年人中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骨质疏松症状也会随之而加重,患有股骨颈骨折的概率也大大提升[1]。老年人之所以会患有股骨颈骨折疾病,与自身伴有肺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有直接关系,在发病后由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从而增加了患者褥疮发生率[2]。在疾病治疗期间需要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作为治疗目标。为了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及质量,应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做好患者股骨头保留,以防止股骨头出现严重的坏死,以此来取得良好的骨性愈合效果[3]。现阶段,在股骨颈骨折疾病治疗中倡导使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及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方法,能够起到矫正畸形、缓解疼痛及稳定关节等作用,对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行走功能及髋关节功能作用显著[4]。但是医学上对于这两种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存在争议,本文将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种治疗方法所取得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4 -2020.12,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40例。对照组,男、女为20例和20例,62-83岁,均值(72.5±3.3)岁;观察组,男、女为19例和21例,61-84岁,均值(71.6±3.5)岁。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骨折内固定术,给予患者的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在牵引床上固定患者的双下肢,应确保患侧下肢部位处呈外展内旋位,对患侧下肢部位处进行牵引,骨折复位需要在C型臂X线机下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将3cm长的切口做在右股骨外大转子5cm位置处,将导针从股骨颈方向置入进去,在调整导针位置时应在C臂机下进行,直到导针插入位置合理即可。3枚导针呈品字形,沿着导针将空心螺钉拧入进去,并调整螺钉的拧入深度之后将导针拔出来,之后做好冲洗及缝合工作。

观察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给予患者的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要求患者应保持侧卧位姿势,使用侧位板做好固定工作,将长为3cm的切口做在髋关节后外侧部位处,在小粗隆上方1cm处部位进行股骨颈截取,取出股骨头后需要做好骨折端碎块保留,使用骨腔锉对髓腔进行扩大,为了促进股骨颈长度能够快速恢复,应使用股腔锉和模具,并对患肢的松紧度进行调整,使双下肢能够保持相同的长度,当取得良好的调整效果后,需要将骨腔锉和模具置入进去,并放置合适的股骨柄、生物型髋臼及股骨头,并调整髋关节的松紧度,当调整满意后冲洗手术区域,并做好缝合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内容包括Harris评分和Salvati-Wilso评分,其中,Harris评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9分为差[5]。Salvati-Wilso评分,满分为40分,得分越高则说明髋关节功能越好[6]。观察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ADL评分,使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7]。观察两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疼痛、骨不连)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半年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2.2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98.73±5.36)min,下床活动时间为(26.74±4.25)d,出血量为(244.25±15.36)ml,住院时间为(24.74±5.23)d;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5.22±5.42)min,下床活动时间为(10.53±3.32)d,出血量为(106.24±15.44)ml,住院时间为(16.52±3.12)d。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ADL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ADL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ADL评分对比

2.4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中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引发该种疾病的产生受骨质疏松后从而引发股骨颈脆弱,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出现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畸形、髋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等,在发病后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将会出现股骨头坏死及变形,从而出现迁延不愈情况,导致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严重下降[8]。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促使麻醉技术不断趋于完善,但是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中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为了提升患者疾病预后治疗效果,应合理选取手术治疗方法,以加速患者骨折部位处的快速愈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现阶段,股骨颈骨折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是使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方法,该种手术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便利、创伤小等优势,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但是通过对一些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解可知,整体治疗效果不好,之所以出现该种情况与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有直接关系,是因为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需要剥离患者的软组织,并对骨折断端进行加压处理,极易引发老年患者的股骨头出现坏死及受损情况,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促使患者二次手术风险较高[9]。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诞生了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方法,该种手术方法本身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取出受损关节面后替换为人造假体,为患者构建了稳定性较强的髋关节,折断移位率大大降低,有助于快速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完成对患者正常活动功能及运动功能的保持,手术后患者下床时间较早,在手术后的较短时间内患者可参与负重练习及功能锻炼,防止患者出现褥疮、股骨头缺血坏死、深静脉血栓及个不愈合发生风险,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对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及确保关节功能快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稳定性好,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半年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ADL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股骨颈骨折疾病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优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方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状态明显改善,患肢功能恢复效果好,提升了髋关节功能。

综上所述,在股骨颈骨折疾病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方法好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降低出血量,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取得了显著的疾病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股骨颈髋关节骨折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王阿姨骨折康复记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伤筋动骨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