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型直升机异常离地状态的尾桨涡环特性分析

2022-04-08费景荣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角速度旋翼飞行员

费景荣

(海军航空大学航空基础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1)

某型直升机2018、2019年连续发生了两起在着陆接地后因特殊情况异常离地、加速快转而导致的飞行事故。有关视频资料表明,国外也多次发生此类事故,且状态变化具有共性。由于直升机的着陆偏差等特殊情况难以完全避免;加之,直升机在舰上、水面上空、野外起降时,因扰动气流等因素导致状态不稳,也可能出现异常离地,因而对此类事故的防范应引起足够重视。直升机异常离地后容易出现加速快转、难以制止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是飞行员非常关心的问题。经查阅,部分直升机飞行理论教材[1-4]、有关机型的技术资料对这些问题未加介绍、分析,飞行员认识不清。对此应引起关注,采取措施加以应对。鉴于一旦直升机低空出现持续快速偏转现象后风险极高,本文结合有关事例就这些问题进行计算与分析。

1 某型直升机两起典型事故介绍

1.1 事故过程

事故1:2018年11月13日,某型直升机在着陆接地后飞行员关断自动驾驶仪,直升机滑行过程中状态不稳,飞行员增加总距离地。直升机离地后加速向右偏转,最后带坡度坠地。

事故2:2019年03月17日,某型直升机正常着陆后向停机坪滑行,因在左转弯对正停机位置的过程中前轮未摆正,飞行员修正前轮位置时上提总距杆过量,直升机离地并右偏;离地后带左坡度加速右偏约一圈半后(此过程中直升机离地面最高3.3 m)触地,并继续向右偏转约180°后坠地。

1.2 事故直升机的状态特点

上述事故中直升机状态变化的共性特点是:异常离地后加速右转、难以改出。以事故2为例,飞参数据表明,该机地面滑行中总距从10°开始增加到15°,直升机离地的后的3 s内,平均偏转角速度为16(°)/s,随后的4 s内,平均偏转角速度迅速增加至55(°)/s。

2 事故中直升机的状态特点分析

飞参数据表明,两起事故中直升机异常离地、出现右偏转后,偏转角速度均持续增大。考虑到事故当日直升机在空中一切正常,而某型直升机旋翼为左旋(俯视),出现难以制止的向右快速偏转,可初步判明在旋转过程中尾桨进入涡环状态。为分析其具体特点,下面首先计算两种不同条件下尾桨涡环的临界偏转角速度。

2.1 尾桨涡环的临界偏转角速度计算

单旋翼直升机在悬停回转和侧飞等情况下,尾桨可能会进入涡环状态[5]。由于尾桨涡环和旋翼涡环的机理和成因相同,可根据旋翼涡环边界的高-辛判据确定尾桨涡环边界[6]。就上述事故看,进入尾桨涡环是直升机在垂直上升中偏转引起,因而以下确定某机在垂直飞行状态下,尾桨涡环对应的临界偏转角速度[5]:

旋翼轴扭矩:

(1)

尾桨拉力:

(2)

尾桨拉力系数:

“中华传统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5]自管仲之后,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提出了“民本或人本”思想,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孙膑兵法·月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国以民为本”(《史记·郦食其列传》)以及“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等等。这充分表明“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5]是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相应的,从上述语句中,我们看不出对社会、对国家以及作为国家代表的“君”、“王”的重视,而明显地是将其置于次要地位。

(3)

尾桨的诱导速度:

(4)

尾桨涡环的临界诱导速度:

vwjlj=0.28vwj

(5)

尾桨涡环的临界旋转角速度:

(6)

式(1)中,发动机轴功率P根据旋翼扭矩的百分比计算,旋翼扭矩来自于该机训练中的飞参数据。对某型直升机,旋翼转速nR=210 r/min,尾桨转速Ωwj=988.95 r/min。下标wj代表尾桨,wjlj代表尾桨临界值。半径Rwj=4 m,尾桨轴到重心的距离L=5.1 m。

为便于通过对比分析事故原因,取两种情况加以计算:直升机着陆接地后低总距、尾桨小拉力状态,空中悬停高总距、尾桨大拉力状态。

某型直升机不同条件下尾桨涡环的临界偏转角速度ωlj计算结果如表1。

表1 某型直升机尾桨涡环的临界偏转角速度

可见,空中悬停状态尾桨涡环的临界偏转角速度为31.5(°)/s,地面滑行状态仅为16.9(°)/s。即某型直升机异常离地过程中容易进入尾桨涡环。

2.2 事故直升机的状态特点分析

如上述,事故直升机离地后的状态变化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直升机加速快转、飞行员反向蹬舵难以改出。其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直升机异常离地往往由状态不稳等特殊情况导致,飞行员因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而情绪紧张,上提总距杆易多、易快;且难以像正常情况下协调一致地蹬舵制偏、甚至来不及蹬舵,容易导致直升机离地后较快偏转。而如上所述,在地面尾桨处于小拉力状态,尾桨涡环对应的临界偏转角速度较小,直升机一旦较快偏转,尾桨很快就会进入涡环状态,使尾桨拉力进一步减小,偏转进一步加快。其次,在直升机离地过程中飞行员增加总距后,发动机分配给尾桨的功率也相应增加;如果此时飞行员反向蹬舵制止偏转,也会使尾桨的功率增大。即直升机异常离地后随偏转角速度增大,尾桨的功率与诱导速度也增大,尾桨则会持续处于尾桨涡环状态且强度不断增大,因而向反方向蹬舵难以制止直升机快速偏转。

2.3 异常离地状态下的尾桨涡环特性

上述分析表明,直升机异常离地状态下的尾桨涡环易进、难改,涡环特性显著变差,具体表现:一是由于在地面尾桨处于小拉力状态,尾桨涡环的临界偏转角速度较空中悬停状态时降低近一半,即更容易进入尾桨涡环状态。二是异常离地进入尾桨涡环后如果飞行员蹬舵制止偏转,会使尾桨功率与尾桨涡环的临界偏转角速度增大,同时直升机偏转角速度也迅速增大,导致尾桨持续处于涡环状态且强度不断增大,即蹬舵难以制止直升机快速偏转。由于单旋翼直升机的尾桨涡环机理相同,此结论对其他类似机型也适用。

直升机的尾桨涡环状态与旋翼涡环状态的产生条件不同,但形成机理与物理本质相同,都是在特定飞行条件下尾桨、旋翼处于周期性地“形成-破裂-形成-破裂”的不稳定环状气泡中,尾桨、旋翼周围的气流非常紊乱,气动效率显著下降,飞行状态急剧变化,飞行员难以控制,对飞行安全影响极大,一直都是直升机理论和飞行领域关注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已看到的国内外的直升机理论教材[1-4,7-8]、直升机(尾桨)涡环研究文献[9-12]中,尾桨涡环状态的产生条件都仅限于空中悬停转弯、大侧风条件下悬停或小速度飞行、侧飞等大功率状态;至于异常离地状态下的尾桨涡环问题,未曾见到,飞行员对此问题了解、重视不够,因而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3 预防某型直升机异常离地事故的操控措施

由于某型直升机异常离地状态下尾桨涡环特性显著变差,表现为易进难改、加速快转,加之此时高度低、处置余地小,风险很高,因而保证飞行安全的关键是预防,而飞行员又是预防的重点环节。

根据此类事故形成的事故链:接地后状态偏差或不稳→异常离地→杆舵操纵不协调、直升机加速快转进入尾桨涡环状态→失控坠地,以下从操控的角度提出三方面预防措施。

1)由于着陆接地后状态不稳是导致异常离地的一个重要诱因,因而应注重完善着陆操纵程序,尽量避免着陆接地后状态不稳定现象。如着陆接地前出现摇晃、振动等情况时,应及时控制、视情复飞;再如,垂直着陆接地后,应确保在直升机无前后位移、且总距较低的情况下再断开自动驾驶仪,这一点对避免接地后状态不稳非常重要。

2)接地后状态急剧变化时尽量避免异常离地。因为,直升机在垂直离地前后受力很复杂,正常起飞时为保证直升机稳定地垂直离地,特别是为预防离地过程中快速偏转,对总距和脚蹬操纵协调动作有很高要求,具体规定是:上提总距杆应柔和,并视情调整上提总距杆的速度,根据总距位置和机头变化趋势决定蹬舵时机和量;接近离地,上提总距杆特别柔和,注意判断离地时机。其中,根据飞行经验,离地时机的判断依据是直升机飘飘欲起,有离地趋势;机头有偏转的趋势;直升机抬头、倾斜。可见,正常情况下直升机垂直离地过程中的操纵属于精确操纵。而紧急情况下异常离地,往往没有充分地思想准备,加之情绪紧张,很难做到协调操纵。因此,应尽量避免异常离地,特别要尽可能避免在特殊平台、复杂地形、扰动气流条件下着陆时异常离地。因为,此时异常离地,不仅容易导致直升机加速快转,而且离地过程中如果出现大坡度与大的旋翼拉力力矩,加剧机体倾斜,容易导致直升机翻倒[13]。

3)由于飞行员杆舵操纵不协调,是异常离地进入尾桨涡环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地面修正状态偏差时,重点是柔和上提总距杆,关键是总距与脚蹬协调操纵。需强调的是,由于直升机的总距杆、驾驶杆、脚蹬之间的协调操纵复杂、难度大,且操纵灵敏度高,垂直飞行和小速度飞行时稳定性弱,因而对操纵动作的协调性、柔和性要求很高。作为一名直升机飞行员,既要注重培树“柔和、协调”的操纵品质,更要立足于自驾故障或未接通、“联动操纵”效能下降等复杂情况,强化“柔和、协调操纵是直升机操稳特性的根本要求,也是特殊情况下避免飞行状态剧变的关键”的理念,将“柔和、协调”的良好操纵品质固化为“本能”性习惯、升华为科学素养。

4 结论与建议

1)如前述,有效预防、避免异常离地是避免此类事故、保证安全的关键。为此,应及时补充、完善某型机的教材和技术资料,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增强防范意识,注重飞行前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加强检查、维护,保证“联动操纵”机构正常发挥作用。某型机采用了总距-纵向、总距-横向和总距-方向的联动机构,明显减轻了飞行员协调操纵的负担。但由于机械装置难免存在安装误差、空行程、损伤等情况,可能使“联动操纵”的作用显著下降,进而对此类特情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应加强检查、维护,保证“联动操纵”正常发挥作用。

3)完善设计,增加直升机的总距杆操纵限制功能。由于总距杆同时控制着旋翼的总距、转速、拉力及发动机功率,决定着飞行性能、旋翼气动特性和飞行状态;且总距杆与脚蹬、驾驶杆的操纵均有关联,因而更强调柔和操纵。实践证明,在紧急情况、边界状态下飞行员操纵总距杆容易过粗,除异常离地外,还可能诱发旋翼失速、旋翼涡环、发动机超扭等险情[14-15],对飞行安全影响极大。因此,可借鉴先进固定翼战机飞控系统的极限状态限制(如通过控制率进行软限制或通过增加杆力进行硬限制等)功能,完善设计,对操纵总距杆的速度进行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无忧虑”操纵。这对发挥直升机性能、保证安全有普遍意义。

猜你喜欢

角速度旋翼飞行员
桨叶负扭转对旋翼性能影响的研究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横摆角速度信号估计方法的研究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横摆角速度信号估计方法的研究
改进型自抗扰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倾转旋翼机巡航状态旋翼滑流影响
飞行员拥有自己的秘密语言,这才是他们真正要表达的 精读
共轴刚性旋翼悬停及高速前飞状态气动干扰特性研究
飞行员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高中物理角速度矢量性问题的教学探究
圆周运动角速度测量方法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