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公麟《维摩演教图》考辨①

2022-04-08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董其昌朱文故宫博物院

刘 义(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维摩诘,亦作“维摩”,其演教故事见《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与佛祖释迦牟尼同时,信奉大乘教,一次称病,释迦牟尼派文殊师利率众探望,维摩乘机说法。唐代以来,以维摩问疾说不二法门为题的绘画创作很多,题名有《维摩演教图》《维摩示疾图》《维摩不二图》《维摩说法图》等。据文献记载,曾以此题作画者有李公麟、王振鹏、马云卿、唐寅、仇英等。其中,仅传李公麟作的就有宋内府藏本、元狮子林藏本、张丑藏本、清内府藏本和故宫博物院藏本。其中,故宫博物院藏本基本可断定为后人仿作,但创作时段一直众说纷纭。

一、李公麟《维摩演教图》的版本

1.宋内府藏本

《江南通志》载李公麟《维摩示疾卷》,上有“纶堂”“宣和”印,“双龙玺”,或系经宋徽宗内府收藏。“本身宋纸对接,白描,纸素完好,墨色如新,高一尺零一分,长七尺零四分,前后印七方:双龙,□暇清赏,程国珍家藏。”“拖尾宋纸三,高同本身,二长六尺二寸八分,一长二尺四寸九分。”此本今不传。

2.元狮子林藏本

《吴越所见书画录》载李公麟《维摩示疾图》,前有狮子林释惟则叙、圆悟居士说偈、卓峰书。

释惟则(约1280-1350),俗姓谭,号天如,江西莲花县人。元代高僧,倡导禅净双修,为狮子林首任园主,著有《师子林别录》《天如集》《高僧摘要》等。《吴越所见书画录》记其叙作于至正七年(1347)八月既望,言新学苾茤得是图,为之开示维摩经之大意云。叙后钤“惟则天如”“子子孙孙永用”印。新学其人不可考。

狮子林因上人出示此图与圆悟居士,且为之说偈。“因上人”或为“应上人”,即《清河书画舫》所云“吴僧应天民”者。偈后注题时云:“时至正十又五年(1355),岁次乙未春正月召王居门。”《永乐大典》言:“闰月,闰月诏王居门终月。盖止是朔日诏王居明堂之门,听一月所当行之事。终尽而逆耳。”“召王居门”盖指朔日。其后有“圆悟了义居士”印。圆悟居士偈首有“意家意思”“苏氏昌龄”二印,偈尾有“圆悟了义居士”印。圆悟居士与圆悟了义居士或为一人,“意家意思”印不可考。“苏氏昌龄”乃苏大年印。

苏大年(1296-1364),又名苏文,字昌龄,以字行,号西坡,一号西涧,又号林屋洞主、西涧老樵、耕读轩主人,河北真定人,寓居扬州。元顺帝至正间为翰林编修,后避乱平江,张士诚用为参谋。苏大年文辞翰墨皆绝出时辈,亦工画竹石窠木,人称苏学士。圆悟居士与苏大年疑为一人。

其后卓峰论文殊问疾跋,尽乌丝书。卓峰,又称立公、克立、讵可庭,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释惟则后狮子林菩提正宗寺第二代主持。《吴越所见书画录》载其后有“一箇临川闲人克立”“帛峰”二印,“帛峰”当系“卓峰”之误。

3.明张丑藏本

李公麟《维摩演教图》曾为张丑所购藏,《清河书画表》作《维摩说法图》,《清河书画舫》作《维摩法说图》《维摩诘所说经相》《毘邪问疾图》《维摩经相》,《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汇考》作《毘邪问疾图》,董其昌称《维摩说不二法图》,其实一也。

《维摩演教图》乃释氏应天民故物,后为檇李项氏所得。吴僧应天民为明初时人,住治平寺,构松云少隐以藏名,禅诵之余,留心书画。考张丑交游,檇李项氏疑为项德新。项德新(约1563-?),字复初、又新,浙江嘉兴人,项元汴第三子,工山水,擅长写生,但流传作品极少。此图用铁线描法,本身除“应天民印”外,尚有“郑氏宝藏”“汉中赵氏”等印,俱不可考。《清河书画舫》载:“其后有元僧行魁、善庆、可了、若舟、余泽、本复、清濋、心泰、漙洽九跋,并董元宰太史题识三行,皆真迹可喜。图末原无伯时印款,不知何时为妄人画蛇添足,差堪短气。”张丑言此本李公麟印款乃后人伪作。

元代《维摩演教图》可能在寺庙中流传,故其最初题跋皆为僧人。首跋系行魁至大二年(1309)三月二十日作,主要为问疾及不二法门之赞语。其后善庆等八僧之跋亦多如是。其中有时间可考者有吴城北山若舟,题作于至顺壬申秋,但考至顺年号,只有戊辰、庚午、辛未,不知何故。另知足山翁清濋跋作于洪武十二年(1379)三月十六日,会稽溥洽作于洪武甲子(1384)仲秋下浣。溥洽题作李龙眠《毘耶问疾图》,云此图当时已为应天民所得,征其求志,所记图画云:“今图居士被帔服,执麈尾,偃息倚卧者是已”“今图维妙徳宝冠缨络据高座,余皆不预焉。……其净名床头曵铢衣、手散花者,盖天女也”。

图后董其昌题记言《维摩演教图》1585 年前后还在项氏处,但丙辰(1616)夏已失去。虽然其未言主人为谁,但从“今日重展于苏门舟次”语及《清河书画舫》所记内容来看,恐为张丑所得。吴升言其少年时游汝海佛寺,“观吴画《文殊问疾》,略不记其笔法”。不知此图与张丑所藏是否一画。

《珊瑚网》 作李公麟《毘耶问疾图》,其后不见可了、若舟、余泽、本复四跋。《式古堂书画汇考》亦载此卷,题作李龙眠《毘邪问疾图》(一名《维摩经相图》),但中间不见虎丘本复、可了二僧跋,以及会稽溥洽跋之按语;其后又外录《清河书画舫》张丑诸语。《平生壮观》所载《文殊问维摩图》“澄心堂纸,人物四寸,铁线描五十余人,衣褶有气”,有九僧跋,董文敏题。以上所记图画当系同一版本。

4.清乾清宫藏本

《秘殿珠林》卷九记清乾清宫有李公麟《维摩不二图》,品注上等宙四,素绢本,绢高一尺一寸二分,广六尺五寸,白描画,无款。图前有“珍玩印”,一缺其半;后有“文寿承氏印”一,“天历玺”一,又一印漫漶不可识。其后有完颜畴、商挺、刘赓、滕宾、虞集、刘秉鈇题跋。完颜畴认为此图系李公麟作;刘赓、滕宾、虞集、刘秉鈇诸跋多言佛法;商挺跋则交代画之流传,且言此图前原有黄庭坚草书《心经》。

清乾清宫还藏有一唐人画《维摩不二图》,品注上等元一,与诸本不同,录之如下:“素绢本,着色画。前隔水有‘蕉林’印一;押缝有‘醒斋真鉴’‘白石山房书画之记’二印;后隔水有‘梁清标印’‘家在古棠村’二印;押缝有‘云中’印一。绢高一尺一寸二分有奇,广五尺六寸六分。”

5.故宫博物院藏本

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纸本白描,纵34.6 厘米,横207.5 厘米,无款。其后有沈度、董其昌、王穉登跋,传为北宋李公麟作。《平生壮观》载《维摩说不二法门》:“白描纸卷,天女散花沾惹僧衣,僧作洒脱状,殊有生纸,董文敏二跋。”图画及董其昌二跋与此图合,但未提及王穉登跋、沈度题识及手书《心经》。

此外,《黄公度先生年谱》载黄遵宪在湘抱病期间,与谭嗣同同观溧阳狄平子葆贤所藏《维摩说法图卷》。因所记过于简略,不知其版本为何。狄楚青,初名葆贤、又名狄平子,别署平等阁主、慈石、楚卿、狄平、六根清静人,江苏溧阳人。

二、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辨伪

自沈度跋文后,明清两代一直将《维摩说法图》归为李公麟名下。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谢稚柳、傅熹年认为是元人作;徐邦达认为是宋人画;金维诺认为是金人马云卿所作,蒋方亭认为创作年代应在宋代稍晚。前辈学者对该画的鉴定主要着眼于风格画法,对图像本身印章及题跋等并没有足够重视,有必要重新梳理和考证。

图1《维摩演教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印章之伪

前隔水:“九柯珍玩”朱文长方形印、“心园真赏”白文方印、“晴窗一日几回看”白文方印、“心远草堂”朱文方印。

画幅前端:“宣统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形印、“邦达审定”白文方印、“归来印”白文方印、“赵郡苏氏”朱文方印。

画幅后端:“宣统鉴赏”朱文方印、“无逸斋精鉴玺”朱文长方形印、“柯氏敬仲”朱文方印、“赵肃”朱文方印、“乔氏篑成”朱文方印、“阿尔喜普之印”白文方印、“乐莽”白文方印、“心远居士”朱文方印、“徐邦达真赏印”朱文方印、“希之”朱文方印。

后隔水:“乐圣且衔杯”朱文圆形印、“钦赐忠孝长白山长索额图字九如号愚庵书画珍藏永贻子孙”白文方印、“心园索氏收藏书画”白文长方形印。

压缝印:“有古轩”白文方印、“东平”朱文方印、“乔氏私印”白文方印半印、“王元美氏”白文方印与“天弢居士”白文方印画幅前后两端各半。另一半印莫辨。

沈度书《心经》前:一朱文方印莫辨。沈度题名后:“沈氏民则”朱文方印、一朱文方印莫辨、“堂郡周氏”朱文方印、“心远草堂”朱文方印、“希之”朱文方印。

苏轼系四川眉山人,祖籍赵郡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其先祖可追溯汉代抗击匈奴名将苏建。苏建有长子苏嘉、次子苏武、少子苏贤。自苏嘉第七代孙苏章始定居赵郡。唐初苏味道即是栾城一支,曾因故贬眉州,死后留一子,就是苏轼一脉。苏轼经常以祖籍赵郡自称,如苏氏《乳母任氏墓志铭》言:“赵郡苏氏子瞻之乳母任氏,名采莲,眉之眉山人。”又其《亡妻王氏墓志铭》曰:“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书鲜于子骏楚词后》《石氏画苑记》等文均署名“赵郡苏轼”。李公鳞《三马图》附苏轼赞,其后亦钤“赵郡苏氏”印;江阴薛尧卿藏苏轼《谢陈后山惠巾诗》上有大方印“赵郡苏氏”。据此可知,“赵郡苏氏”乃苏轼之印。

仔细比对《维摩演教图》所铃“赵郡苏氏”印与斋藤谦《中国古代著名画家落款印谱》所载印章,发现二者差异甚大。从篆刻手法来看,此印与宋代刻印风格不甚相合,当属伪印。

图2《乳母任氏墓志铭》碑(苏轼祠藏)

图3《乳母任氏墓志铭》拓片部分(台北史语所数位典藏资料库藏)

图4“赵郡苏氏”印

图5“乔氏篑成”与“乔氏私印”①前二印为《维摩演教图》上钤印,其余为钟银兰《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所载印。

图6 柯九思“九柯精玩”与“柯氏敬仲”印②前二印为《维摩演教图》上钤印,其后依次为钟银兰《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所载印、《横竿晴翠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双竹图》(上海博物馆藏)钤印。

《维摩演教图》钤有乔篑成二印,一为“乔氏篑成”,另一为“乔氏私印”半印。将此二印与《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所载印比较,“乔氏私印”半印似可乱真,但“乔氏篑成”印与所载5 印均不一致。段莹《乔篑成书画收藏及生平考略》(下)认为,倪瓒和乔篑成生平与其后所题跋语不符,确认《壹月轩图》乃是伪迹。且言:“《壹月轩图》左下角‘乔篑成氏’印与《维摩演教图》等上钤印完全一致,《壹月轩图》比较确知不是乔篑成收藏,那么这方藏印是否可能流传至乔氏子孙或他人手,尚待进一步证据加以考察。”此图很可能并未经乔篑成收藏。

柯九思为元代著名书画收藏家、鉴赏家,亦能书画。《维摩演教图》前隔水“九柯精玩”印为今所仅见,但其上“柯氏敬仲”印较为常见。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柯九思纸本水墨《横竿晴翠图》立轴、上海博物馆藏纸本水墨《双竹图》均有“柯氏敬仲”印。钟银兰《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亦载有“柯氏敬仲”印。经仔细比对,《横竿晴翠图》《双竹图》上钤印与《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载印同,而《维摩演教图》钤印则为另一印,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图7“王元美氏”与“王氏元美”印①前二半印为《维摩演教图》上钤印,其后二印为林申清《中国藏书家印鉴》所载印,后一印为钟银兰《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所载印。

图8“天弢居士”印②前半印为《维摩演教图》上钤印,其后二印依次为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及钟银兰《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所载印。

《维摩演教图》本幅前后各有王世贞“天弢居士”及“王氏元美”半印。细考此两款压缝印,是图当有重装之工。按印,此图曾为王世贞收藏,但考王氏诸书,未见有载。图上印章与林申清《中国藏书家印鉴》、钟银兰《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载印亦不合,特别是“王元美氏”压缝印内容也不一。

2.题跋之伪

《维摩演教图》后沈度书《心经》,题云:“永乐丙戌岁(1406),予客燕台(河北)真如寺,老僧元觉出示李龙眠《演教图》真迹,随索予书《心经》附后。自媿玉石难并,固辞再三,老僧索之甚笃,勉强净手谨书一通。是夕上元日也,云间沈度。”该跋题作沈度,论及图之藏家及题跋所作缘由皆言之凿凿,但从是书笔迹来看,恐非沈度所写。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明代著名书法家,被明成祖朱棣称为“我朝王羲之”。作为“馆阁体”代表,沈度之书法度谨严,结体平正,风格秀美,端庄大气,适合皇家审美标准。如故宫博物院藏《敬斋箴册》真迹,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线条粗中有细,轻重富于变化,结构方正,停匀有度,笔力圆熟,自然大观。沈度心性温雅典重,使其笔迹无一丝火气,清和如水,加上独到的构思、笔法,呈现出典雅优美的书风。

图9 沈度《敬斋箴册》(故宫博物院藏)

图10 沈度《楷书四箴页》(故宫博物院藏)

图11《维摩演教图》局部:沈度书《心经》及题跋(故宫博物院藏)

反观图后所谓沈度《心经》及题跋,虽然也称得上风格秀美,笔力圆熟,但点画之功、撇捺之力还未能至美;一些字结体不均,停匀也不够巧妙;特别是“子”“多”“之”等字甚有败笔。此外,“云间沈度”也与其他真迹题款多有不同:用笔不够圆柔,结字不够有力,开合之间缺乏雍容气度,甚至谈不上优美。特别是“雨”字右边两点“舍一为二”“云”字之“丶”落笔如珠,“沈”字之“丿”过于蜷缩,“氵”明显黏连,有临摹拘谨仓促之态。两相比较,其行笔习惯绝非一人,书法水平也高下立显。具体笔迹比照参看下表。

沈度书法字迹比照表③《谦益斋铭页》,明沈度书,纸本,楷书,纵24.4 厘米,横31.3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敬斋箴册》,明沈度书,黄纸本,楷书,纵向有直界格,纵23.8 厘米,横49.4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四箴页》,明沈度书,纸本,楷书,纵29 厘米,横14.5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敬斋箴谦益斋铭心经四箴敬斋箴谦益斋铭心经敬斋箴谦益斋铭

图后董其昌二跋,首云:“宋李公麟《演教图》精工之极,盖学陆探微平视阎右相者。后为吾乡沈学士补书《心经》,其楷法端劲亦与画相抗衡。本为长安古寺常住旧蔵,大都为有力者豪夺转入飞鳬手,遂成世谛流布,非法门皈奉之故矣。公麟从秀铁面游,秀师诃其画马,因改而画菩萨变相。虽得画家三昩,实以画作佛事者也。元时惟吴兴赵文敏庶几不媿之。董其昌观因题。”董其昌跋语从沈度之说,认为《演教图》系李公麟所作;并加从秀师语,“改而画菩萨变相”作佛事云。次跋记其“旧观于长安苑西邸中,丙寅(1626)二月望重观于吴门官舫,二纪余矣”。从沈度书《心经》到董其昌作跋语,皆认定系李公麟之作,二者前后呼应,可谓是环环相扣,但董其昌之跋亦系伪作。

董其昌印章比较多,有时同一印章多达数十款,如“太史氏”印,《中国古代著名画家落款印谱》载有20 枚;《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载“董其昌印”有43 枚。对题跋后“太史氏”及“董其昌印”两枚白文方印的真伪进行辨别没有太大意义,也很难说明问题。但从书法风格推断题跋之真假,当属可信。

董其昌作为著名书画理论大家,擅画山水,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一生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流传下来的也很多。其中公认书法真迹有故宫博物院《月赋卷》《东方先生画赞碑》《岳阳楼记卷》《浚路马湖记卷》,上海博物馆《三世浩命卷》和山东蓬莱阁避风亭内《观海市》刻石等。从传世真迹来看,董其昌小楷取法唐晋,笔画秀娟,字体规整,行气疏朗;行书师法颜米,园劲秀逸,平淡古朴,运笔始终保持正锋,转折流畅,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书风飘逸空灵,兼有“颜骨赵姿”之美。观是图董其昌二跋,前后书风差异明显。首跋笔力较弱,书风柔媚有余,刚健不足。按跋语,此跋当作于其45 岁前后。考故宫博物院藏《行书论书》卷,是卷书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较此跋早约十年之久。《行书论书》虽是随意书写,但用笔自然古朴,与此跋之秀气柔润颇有不同。第二跋作于1626 年,是年董其昌71 岁,与故宫博物院藏其天启五年(1625)所作行书《梁武帝书评》卷相较,有其形而无其笔,多偃笔、拙滞之笔,特别是运笔不能始终保持正锋。现仅就董其昌题名作一比较,具体参看下图。《维摩演教图》题名“董”字下部拖尾较长;“其”字开笔较重,下部两点似直立“人”字;“昌”字下口收尾等皆与真本有差,恐非真迹。

图12 董其昌题识:《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13 陆机《平复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14《项墨林墓志铭卷》(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图15 董其昌书法作品题名①前二题名为《维摩演教图》,其后题名依次见:《汪虹山墓志铭册》,绫本纵26.4 厘米,横16.3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明代董其昌行草书法《送李愿归盘谷序》卷、董玄宰盘谷序书画合璧卷,纵40.6 厘米,横677.3 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董其昌行书项墨林墓志铭卷,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董其昌行书《李供奉赠怀素草书歌卷》,洒金笺纸,纵28.2 厘米,横136.1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出自《历代碑帖法书选》,1983 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图后王穉登跋亦认为此画系李公麟真迹:“观其所作摩诘文殊二像,飘飘有天人相,细入微茫,而高古超越,非尘凡面目。听经法侣皆皈心合掌,若群石点头,真神采之笔,视后世丹青手直土苴耳。白描画易纤弱柔媚,最难遒劲高逸。今观此图如屈铁丝,唐有阎令、宋有伯时、元有赵文敏,可称鼎足矣。”又言“沈学士书庄严整肃,如程不识用兵,亦一时之杰也”。但从王氏传世书法的风格来看,此书的真实性亦令人怀疑。

从以上分析来看,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并没有经苏轼、乔篑成、柯九思、王世贞等人收藏,图上他们的钤印皆是伪造。沈度、董其昌的题跋与真迹有很大差距,王穉登的题识也令人怀疑,此图创作年代当不早于明代后期。关于维摩问疾谈不二法门这一题材,明时唐寅、仇英等人均有创作。一些同时期的民间高手,或是苏州片的画师,都可能画出类似之作。一些学者根据画风及其与相关画作的比较,认为该作品创作年代应该在南宋至元之间。其实,今天见到的李公麟画作很少有真迹,如《九歌图》多系后人模仿。没有确信可靠的真迹作参照,仅凭文献记载的古人论述,以所谓风格、画法断定书画真伪,容易流于空泛。

图16《维摩演教图》局部:董其昌与王穉登跋(故宫博物院藏)

三、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的流传

1.清代的流传

《维摩演教图》上所钤明人印章皆不可信,画幅右下角“归来印”白文方形印为明末清初收藏家归来所有。此印亦见于故宫博物院藏《番王礼佛图》,钤印位置亦同。归来与吴其贞为同一时期人。《书画记》载:“归本市贾,性不善修饰,不置田产,惟时鼎革后,凡故家书画出鬻,希之皆售之,虽荐绅官长求之勿得也。人知其僻,多怜而护持之。所居楼高大不过丈许,士夫尝诣之,皆作世外交,盖一奇士也。”吴其贞于壬辰(1652)正月望日观赵松雪《黑犬图》等十九图于其家,后十月望后三日又见其李伯时《石鼎联句图》绢画。归来为苏州人,居桥西,家有怀古阁,多藏古董书画。瞿中溶曾作《怀古阁歌》赠之,称其收藏博雅,敢于项墨林、季泰兴争锋。“红尘十丈埋茅宇,瓦狗泥牛列肆陈。入门曾不殊裨贩,登阁身如置汉秦。窗牖皆生三代色,杯盘俱匪人间式。”称其翰墨云:“石经憔悴钟王传,东晋初唐称劲敌。宣和不烬熙丰余,元明变化争毫发。”称其图画云:“图书卷轴难具言,就中最多李龙眠。揭钵石鼎春蚕丝,足与张顾相后先。椘峰夏山子久笔,真本今闻归巨室。好手临摹法亦工,况有倪王来辅弼。”但其诗亦又言:“观者咋舌复摇手,几疑真伪窥山薮。君非好货非好名,宁同市井竞苗莠。”《梦园书画录》有言:“予尝见内府所刻《三希法帖》中、宋贤尺牍中屡有希之印文。据予所藏康熙闲陆其淸翁手书家藏字画册内亦屡称归希之故物,则亦必是巨眼之大鉴也。”《书画记》卷四记葛君常曾将陆机《平复帖》后济南张斯立、东郓杨青堂、云间郭天锡、滏阳马煦题识折售于归来。归来又将此元人题识配于伪本《勘马图》后。可见,归来本是富家巨贾,却嗜好古董收藏,虽然家多藏品,但亦非名家巨眼,藏品往往真伪杂陈。同时,他还从事书画交易,甚至不惜拆割真品,拼凑作伪以求高利。至于此图是否为其所作,或首先自其处流出,因材料阙如,不好妄加猜测。但此图经其收藏,当为可信。

《维摩演教图》后为索额图及其后人收藏,索氏失势后为清内府所得。索额图(1636-1703),号愚庵,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索尼三子,孝诚仁皇后叔父,为康熙年间著名权臣。是图前隔水“心园真赏”印、后幅“阿尔喜普之印”“乐莽”二印、后隔水“乐圣且衔杯”“心园索氏收藏书画”“钦赐忠孝长白山长索额图字九如号愚庵书画珍藏永贻子孙”三印均为索额图及其后人所有。

是图前隔水有黄鼎“晴窗一日几回看”白文方印。黄鼎(1650-1730),字尊古,一字旷亭,号闲圃、独往客、净垢老人,江苏常熟人。黄鼎系王原祁弟子,擅画山水,临古之作尤为逼真,笔墨苍劲古朴,构图清朗竣逸,画品超逸非凡。但此图钤印与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所载印有很大不同,实属二印。《维摩演教图》画幅本身不见黄鼎印记,可能曾经其鉴阅。图上有溥仪“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三印,当是此图在清朝末年重新显露面目。

图17“归来印”与“晴窗一日几回看”印③“归来印” 依次取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番王礼佛图》与《维摩演教图》,“晴窗一日几回看” 印依次取自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

2.清以后的流传

《维摩演教图》后有徐宗浩题识:“辛卯春三月既望,武进徐宗浩同弟宗漠观于岁寒堂。”徐宗浩(1880-1957),字养吾,号石雪,后以号行,祖籍江苏武进,生长于北京,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按其生平卒年,辛卯当为1951 年。罗振玉有岁寒堂,但其于1940 年已经去世。根据现有资料,还不能断定《维摩演教图》在溥仪和罗振玉之间有无联系。但至少说明。此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已流入民间。

徐邦达(1911-2012),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心远居士、蠖叟,浙江海宁人,是著名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曾对此图进行鉴定,并在图上钤有“心远居士”“徐邦达真赏印”“心远草堂”“邦达审定”等印。此图可能是徐邦达重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时征集或收购到的画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猜你喜欢

董其昌朱文故宫博物院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上)
董其昌的面具
热闹的大山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发现木耳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