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是谁设计的
2022-04-08张道一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0018
张道一(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0018)
本文谈雪,由雪谈到雪花,由雪花联系到几何形图案,最后是讨论大自然的规律与艺术的创作设计。许多年来,对此常思不断,却又得不到准确的科学解释,感到有必要研究清楚。因此,提出了“雪花是谁设计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赞美“风调雨顺”和“雪中送炭”之类的成语。风雨,雨雪,雪泥,也常常伴随着人的活动,出现预料不到的景象。而当雪的洁白染遍了大地,又会使人引起不同的美好联想。
古人有“三才”之说,即指“天、地、人”。所谓阴与阳为“立天之道”;柔与刚为“立地之道”;仁与义为“立人之道”,用以构成“八卦”而占吉凶。现在看来,“天、地、人”的三个方面,“天”大无边,即宇宙,“地”是它的一部分,而“人”在地球上生存与活动。古人对“天”的解释多靠想象,形成了神话。譬如由气候变化所形成的风、雨、雷、电,在汉代的画像石中,都画成了如人形的神仙。“风伯”矮胖,吹出的气流能把人家的房屋吹倒;“雨师”是提着一个水桶,将天上的水倒向人间,变成了雨。那雷声是由几个人形的神,拉着有棱角的巨石滚动,发出的声音。不可解的是,一个人跪卧在地上,由另一个人拿着斧凿,在那人的背上凿出火花,大概就是闪电。这些想象并不复杂,但不见雪花是怎么产生的。
原来,雪花的形成已在“天”外,好像不属于风雨雷电之类。
汉代刘熙《释名》说:“雪,绥也,水下遇寒凝绥,绥然下也。”绥通妥,下垂之意。
《诗经·邶风·北风》曰:“北风其凉,雨雪其雱。”雱,雨雪很盛。
《大戴礼》曰:“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
韩婴《韩诗外传》说:“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雪花曰霙。”(《太平御览》十二引),霙,音“英”,即雪花,亦指雨雪杂下。
及至后来,《太平御览》十二引《宋书》曰:“大明中元日,雪花降殿庭,右将军谢庄下殿,雪集衣白上,以为喜瑞,群臣皆作雪花诗。”
以上所记,只是雪花的大体模样。洁白的薄片,呈六角形,体积很小,落地即融化,看不清细微的结构。有似花而非花。
由此看来,雪花是由水遇低温而变成的。但是怎么变的,是在高空中。谁也看不见,只有少数的科学家解了迷。它的体积很小,一片雪花还不到一厘米。人们所形容的“鹅毛大雪”已是很大的了。古人关心气候等的变化,潜心研究天文。根据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变化规律,将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又由此分出“二十四节气”。两千多年来,对于人民生活,尤其是农业生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非常重要的。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小雪”和“大雪”。两个节气在“立冬”之后、“冬至”之前。“小雪”在农历十月中,预告黄河流域开始降小雪了;“大雪”在农历十一月中,所谓“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黄河流域已渐有积雪。
我国北方的大雪,有的积得很厚,使大面积的土地变得雪白。人们面对这种景象,称作“瑞雪”。农民预祝丰年,诗人颂歌壮观,孩子们塑雪人和玩雪球,不一而足。然而,造型艺术除了画模糊的“风雪”“积雪”之外,很难把握住具体的形象;唯独能够发挥的是语言的想象。艺术贵夸张。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作“夸饰”,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但是,当诗人触景生情,或是因事产生联想,甚至发挥想象,而激情爆发时,可能顾不得理论的分寸。我读大诗人李白的诗,对于有些诗句,就有如此感觉,为之震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就这样,上千年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于冬天的“雪”,只是认识它的表面:是由水形成的白色薄片,体积很小,形有六角,遇暖则化成水。数量很大,可随风漫天飞舞,在北方积雪很厚,有的形成“雪泥”。大都有利于农业,有“瑞雪饶丰年”之说。然而,如此这般还不能算作艺术。
作为几何形图案的雪花,在于它的六角形结构,和细微的点线组合,对称而平整,可惜太小,视而不见。是科学家借了仪器的观察,才解开了这个谜。
图1 雪花
若干年前,作为科学常识,我曾读过关于雪花形成和结构特点的介绍文章,现在记得的有叶民权写的《雪》和田夫摘译的《雪花——来自天空的信息》,但忘记了具体的出处。这两篇文章对我帮助很大。田夫介绍说:1637 年法国大科学家勒内·笛卡儿开始研究雪晶体时,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它有六片小齿,宛如钟表的齿轮,其形态构造之完美和匀称同人们所能想象的毫无二致。”几百年后,现代物理学家开始解开雪花图案之秘。
雪花在空中形成,是一片片的冰晶体。
在离我们地面几百米以至上千米的空中,称作大气层。在大气层中飘浮着许多杂质的微粒和尘埃。这些微粒依附在水汽中,凝成微小的水滴或直接凝成微小的冰晶。它们被上升的气流托住而形成云。高空的云大都由冰晶组成,低空的云大都由微小水滴组成。由于气流的上升运动,使得小水滴变成大水滴,当水滴达到气流托不住的时候,便降落地面,这就是下雨。如果气温很低,在摄氏0 度以下,空中的水汽就可以直接凝成雪而飘落,这就是下雪。
图2 雪花微距摄影
图3 雪花微距摄影
图4 雪花装饰图案
雪花为什么都是六角形呢?
这是同结晶现象有关。任何一种晶体都有特定的形式。由结晶质构成的物体叫做“晶体”。其内部结构中的原子、离子、分子,都有规律的在三维空间重复排列而组成一定型式的晶格,相应的在外形上表现为一定形状的几何形多面体,称作晶面。晶面之间的“晶棱”形成大的晶体形状。晶体都有一定的对称性,并且各自不同。晶体按照对称特点分类,晶族中又有晶系,非常复杂。晶系中有三方(三角、菱形)、四方(正方、四角)、六方(六角)。譬如,食盐的晶体是正方形的。我们所谈的雪花,其结晶形态是六角形。所以,所有雪花的形状都是六角形。
为什么雪花的花纹无一相同呢?
西方有一句格言,说是“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是因为它对温度的反应很灵敏。大气层也在不断变化,这使得正在降落的雪花晶体碰上了易变的环境,常常彼此重叠,组成各种各样极为复杂的晶体,美丽而无一相同。
雪花为什么是白色的?
我们知道,水是无色而透明的,变成了雪以后却是白色,是因为雪花中夹有空气,而且是因有复杂的雪晶构成,能把光线以及向不同方向直射的缘故。雪花的白色是纯洁的,人们以“雪”借喻白色、纯洁、洗除、擦拭,是个美好的用词。
长久以来,有不少从事艺术设计的人,没有注意到这种雪花的图像。看了科学家用仪器放大了的雪花,无不承认是优美的“几何形图案”。遗憾的是,实在的雪片太小了,用肉眼几乎看不见上面的花纹。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雪花图案,都是科学家用显微镜放大的。科学家对于实在雪花所取得的数据是:
雪花的大小,每片在0.05-4.6 毫米之间。
雪花的重量,大雪片可达0.2-0.5 克;
小雪片只重0.0001-0. 003 克。
看了这些资料,或有人说:雪花的“图案”,为什么这样小,叫人看不见?请不要忘记,这不是设计家的作品,而是大自然所形成的冰晶体。所谓“自然”,亦即天然,不是人为的。如王充《论衡》说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自然界的万物,从生长到发展,各有自身的规律。雪花之图,被看作“几何形图案”,确实颇有艺术意味,是由几何形所引起的巧合。虽然对于自然科学而言不是艺术,但在艺术看来,却是有助于艺术的几何形研究,并由此进入宽阔的装饰图案世界。
以上,雪花一路走来,由微小的水滴在大气中变成了冰晶体,最后成形。是科学家揭示了那肉眼看不清的结构。科学家研究雪花,持有更重要的目的,并非是说明雪花的形成而了事。它使我们认识到,大自然创造万物,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雪花之形,看起来带有艺术的韵味,是因为那几何形的结构与骨式、微饰等,因而称为“图案”。并不是谁模仿了谁,而是规律所然。是小规律遇见了大规律。
自然的规律是大规律,包括了宇宙的所有变化。我们在这里遇到的,只是冰晶体与对称的几何形。研究图案,对称与平衡的“形式法则”很重要,用途也很大,即所谓“同形等量”和“异形等量”的处理,不仅是方法,也是个理性的观念。一个小小的图案是如此,如果扩大开来,在人物、动物、植物等方面,其形体的结构不也是如此吗!可说是处处事事、大大小小,都存在着对称和平衡。
看到了雪花的真面目,它的“图案”确是有特色的。但这并非是大自然的目的。它造了社会的一切,各种不同的艺术,包括图案在内,均是由人的智慧所创造的。那么,反过来说,雪花图案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我以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雪花图案的定格。雪花图案就是雪花图案,细部可以增减,但六角形不能改动。如果参照雪花图案另创新图,当然是可以的,那就不能冠以“雪花”之名了。
二是图案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应注意观察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可以间接取得资料,思考图案的设计问题。我们所看的雪花虽小,但它是独立成形的,容易被注意。除此之外,有很多单独的和连续(主要是四方连续)的花纹,仅仅是某一物体表面的局部,反而不被注意。如人手的“指印”,是很复杂的涡旋纹;鱼类的体表是圆弧形的连续纹,以及鸟的羽毛等。所有这些,都可成为设计图案的意匠资料,或者从中得以启发,产生新的构想。研究图案和设计图案,都要放宽开眼界。画家常用一句格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很重要的。但是,造化万全,非独为一。当风卷雪花,漫天飞舞的时候,我就感到造化在施展它的万能,不知有什么新的创意了。
艺术设计的法则,与大自然的规律是相通的。
2021 年12 月7 日“大雪”节气,南京无雪。
12 月21 日写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