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民间泥塑活动的实践研究

2022-04-08曹慧雯

教育·校长参考 2022年1期
关键词:泥塑玩具幼儿园

曹慧雯

民间泥塑,又称“彩塑”“泥玩具”,是用黏土捏制的一种古老而常见的民间手工艺。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的总称。它造型夸张拙稚,花纹奇特多样,色彩对比鲜明,展现了淮阳人民对远古自然的崇拜与敬畏。

幼儿天生喜欢玩泥,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泥塑活动,既能锻炼幼儿视觉、触觉、动觉的多方协调配合,又能使幼儿尽情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自由捏塑中自然地了解本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现以大班民间泥塑活动“泥泥狗”为例,从活动生成背景、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等角度具体阐述其实践过程,以期为幼儿园实践工作者开展此类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或借鉴。

新的学期,大(一)班的主题墙更换为“我的寒假快乐多”。沺沺在寒假期间,跟随爸爸妈妈去河南旅游,除了参观宏伟壮观的龙门石窟和云台山,还拍摄了各种各样关于“淮阳泥泥狗”的照片。幼儿对照片上色彩丰富、形态各异却又栩栩如生的“泥泥狗”很感兴趣,讨论热烈。此外,美工区的橡皮泥和超轻黏土总是最受幼儿欢迎的,除了动物、蔬果等常见事物外,幼儿还喜欢捏制一些奇形怪状却又极具创造力的“天马行空”式作品。他们乐于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为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或是编上一段奇幻的故事,甚至主动要求与同伴合作捏塑。

教师紧紧抓住“泥泥狗”照片这一关键契机,充分挖掘其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助力幼儿生发更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于是一场以“泥泥狗”为核心的泥塑主题活动拉开了序幕。

核心主题的确定是活动开展的前提,而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之间的交流和话题的走向,则是确定各项活动的重要参考,也是活动实施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从幼儿的角度思考,坚信幼儿也有初步自主建构课程的能力,给予幼儿更多自由思考和主动表达的机会。此外,活动应充分考量学习探究性,使活动更具递进性和发展性,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活动则是前一个活动的自然延伸。

家园共育活动 活动开展之初,师生共同设计了亲子调查表“泥玩具多又多”,让幼儿带着自己的猜想、疑问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泥玩具,借助网络、书籍、参观等多种途径,去了解自己搜集来的泥玩具的名称、地区、特点或民间故事等。有的家长还带着幼儿到陶艺吧和泥塑工坊,进行泥塑创“艺”的体验与尝试,在激发幼儿对泥塑感兴趣的同时,又帮助他们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捏塑技巧。这一亲子大调查既帮助幼儿丰富了泥塑的相关经验,又为后续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基础。

晨间谈话活动 通过前期的亲子调查,幼儿对泥塑形成了初步的了解。因而在晨间谈话中,幼儿主动介绍自己与家长搜集的泥玩具,分享在搜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引导幼儿从泥玩具的造型、色彩、寓意等方面去表达独特之处,激发幼儿对泥玩具的喜爱,营造轻松活泼的谈话氛围。在这样自由分享、自由表达的探索空间中,幼儿既能在欣赏中感受泥玩具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又能激发谈话热情,培养倾听的好习惯,促进社会性发展。

美术欣赏活动 通过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初步感受“泥泥狗”的特点。教师出示实物“泥泥狗”,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多感官、多渠道感知“泥泥狗”的特点,发现其独特之处。随后,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幼儿思考:这些泥泥狗看上去给人什么感觉?你们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幼儿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对“泥泥狗”外形有了初步感受。

欣赏幻灯片,进一步感受“泥泥狗”的造型美和花纹美,了解寓意。首先,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泥泥狗”的造型特点,通过“起名字”的方式加深幼儿对“泥泥狗”造型多样性的认识。其次,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泥泥狗”的色彩及花纹装饰特点。在色彩上,幼儿自主观察,总结出“五色”;在花纹上,师幼共同总结多样的花纹,并为不同花纹起好听的名字,方便幼儿记忆。最后,教师讲述关于“泥泥狗”的神话故事,启发幼儿思考人们捏制“泥泥狗”的原因,探寻背后的吉祥寓意。

初步了解“泥泥狗”的制作方法。教师带领幼儿观看“泥泥狗”制作视频,简单了解其主要制作过程:打泥—搓坯—成型—染色—点花。随后师幼共同总结制作步骤,加深幼儿印象,为后面的制作活动作铺垫。

尝试在纸上绘制“泥泥狗”,并进行交流与评价。幼儿在白纸上自主设计“泥泥狗”形象,教师适时提醒幼儿注意“泥泥狗”色彩和花纹的特殊性。此外,教师可在幼儿绘制期间滚动播放“泥泥狗”相关图片,便于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交流评价环节则是请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设计的“泥泥狗”,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并提前告知幼儿接下来可以把设计的“泥泥狗”画作“变为现实”,激发幼儿参与后续活动的积极性。

在制作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团压、搓捏、刻画等方式捏制“泥泥狗”,并进行整体刷色及简单点花。教师鼓励幼儿讲述创作由来或编造故事情节,在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在美工区、表演区、娃娃家等区域活动中,教师巧妙引入民间泥塑元素,促进了区域活动与泥塑活动的融合发展,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幼儿园民间手工艺的启蒙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以往的评价常限于单一的文本式静态活动评价,而忽略了幼儿与活动之间互动渐进的关系。优质有效的评价能为活动实施的决策提供准确诊断,更能激发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再建构,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贯穿始终的跟进式评价 幼儿的持续活动需要依靠自身的经验,因而发展路径及过程有很多可能性,这就要求教师持续跟进了解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通过跟进式的评价全面分析幼儿发展信息,以此进行评估和判断,将主题活动进行行动式优化,从而不断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评价的前提是收集信息。教师根据设定的目标和内容对幼儿的活动状态开展针对性观察,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即时表现,将这些有价值的活动实时记录下来;整理后形成教育随笔,进行深入解析,寻找改进措施,进而为科学开展活动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彰显个性的档案式评价 幼儿成长档案就是协助评价的重要依据,它能对幼儿成长足迹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使“过去—现在—未来”形成有机联系。大班幼儿能够有意识、有能力评价自己的优缺点,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表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成为自主评价者和学习者。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幼儿主动记录自己的成长档案,以体现个性鲜明的学习过程。

在活动最后,制作有关泥塑的“回忆录”时,教师通过“你了解了泥泥狗的哪些特点”“你对泥泥狗有了什么新的发现”“你印象最深刻的泥塑是什么”“你还想了解民间泥塑的什么秘密”等多个开放性问题的提出,鼓励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设计表格并进行记录,每张表格的设计都独一无二,记载泥塑的故事也各不相同,并在完成之后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分享。

教师通过对传统的成长记录方式进行革新,一改往日以“教师设定档案内容—教师选择适宜材料—教师评估”的单向模式,转向以幼儿为本位的创建模式。档案中内容的选择和收集采用“开放式问题”引导,让每一位幼儿得以个性表达,与此同时为活动目标和内容的适宜性、操作性提供物化基础。

合作互助的联动式评价 幼儿园评价主体首先应该是“局内人”,同时也要有“旁观者”参与评价。因此,在幼儿园活动评价的过程中,应加强评价主体的广泛性以及互动性,让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家长,甚至是民间泥塑手工艺人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进来,实现多方联动式评价。家长是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和收集各类信息的协助者和参与者,也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我们应注重家长的信息评价反馈,让家长了解主题活动的目标及主要内容,参与幼儿探究活动,做出客观的判断和分析,真正实现家园共育的有效对接。

借助“泥泥狗”这一载体,幼兒园展开了一系列泥塑活动,让幼儿亲历了活动的生成、确立、实施、评价过程,提升了幼儿自主建构课程的能力,在思考与表达中锻炼探究精神,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丰富插上了隐形而有力的翅膀。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新时代青少年生活研究”(编号:20JYB003)、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民间美术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编号:KYCX21_3063)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泥塑玩具幼儿园
民间美术——泥塑
宋志浩作品赏析
泥塑作业
爱“上”幼儿园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大型泥塑《收租院》版权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