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田野教育助力培养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

2022-04-08

地理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田野区域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田野调查(Fieldwork)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通过观察、总结归纳并描述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与发展过程。区域是指具有一定范围、形状或界限的地域空间,兼具整体性与差异性。认知则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们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或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区域认知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下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战略之一,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一项战略性的素养要求。通过恰当地开展田野调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标性的观察、感知、记录、分析、讨论并归纳总结,形成科学性的知识,在培养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上效果明显。

高中地理教学,知识内容量大,课时安排紧凑,对学生的区域认知思维与区域认知能力应用又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必须灵活地、高效地、短暂又精准地开展田野教育,用明确务实的策略来支撑调查发现行为。本文以笔者所在高中一年级共10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实验分析,内容涉及地球运动、人文建筑、方言、习俗、美食等多个角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研究,发现田野调查法开展得顺利,学生参与程度高,参与热情高涨,内容开展有步骤,实验结果和评价性反馈,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当下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

(一)学生参与意愿度低

长时间传统教学的开展,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形成适应,单向地获得知识与技能成为常态。教师教什么,展示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看什么。针对空间性强,需要设身处地感知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学生缺乏主动去建构的意愿。特别是多个学科大面积高强度地开展教学,更加削减了学生对自身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热情。

(二)课堂开展限制性大

为保障中学教学的持续性和规范性,大量的地理教学被限制在课堂内。教师更多地通过传统板图板书板画展示,或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或通过语言描述等方式开展课堂。学生坐在教室里,光凭视觉和听觉去感知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缺乏实地性的接触和发现,更难开展有目的性的实验活动。课堂开展的高限制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更束缚了学生主动去感知和建构的意愿。

(三)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当下高中教学实际操作中,在教育教学的评价上也显得有些单一。考试测验、绘图、设计思维导图、默写与笔记成为较常见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更多为终结性表现,正确或错误、美观与凌乱、完整与缺失则是常见的显性表现。针对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过程、心得体会、方位感知、地理事物发展过程感知与变量的影响,都难以显示出来。

二、利用田野调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一)精心准备,明确步骤

地理教师应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要精心准备有关的器材用具,设計观察记录表格,与同学们提前沟通并讨论制定调查目标、感知程度、图像绘制、心得体会、及时评价要点等。在这个过程中,调查目标的设置要具有明确性、过程性、阶段性和发散性,实现在目标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进入环境,感知环境,发现环境并拓展环境,形成印象明确的感知心理。感知程度的设计也要多维度、多层次,力争实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感官体验与综合体验。给学生提供绘图的空间,通过观察后的动手绘制示意图,进一步明确田野调查发现的事物现象并形成图像化印证。及时评价要点是对目标的再现,也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调查顺序,检验自身调查效果的保障。

猜你喜欢

田野区域素养
希望的田野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分割区域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捉迷藏的绿
秋天的田野
擦桌子
田野风光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