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
2022-04-08
【主题词】
正如春风守望万木泛绿,春雨守望禾苗茁壮,而我要将热情和希望投入教育这片田野,见证成长,守望幸福!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我当老师已经七年了,都说七年是一个容易让人对人对事麻木的时段,而我却越来越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依然是那个初为人师的少年。走在新时代的大路上,我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有幸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我时常自问:地理到底在教什么?毫无疑问,每一个学科都是有用的。地理也是,它永远和生活相关。所以每节课我都会让学生意识到地理和生活的联系,从生活的角度来讲解地理,比如如果要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天气系统、昼夜温差,我会和学生提前一个月观察天气变化,并做好气温、降水等数据记录;如果要给学生讲解矿物岩石,我会带领学生走进地质博物馆,并且试图在校园里寻找对应岩石的存在;如果要讲农业区位,我必安排同学们去调研自家附近的菜市场,追溯每个农产品的产地及生长条件。我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回归生活的地理知识才有生命力。
我也时常自问我要求孩子们这么认真的学习地理,那么地理到底能够给学生提供什么?新版地理教材讲解《海水的性质》这一节,课本上的内容特别繁杂,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内容量大并且晦涩难懂,学生们反映每次看完课本都不知所云,那么我就带领学生按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温度、盐度和密度的框架搭建起来,这时候学生突然发现原来三部分内容其实是按一个结构编写出来的,如果学习了海水的温度之后学生自己就可以将海水的盐度和密度总结概括出来了,既方便理解还记忆深刻。这样做可以训练学生结构化的思维,而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好多时候学生便可以变天马行空的想象为有的放矢的精准构思,从而在学到知识之余还可以渐渐做到说话做事条分缕析、有条不紊。这时候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麦田里的播种者。
那么学好地理除了在思维、成绩方面能让学生有所提升外,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收获吗?答案是:当然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学好地理可以让学生心中装下山川河流,厚植家国情怀,大到信仰世界,小到心灵关怀,不成经天纬地的旷世奇才,也能成为谈笑风生的鸿儒学者。比如有一次我在处理两个同学因为口角发生的小矛盾时,双方各执一词都认为是对方的问题,我见一时难以说服两位同学,就让其中一位同学说一说世界各大洲有名的山脉和河流,另一个同学说一说咱们中国的名山大川,两个同学说完之后我紧接着就说看你俩连这么多的大山大川都能装得下,怎么就对自己的同学锱铢必较,睚眦必报呢?学地理的人可以胸怀天下,何必为了眼前这点小事斤斤计较呢?后来两个同学都会心地笑了,这时候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麦田里的浇灌者。
同时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第一届当班主任时有一个学生,在别的老师眼里他就是个“问题学生”,抽烟、喝酒、打架都有过,坐在任何位置都能和四周围的同学上课聊起天来,怎么说怎么罚都不管用。通过卢梭《忏悔录》我发现讲道理、发脾气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我计划从“心”出发,向“心”而行。我和他坦诚相谈之后才知道真正的原因:他是那种脑子比较聪明看不上用功的同学,初中学习靠考前“突击”一下就能考个好成绩,到了高中学习内容又多又难,以前那一套就不灵了,自己又无法接受现在考的名次,所以只能通过这些方式来刷存在感。了解到这些之后,我给他认真讲解了高中和初中学习内容、方式、方法的不同,并给他制定了每天的学习计划和任务,帮助他把每一个要学的知识分解成小的区块刻意练习,一有进步就鼓励,有问题就指出,三年来反反复复不断盯正纠偏,終于把他送到了理想的大学。七年的班主任生涯,我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反复犯错”,尤其是高中阶段,由初中阶段的“显性叛逆”转变为“隐性叛逆”,每次出问题都“虚心认错、死活不改”,所以如果不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只能浮于表面。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我思考良久,终于在卢梭的《爱弥儿》中找到了答案:每一次我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把我当成了对立面。老师不应该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学生的人,而应该成为和学生一起打败问题的人,我要和孩子们成为盟友,我们一起对抗的是他们的“懈怠”“小聪明”“不想努力”“管不住自己”。这时候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麦田里的耕耘者。
农民伯伯的小麦是一年一熟或是二年三熟,而我的“小麦”是三年一熟,公转三年我陪他们度过风霜雨雪,自转千次他们给我欢声笑语,教育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见证成长,我看见那一条条小溪从我这发源,我要给他们及时的补给,让他们去奔赴理想的星辰大海。
沙哈尔说幸福的方法就是为有意义的目标而快乐地努力,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每个孩子在成长中找到幸福感、获得感,不管学生们飞得有多高,我始终愿意做那个麦田里的幸福的守望者!
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 杨泽林399EC4B6-D604-47E4-8CE4-AF09ADACF4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