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探究更有意义

2022-04-08姜伟杰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小学科学设计

姜伟杰

【摘 要】科学探究是学生在进行科学学习时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经历探究活动后,不断丰富知识与技能,提升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还原探究的情境、注重探究地点的选择和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互动等,从这些方面来设计科学实验的探究活动。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活动 设计

在科学课中,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适合学生探究的科学活动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课的学习,更加喜欢上科学课。那么,为了巧妙地进行探索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科学探究活动真正有意义,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一、注重还原情境

科学课中,要基于学生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的场景,发现一些具有研究价值、适合研究的科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让学生努力尝试解决,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努力为学生还原生活情境,使其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从中发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进而解决问题,从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体验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逐步培养和提升了科学素养。

设计的探究活动情境主要有体验式活动情境、操作类活动情境、调查类生活情境、种养类活动情境、竞赛类活动情境、兴趣类活动情境等。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并不断将其内化为内心的真实体验,从而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比如,教学《骨骼与肌肉》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体验式情境,让学生用木棒将手或脚的某一部分关节固定,然后进行走路或运动等一系列体验活动,让学生感知自己身体的关节,并体会关节的作用。另外,教师在设计操作类活动情境的实践探究活动时,让学生利用VR技术进行实景操作体验,通过制作电子小报等方式,增加学生的探究活动的乐趣。同时这也是掌握现代技术应用的一种途径,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在设计有关调查类活动的情境时,可以为学生设计调查身边的环境情况的活动,比如调查生活中的电池回收状况、垃圾回收的情况等,让学生在探究周边的环境时不断了解周边的环境状况。

二、注重优选地点

在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活动地点的选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场所是不固定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一些适合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场所,选择的探究地点要能充分保证学生的安全。根据教材上的内容,选择一些既安全又具实践价值的探究活动地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乐趣。

比如,教师在设计种养类的探究学习活动时,可以借用学校中的一间科学探究室或教室,让学生在相应的区域种养一些常见的、便于日常管理的动植物,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即关注它们的生长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分享,谈观察所得,交流经验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所养护的动植物有更全面的了解。

另外,教师也要根据天气情况,为学生设计一些室外的科学实践探索活动。比如,在下雨之前,可以让学生在田野中观察是否有蚯蚓出现;有日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户外参加一些观察日食的活动;有风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户外观察风向以及测试风的温度;等等。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的实践活动去体验生活。

三、注重手脑并用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认知的形式,主要是一种内化作用——主体对客体的行动。”他提倡“活动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思想主要内容是人的能力和个性一般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对于学生来说,活动对于学习的理解、认知的发展更必不可少。

游戏是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适应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爱游戏活动,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接受新知,不会感到压力,学得轻松愉快。

例如,教学《太阳和影子》时,笔者带学生到室外开展辨认方向的活动,指出太阳升起、落下的方向,然后分小组进行辨认方向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巩固科学知识。思维内化活动是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活动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针对高年级学生,我们更要着眼于科学的思维训练, 让学生积极参与有思维的科学技术探究学习活动,并不断内化。

例如,学习《种子发芽了》一课时,学生往往会将种子萌发的条件与植物的生长条件相混淆。为此,笔者在课前先让学生在家或在班上做种子发芽的实验,课堂上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情况,通过讲座活动,由他们自己判断、推理、归纳,努力寻找出种子发芽所需的基本条件,并排除可有可无的条件。这样,学生学得灵活、探究扎实,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注重教会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独立自主地解决相关科学问题。因此,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束缚学生的手脚,使学生行为固化、思维僵化。当学生离开教师、独立面对实际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学习活动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引导他们开展独立思考操作,并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比如在“学习磁铁”的教学中,探索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种性质,笔者出示实验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独立进行设计与操作实验,并把实验的情况填入表格,最后由学生通过讨论小结出磁铁的性质。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磁铁隔着不同的物体,有的时候能吸引铁钉,有的时候却不能呢?”这个问题本不是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不回答或直接将答案告诉他。笔者却并没有那样做,而是立即表扬了这个学生,鼓励该生自己尝试解决,并就这个问题让其他学生课后去查资料或请教师长。据统计,班上约有60%的学生参与了这一活动。可见,学生渴望独立思考、渴望自己去解决问题。

五、注重分组合作

進入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高新尖端技术产品再也不像过去那样靠个人的能力就能完成。因此,在培养21世纪的人才时,教师要有一种意识:向学生渗透相互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上要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共同进步。还可以通过合作小组的讨论、补充、纠正等活动来分工完成任务,共同提高。

(一)分组活动,探讨科学知识

在教学《水资源》一课时,课前,笔者根据学生研究的兴趣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进行分工去考察他们家周围的自然水域,课堂上让每一小组的组长汇报考察情况、展开讨论,最后明白被污染的水对人体的危害以及保护自然水域的重要性。

(二)分组自学,带动学困生

对于讲授性的课题,笔者就让学生以自学为主,让他们自己获取知识。教学程序为:首先思考问题,然后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自学,自学完毕后,每组成员帮助学困生组织回答问题的语言,让学困生代表本组回答问题,比一比哪组学得认真。这样教学,为日常科学学习中的学困生提供了积极参与的机会,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分组竞赛,强化竞争意识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在课堂上引入了竞赛机制,采用形式多样的竞争活动,使学生在紧张激烈的竞争中发挥思维的最佳优势,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如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时,笔者把预先准备好的电线(未剥皮)、小灯泡、电池等材料放在桌上,然后提出要求,分组(2人)开展竞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小灯泡先亮”。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异常高涨。

(四)分组质疑,互相补充提高

质疑是教学中经常设计的环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此环节,可以采用分组质疑的方式,也就是以组为单位,把科学课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先在小组中讨论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组织科学探究,教师要考虑到探究活动地点的安全性,充分保证学生的安全,为学生充分还原或创设探究体验活动的情境,让他们体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好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亲密伙伴和组织促进者,时刻关注他们的互动情况,不断引领他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小学科学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