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增收差异化的影响
2022-04-08蔡佳卉魏泓嘉杨丛竹姚怡宏何孟霖
蔡佳卉 魏泓嘉 杨丛竹 姚怡宏 何孟霖
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2.07.
摘 要:本文以研究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居民收入差异为主线,对浙江省范围内的17县区共计20个美丽乡村、镇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信息增益法等手段对省域范围内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增收差异化的现象和原因进行探究。本文结合浙江省地方商业银行调研数据,从金融服务的渗透性、可得性与效用性、深化度等方面分析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民增收差异化问题,为普惠金融在全国范围内的长效发展提供浙江经验。
关键词:普惠金融;收入增长;美丽乡村;地方银行;可获得性
本文索引:蔡佳卉,魏泓嘉,杨丛竹,等.探究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增收差异化的影响[J].中国商论,2022(07):-154.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4(a)--03
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在“十三五”规划中,党中央一再强调乡镇与城市收入差距要持续缩小,促进金融力量走进农村乡镇各个角落,帮助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速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人均GDP逐年递增。普惠金融也随着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概念的兴起在我国迅猛发展。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体现在基尼系数上的贫富差距一直居高不下。以2011年為基准,截至2018年,我国人均GDP上升81.8%,普惠金融水平提升612%(吴翠红(2019)),而基尼系数的变动则不超过2%,甚至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共同富裕形势严峻。
浙江不仅拥有众多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还创新区域金融,建设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多次推动农信普惠金融提升工程行动计划,其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因此本文对浙江省内的17个县区共计20个美丽乡村、镇进行实地调研,主要针对如下问题进行统计调查:(1)探究普惠金融对不同收入阶层农民的影响现状。(2)研究农民对普惠金融的内在需求。(3)分析导致普惠金融效益差异化的因素。(4)提出普惠金融深入发展的建议。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在充分考虑浙江省经济差异和地形差异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浙江省范围内20个美丽乡村、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马鸣村、河山镇、洪合镇、西塘镇、长安镇、永和镇、斯宅村、璜山镇、临浦镇、屏门乡、塘栖镇、常绿镇、临安大峡谷村、西坑村、横坑村、何斯路村、移沿山村、鲁家村、三溪村、苍坡村。基于上述20个村、镇的实地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541份。此外,还对当地的地方基层组织和地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调研访谈。
调研问卷的主要内容除包含基本信息外,还包含受访者2021年的家庭年收入和五年前的家庭年收入,以及针对普惠金融八个单项,分别是个人资质要求(qualifications)、抵押贷款放款比例(proportion)、信用贷款期限(deadline)、贷款额度(quota)、贷款种类(type)、贷款利率(rate)、贷款流程(procedure)、信息获得(information)进行满意度评价,对普惠金融的整体满意度进行评价。
基于此,本文通过代理变量“家庭普惠金融满意度”构造“家庭普惠参与度”的评价指标,通过双样本等方差t检验、双样本异方差t检验、信息增益法等探究影响普惠金融增收效应差异化的现象及成因。
3 统计分析
首先,构建受访者普惠金融参与度评价体系。
当前的文献对家庭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缺少研究,且单一家庭的普惠金融参与程度难以精确度量,数据准确性和可得性差,因此本文基于“满意则积极参与,不满意则不积极参与”的逻辑关系,采用普惠金融的满意度作为普惠金融参与度的代理变量。同时,由于不同受访者的打分标准有所不同,为降低打分标准差异带来的数据误差,本小组通过八个单项问题三分法的结果来辅助修正受访者的主观满意度,将结果以满意度从高到低标准化赋值为1、0.5、0分,以对贷款流程的满意度为例,认为当前普惠金融的贷款流程相对之前更简便则赋值为1,认为无明显差异则赋值为0.5,认为更繁琐则赋值为0。再利用Stata软件对受访者的主观评分以Max-Min标准化后(以满意度从低到高评为0至10分)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普惠金融参与度评价模型:
Score=0.138*qualifications+0.112*proportion+0.095* deadline+0.116*quota+0.162*type+0.162*rate+0.138*procedure+0.122*information
基于此,我们将评分前270位的居民标记为“普惠金融积极参与户”,余下271位居民标记为“非普惠金融积极参与户”。
为了探究农民内部收入的差异化,我们以样本数据计算基尼系数,通过python代码将541份有效问卷两阶段的家庭年收入分别计算基尼系数(田卫民,2012)。经计算,受访家庭五年前的基尼系数为0.394,如今的基尼系数为0.412。意味着,经过五年时间,受访家庭的内部收入差距反而扩大了。
为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我们根据五年前的收入水平,将受访者四等份分为“高收入阶层”“中高收入阶层”“中低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首先探究不同收入阶层增收受普惠金融参与度的影响。依照前文对受访者的分类,将每个收入阶层划分为两档。
通过对四个组分的F检验选择合适的双样本t检验方法,得到结果为:除“低收入阶层”适用双样本异方差t检验以外,其余均适用双样本等方差检验。
故建立原假设H0:growth rate1=growth rate2,即认为两个群体的收入增长率无显著差异;建立备择假设H1:growth rate1≠growth rate2,即认为两个群体的收入增长率存在显著差异。经统计分析后我们得到结果(见表1)。
由上述四个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收入阶层和中高收入阶层的两个假设检验均在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即是否积极参与普惠金融对高收入阶层和中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率都有显著影响。而对中收入阶层的增收效应不显著,两者几乎没有因果关系。而對中低收入阶层则有一定的负向影响,但是统计结果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不显著,考虑到抽样偏误,可以认为普惠金融对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率几乎无影响。
为了深入研究普惠金融参与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增收的影响,我们利用信息增益比探究普惠金融不同层面对不同收入阶层增收的影响。
信息增益比,通俗来讲是通过计算随机变量的熵来减少待判断事项的不确定性,例如已知“气温小于零”这一随机事件,且原先“下雪”这一事件的信息熵为1,“气温小于0”的条熵为0.01,两者之差为0.99,则在已知“气温小于0”这一信息后,判断会下雪的信息不确定性减少了0.99。
同样,在研究中,我们希望探究的是,已知“受访者是中收入阶层居民”这一信息,判断其对普惠金融体系的哪一个方面能够提供最大的信息熵,即相对于其他收入阶层居民,中收入阶层居民对普惠金融体系的哪一个层面最看重。图1是各信息熵的运行结果。
由图1可知,“高收入阶层”这一信息相对“贷款利率”的信息增益比最大,可以认为相对于普惠金融的其他层面,高收入阶层居民对贷款利率更看重;中高收入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居民对抵押贷款的放款比例更看重;而低收入阶层则对信息获得更看重。
4 研究结论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得知,普惠金融对高收入阶层和中高收入阶层增收效应优于中低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结论,同时,基于信息增益法我们得到影响各收入阶层普惠增收效应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各地基层组织进行访谈,我们总结出如下差异化的原因。
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通常是那些原本占有财富较多,且具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的家庭。普惠金融拓宽了其融资渠道,提高了授信额度,同时降低了贷款利率。
对于中高收入阶层和中收入阶层而言,他们往往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因此他们受普惠金融带来的利好也最深远。以往贷款的门槛相对较高,中等收入家庭除了购房购车等大型业务外很少会接触到银行贷款,且几乎都是房地产抵押贷款,其他类抵押贷款种类少,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低、利率高且程序繁琐。由于难以从银行获得高效且低息的贷款,导致其往往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应对未知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进行收入再投资。
对于中低收入阶层的家庭,制约其参与普惠金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普惠金融的信息获取不到位,体现在银行层面的问题是缺乏深入基层的布点和宣传,尽管近年来各地方商业银行的布点已经逐步深入基层,但是仍然有一些村庄与银行网点的布点相隔甚远。这体现在农户自身需要提高自身素质,《2020年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居民家庭户主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占比超过87%,尽管由于户主往往是家中长辈,这一数据不能反映农村居民的真实文化程度,但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由于不同收入阶层自身素质不同,参与普惠金融的目的不同,以及参与程度不同,最终造成了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增收的差异化。无可否认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增收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不同收入阶层增益效果的不同最终导致了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的结果。
5 发展建议
结合浙江省多地村委和地方银行的调研访谈,我们总结出如下三条普惠金融发展建议。
第一,加强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加强普惠金融可得性不仅体现在加大普惠金融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更在于降低准入门槛。包括降低对用户的硬性资质要求、拓宽普惠保险承保范围、降低抵押贷款的抵押物要求、提高抵押贷款的放款比例、放宽小微企业融资门槛,鼓励布局向基层发展,以及提供全流程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第二,降低融资成本。降低融资成本不仅体现在降低贷款利率,也体现在减少抵押品和质押品的要求,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持续增加低成本或无成本续贷。不干“一锤子买卖”,而是在让利用户的同时促使自身长效发展。政府也应当对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机构予以一定的财政补助,充分发挥财政支持的乘数效应。
第三,构建普惠金融生态链。构建普惠金融生态链对于响应政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号召有着重要意义。金融应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引导资金向有发展潜力、社会效益好的企业和个人倾斜,形成资金流转的良性循环。
在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应当充分引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鼓励有能力且有志向的企业或个人承包土地,进行集约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在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应积极对接“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参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校园等项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智能化的综合服务。同时,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激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扩大内需。
参考文献
吴翠红.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0.
田卫民.省域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变动趋势分析[J].经济科学,2012(2):48-59.
雷雨箫.区域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20.
李乔漳.农村金融改革、农户融资可得性与农民收入增长[J].南方金融,2016(5):95-102.
李燕妮.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0.
梁双陆,刘培培.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21(1):33-41.
王永仓.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门槛效应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6):94-109.
星焱.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红利”与“鸿沟”[J].经济学家,2021(2):102-111.
Explore the Influence about Difference of Inclusive Finance in Increasing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17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AI Jiahui WEI Hongjia YANG Congzhu YAO Yihong HE Menglin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inclusive finance and the income difference of rural residents, this paper conducts a field survey of 20 beautiful rural towns in 17 counties and districts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explored the phenomenon and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 in income increase of rural residents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inclusive finance within the province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gain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survey data of local commercial banks in Zhe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clusive finance to the income increase of farmer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inancial service penetration, availability, utility, and intensification, which provides Zhejiang experience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inclusive finance among the whole country.
Keywords: inclusive finance; income growth; beautiful villages; local banks; availability
基金項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202010353016)。
作者简介:蔡佳卉(1999–),女,汉族,浙江东阳人,研究方向:金融学类C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