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题”为导的学习设计例谈

2022-04-08陈超艺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

陈超艺

【摘   要】关键习题对于达成语文要素、落实学习目标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确定关键习题,设置学习目标”“分析学习任务,确定学习重难点”“设计学习活动,落实关键习题”等策略,引导学生开展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梯度学习,有效落实“学会学习”这一重要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关键习题;学习设计;学习活动

统编教材中,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和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里包含了对达成语文要素、落实学习目标起到重要作用的“关键习题”。在找到这类习题的基础上,进行有导向性的、可操作的“学习设计”,就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活动,明白“怎么学”,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下面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繁星》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根据关键习题进行学习设计。

一、确定关键习题,设置学习目标

《繁星》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你也看过夜晚的繁星吧?说说你当时的感受。”这一提示体现了单元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所以,可以将该提示作为本课的关键习题。

关键习题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达成语文目标的通道。找到了关键习题后,就可以围绕它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学指明方向。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够精准定位,教师还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学段目标以及单元目标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2.能联系生活,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看到过的夜晚的繁星以及当时的感受。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写一写。

二、分析学习任务,确定学习重难点

确定学习目标之后,就要思考如何达成这些目标,这时就需要进行任务分析。任务分析的目的在于根据学习目标,揭示学生需要习得的能力的构成要素,并以此确定促使学生形成这些能力的有效条件。换言之,任务分析为学习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方法,使其易于操作和衡量,更具科学性。

对《繁星》的学习目标1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指向 “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在《繁星》这一课之前,该语文要素已经在教材中出现多次,如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金色的草地》《古诗三首》等课的课后习题,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四年级上册《观潮》《走月亮》的课后习題和《现代诗二首》的阅读提示,等等。因为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所以让他们边读边想象繁星的画面,难度不大。

梳理本课内容,可以发现全文围绕“繁星”,展示了三幅繁星满天的画面,其中“我”在海上看繁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对于这个重点部分,作者不仅描述了星空,而且写出了“我”的想象。如,“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这是物与物相关联产生的联想;又如,“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是物与人相关联产生的联想。这样的想象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鲜的,值得他们花时间研究学习。

学习目标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繁星的感受,这就需要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四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星空也是他们非常喜欢观察的景物之一,因此,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繁星,他们是比较积极、感兴趣的。然而,尽管学生喜爱星空,也学习了作者的想象方法,但是要运用好由物联想到物、由物联想到人的想象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这样的任务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边读边想象画面,学习作者由物联想到物、由物联想到人的想象方法”,学习难点是“联系生活说说(或写写)自己见到的繁星及感受”。

三、设计学习活动,落实关键习题

经过任务分析,学习目标变得更加具体、全面和有针对性。以学习目标为导向,针对关键习题,本课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寻找繁星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分别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怎样的繁星,完成表格。(提示:“繁星的样子”一栏中可以摘录书中相关的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我们呈现的三次繁星画面有什么不同。

要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必须先梳理作者笔下三次不同的描写,帮助学生厘清文章的层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表格,学生很快找到答案:课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从前”“三年前”及“如今”三个不同时段,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方观赏繁星的情景。

在教师让学生思考三次描写的不同之处时,学生不知道该从哪方面去比较。为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二自然段,发现描述的画面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而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不仅描述了星空,还写出了自己的想象与感受。将第三自然段和第一、二自然段做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第三自然段不仅字数最多,而且写得最美,是这篇课文的重点部分,从而把目光聚焦到第三自然段上。

【学习活动二】想象繁星

1.读第三自然段中关于海上看繁星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有关作者想象的句子,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范例引导:“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这句话从船的动联想到星也在动,星星“摇摇欲坠”,让人感觉在波涛之中小船与星光的互动,非常新奇,非常神奇。(板书“想象:物—物”)

范例引导:“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睛,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句话从星光联想到自己,仿佛把星星当成了自己的伙伴,产生了亲近的感觉。物与人相关联产生的联想,让我们感受到宁静温馨的美好画面。(板书“物—人”)

2.请你从找到的句子里圈出关键词语,展开想象,描述画面,思考作者想象的方法和带给读者的感受。

对于想象,学生并不陌生,所以很快能够找到有关作者想象的句子,但是让学生说出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的,有一定难度。因此,为学生提供范例引导,明确两种想象的方法:从船的动联想到星的动,这是由“物”联想到“物”;从星光联想到自己,这是由“物”联想到“人”。有了教师的引领,再让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学生就能学着范例来进行描述。比如,有的学生说“‘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这句话从摇摇欲坠的繁星联想到无数飞舞的萤火虫,使得原本静寂的夜晚有了些许乐趣”,还有的学生说“‘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两句话从繁星联想到母亲,仿佛把星星当成了自己的母亲,产生了依恋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温馨美好的画面”。

【学习活动三】感受繁星

1.读一读“资料袋”,你觉得作者还会有怎样的感受?

1927年,23岁的巴金乘船从上海出发,远赴法国留学,在海上历时37天。他把旅行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繁星》是其中的一篇。

2.你能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到隐含这种感受的句子吗?说说你的想法。

《繁星》是一篇散文,充满诗意,表达了作者漂泊在外的孤寂以及对祖国和亲人的依恋与不舍。作者这种含蓄的情感在文中没有明确地表现出来,但了解这一点,对文章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资料袋”,学生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也就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孤寂与依恋。

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再让学生去找隐含这种感受的句子,学生很快就能找出来。一个学生说“‘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睛,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与祖国的朋友面对面聊天的场景”,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作者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睡在母亲怀里的温馨画面”。此时此刻,学生体会到作者爱的不仅仅是繁星,还通过繁星表达了他对祖国以及家乡亲人的热愛与思念。

【学习活动四】描绘繁星

1.你也看过夜晚的繁星吧?说说你当时的感受。请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出一人上台讲一讲。(要求:讲清楚在什么地方看到了繁星,夜晚的繁星是怎样的,当时自己有怎样的感受。如果可以用上“物—物”“物—人”的想象方法就更好了)

2.请对照星级评价标准,为你的小组成员评星级。

评价标准

◇语句通顺,没有语病,得两颗星。

◇至少运用一种想象方法展开想象,得一颗星。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得一颗星。

挑战目标

◇能够再运用一种想象方法展开想象,让呈现的繁星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再得一颗星。

◇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好能将感受融进繁星画面中,再得一颗星。

3.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试着写下来。

让学生说繁星画面以及自己的感受是为了检测本课的学习效果。设置不同的星级评价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挑战的乐趣,从而有效地落实学习目标。

通过以上四个学习活动,再分析学生的练笔,可以发现:学生能够在描述画面时加入自己的一些想象,也能把自己的感受结合在里面。当然,与作者相比,学生的情感表达是比较直接简单的,没有作者那样含蓄自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他们的生活阅历和文学水平有限,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地练习和加强。但是,从学生的整体表达来看,利用关键习题作为支架,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习得了一些想象的方法,并能在观察和想象的同时谈自己的感受,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可贵的进步。这样的学习活动达到了开头预定的学习目标,说明这样的学习设计是合理的。

综上所述,以“题”为导的学习设计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路径更加清晰,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实现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梯度学习,也有效地落实了“学会学习”这一重要的核心素养。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贤庠学校   315700)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
谈个别化学习活动,培养幼儿学习的品质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从设置学习活动开始
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增强互动,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质疑 再疑 释疑
如何让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