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扬”

2022-04-08本刊综合报道

人民画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火炬手火炬树叶

本刊综合报道

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外表银色与红色相间,象征“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温暖世界”。北京冬奧会期间,奥林匹克之火以“微火”的形式在国家体育场燃烧,这是奥运史上全新的一幕。北京冬奥会为奥林匹克留下了又一个经典瞬间。

北京冬奥会火炬名为“飞扬”,其外观设计的灵感最终被一片再平凡不过的树叶聚合。

一天,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在和李剑叶带领的火炬设计团队沟通时,林存真随手捡了一片刚落地的树叶,以便更形象地向他们阐释北京冬奥会设计美学中的底层逻辑,正是这片不起眼的树叶,打通了设计团队的“任督二脉”。

在林存真的引导下,李剑叶第一次捏着树叶端详。刚落地的树叶微卷的线条令他着迷,李剑叶恍悟浑然天成的美:“自然界的线条本身是有加速度变化的,这种曲线有快慢、有节奏,给人一种自由又蓬勃的感觉,跟我们拿工业设计软件参数化做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除了极具动感和活力的外形,火炬“飞扬”的“轻固美”特点也一直备受关注,它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满满的黑科技。

“飞扬”火炬,运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氢能技术,是世界首套高压储氢火炬,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火炬的零碳排放。

“飞扬”采用碳纤维材料,不仅耐火耐高温,还能抗10级大风和暴雨,能够在极寒天气中使用。在生产车间,由石油产品加工而成的这些黑色丝束,每一束都包含着12000根碳纤维丝,利用三维立体编织机,像织毛衣一般将一丝一线,织成火炬的外衣。织出的外衣仅仅是火炬柔软的“骨架”,需要再向里注入特殊树脂,固化成型后才能成为坚实的外壳。接下来的工序是打磨、喷漆,然后利用激光雕刻,刻出火炬身上的图案装饰。

2021年10月18日,当地时间中午12时许,北京冬奥会火种

在奥运会发祥地—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古奥林匹亚遗址采集成功。

2022年2月2日至4日,北京冬奥会火炬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传递。来自各行各业的约1200名火炬手留下了手持冬奥火炬的身影。这些火炬手大部分是扎根生产和工作一线、有突出贡献的“不平凡的普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14岁,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占57%。在火炬手中,还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

担任首棒火炬手的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冬季项目世界冠军的罗致焕。1963年在日本长野进行的速度滑冰世锦赛中,罗致焕摘得男子1500米项目金牌,堪称中国冬季运动的“破冰者”。在运动员生涯中,罗致焕并没有机会参加冬奥会,这也成为他的遗憾。如今,北京冬奥会来到家门口,81岁的罗致焕以火炬手身份参与到冬奥会中去:“对我们老一代冰雪人来说,这是一个圆梦的时刻。”

“奥运火炬传递的信息是团结和复苏。它表明,即使在现在这样有疫情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团结起来,求同存异聚拢在一起。”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

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91名引导员将写有国家和地区名字的雪花构建成一朵巨大的雪花,外沿是橄榄的枝叶。当最后一棒的火炬手将手中燃烧的火炬插入璀璨的雪花中央,结束了人们对主火炬的各种猜测和期待。

14年前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操运动员李宁“空中飞人”点起熊熊燃烧的主火炬,一小时大概消耗5000立方米燃气,鸟巢专门配了一个燃气站,日夜不停地为它输送动力,而冬奥会的这团微火,产生的碳排放量大概是前者的五千分之一。“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传达的低碳环保的理念是如此清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

猜你喜欢

火炬手火炬树叶
传递火炬
树叶的不同称呼
一片树叶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
完美火炬手
我也成了火炬手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