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的冬奥情缘

2022-04-08本刊综合报道

人民画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冬奥场馆冰雪

本刊综合报道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

从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助力中国百年奥运梦圆,到领导新时代中国成功举办2014年南京青奥会,再到亲自推动申办、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习近平与奥林匹克运动有着特别的缘分。

从 2015年获得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落下帷幕。近七年时间后,北京成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习近平主席郑重宣示:“中方将竭诚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践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以其精彩、非凡、卓越赢得世界瞩目和好评,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人民期盼和等待着这次机会”

2014年2月,在中国正式申办2022年冬奥会3个月后,习近平应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赴俄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在索契,在43个小时里的12场双、多边活动中,习近平不忘为申冬奥做工作。他对巴赫说:“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在三亿人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推动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无疑为北京申办成功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2015年,在国际奥委会投票表决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的归属前,习近平通过视频表达对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坚定支持与庄严承诺:“中国人民期盼和等待着这次机会。我相信,如果各位选择北京,中国人民一定能在北京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

这是最坚定的支持,最庄严的承诺。

“北京!”2015年7月3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归属。这将是14亿中国人第一次拥抱奥林匹克的冰雪圣火。

一步步走来,一个个瞬间镌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北京冬奥会是新冠疫情下举办的一次伟大的奥运会。”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由衷点赞。

“简约、安全、精彩”

2021年的最后一天,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一个多月,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表示:“我们将竭诚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自2017年以来,习近平5次实地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2021年初,习近平第4次实地考察冬奥会筹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被放在突出位置,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组织好赛事成为筹办工作重点。

2022年首场考察活动,习近平再次将目光投向北京冬奥会。“从无到有啊!2015年申办成功,奔着当时提出的愿景目标,我们按计划一件事一件事地办,都办成了。走到今天不容易。”在考察途中,习近平回忆起这些年。

2015年8月20日,申办成功20天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举行会议专题听取申办北京冬奥会情况汇报,研究筹办工作。习近平作出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重要指示。此后六年多,这一理念成为推进筹办北京冬奥会的重要指引。

在前期的筹办工作中,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

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师分析了上万种情况,编织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马鞍形“天幕”。3360块曲面玻璃、屋面及幕墙拉索全部来自中国制造。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设计施工难度最大的场馆,建设者从零起步,自主建成全球第一条360度回旋赛道。

像这样的国内首创、全球领先,在冬奥场馆建设中比比皆是。按照习近平“要加强我们自身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指示要求,冬奥团队解锁多项国内空白技术。

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融汇为冬奥筹办的“中国方案”。

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冰丝带”首次采用碳排放趋近于零的制冰技术,国家游泳中心成為全球首个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科技为“绿色”赋能,成为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特别强调,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

建设,规划先行;动工,生态先行。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11个场馆被再利用,冬夏项目场地可双向转换,赛后利用和全民健身充分结合,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2017年1月23日,习近平首次来到张家口赛区考察冬奥筹办工作时指出,树立了科学和先进的规划理念,路就选对了,道路对了不怕遥远。

坚持疫情防控和冬奥筹办“两手抓”,3个赛区工作不断、力度不减、标准不降。2020年底,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面对严峻挑战,冬奥筹办有条不紊“按规划和计划推进”,坚实履行各项承诺,其背后是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并实现经济复苏的大国担当。

“尽管受疫情影响,冬奥筹办工作进展十分顺利,这几乎就是奇迹!”国际舆论由衷赞叹。

“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

早在2014年2月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期间,习近平在看望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时指出,只要我们立下雄心壮志,奋起直追,就一定能够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在首都体育馆同短道速滑运动员交流时指出:“现在我国冰雪运动的态势是冰强于雪,冰上运动要巩固优势,再上新台阶;雪上运动要奋起追赶,恶补短板。”

申办冬奥会前,109个冬奥小项中的1/3在中國尚未开展。如何扭转“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局面?按照习近平“对提高我国冬季运动竞技水平,要及早谋划、持续推进”的重要指示,体育系统统筹全国资源,“扩面、固点、精兵、冲刺”。

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首次实现“全项目参赛”,其中35个小项是中国运动员首次站上冬奥舞台。

2021年1月,习近平深入北京、河北两地三赛区,考察调研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习近平表示,同我们国家的强国之路一样,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尽快提高我国冰雪运动训练和比赛水平,为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北京二七机车厂是中国铁路梦开始的地方。而如今,这座百年老厂旧貌换新颜,转型为国家级冰雪运动训练科研的“大本营”。

通过与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合作,在北京二七厂、北京首钢、河北涞源、吉林北山等地,一批高水平训练基地建成使用,中国选手备战有了自己的“大本营”,不必再满世界“追着雪跑”。

依靠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跳台滑雪选手可以“飞更高、落更稳”;风洞实验室攻克“卡脖子”尖端技术,帮助运动员大幅提升训练效率……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冰雪项目发展跃上新台阶,打开新格局。

习近平很形象地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就像是一个弹射器,可以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飞跃式发展。”

“冷资源”拉动“热经济”,一个前景广阔的冰雪市场呼之欲出。“冰雪产业是一个大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显示,2020—2021年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2.3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3900亿元。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2017年初,习近平从北京乘专机到达张家口宁远机场,考察冬奥筹办工作。4年后,习近平乘高铁抵达张家口赛区太子城站。

一条高铁,提速的不仅是冬奥之路,更是构建起北京和张家口的“一小时经济圈”。京津冀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举办冬奥会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塞外小城崇礼,借冬奥会亮出“金字招牌”。从2015年申冬奥成功到2019年雪季,崇礼游客数量从127.2万人次增长到442万人次,雪票销售翻番,旅游收入从5.1亿上升至33.3亿。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的这句话成为崇礼的生动实践。2019年,崇礼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每5个当地人就有1人端起“雪饭碗”,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北京西郊的首钢工业园,创造了城市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的新样本。北京冬奥组委在此安营扎寨,原来的大车间改造为国际一流水准的冰雪运动训练场地。

还有“城市绿肺”延庆。赛区建设动第一锹土之前,先对动植物资源进行摸底,对有价值的树木贴标转移。“山林场馆、生态冬奥”,人们享受冰雪运动之余,又能尽览大自然之美。

习近平强调,发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牵引作用,努力在交通、环境、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更多成果。另一个考虑是助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增强对河北、天津的辐射带动作用。

冬奥筹办一路走来,有脱贫攻坚、创造就业的故事,也有绿水青山的风景。区域生态环境联合治理,2015—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59%;“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节能、低碳能源等技术广泛转化应用;从基础设施完善到产业转型升级,从优化公共服务到城市无障碍环境提升……统筹谋划,“一揽子”解决,两地三赛区交出亮点纷呈的“成绩单”,既服务冬奥,更着眼长远。

2022年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1月4日下午,习近平在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六自由度训练馆考察。 摄影 燕雁/新华社

猜你喜欢

冬奥场馆冰雪
北京冬奥会场馆:科技“建”证可持续发展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小学生场馆学习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