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冬奥会留下的最大财富

2022-04-08沈晓宁

人民画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苏翊鸣闭幕式金牌

沈晓宁

当奥运主火炬在鳥巢缓缓熄灭,北京冬奥会落下了帷幕。那一刻,人们难掩不舍之情,许多人为之热泪盈眶。从2022年2月4日到20日,在北京冬奥会这场全球体育盛宴上,从谢尔巴科娃对精湛技艺的追求、羽生结弦突破自我的勇气,到谷爱凌在大赛中的从容自信、苏翊鸣面对错失金牌的谦逊豁达,再到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参加8届冬奥会的不懈坚持、马克斯·帕罗特以癌症之躯夺得金牌的超人毅力……人们为奥运健儿们表现出的精神与气质所打动,更为他们所代表的人类优秀的品格而骄傲。

当这一幕幕深入人心的画面长久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时,北京冬奥会最令人感到震撼的莫过于用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世界观表达“一起向未来”的主题,以及由各国运动员与全球观众共同营造出的团结友爱篇章。

曾记否,开幕式上首次将全部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字镌刻在一起的主火炬台缓缓升起时,运动员们欣喜与自豪的神情;闭幕式上在象征“美美与共”的中国结图案中,运动员代表携手言欢的镜头。

曾记否,开幕式上运动员入场时播放的世界名曲,伴随着飘扬的万国旗传送到耳中时,我们心中升起的对人类文明的敬仰。闭幕式上响彻全场的《欢乐颂》和《友谊地久天长》,送出对人类的赞颂和对友谊的呼唤。

从开幕式上的“立春”,承载着东亚文明赠与世界的热情和希望,到闭幕式上的“折柳”,传递出中华文化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中国人用东方的诗意与浪漫表达出“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美好理念。

回顾北京冬奥会,我们欣喜地看到,就在人们为错综复杂的全球局势感到困惑的当下,北京冬奥会上出现的一幕幕友好互动的情景,为破解国际困局注入了积极的力量,带来了有益的启迪。

2月14日,拼搏了4届冬奥会的中国运动员徐梦桃,终于成功赢得了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项目的金牌。美国选手阿什利·考德威尔立刻走上前去,与激动的徐梦桃紧紧抱在一起,一边祝贺徐梦桃在自己家乡赢得了奥运冠军,一边表示“我真为你感到骄傲!”

这一幕感动了众多中外网友。一位美国NBC新闻网的记者在“推特”中写道,考德威尔为徐梦桃激动庆祝的场景是真正体育精神的展现。一位加拿大网民更是动情地表示,徐梦桃与考德威尔拥抱在一起的画面,让她“一大早就被感动哭了”。

就在此前不久,中美冰壶运动员在比赛之后,上演了双方互赠纪念品的“好戏”。这个场景让许多人不由联想到1971年中美乒乓球选手的友好互动,帮助两国关系“破冰”的佳话。可见,即使受一些美国政客的影响,过去几年,中美关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两国民众最淳朴的友谊仍能通过奥运会的平台显现出来。就像收到礼物的美国选手普利斯所讲:“说到底,我们都流着同样的血,打同样的比赛。体验一下彼此的文化,展示大家相亲相爱,这让人开心。”

在北京冬奥会的众多友好事例中,发生在中日之间的故事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当日本花滑名将羽生结弦挑战从未有人成功的阿克塞尔四周跳而失利时,广大中国观众在感到无比遗憾的同时更对他的勇气抱以赞赏。

中国单板滑雪小将苏翊鸣也同样收到来自日本民众的关爱。从他摘得银牌,日本网友发出铺天盖地的祝贺,到他夺得金牌,日本网友骄傲得“鼻尖都抬高了”,这种热烈而真挚的感情怎能不让人动容?特别是苏翊鸣在获奖后,与他的日本恩师佐藤康弘相拥在一起,二人喜极而泣时,这种跨越国界的深厚师生情谊一瞬间让许多中日民众跟着一起流下热泪。

这些中日民众之间发自内心的友好互动,就像佐藤教练来华执教的初心—“我希望用日本的经验来指导中国运动员,通过体育运动,在中日两国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那样纯粹。这种相互欣赏、相互鼓励与相互支持不仅是今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收获的一份意外之喜,更是两国人民走向世代友好的不竭动力。

奥运五环与五星红旗的相遇,让我们看到了“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的奥运精神与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的完美结合。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更加需要团结与合作。希望国际社会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超越分歧,一起向未来,共同构建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苏翊鸣闭幕式金牌
苏翊鸣有个“家庭后援团”
冬残奥落幕
17岁小将苏翊鸣究竟有多厉害?
冬奥颁奖仪式
流年不虚掷,未来方可期
金牌搜笑王
小康微博互动
有惊无险的金牌
闭幕式
金牌搭档主持养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