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星》诗刊发表顾城诗作的始末

2022-04-08姜红伟

星星·诗歌理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诗坛诗作顾城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新诗人才辈出、好诗连篇、诗潮奔涌、诗派崛起的一段黄金时代,青年诗人顾城凭借自己的天才禀赋和杰出诗篇步入诗坛,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诗歌创作黄金期。

顾城之所以在新诗诗歌创作上取得非同凡响的成功,成为中国诗坛“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除了与他的家庭教育与人生经历,他对诗歌的感悟和勤奋有关之外,还因为顾城幸运地遇到了一家发现、扶持和鼓励他的诗歌刊物,让原本默默无闻、寂寂无名的顾城从此步入诗坛、一举成名。这家诗歌刊物,就是被誉为“新中国诗歌刊物第一家”的《星星》诗刊。

《星星》诗刊发现顾城这颗诗坛新星,始于1979年。这一年的10月,停刊长达二十年的《星星》诗刊出版了复刊号。当时的顾城尽管才华横溢、诗思敏锐,在北京的一些小报上已经显露不凡的诗才,但是公开发表的具有新诗潮风格的诗作寥寥无几,在诗坛上仍然属于“无名之辈”。当时《星星》诗刊的两位负责人——常务副主编白航和副主编陈犀,从一位著名诗人寄来的一篇评论顾城诗歌的文章中看出了顾城潜在的诗人特质和创作才情。按照文学刊物的发表惯例,只有在先发表某位作者作品的前提下,随后才会刊登评论该作者作品的评论文章。但是《星星》诗刊竟然打破了这个保持多年的常规发表惯例,来了一个“先斩后奏”,于1979年10月出版的《星星》诗刊复刊号上,刊登了著名诗人公刘撰写的评论顾城诗歌的文章《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歌谈起》。公刘的这篇诗歌评论以敏锐的思想、独到的眼光,对几首风格独特的顾城诗歌进行了热情的推介和肯定,同时也中肯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阐述了如何对待新诗潮现象这种“新的课题”的个人主张。

《新的課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歌谈起》发表之后,由于思想比较超前,观点比较新颖,话题比较敏感,很快便成为一篇“热点文章”,引起了诗人的广泛注目,引发了诗坛的巨大轰动。在当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部分师生举行的《星星》复刊号座谈会上,这篇文章受到了参会师生的高度评价,“发表在这一期《星星》上的评论文章《新的课题》给人以很多启示。公刘在这篇文章中评论的不是诗坛上的名人,而是一个普通的青年诗歌作者的《无名的小花》。然而诗人不但设法找来这位二十二岁的青年的全部诗作‘默默地读着,也默默地想着’,而且加以认真地研究和评价,这不能不表现作者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

1980年1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艺报》第1期,在“作家论坛”栏目对此文给予转载并配发《编者按》,“公刘同志提出了一个当前社会生活和文学事业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怎样对待像顾城同志这样的一代文学青年?他们肯于思考,勇于探索,但他们的某些思想、观点,又是我们所不能同意,或者是有争议的。如视而不见,任其自生自灭,那么人才和平庸将一起在历史上湮没;如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实事求是的评论,则肯定会从大量幼苗中间长出参天的大树来。这些文学青年往往是青年一代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影响所及,将不仅是文学而已。我们深信,后面的办法不失是一良策。本刊特转载《星星》复刊号上的这篇文章,请文艺界同行们读一读、想一想。”此文经过《文艺报》的转载,加上公刘在文学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当时的诗坛乃至整个文坛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从而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青年诗歌作者顾城渐渐地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星星》诗刊对于顾城诗歌才华的赏识,不仅体现在刊登公刘的评论文章,而且还连续发表了他的许多优秀诗作。1980年2月的《星星》诗刊第2期,刊登了顾城的诗作《年青的树》和《小鹿》。这是顾城第一次在《星星》诗刊发表作品。1980年3月的《星星》诗刊第3期,再次以头条位置一次性刊发了顾城的十首诗作。这组总题为《抒情诗十首》的组诗,篇名分别是《一代人》《摄》《沙漠》《忘却》《星月的来由》《回春》《春景二则》《山影》《石壁》《别》。其中,领衔的《一代人》这首诗尽管篇幅精炼,只有短短两行,但是却立意深刻,主题深远,言简意赅地抒发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1980年6月《星星》诗刊第6期,在“诗人书简”专栏刊登了著名诗人沙鸥于1980年4月10日,参加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诗歌理论座谈会期间写于南宁国旅的书信《读诗寄语——关于顾城、方晴、郭欣的诗》。沙鸥在文中对于顾城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顾城的组诗《抒情诗十首》,是写十年的苦难在青年人的心上留下的伤痕。他在表现上有他自己的特点,那就是比较深沉,要人去思考。年轻的作者不是通过一眼见底的形象描绘出来,不是把自己的感受直抒出来。例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顾城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一代人》可谓是他最经典的代表作。这首写作于1979年4月的诗歌名篇,通过《星星》诗刊的发表与传播从此不胫而走,轰动全国诗坛,不但在广大青年诗歌爱好者和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且还受到了全国各地诗人、诗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1982年初,《星星》诗刊社举办了“首届星星诗歌创作奖”评选活动。这次评选范围包括1979年10月《星星》诗刊复刊至1981年12月期间,在《星星》诗刊发表的诗作和诗歌评论文章。经过读者推荐、评选小组反复讨论和多次征求评选顾问的意见,最终评定出优秀诗歌和评论作品共计二十七件。

1982年3月《星星》诗刊第3期,公布了“首届星星诗歌创作奖”获奖篇目。其中顾城的《抒情诗十首》,在数以千计的诗歌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星星诗歌创作奖”。同时获奖的评论作品,还有公刘的文章《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歌谈起》。“首届星星诗歌创作奖”是顾城诗歌创作生涯中荣获的第一个诗歌创作奖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顾城此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在顾城荣获“首届星星诗歌创作奖”的前后,《星星》诗刊对于发表顾城的诗作和文章给与了持续关注。据统计,《星星》诗刊自1980年至1989年,共发表顾城诗歌作品23首,诗歌创作谈文章1篇。除了前文提到的《年青的树》《小鹿》和《抒情诗十首》之外,还在下列时间段刊登了他的诗作11首:1981年第3期的《书籍》《诗情》,1982年第2期的《蒲公英做了一个梦》,1983年第1期的《那是冬天的黄土路》《你笑了》,1983年第9期的《港口写生》,1986年第2期的《农历》《现代的桥》;1987年第11期的《石壁》(重刊),1989年第1期的《直塘》《境外》。另外,《星星》诗刊1981年第10期还刊登了顾城的文章《关于<小诗六首>的通信》。

《关于<小诗六首>的通信》是1981年5月18日,顾城就青年诗友关心的有关自己诗歌的“朦胧”问题,专门给《星星》诗刊负责人写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顾城对自己发表在《诗刊》上的4首比较有争议的诗歌《在夕光里》《远和近》《泡影》《弧线》进行了阐释,回答了读者的疑问。其中,对于争议最大的《远和近》一诗,顾城给予了简洁而精准的解读:“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近感。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这封《关于<小诗六首>的通信》公开发表后,引起了广大诗歌读者的关注,从而使他的《远和近》一诗得到了读者的理解和好評。

对于顾城的诗作《远和近》,《星星》诗刊还是颇为欣赏。早在1981年《星星》诗刊第5期,就刊登了建之的诗歌评论文章《顾城的<远和近>及其它》,对这首诗歌给予过“声援”。

以《远和近》而言,我觉得很明朗,很动人,是一首落笔干净,含蕴深厚,意味隽永的好诗。两节,六行,写了当代青年生活中很容易理解的特定环境、特定的两个人,一对男女。男方即“我”。从男青年的眼里看出去(双方有一定距离),眼睛与眼睛相遇,女孩子不时退避,去看天上的云彩;这时,男青年心目中突然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一种不是空间距离感的别一种距离感,就产生了局外人不易体验的一远一近。这里的“远”和“近”就是全诗要说的东西,所以用作诗题。

这种体验不是人人都有的,我自己也还没有遇见过,但完全是可能的,不难想象的。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一个青年女性惶悚不安心情矛盾的神态已勾勒出来了。她在他面前种种复杂心理就在那“一会看我,一会看云”的目光转换中流泻出来。对男青年来说,在对她的观察中,心里陡然产生了一种奇异的然而是强烈的距离感。她看自己时,目光是迷惘的,幽深的,甚至有陌生的感觉,心与心相隔很远,双方觉得有一条无形的鸿沟在彼此之间横着,叫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她掉头去看天上的云,恢复了常态,虽然心里还小鹿撞撞,但她显得可亲近多了。这是一首令人喜爱的手法高妙的好诗,语言简省到不能再简省。那个男女青年的行止及内在感受在寥寥数语中活灵活现地刻划出来了。

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新西兰自杀。《星星》诗刊在同年的第11期,刊登了他的3首遗作,《我梦见过鱼》《工作》《一个没有人的村子》,以此纪念顾城和《星星》诗刊之间的诗歌缘分。

姜红伟,1966年出生,黑龙江海伦县人。曾在《北京文学》《收获》《花城》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两百余篇,出版有《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大学生诗歌家谱》《诗歌年代》等。

猜你喜欢

诗坛诗作顾城
刘良玉
现象
雨后
麦 田
远和近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祝贺彭城女子诗社成立(新韵)
老来学艺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