钤印河西走廊长卷
2022-04-08李刚
诗人梁积林在创作谈中说:“语言的高度敏感和一丝不苟的追求,是诗歌的纪要。”梁积林的诗歌语风凝重,诗思沉静,回避大众化,以诗的名义,让精炼的文字结果丰硕,敏感的语言,形成隐喻或想象的灯塔,照亮了陌生处无人言说的领域。
读梁积林先生的长诗集《河西走廊诗篇》,仿佛置身于祖国辽阔的西部:田野、戈壁、荒漠、村庄……仿佛随着天空中一双敏锐的鹰眼在逡巡、想捕获点什么,这个愿望,落到诗集的字词中。这就是这本诗集要传递、会意给我们的意境精髓。“风,赶着一群群羊群似的雪雾爬乌鞘岭/那边/就是河西走廊……//……下半夜了/老店铺里/有两个碰杯的旅人/还没有把一盏灯光/干光//屋脊上又跳下了一声响/而檐角上挂着的那块/月亮,被风吹得/响了一个晚上”,借助爬山的羊群感知到雪雾的速度是人可以把控的,灯光可以像人一样醉酒,甚至迷顿到一种洪荒的境界,被赋予了生命;月亮既然被挂在屋角,风又在吹,就得晃荡着响动;地上的一声响,谁说不是月亮跌下来呢?诸多的动态意象,营造了一个静谧温馨的乌鞘岭之夜。
灵光一闪间的诗意,是诗集的食物,不捕获已由不得诗人了。诗人是育雏的鹞子,羽毛轻盈、腹内饥饿、意念勤奋;诗就是诗人的孩子(雏鸟),在随时的守候中,诗人的使命是觅来食,喂饱那雏鸟的诗,等诗的雏鸟羽毛丰满再托举飞翔,这才等于痛快地完成了一个创作的自覺。创作诗,就是鹞鹰一样的诗人享受饥饿——觅食——充实——丰满——放飞的过程。
同样是心象与物象的对应,诗的好坏就在于发现的角度和语言的功夫了,当然少不了技巧。更高的诗学凝聚在了一种隐忍里。《河西走廊诗篇》表面上的字词表达喜怒哀乐了吗?没有。但是,诗中又全是这被拿捏住的感情,隐忍在文字后面。一个节段是一块画布,表象上是字和词的编织、颜料的涂画,是工具;内在里才是诗人要传递的诗意、画家要表现的意境,是工具被艺术地组合加工后的效果和结果;传导在读者对诗的理解中,诠释在受众和诗人、画家的情感共振中。每一块画布表象与内里的渗透能力,取决于对诗人的阅历以及西部狂野的理解程度。这是《河西走廊诗篇》各诗节的弹性厚度。
读《河西走廊诗篇》,如果身体的哪个部位被戳疼了,要“隐忍”住。诗篇会带我们走进一片宁静空灵的意境,相濡以沫的抚慰,物我共存的和谐。“一截断墙上/两只乌鸦蹲在上面,用叫声/抚摸着对方/我是一个沉缅的人啊,比如/一座旧坟茔,我把它说成是/失散多年的亲戚。再比如/我把我的影子当成了一截干柴棍儿/默默地捡起”,我感知到实在的孤独、形影相怜的无助、个人生命的渺小……我想在诗中生一堆篝火,温一壶酒,抚慰读诗和写诗的人。
为什么写诗人和读诗人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河西走廊。
“牧马人把马灯掐灭的同时/顺手/把月牙挂在了马棚上的/一个椽梢梢//很快/草地,枕着雪水河睡熟了/鼾声响起//一只土拨鼠,像匈奴的探子/爬在围墙上,探头探脑地/向里”,牧马人掐灭马灯时,就是月亮发光时,这个过程“天衣无缝”。是,光和亮的包容,灯光到月光的放大,小到大的变化,局部向整体的转换。“椽梢梢”衬托“月牙”,人不能把控月牙的大小,挂在可用手勾住的“椽梢梢”上,月牙的瘦小轻盈实在了。像纸鹤风铃,在动、摇晃、走——多灵动啊。匈奴的探子啥样?被诗转述、被读者意会出来了,是“土拨鼠”的样子。西部草原戈壁上很多,草黄色的皮毛,像人一样的四肢,转动着眼珠警觉天敌。像不像“探子”?很传神,很高明。“围墙”是界河,“探子”惊奇墙内“向里”。我惊奇于诗的意境。隐身了的牧马人在马棚一隅,我想看到更多更远。雪水河是草地的枕头,草地在酣睡,鼾声移接到牧马人,很直观。那么,马在如何过夜?……“向里”,让读者更想朝外看,静谧的草原,流动的长河,在月光下,是那么的悠远。
在《河西走廊诗篇》这里,我找到了父亲、母亲、姐妹、兄弟、亲人的影子;有童年的牛羊、房屋、山川河流、飞鸟走兽;能找到青春时代的儿女情长;记载着痛苦又美好的青春岁月……这里还有,梦中都想着的策马奔驰草原。分明是诗集“偷”走了读诗人心中的梦想。只要在读诗的瞬间懂诗,就能懂诗人。能理解诗,就是理解了河西走廊。
“看皇城水库,阳光落在波澜上,像/一只小豹子/看水库边上一只怀孕的母鹿/照镜子/看远处,帐篷顶上的一股炊烟/把天空的/篮,撑住”,炊烟是擎天柱,撑住了天空的蓝色,蓝色是天柱的华盖。无限遐想中有大美;怀孕的母鹿拿水面当镜子,羞涩得让人怜爱;阳光在水面上映出的斑驳像小豹子,释放出友好和谐。这祥和、温馨、充满生活气息的仙境,这奇特瑰丽的想象,没有处子的情怀,如何发现采摘得了?
《河西走廊诗篇》中,有太阳、月亮、黄土地、黄沙和麦秆,还有野牦牛、黑乌鸦、麻雀和牛粪……没有纯粹的高大,没有天生的渺小,就连祁连山、黑河、牧羊人、糍粑都是钤印着河西走廊长卷上的一个个符号。我把诗篇的单个节章称作“西部画面”。诗人用文字当画笔和墨水颜料,勾勒、编织、呈现、传递着多维度感官上的惊奇。河西大地是承载这些画面的“画廊”,这些“西部画面”悬挂在:祁连山褐色的崖壁上,雄鹰鼓起的翅膀上,黑河水奔腾的浪花中,雪山牦牛的脊背上,戈壁大漠的草尖上,乌鞘岭羊房子的门楣上,上弦月时节的月牙上,满月时节的天空中,生命完成生存的坚韧中,造物怜悯生灵的温暖中……起于蒿草之末的劲风中,深藏于对河西大地的感悟中。
掩卷《河西走廊诗篇》,我也想要仗剑祁连山,也想要策马黑河岸畔,匍匐到马牙雪山脚下,夜宿华藏寺,暮投马营镇,站在嘉峪关城楼上发髻飘散、吟诗高歌。“我可以在讨赖河边洗洗白发三千丈的睫毛,我可以在一个西域女子身边如同展延的灯焰动一下疲惫的心跳。当我站到嘉峪关城楼上时,西风烈,马鬃山上下大雪……”河西走廊本来就是一幅诗的长卷,我愿与诗人行走在河西大地之上。
[附] 梁积林的诗两首
巴音村
这是两头牦牛的村庄
这是十头牦牛的村庄
这是一百头牦牛踏过落日——
烛照摩崖的村庄
你不叫娜埃莎,你不叫哈日嘎纳,你不叫卓尕
你怀抱孤独
一首诗的孤独,是世界的孤独
你怀抱河流
一把琵琶
波光粼粼,如夜间的大火
夜里的骨骼
夜里的梦
夜里的疼,和
翻身
五月的巴音村,五月的草原
一朵垂藤的风铃花蓝色的穹庐
我是你的遥远
我是你的近
我是你的毡包
我是你的马匹
我是你的白昼,我是你的神
我是你的夜夕,我是
你的酥油灯
康乐草原
一些草在沉睡,一些草在宿醉
一朵马兰悄悄地拉开了
紫色的,海子微澜的窗棂
草浪上,一只白唇鹿
发着爱情的光芒
白唇白唇,嘶鸣一声
发射出让人辽阔的心碎心疼
赛罕塔拉,即使靠在一茎草穗上
把蓝天关进身体里
也是一种独世的思念,和
深
何况还有康隆寺的钟声
一击一击
敲打着骨骼和灵魂
一只隼,我说的是一只隼鹘
一个人打着一盏古老的铜灯
它唳了一声
它颤栗
它动
它眯上了眼睛
世界开门
(选自《河西走廊诗篇》梁积林著,太白文艺出版社2019年出版)
李刚,男,1970年7月出生,甘肃张掖市人,甘肃省作协会员,著有文学作品集《西部物语·硖口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