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猪场伪狂犬病的防控与净化技术

2022-04-07张绍云张绍成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狂犬病猪群猪场

张绍云,张绍成

(1.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景洪 666100;2.景洪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景洪 666100)

猪伪狂犬病(PR)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PR可引起初生仔猪出现神经症状,保育育肥猪出现呼吸道症状,公猪不育,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成年猪通常呈隐性感染且感染PRV后多耐过,导致长期带毒排毒,一旦PR在规模猪场中传播流行,会使猪群机体抵抗力大幅度下降,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而造成免疫接种失败,极易继发或混感猪蓝耳病(PRRS)、猪瘟(CSF)、猪圆环病毒病(PCVD)以及寄生虫等多种疾病,加大PR的诊治难度。为此,探究猪伪狂犬病的防控与净化技术,对有效控制猪群中PR传播,确保猪场经济效益,实现净化PR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病原

PR的病原是伪狂犬病病毒(PRV),PRV为线性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病毒粒子以椭圆形或圆形为主,有囊膜,且在宿主细胞被PRV感染的过程中,囊膜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PRV毒力由诸多基因协同控制,主要基因有TK基因、gE基因、gI基因和gD基因等。PRV对外界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在猪舍物体表面,PRV能够存活1周以上,55~60℃、80℃条件下分别需要经过30~50min、3min才能被灭活。PRV易变异,规模猪场普遍存在野毒感染,成为危害国内养猪业较为严重的疫病病原之一。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猪是PRV的自然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是PR的重要传染源,通常规模猪场发生PR突然,传播迅速,具有较高的感染率,由于规模场种猪数量多,仔猪受到PRV感染的风险较大,且部分仔猪发展为育肥猪或后备种猪,造成不同生产阶段PRV的传播。PRV可直接接触传播,亦可经空气和被污染的饮水和饲料传播。

2.2 传播途径呼吸道和消化道作为PR主要传播途径,亦可经乳汁、胎盘和精液传播。潜伏感染是PRV的重要特点,PRV通过口、鼻呼吸道侵染宿主,并在其外周神经系统中潜伏,猪受到不良因素(气温波动幅度大、猪舍通风不佳、饲养密度大等)影响产生应激后则会激活PRV,同时不断地向外排毒感染猪群而导致PR暴发性流行。

2.3 发病季节PR常年发病,以冬末初春时节多发,且容易与其他病原继发感染,病死率以初生仔猪最高,达80%~100%。鉴于PRV具有多样化的感染途径且传播速度快、病毒易变异、致病力强等特点,同时免疫猪场时有PR的流行和暴发,流行株主要为变异毒株,毒力增强,以致防控和净化PR面临较大的挑战。

3 临床症状

猪感染PRV后,其临床症状、病程视病猪的年龄和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是:(1)哺乳仔猪高烧发抖、流涎,呼吸困难,四肢运动失调,伴有呕吐、腹泻,间歇性震颤,倒地后作划水样运动,最终昏迷死亡,哺乳仔猪感染PRV后病程一般在72h以内,且14日龄以下哺乳仔猪的病死率可达100%;(2)感染PRV的育肥猪临床症状相对温和,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体表发热,个别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通常症状会于数日后自行消失,不发生死亡,但耐过猪能够长期带毒;成年猪以隐性感染为主,不呈现显著的症状,偶有体温略高和轻微呼吸道症状,病死率极低,耐过猪成为不断向外排毒的带毒猪;(3)妊娠母猪初期感染PRV后常出现流产,妊娠后期产弱仔或木乃伊胎、死胎。倘若胚胎期感染PRV,初生仔猪出现畏寒、抽搐等症状,往往于48h内死亡。

4 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猪可见典型病变为扁桃体严重水肿、出血和坏死,肝脏、脾脏出现坏死灶,肾盂出血,肺脏肿大,有出血斑,肺间质增宽,心肌坏死呈白色条纹状,胃底黏膜有明显的出血,胃部黏膜呈卡他性炎症。

5 诊断

PRV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散毒方式多样化,国内多数猪场均存在PR发病的风险。确诊PR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5.1 血清学诊断目前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ELISA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定为诊断猪PR的首选血清学方法。

5.2 分子生物学诊断主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不仅适合国内兽医临床实际,而且能够作为PRV潜伏感染的检测手段。

6 综合防控技术

6.1 及时隔离,对症治疗及时将确诊病猪隔离,健康猪紧急免疫接种,病死猪严格无害化处理,饲用工具、猪舍及周边环境使用3%来苏尔溶液、2%~3%烧碱溶液彻底消毒;病猪对症治疗,高烧者肌注氨苄西林、安乃近,1次/d,持续使用3d,气喘者使用麻黄素予以平喘,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或点解多维,增强猪抗病力。

6.2 完善猪场设施,强化制度管理

6.2.1 强化结构布局 根据动物防疫有关规范合理地规划并布局养猪场,对猪场的水源风向和地形地貌、养殖模式和经营规模、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终实现科学合理、有助于生产和防疫的要求。

6.2.2 改善猪场设施设备 养猪场为满足猪场防疫和生产需求,顺利开展疫病净化工作,诸如通风设备和饲喂设施、储存设施和降温保暖设施以及动物防疫设备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必要的设施设备应配套并完善,同时针对某些核心设施要实现档案化管理,严格根据计划对设施设备予以保养、维护,并且对有关记录进行保存。

6.2.3 加强制度管理 建立健全系统化的防疫制度,从猪饲养、消毒和免疫到猪出现疫病后的隔离、治疗以及无害化处理等都要完善防疫制度,同时对日常猪场的生产管理制度、车辆出入管理制度、生产操作规程等予以完善,并建立健全猪场养殖人员的培训考核机制,建立周期性的猪伪狂犬监测计划。此外,建立健全阳性猪一旦被发现后的处置方案以及疫病净化方案等,从制度管理方面实现疫病的防控。

6.3 注重科学饲养管理,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6.3.1 推行分群饲养模式 规模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实行全进全出、分区饲养模式,保证不同生产阶段的猪营养均衡,全群实施优饲,生产管理上推行早期断奶,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应激。建议有条件的养猪场进行分点饲养,最大程度上保障生长区、保育区等能够合理的分开,同时对猪场饲养密度进行科学调控,按照猪体况和来源,性别和体重等要素进行分群饲养。

6.3.2 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猪场要制定定期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使用广谱高效消毒剂对猪舍内外环境、生产区和生活区轮流消毒。根据生猪生产和疫病流行特点,规模猪场消毒工作能够划分为两类,一是疫源地紧急性消毒;二是日常预防性消毒。所谓养殖场的消毒,指的是利用生物、化学或物理方法将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予以清除或灭活,旨在消灭散播于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从而有效切断病传播途径,最大程度上抑制生猪疫病的蔓延。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对疫点、疫区等要进行紧急防疫消毒和终末消毒,受威胁区进行预防性消毒。譬如圈舍消毒通常使用2%福尔马林溶液或10%生石灰乳对圈舍墙壁、地面等进行消毒;舍内空气消毒可先把猪从舍内移至舍外,再使用3%~5%的过氧乙酸溶液,于相对湿度条件为80%下密闭熏蒸1~2h。同时加强猪场灭鼠工作,老鼠携带PRV会加大猪群大规模感染PR的风险,因此需要定期开展灭鼠工作,消灭鼠类等机械传播链。

6.4 强化档案管理和种源管理一方面,规模猪场应完善育种记录以及生产记录,包括配种、妊娠、产仔、饲养等,同时建立健全饲料和兽药使用制度,对猪场免疫程序进行科学的制定并且能够适时调整免疫程序,将引种和隔离、免疫和诊治、检测和消毒、淘汰和疫情报告以及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各方面的防疫记录予以完善。此外,规模猪场应设立生猪疫病发生和流行记录档案,针对防疫以及猪场生产期间或许会导致重大影响的必要设备需要完善其使用与保养记录,各方面的记录和档案应至少保存3年。另一方面,要加强规模化猪场种源管理,引进的种猪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并且具备动物检疫证明等,养猪场中引入的种猪必须要进行严格的隔离且应逐头检测,保证猪伪狂犬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6.5 定期开展疫病监测,科学制定免疫程序一方面,根据猪场实际制定的CSF、PRRS、猪口蹄疫(FMD)以及PRj监测计划,将生猪疫病检测工作落到实处,对疫病流行情况和免疫保护水平等诸多因素予以及时掌控,从而对疫病预防和控制采取的措施进行适时的调整。在切实开展PR净化监测、病畜隔离和淘汰,以及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的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建立阳性动物处置方案和PR净化方案。另一方面,完善免疫程序,注重免疫防控。猪场要结合母源抗体免疫、免疫流行特点等因素完善与本场实际相符的免疫程序。当前基因缺失疫苗、弱毒苗和灭活苗是因应用较多的疫苗,对猪群免疫时要合理选择疫苗,保证猪获得免疫抗体的有效保护,通常普通场对种公猪免疫2次/年,母猪配种前免疫1次,3次/年,3~7日龄仔猪免疫1次,5~6周龄时加强免疫1次。规模化猪场在制定免疫制度时不仅要根据疫病特点和疫苗情况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而且应结合本场实际和净化工作,完善免疫档案,同时按照猪场疫病流行特点、实验室诊断结果和净化成效对免疫程序进行适时调整,规模猪场在完成PR疫病净化评估认证后,根据本场实际,对防控PR的成本予以评估,逐步地分阶段从免疫净化推向非免疫净化。

7 PR净化技术

猪伪狂犬病的发生直接影响种猪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为进一步对猪场养殖环境进行改善,增强防控猪群疫病的能力,提高猪场管理水平,推进养猪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按照重点推进、分类防治的方针,采取“检测淘汰一监测一净化”和“检疫一隔离一消毒一免疫扑杀”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扑杀或淘汰野毒感染猪,对假定阴性猪群加强综合防控措施,以野毒阴性的生产核心群为基础,逐步扩大阴性群,最后达到建立净化场的终极目标。

7.1 PR净化标准免疫净化标准:抽检规模化猪场猪,猪伪狂犬病gE抗体检测全部呈阴性。抽检后备种猪和生产母猪,猪伪狂犬病gB抗体合格率不低于90%。同时猪场持续没有临床病例的时间应达到2年以上。非免疫净化标准:抽检规模化猪场猪,猪伪狂犬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同时猪场在停止免疫的时间达到2年以上时没有出现临床病例。

7.2 PR净化方案种猪场若未用过疫苗,先实施血清学检测,倘若发现阳性猪,需将其和阴性猪进行分群饲养管理,全部采用基因缺失灭活苗免疫,间隔5周强化免疫1次,对阳性猪群,应免疫1次/4个月,再进行血清学检测1次/6个月,有计划地将感染猪群逐步淘汰,最后实现无感染的健康猪群;若种猪场使用过疫苗,先免疫基因缺失灭活苗1次/4个月,再进行血清学检测1次/6个月,逐步将阳性猪淘汰,最终建立无PR的种猪群;针对留作种用的仔猪,可在其100日龄时进行血清学检测,阴性者留种,阳性坚决淘汰,种用仔猪110日龄免疫基因缺失灭活苗1次,30d后强化免疫1次,以后免疫基因缺失灭活苗1次/6个月,血清学检测1次/6个月,逐步淘汰阳性猪,直至无PR阳性猪。

规模猪场完成PR净化以后,更应注重日常饲养管理和严格生物安全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上避免由于防疫管理制度执行不力造成PRV再次传入猪场,为此后续的防控措施对根除猪伪狂犬病极为重要,规模猪场要建立健全兽医防疫规章制度并贯彻落实,注重生物安全控制和科学的免疫防控,同时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方可真正达到净化猪伪狂犬病的目的。

猜你喜欢

狂犬病猪群猪场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打败狂犬病
猪场消毒那些
猪场拆迁,岂可一拆了之!
猪场还有哪些潜能可以挖掘?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一例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藏犬狂犬病的防治体会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