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2022-11-18李玉琳
李玉琳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畜牧兽医站,青海 互助 810599)
猪附红细胞体病已经广泛分布到了世界的各个地区,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调查研究分析可知,已经在30多个国家中发现了该病。在我国猪附红细胞体病得到了比较有效地控制,不会出现大面积的急性暴发。但并不代表猪附红细胞体病已经被彻底消灭,在一些管理疏忽的区域仍旧存在区域性暴发的风险。
1 病原特性
1.1 分 类过去认为,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在猪红细胞上寄生的立克次氏体,但最近几年的专业调查研究显示,附红细胞体的基因序列不属于立克次氏体,对红细胞体无鞭毛和细胞壁,对青霉素类不敏感。
1.2 形 态附红细胞体多表现球形、顿号形、网拍形等,其平均的直径为0.2~2μm,具备一定折旋光性,并单独或成链状附着于红细胞体表面,也有的呈现围绕着红细胞的状态。在血浆中到处可见一些自由的附红细胞体,其形状与大小不断的变化,过去所说的致病力小附红细胞体,是指未成熟的猪附红细胞体。
2 流行特点
猪附红细胞体病非常容易与猪蓝耳病、弓形虫病等发生交叉感染,同时也会在猪群中迅速扩散,给养猪人群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基于此,需要对猪附红细胞体病加强鉴别研究,为预防与治疗工作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2.1 发病率高猪附红细胞体病有较高的发病率,不分品种、性别与年龄的猪均易感。以2~5月龄的猪发病率、死亡率高,一般会直接导致猪死亡。
2.2 传播率高猪附红细胞体病有多元化的传播途径,无论是蚊虫还是虱子,都可以成为传播的媒介。与此同时,该病原可通过消化道与呼吸道等互相感染。
2.3 隐性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的隐性感染力较高,感染后可降低猪的抵抗力,使其容易感染其他疾病,不仅会提高死亡率,还增加预防和治疗难度。
3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3~20d,大多数猪表现隐性感染。(1)急性型病猪表现突然性死亡,耳部和腹下泛红;(2)亚急性哺乳仔猪表现体温突然升高,高达40~41℃,同时伴有腹泻、抽搐、眼结膜和皮肤苍白或泛黄,部分治愈的仔猪会变成僵猪;(3)成年猪群表现为体温严重升高,精神也随之沉郁、食欲严重降低等,尿液逐渐由淡黄色转变为深黄色,耳部与四肢部位会出现斑块,呈现出蓝紫色,可视黏膜黄染,最终会逐渐因为衰竭死亡;(4)发病母猪与育肥猪则表现为长时间的高热不退,甚至出现流传与早产的现象,导致自身泌乳量严重降低,食欲严重降低,伴随着呼吸急促、血液稀薄,及全身黄疸症状,部分病猪的尿液会呈现出红色的颜色,后肢不能站立,其死亡率较高;(5)断奶仔猪主要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是废绝、体温不断升高的问题。前期便秘比较严重,后期则会出现腹泻,呼吸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急促,心跳日渐加快。在发病早期多数猪的皮肤会呈现出浅紫红色,特别是在它们的耳部、鼻端、腹部等会出现皮肤潮红的问题,可视粘膜发绀。在进入到发病的后期阶段之后,病猪的皮肤与可视粘膜会变得更加苍白或者黄疸。一旦不采取合理的解决与改善对策,多数患病猪会在发病之后的2~4d后即出现死亡,甚至少数猪的后肢内侧与腹部会出现血斑,有部分猪的耳朵发绀。
4 病理变化
4.1 肝 脏含有铁血黄素沉积,肝脏部分存在着点状出血的现象,肝细胞浑浊、肿胀,同时形成空泡变性、颗粒变性,有的肝细胞核会被挤到另一侧,部分肝细胞会出现溶解、坏死与肝索排列紊乱,中央静脉出现扩张与水肿等,汇管区的结缔组织会出现严重的增生现象,也可见少量的白细胞,肝小叶中央区的肝细胞出现严重的病变。
4.2 肾 脏存在含铁血黄素沉积,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甚至有的已经崩解和消失。部分上皮细胞的水泡出现变性,颗粒也会变性,肾小管的管腔会随之变窄,肾小球随之肿大,囊腔也会随之变窄。
4.3 脑脑血管内皮细胞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肿胀问题,并且脑膜充血与出血十分严重,脑血管周围有圆形细胞浸润,脑实质中可见散在出血点。
5 鉴别诊断
猪附红细胞体病症状与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肺疫、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比较类似,都会出现体温异常,有的甚可达40℃以上,但是这些疾病与猪附红细胞病体之间的差别也十分显著(见表1)。
表1 猪附红细胞体病对比其他常见病的鉴别
6 综合防治对策
6.1 增强饲养管理工作,控制应激反应做好全价饲料的提供工作,一定要将机体的整体抵抗能力充分增强,尽可能不喂食猪一些发霉的饲料。日常还需保证猪舍的消毒与卫生工作充分落实到位,定期开展对猪的驱虫工作,生产过程中,需注意避免过早的断给仔猪奶,并且在喂养时,一定要注意定期的更换饲料。长期运输过程中,要将猪的护理工作做好,同时做好通风与保暖的工作,尽可能的减少一切不良应激因素。
6.2 坚持自繁自养,重视引进检疫工作将外地种猪引入自家猪舍时,需重视相关检疫工作,做好一个月时间的隔离工作,并且在隔离的第1、5、10、20、30d采血镜检,如果完全是阴性,可与其他猪混养。
6.3 避免器械传播,斩断所有的传播途径夏秋季节需做好消灭蚊虫的工作,依照适当状况做好猪舍改造的相关工作,同时需注意在注射的敞口位置,进行细孔防蚊纱窗的安装,这对有效降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整体发生率;坚持每月一次的灭虫活动;在猪场中,切忌饲养其他类型的禽类。在进行疫苗接种与治疗过程中,尽量保证具备充足的注射针头,一猪一针头。结束打耳号、阉割、外科手术以后,一定要对器械进行一次消毒。
6.4 利用药物预防,降低疫病的发生概率猪附红细胞体病目前并未研究出针对性的疫苗与特效药。临床治疗常用药物有含黄色素、土霉素等。有调查发现新药新益长效注射液与血虫散清对该病有很好的效果。中西药结合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效果也很好;也可将四环素、长效土霉素混饲给药。春夏秋季蚊虫大范围繁殖的时期,可用药物预防。
6.5 具体治疗措施一旦猪被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1)静脉注射新胂凡纳明,1次/d,连用3d,由此可充分发挥出良好的缓解病情的效果。但需注意处于妊娠期的母猪不可接受这种治疗方式,不然会增加流产甚至死胎的概率。(2)按0.1g/kg.bw,为患病猪喂食四环素、强力霉素等,以有效缓解症状,连用3周,治疗效果良好。还可注射土霉素针,2次/d,30mg/kg.bw,连用3d。(3)对体温高的猪,可利用黄连解毒散缓解其病症,可补充维生素,促进恢复。
总之,积极重视有关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与预防的相关工作,重点关注猪舍的整体卫生,需将消灭蚊虫、药物预防等预防方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若是发现了染病的个体,急需完善好隔离养殖的各类工作,并依照实际病情状况,将药物治疗的方式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另外,猪附红细胞体病导致了猪的死亡,需重视相关的处理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疫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