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陕西女诗人杭其玉著述考略
2022-04-07李正梅
李正梅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杭其玉,咸宁县(今陕西西安)人,其诗“味化幽兰,气浥冰雪”,[1]3著有《息存室吟稿初集》《息存室吟稿续集》。杭其玉与才女王筠之间有唱和往来,目前研究王筠交游时多提及杭其玉及其著述。韩郁涛《清中期戏曲家王筠研究》考察王筠交游时简要介绍杭其玉生平及其著述,彭磊《清代才女王筠生平与著述研究》探讨王筠交游时也提及杭其玉。目前对杭其玉著述版本与著述内容的研究较少,且杭其玉其名与籍贯多处记载不一,有进一步补充与深入研究的空间。
一、杭其玉生平
杭其玉(1739-1815),字温如,小字玉辉,陕西咸宁县(今陕西西安)人。其父杭崇德,好读书工诗,历任直隶邢台、广东潮阳县尉。杭其玉年幼聪颖,尤嗜读书,读书、女工皆有名。十九岁归儒士徐枚,三载亡夫,无子嗣,后坚守其节。杭其玉早年家道稍裕,后家道渐落,晚年生活贫寒,与诗书相伴。嘉庆二十年(1815)夏,杭其玉去世,年77岁。
杭其玉生年无明确记载,但《息存室悲吟小引》载“文澜白君原系徐门姻娅,垂怜偃蹇,苦索吟章,谓已六旬有五,何怕轻蝶狂蜂”,[2]6时年六十五,落款时间为嘉庆八年(1803),《徐杭氏贞节传》载“迄今已年逾七旬矣,四十八载如一日”,[2]4时年七十,守节四十八年,落款时间为嘉庆十三年(1808),据此可推测杭其玉生年为乾隆四年(1739)。杭其玉于“乙亥夏”去世,[3]1卒年为嘉庆二十年。
二、杭其玉名、字及籍贯考
关于杭其玉的名历来记载不一,有“杭其玉”“杭温如”“杭温其”三种说法。彭磊《清代才女王筠生平与著述研究》中直接采用“杭温其”的说法,[4]14韩郁涛《清中期戏曲家王筠研究》中推测应为“杭其玉”,但论证不够完整。[5]17-19嘉庆十三年《息存室吟稿初集》中白观《徐杭氏贞节传》载“徐杭氏,字温如,小字玉辉”,[2]4但此处未提及其名。白观为“徐门姻娅”,与杭其玉有姻亲关系,其说可信度较高。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梓嘉庆间《息存室吟稿初集》正文第一页刻“咸宁徐杭氏温如著”,杭其玉自撰《息存室悲吟小引》落款为“嘉庆八年岁次癸亥十一月上浣徐杭氏温如书”。但嘉庆二十二年(1817)《息存室吟稿续集》与光绪三十四年重梓嘉庆间版本正文第一页均刻“咸宁徐杭氏其玉温如著”。当“其玉”与“温如”同时出现时,“其玉”在前,“温如”在后。根据一般刻书规律,“其玉”为名,“温如”为字,这与白观说法正好相符。“杭温如”一说出现于嘉庆二十年《长安县志》,《长安县志》卷三四《列女传》著录“杭氏名温如,字玉辉”。[6]320《长安县志》成书之时只有《息存室吟稿初集》出版刻印,但该集中只题“温如”。而《列女传》中杭其玉生平记载节略自白观《徐杭氏贞节传》,但白观未载其名。或是因此《长安县志》才将“字温如”误为“名温如”,“小字玉辉”误为“字玉辉”。“杭温其”一说出现较晚,民国二十五年(1936)《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一二《金石考》载“息存室吟稿石刻:道光二十一年商州牧许丽景正书,邑令罗定约选定节妇徐枚之妻杭温其古近各体二十八首又书札一首刻石四方”,[7]43该志其它地方亦载为“杭温其”,疑是将“温如”“其玉”混杂。《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晚于杭其玉生活年代一百余年,而一同记载的“许丽京”也误作“许丽景”,可信度较低。综上杭氏名其玉,字温如,小字玉辉。但“杭其玉”一说只载于《息存室吟稿续集》与《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中,杭其玉《息存室吟稿初集》中只题“温如”,因此流传较广的是“杭温如”一说。又《长安县志》载为“杭温如”,《国朝闺秀正始集》卷八中著录源于《长安县志》,故该书亦载为“杭温如”,其后的《晚晴簃诗汇》《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等也均载为“杭温如”。
关于杭其玉籍贯也有长安县与咸宁县两种说法。韩郁涛认为杭其玉为长安人,因杜陵当时属长安县。[5]17-19但《咸宁县志》记载宣帝杜陵“按《会典》《礼部则例》皆言祭宣帝陵于长安县,盖沿旧制也,实咸宁地也。”[8]677《长安县志》亦载“宣帝杜陵,在今咸宁地,历代祀典皆在长安。”[6]290杭其玉《息存室吟稿续集》有《吊宣帝陵》,诗题下注“陵在村外”,则杭其玉当为咸宁县人也。又路德撰《徐节妇杭氏墓表》称“咸宁节妇徐杭氏”,[9]55《息存室吟稿初集》《息存室吟稿续集》正文第一页均题“咸宁徐杭氏”,《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也均载其为咸宁人。但因嘉庆二十年《长安县志》著录“杭其玉”,《国朝闺秀正始集》等多书误载杭其玉为长安县人。
三、杭其玉著述
杭其玉著述诸书多有著录。《咸宁县志》卷二六《列女传·才女》著录“杭温如徐枚妻著《息存室吟稿》”,[8]980《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八六《艺文》载“《息存室吟正续集》二卷,清咸宁县徐杭氏撰。”[10]48《中国古籍总目》著录“《自存室吟稿》二卷,清杭温如撰,清嘉庆间刻本,南京;清道光间刻本,南京。《自存室吟稿续集》一卷,清杭温如撰,清嘉庆二十二年刻本,国图。”[11]1600《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记载大致同《中国古籍总目》。但以上著录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需一一厘清。首先,杭其玉虽自额其诗集为“息存室悲吟”,[2]6但方志载为“息存室吟稿”“息存室吟正续集”,今依其书名页题为“息存室吟稿初集”与“息存室吟稿续集”。《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国古籍总目》误题为“自存室吟稿”,不知何故。其次,杭其玉撰有《息存室吟稿初集》《息存室吟稿续集》各一卷,其著述共两卷,非为三卷。道光间罗定约等人将《息存室吟稿初集》《息存室吟稿续集》合刻为一册,分上下卷,题名“息存室吟稿”,诸书记载或因此而误。下文将依次介绍杭其玉著述各版本。
(一)嘉庆十三年(1808)《息存室吟稿初集》
嘉庆十三年《息存室吟稿初集》为安康知县马允刚捐资付梓,目前暂未见。
马允刚,河北开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历任陕西沔县知县、安康知县。马允刚在序中称“作吏关中有年矣,每以此为周家开国之地,二南起化之区,必有贤媛淑女克缵后妃之遗徽者也,即不然亦必有咏飞燕之颉颃而赋柏舟之遨游者,皆不可得,而忽得于咸邑之徐杭氏温如者。徐杭氏,友人白君内戚也,白君以《息存室吟稿》相质,披而阅之,五七言古今体皆备……是即燕燕于飞之遗而泛彼柏舟之志也;是即《葛覃》《卷耳》之情;《樛木》《江沱》之所感发也,孰谓闺阁之言不可传于外人哉?仆忝为民牧,于徐杭氏之劲节苦行不能早为扬厉之,以大其表彰,有愧词焉。”[2]1-3马允刚赞扬杭其玉,并为其捐刻捐刻《息存室吟稿初集》。
杭其玉受“内言不出于阃”的封建思想影响,恐诗集出版遭受非议。但白观劝其“何怕轻蝶狂蜂,倘或一朝不再,空萎白杨黄土”。[2]6故杭其玉在《息存室悲吟小引》中自序“窃维一息仅存,焉摛绣口,四壁独悲,偶写酸心,本属下里,胡敢问世,自额《息存室悲吟》,虽汇成束,聊为草奉,究竟伤音哀节,见笑方家。”[2]6
(二)嘉庆二十二年(1817)《息存室吟稿续集》
嘉庆二十二年《息存室吟稿续集》为杭其玉逝世后刻印出版,孟元泰等人捐资付梓,国家图书馆藏。
杭其玉刻印《息存室吟稿初集》时稍有犹豫,《息存室吟稿续集》出版却是其心愿。杭其玉生前曾寄书同乡王南庄,希望王南庄先生能帮其结集诗作出版,“仰兄学品吾乡一人,私心依望非一日矣。欲仗大力,字斟句酌,整理成集,使我铁也成金。并求大序,他日南庄先生集中有此序文一篇,得因文而传之,诚不幸中之幸也。”[3]65杭其玉去世后,王南庄与杭其玉侄延龄“以遗稿若干首商诸泰,谋醵金授梓”,[3]1孟元泰等捐资付梓,并称“吾愿世之读是集者,由其诗以得其节操,得其识见,得其学问。”[3]2
《息存室吟稿续集》一卷,嘉庆二十二年刻本。书名页天头上题“嘉庆丁丑年刻”,右上题“王南庄、白馨园两先生鉴定”,中间题“息存室吟稿续集”,左下题“孟钧曰玉兰仝校”。正文前有嘉庆二十二年孟元泰《序》,孟元泰舒氏《例言》,捐刻同人姓名。四周双边,白口,单、黑鱼尾。鱼尾上方镌“息存室吟稿”,下镌页数。正文与序文有边框无界行,每半页8 行,行21 字。《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第三百三十册、《清代闺秀集丛刊续编》第九册影印此本。
(三)道光二十一年(1841)《息存室吟稿》
道光二十一年《息存室吟稿》为罗定约等人捐资重刻。罗定约序中称“己亥,调灞陵。其从子徐学枚因该氏墓田为族人侵占,兴讼到狱。……今氏没未久,上下十数年间,而里中竟无有能道其轶事者,”[1]2遂重刻其集以彰其不朽。同时因杭其玉墓地荒芜,罗定约等为其修整墓地,立碑刻诗。
道光二十一年《息存室吟稿》将《息存室吟稿初集》与《息存室吟稿续集》合刻为一册,分上下卷,南京图书馆藏。书名页中间题“息存室吟稿”,右上题“道光辛丑仲春镌”,左下题“怡志堂藏板”。上下单边,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鱼尾上方镌“息存室吟稿”,下镌卷次、页数。正文每半页10行,行21字。书前有嘉庆十三年马允刚《息存室吟稿原序》、道光二十一年仪征阮亨《序》、嘉庆十三年白观《徐杭氏贞节传》、嘉庆二十二年孟元泰公《续刻书后》①、孟元泰公舒氏《例言》、嘉庆八年杭其玉《息存室悲吟自序》。序文后为正文,正文第一页第二行刻有“杜陵节妇徐杭氏温如著 邑人丁映南重刊”,正文最后一页左下刻有“维扬小东门越城穆如心刻字铺镌”。
(四)光绪三十四年(1908)《息存室吟稿初集》《息存室吟稿续集》
光绪三十四年《息存室吟稿初集》《息存室吟稿续集》为赵元中等人捐刻。赵元中在序中称“经同治兵燹,祠坊倾圮,诗板亦燬。兹者咸、长尚义君子谋复旧观,”[3]8同治兵变杭其玉刻板烧毁,祠坊倒塌,于是义士集资修建祠坊,重刻书板。
光绪三十四年《息存室吟稿初集》《息存室吟稿续集》为两册,南京图书馆藏。《息存室吟稿初集》封面题签为“息存室吟稿初集,嘉庆戊辰原刻,光绪戊申重梓,孟廉题签”,书名页右上题“安康縣马邑侯鉴定捐刻”,中间题“息存室吟稿初集”,左下题“长安沈兆坤谨题”。《息存室吟稿初集》书前有《序》《徐杭氏贞节传》《息存室悲吟小引》和目录。目录为《息存室吟稿初集》《息存室吟稿续集》总目录。《息存室吟稿初集》按五七言古体、五言律、五言排律、七言律、七言排律、七言绝句分体编排,《息存室吟稿续集》不分体。《息存室吟稿续集》封面题签为“息存室吟稿续集,嘉庆丁丑原刻,光绪戊申重梓,孟廉题签”,书名页右上题“王南庄白馨园两先生鉴之”,中间题“息存室吟稿续集”,左下题“长安沈兆坤敬署”。《息存室吟稿续集》书前有孟元泰《序》《例言》、罗定约《序》、胡启虞《序》、赵元中《序》,无目录。两书均为四周双边,白口,单、黑鱼尾。正文与序文有边框无界行,每半页8行,行21字。其中《息存室吟稿续集》末尾附刻捐资姓名。
光绪三十四年藏本为嘉庆间重梓本,除书前序文、捐资姓名不同外,正文内容、版式相同,只个别字词有差异。光绪三十四年藏本与道光二十一年藏本诗文内容数量也相同,但存在一些差异。光绪本为两册,道光本合刻为一册,分上下卷。光绪本初集末尾为《谢南邻送米》一诗,续集以《悼李母何太君》开始,道光本则上卷末尾为《瓶梅二十首》,下卷开端为《漫兴》。光绪本与道光本字词稍有不同,如光绪本《挽杨贞妇》中“中心”,道光本作“心中”,光绪本《夜月》中“凄凉景”,道光本作“凄凉意”等。同时道光本将《落齿》一诗刻于《凤仙花》一诗正文后,且无诗题,混为一首诗。总体而言道光合刻本较嘉庆间本和光绪重梓本刻印质量稍差。
四、杭其玉著述内容
杭其玉谓其诗作“偶写酸心”,[2]6李元春《序》称“自道其苦之作也”,[10]48《息存室吟稿初集》《息存室吟稿续集》多书写杭其玉晚年生活,但也有交游赠答、描写战乱、咏物、咏史怀古等内容。
(一)晚年生活
杭其玉出嫁三载便亡夫,后家道中落,晚年孤苦贫寒。她“回忆当初嫁到时,画堂箫鼓昼迟迟”,并且“姑舅同欢愉,明珠掌上持”,夫妇之间琴瑟和鸣,家庭欢乐和谐。三年后徐枚暴病而亡,两人阴阳永隔,杭其玉经历了“原是金屋贮阿娇,一自孤单魂暗消”的命运捉弄。杭其玉无子嗣,舅姑亦相继离世,加之家道衰落,其晚年生活凄清苦寒。其《夜坐》诗“黄云漠漠,朔风凛凛。何人最苦悲,穷孀骨欲折。夜长火已死,油尽灯欲灭。冷落满炉灰,飘零打窗雪”,描写了杭其玉家里在风雪寒夜中却炉灰已冷、油尽灯枯,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画面。哪怕再热闹的节日,杭其玉也孤单一人,其《除夕》诗“腊去寒犹在,春回暖渐加。蓬门人自静,深院寂无哗。兽炭频添火,龙图只煮茶。送穷诗未就,几度剔灯花。”杭其玉《感怀》均以“行年六十九”开头,一题十四首,全面描绘了她的晚年生活。不仅“寒厨常断火,空釜久生灰”,还要忍受“霜花冷冷夜凄凄,牖隙呼风欺破衣”的严寒,因此杭其玉诗“气浥冰雪”,[1]3总带有清冷气息。
杭其玉孤苦零丁,与诗书为伴。她自称“人各有一癖,我癖吟诗苦”,喜欢“卷帘寻好句,闭户理残书”的生活。其《时笑子痴观书未能充饥》云“书卷纵横伴此身,寒窗坐老不生嗔。文章自古难苏困,诗赋何曾解救贫。漱石风流惟所愿,浮云富贵莫于人。从他迂腐时贤笑,且自开函养性真”,世人笑她痴,她却自得其乐。其《自嘲》“惟求贤者贫中乐,敢弄诗人笔底华。赖是深闺无客见,终朝任我乱涂鸦”。杭其玉在弥留之际最珍视的依然是笔墨,题有《卧病两月淹淹待毙,仅有笔墨素所珍重,托嫂侄以殉葬焉,因口占数绝以志其痛》诗。
(二)交游赠答
杭其玉与清代长安才女王筠之间“时有唱和”。[7]34王筠有诗约二百首,与其父其子诗作合刻于《西园瓣香集》卷中,又著有《繁华梦》《全福记》等传奇。王筠有《甲寅季春兴善寺看牡丹》四首,杭其玉和韵有《次王夫人兴善寺看牡丹韵四首》。王筠《繁华梦》写才女王梦麟幻化为男儿身,游览江南,后赴考高中,一妻二妾,尽享荣华,却终为一梦,被麻姑点化一事。杭其玉读过此剧,有《题繁华梦传奇》一题十九首,道尽《繁华梦》一剧主旨。“门荫三槐自赏芳,才高柳絮擅词场。惟嫌造物留遗憾,不作儿郎作女郎”与“槐堂淑质个中人,憾郁填胸自蹙颦。非为繁华成怅触,多才惟恨女儿身”,不仅书写《繁华梦》传奇中王梦麟心声,更是写透了才女王筠的悲哀与无奈。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子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表达了才女们深深的无奈与愤懑。
此外杭其玉还有《步关盼盼原韵》《题邯郸梦图布人韵》《和吕凤原书中干蝴蝶原韵》《书中干蝴蝶》等和韵诗,多是其模仿学习之作。
(三)陕西战乱
嘉庆十一年(1806)六月,因清政府减发饷银,陕西发生兵变,杨芳、杨遇春等历时四月余才平息。杭其玉有《贼情》一题四首,写于兵变九月。其中两首为“万众流亡尽,零丁独闭门。鼓鼙鸣四野,烽火照孤村。丧乱抛亲故,烟尘隔弟昆。何人问消息,生死任乾坤。”其诗作描绘当时陕西地区平民百姓在烽烟四起、处处鼓鼙的战乱中流离失所、抛亲弃故的悲惨景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沉重苦难,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面对“黎民重避竄,妇女初含羞。杀气逼城郭,烟尘罩戍楼”的战乱现状,杭其玉作为女子也不禁发出了“恨被诗书误”的感叹,无奈自己“家贫老病深”,只能“艰难怜薄命,计慮碎愁心”。杭其玉忧心民众,深知“干戈难定休”,期望清政府能“何时敕猛将,飞取渠魁头”,早日结束这场战争,拯救人民于“兵戈困已久,灾沴复相侵”的水深火热之中。
(四)咏物
杭其玉早年丧夫,清苦守节五十余年,邑侯曾表其门曰“冰雪同清”,[10]19以彰其品质贞性。杭其玉《咏梨花》“雪作容光玉作神,无暇白璧是前身。生虽桃李同时伴,独抱清姿不染尘”,既写梨花的洁白无瑕,又喻自己洁身守节。又如《梅》中“不使轻沾半点尘,天然冷淡别开新”,《腊梅》中“不将俗色迎风艳,惟有丹心向日华”等,《秋菊》中“露冷霜寒气逼冬,郊原落尽锦千重。回看馥馥东篱菊,不为西风改素颜”等,既写梅花清高出尘、菊花不畏严寒,又喻自己有梅和菊一样高贵的品质。杭其玉所咏之物中,无不是在咏物,又处处有其自己的影子,正是咏物“物我合一”的境界。
(五)咏史怀古
杭其玉好读诗书,对历史有着自己的见解与领悟。《虞美人》中“盖世气已尽,美人归视死。临危不爱身,须眉未必尔”,赞扬虞姬视死如归,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题奎星楼韩吏部杜工部像》中“精华四射仰文星,长夜漫漫破晦暝。中古不闻韩杜出,当时谁识斗山灵。浣花流水诗人瘁,佛骨鸿章道气惺。忠君爱国同数奏,太乙黎光与比青”,大力赞扬韩愈、杜甫的文学成就和忠君爱国情怀。
陕西西安为十三朝古都,历经沧桑变化,总是能发人深省。杭其玉有《吊宣帝陵》:“宣帝孤陵在野阡,登楼遥见草芊芊。秦宫鹿去经千载,汉塚龙归自万年。异代烝尝新俎豆,今时河岳旧山川。倚栏望罢一凭吊,日落寒原锁暮烟”,孤零零的宣帝陵与昔日汉代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历史悲叹。
此外杭其玉身为节妇,在《蒙旌纪恩》中表达“书史传清节,碑坊表大伦”等欣喜之意,也曾多次写诗悼念蒲城县蔡烈女,表达惺惺相惜之感。但她也深受封建守节思想的毒害,诗中描写她身处“愧我总生生亦死”“还做西山忍饿人”等艰难生活处境。杭其玉诸多诗作记录了封建社会中节妇凄凉贫寒的晚年生活,真实反映了女性在封建守节思想桎梏下所遭受的苦难。
杭其玉诗集曾多次刻印,一是因其节妇的身份,二是因其自身的学识与才力。杭其玉才识过人,有不少人向其求诗或代写诗作。如《病愈杨捷三索诗赋此酬之》《桑医士索诗因赠》等,《悼李母何太君》诗序称“其嗣君润璧李公昆仲征诗维殷,欲彰母德”等。杭其玉还有《代题丹竹图寿某人》《代人挽冯母武氏》《代侄悼亡》等代写之作。《息存室吟稿续集》例言中甚至提醒世人小心赝作,“倘有假托节妇赠诗以自炫耀者,辨以刻集所无则属赝作,切勿为其所欺”,[3]3可见杭其玉诗才在当时得到众人的认可,其诗作很受欢迎。
《息存室吟稿初集》与《息存室吟稿续集》存诗共五百余首,展示了杭其玉晚年生活及其内心世界,是研究杭其玉生平与思想的重要材料。如《甲
子除夕》《甲戌年病中作》等诗题说明时间,在诗题下注出时间等,可据这些诗作可以进一步补充完善杭其玉生平。杭其玉诸多《感怀》《自叙》《杂兴》诗,可以从中考察杭其玉的思想。书前多篇序文与邑人多次捐资刻印也能反映清代陕西文人对诗教的重视,及其对女性著作的态度,对当时社会文化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注释:
①道光二十一年藏本《续刻书后》署名“嘉庆二十一年岁次丁丑同邑举人孟元泰公舒氏顿首拜撰”,《例言》署名“晓亭孟元泰识”。据《续刻书后》内容可知该作者为孟元泰,《例言》作者当为舒氏。今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