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选文探析

2022-04-07张谦芬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鲁迅教材语文

张谦芬

(南京晓庄学院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即开始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鲁迅伴随白话文进入国文教育体系,是最重要的现代作家。百年以来,教材成为鲁迅最有影响力的传播途径,鲁迅也成为语文教材最重要的选文作者。语文教材中的鲁迅选文随时代变化在篇目数量、选文内容上不断调整,常常引起媒体记者、一线师生、鲁迅研究者、教育主管部门及普通民众的热切关注和激烈争议。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的变化带有丰富的社会信息,也透露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风向。现行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对鲁迅选文的安排努力传达真实的鲁迅、聚焦文学的鲁迅、激发个人化的鲁迅理解,体现了统编版教材对适切性、人文性的追求。但是,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鲁迅选文的处理尚有值得进一步研讨的地方,这关系着中小学语文教材选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的综合改革。

一、 传达真实的鲁迅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给予鲁迅三个“伟大的”高度赞誉,这对鲁迅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让原本深刻的鲁迅更加神圣。“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始终是从他正在创构的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的需求着眼的,带着很浓厚的政治色彩。”(1)袁盛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36页。这影响着特定历史时期语文教材中对鲁迅的呈现。一段时期以来,鲁迅给青年学生的印象停留在“民族魂”“斗士”等赞誉上,大致是严肃、冷峻、不苟言笑的面目。调查显示,“学生对鲁迅的隔膜”是“鲁迅作品教学最大的障碍”(2)连梦玲:《钱理群对中学鲁迅作品的解读及教学启示》,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中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接受,理性的尊敬高于感性的喜欢”(3)赵青:《亲近真实的鲁迅——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因此,语文教材不断完善对鲁迅形象的传达,统编版语文教材把鲁迅从神坛请到人间,着力呈现一个亲切的鲁迅。

为了传递一个真实的鲁迅,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上颇见考量。在数量上、篇幅上充分体现了对鲁迅的重视,在选文上、安排上也尽量考虑了中小学生对鲁迅的接受。虽然社会上一度有统编版教材中“鲁迅大撤退”的猜想并形成热议,以至于“鲁迅大撤退”成了百度百科的热词,但如主编和出版社回应,鲁迅作品仍然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具有其他作者不可比拟的位置。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小学六年级上学期安排了初识鲁迅单元,包括鲁迅的小说《少年闰土》、散文诗《好的故事》,另加他人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诗作《有的人》,由浅入深地给了一个鲁迅的概览介绍。初中阶段鲁迅选文的重点在《朝花夕拾》,精读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上)、《阿长与〈山海经〉》(七下)、《藤野先生》(八上)三篇,在七年级上学期安排了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还有《社戏》(八下)、《故乡》(九上)、《孔乙己》(九下)三篇《呐喊》中的小说及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上),七下还选入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高中阶段必修安排了杂文《拿来主义》和小说《祝福》,选择性必修选入了《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和《阿Q正传》(节选),主要是鲁迅杂文和《彷徨》中的小说。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鲁迅选文从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带领青年学生理解鲁迅。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吻合的,“注重整体规划”,“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分年级统筹安排,“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2页。。从鲁迅创作中最易懂的散文入手,以具有自传性的《朝花夕拾》为重心,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社戏》转向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安排非常恰当。这样的文体安排易于学生亲近生活化的鲁迅,了解凡人鲁迅的喜怒哀乐。鲁迅对小说、杂文、散文有着不同的创作目的和清晰的文体意识。鲁迅说,他的小说“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改良这人生”(5)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载《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6页。;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6)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载《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而散文则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人印记、感情色彩,在《〈朝花夕拾〉小引》中,鲁迅坦陈,这些散文产自“纷扰”“离奇”“芜杂”“无聊”的情绪中,是“从记忆中抄出”,想要“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7)鲁迅:《〈朝花夕拾〉小引》,载《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页。。可以说,在鲁迅看来,小说、杂文的创作是面向社会的,而散文则是面对自己的。因此,统编版语文教材从散文入手,以散文为主,逐步向小说、杂文过渡的安排,既考虑了语文教材的适切性,也体现了对鲁迅文学资源的有意选择。与此对照,“在40年代中后期的解放区”,由于政治斗争和民族国家叙事的需要,“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的选编多为充满现实政治倾向性的杂文,而散文无一篇入选”(8)薄景昕:《鲁迅作品接受与阐释的新视角》,《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02页。。统编版语文教材以鲁迅散文为重心,淡化鲁迅“横眉冷对”“睚眦必报”的通常印象,帮助中小学生体察鲁迅真实的内心,贴近一个柔软的、感性的、生活化的鲁迅。

当然,限于各方面的考虑,统编版的选文安排也有可讨论的地方。如六年级的鲁迅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选文应力图以“最鲁迅”的内容吸引学生。《好的故事》是一篇想象的写景,鲁迅的独特性体现不突出,内容上没有叙事性,六年级学生不易把握,不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一类轻松俏皮而又颇有深意的作品便于学生记住。而《少年闰土》与初中选文《故乡》内容上的重叠,在教材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并非最好的选择;《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杂文风格上相近,有可调整的空间。

为了传递一个真实的鲁迅,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努力整体营造一个走进鲁迅的氛围。教材通过插图、注释、延伸阅读等选文周边信息尽量给予学生鲁迅相关的历史文化语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综合辐射。如插图,统编语文教材中使用了陈逸飞的鲁迅画像、丰子恺创作的咸亨酒店内景图,名家名画与鲁迅作品相得益彰,实现了教材信息的增值。但在真实鲁迅的历史情景营造上显然还不够。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鲁迅的资料积累很丰富,但教材还没有精心采集、有效选用。鲁迅从青年到去世前后的照片、鲁迅作品涉及的实景照片以及丰子恺、丁聪、陈逸飞、赵延年等艺术家的相关画作,可选择的资料很多。但是,统编版教材所用的图片,大部分没有出处,影像不很清晰,让学生看了不能有历史、地域等方面的联想,也就无从与相关信息关联定位。鲁迅的肖像在一到九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五次之多,只有一幅标记出处,其他的几幅都看不出年龄、情境、风格,因而并不能给予学生一个具体可感的鲁迅形象。不限于此的多种问题在课文插图中也普遍存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插图“蟋蟀”、《故乡》中的插图“闰土”等,偏于简单图解,信息单薄,既不出自名家,也没有特色。

教材的重要性要求编者对进入教材的一字一句、一图一表都要全面关注,精心选择。插图、注释等是教材中极有影响作用的副文本。语文教材的课文和这些副文本共同传达丰富的时代、地域等文化信息。对于鲁迅,江浙水乡的风土人情、“五四”前后的社会状况等都是陪伴学生走近鲁迅的重要讯息,而相关的版本等也是真实的“鲁迅氛围”的传达。如统编版中,《朝花夕拾》的书影图片选择初版本封面很有历史感,这帧由鲁迅好友、画家陶元庆设计而成的封面,当初上市便得到广泛的喜爱,时至今日仍是出版社一再原样搬用的经典封面。但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对书影的安排不尽完美,图片小、没有介绍、印刷不清晰,难以让初中生过目不忘,这殊为遗憾。在《中国现代文学初版本图鉴》中,这个《朝花夕拾》初版本封面有这样的介绍:“大32开,道林纸印,毛边本”,“封面画由陶元庆绘成,用黄、黑、棕三色套印。左上角作者名美术字与右下角‘朝花夕拾’为鲁迅自书。”(9)黄开发,李今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初版本图鉴》上,河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214页。这么丰富的内容介绍,教材中若选择一二加上注释,一定会留在许多学生的记忆之中。

总之,选文选什么,要关注中小学学段的学习特点,要从文体、内容、编排等方面全面关注学生的接受,同时教材的传达要以典范为上、以质量为佳。

二、 聚焦文学的鲁迅

重视鲁迅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应该回到文学作品中理解鲁迅的典范价值。文学鲁迅是学生接受思想者鲁迅和革命者鲁迅的基础,反之对鲁迅的理解则会流于概念化。在鲁迅研究中,很多学者指出社会上的“非鲁”也与研究界偏重革命家鲁迅、思想家鲁迅有关。专家呼吁“回到文学的鲁迅”,说“我们一直局限在启蒙思想和时代层面来理解鲁迅,对鲁迅思想的丰富性没有充分认识,尤其是没有揭示出鲁迅深邃而卓越的文学价值,没有展现出其丰富的文学魅力”(10)贺仲明:《回到文学的鲁迅——对当前鲁迅研究的思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30页。。其实,在“五四”时期的文学批评中和境外语文课本中,文学家鲁迅、小说家鲁迅是最为突出、也广为认可的形象。“与后来的评论和文学史著不同的是,‘五四’鲁迅不是思想家、启蒙家……而是一个用文学创作和审美话语来言说的小说作家。”(11)张晓霞,陈国恩:《接受学视野中的“五四”鲁迅》,《天中学刊》2016年第6期,第100页。这一形象与境外语文课本中对鲁迅的介绍一致。在日本、美国及中国台港地区,鲁迅“一般被定位为‘文学家’或‘小说家’”(12)温立三:《境外语文课本中的鲁迅形象与学生接受》,《中学语文》2021年第22期,第63页。。走近鲁迅,应该抖落鲁迅传播过程中的种种衍变和缀生,回到原点,回到成就鲁迅的文学语境中,也回到语文教材具体的鲁迅文本中。

着眼于教材中文学鲁迅的价值,与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一致的。于漪说,“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文化是不变的根基,作为母语的语言文字又是文化的根基、是民族生活的百科全书,蕴含着我们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思维方式”,要“培养青少年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骨肉亲情’”(13)于漪:《从小建立与中国语文的“骨肉亲情”》,《人民日报》2019年5月21日,第20版。。在关于语文教材鲁迅选文的争议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鲁迅。不仅因为鲁迅作品“文质兼美”,符合语文教材的选文要求;而且因为鲁迅是“民族精神源泉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是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最高典范,他把现代汉语表意、抒情的功能做到了极致,并极具创造性”(14)高明勇,钱理群:《今天还需要鲁迅》,《课外阅读》2014年7月下刊,第42页。。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而鲁迅文本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载体。

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对鲁迅选文语言文字的赏读,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1页。。鲁迅作品中值得重点体味、反复探究的字词句段很多,从炼字炼句、修辞手法到写作方法都可以展开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在“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几个板块,都有对鲁迅作品语言文字上的学习指导。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积累拓展”让学生着重理解描写百草园的文字,要求学生从远近、动静、视听等角度体会,并让学生着重模仿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景。同时,鲁迅选文中的巨大思想内涵也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审美教育的很好材料。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具体的时代背景虽已过去,但通过鲁迅“他信力”到“自欺力”到“自信力”的论证,有理有据地把民族正气掷地有声地表达了出来。对学生不仅是议论文的很好范本,也是弘扬爱国精神的精炼文本。

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作品的独特魅力。如对于鲁迅回忆性散文中时间张力的艺术、叙事人称上的复杂意味也都有涉及。如对《朝花夕拾》的品读,教材特别提示注意“小鲁迅”和“大鲁迅”的差异。在《〈朝花夕拾〉小引》短短六百多字中,鲁迅六处写“回忆”“记忆”,同时又说“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以“思乡的蛊惑”“不过如此”“哄骗我一生”等表达出一种辩证的反思。这里表现出极有鲁迅特色的三叠时间叙事,暗示这些散文回忆与实际情况的偏差以及《小引》对回忆的警觉。这种思辨的意味在散文字里行间都有体现,只有抓住这点才能体会鲁迅语言的深度。这也是从小学到初中、从第三学段到第四学段学习目标要求的提高,是从“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概要,能简单复述”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12、14页。的进阶目标。

统编版语文教材加大了对经典作家作品的介绍,但鲁迅选文的教学引导还未能做到对鲁迅文学价值的整体把握和在教材中的有序展示。如《孔乙己》一课“积累拓展”部分关注“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让学生“试着换个视角简单讲述这个故事”。这一设计本意是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小说中的“我”。第一人称叙事的复杂意蕴是鲁迅小说艺术的重要创造,也是引起极大关注的叙事学理论的热点话题。很多研究者专门论述鲁迅小说中的叙事人称,特别是郜元宝2022年在《小说评论》连续四篇的《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将这一话题的讨论引向了深入。但是,语文教材这里的提问显然有一定的歧义,不能引导学生关注叙事人称“小伙计”“我”在叙述中的“悄悄移位”。如严家炎所强调“多声部的复调”是“鲁迅的很大贡献”,就《孔乙己》来说,“过去许多研究者的文章,以及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提示,都把《孔乙己》的叙事者说成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这种说法不确切”(17)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论鲁迅的复调小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141页。。所以,如何教鲁迅是鲁迅如何进教材之后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好鲁迅,要求教师本身是鲁迅作品的喜爱者、研读者,对鲁迅作品有思考,对鲁迅研究有关注。否则,很容易把鲁迅教得简单化、脸谱化,不能触及鲁迅文学的精髓。

另外,统编版语文教材推行的整本书阅读是亮点特色,提倡学生完整地、系统地理解著名作家、典范作品。在七年级上学期安排了《朝花夕拾》,对于全面了解鲁迅、走进鲁迅很有用处。但是,《朝花夕拾》的“名著导读”重点不突出,读书指导不贴合。教材5页多的内容层次不清楚,师生教与学的内容模糊在一起。整本书阅读不是单篇的简单叠加,编者对于《朝花夕拾》的经典阅读读什么、怎么读导引不清楚,更没有顾及整本书与所选单篇课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教学的侧重各自是什么。

总之,鲁迅选文的教学要回到语言文字的赏读中,就着语言文字体味思想情感,在鲁迅典范的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继承鲁迅语言文字中原创性的民族精髓,从“文学鲁迅”感知思想家鲁迅、革命家鲁迅,从而在青少年学生中建构内容厚实的“文化自信”。

三、 激发个人化的鲁迅理解

重视鲁迅,不是鲁迅的选文越多越好。一直以来鲁迅的选文远远超过一般作家,而且在作品的要求上也较其他课文要高,在考核中往往要求多段落的逐字逐句理解、背诵。现行统编版语文教材从六年级到高中几乎每学期(有的学期不止一篇)都有鲁迅伴随,已是不小的负担。如果教学不当、考核不妥,再怎么亲切的鲁迅也会让中小学生觉得难以喜欢。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是与鲁迅沟通的关键。

很多人谈及自己与鲁迅的相遇。理想主义者如钱理群,他说下乡贵州“懂得了”鲁迅,通过鲁迅“潜到自我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18)钱理群:《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27页。。也有普通如余华,“对鲁迅的认识”经历了“很奇怪的过程”,由熟悉而“不喜欢”到细度后的震惊、敬佩,称“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19)余华:《我的文学道路》,《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第8页。。更有外国作家如竹内好,因为“与鲁迅相遇”,“开始‘感知’到自己”,感觉“鲁迅那冷峻的目光一直在注视着我们,他执拗地阻碍着我们只追求自己的幸福”(20)[日]竹内好:《致读者》,载靳丛林编译:《从“绝望”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3-4页。。还有很多青年学生都有自己对鲁迅深浅不一的理解。无一例外,都是经历了程度不一的与鲁迅灵魂搏击的过程,才能走进鲁迅世界。因此,鲁迅选文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触发学生对鲁迅的自我理解,不能只以考试、标准为中心。

重视鲁迅选文的个性化理解,不是讲得越多越好,不是考得越细越好。一线中学教师指出:“对鲁迅作品的功利性阅读——以考试为最终、最大的目标,也是学生疏远鲁迅的一个重要原因。”(21)赵青:《亲近真实的鲁迅——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研究》,第14页。鲁迅选文的教学要有开阔的视野,要注重引发学生对鲁迅的自我体悟,激发学生与鲁迅的共鸣。接受理论也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22)[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鲁迅作品充满阐释的空间,年轻学生会在新的时代投影中进行解读。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学对鲁迅文本的理解应取开放的态度,包容学生的个性特点。

重视鲁迅选文的教学,提倡多读少讲,不必一字一句全部统一理解。王栋生说:“从课程目标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鲁迅作品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人文精神的培育,还是语文能力的培养”,鲁迅选文的教学具有“打底子”的作用。(23)王栋生:《正确认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语文建设》2008年第10期,第26页。所谓“打底子”是指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指引,课堂教学不能细碎化、模式化。鲁迅选文的教学不是要给学生关于鲁迅的某些标准答案,而是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成长。钱理群说:“鲁迅作品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原作,与鲁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24)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即使时过境迁,鲁迅对于当下新媒体环境下长大的青年一代仍然具有吸引力。鲁迅的文风常被网络文案戏仿,脱口秀、段子手、微信表情包也常常借用鲁迅话题,因此语文教学可以找到引导学生多读鲁迅原文的兴趣点。

提倡多读鲁迅作品,包含精读和略读。精读课文要加强朗读,鲁迅的语言文白交杂,具有一种特殊的“涩”味。行文中有意的阻塞感正宜在诵读中细品,对隐藏在字面下的含义进一步领悟。同时,指导学生广泛略读鲁迅精读课文的周边文本。由于鲁迅一直是文学活动的中心人物,便于展开互文性的阅读。互文性文本包括鲁迅自己的同题材、同主题、同手法的作品。如九下教材布置学生围绕鲁迅的“看客形象”作互文阅读,并完成小论文。这有一定的难度。其实,可以选用不同风格的、不同作者的文本来进行互文性阅读。如魏建提出,介绍鲁迅宜先选择《鲁迅自传》。不同于《呐喊自序》等文学创作,这是“鲁迅自己”“说自己的生平”,“重点强调的恰恰是个人的悲哀、无奈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恰是“失败”,“培育了鲁迅特有的艺术创造力”(25)魏建:《如何讲鲁迅生平》,《名作欣赏》2020年第8期,第105-106页。。对于鲁迅不必集中于后世赞誉鲁迅的文字,鲁迅同时代其他作家与鲁迅的互文性文本很多。鲁迅故亲旧友同题的不同回忆是很好的对比阅读材料,如《朝花夕拾》与周作人《鲁迅的故家》、周建人《鲁迅故家的败落》,又如《藤野先生》和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等作,在互文阅读中可以看到鲁迅作品的本事,以此来体会鲁迅卓异的文学表达。

重视鲁迅选文的教学,提倡多读少做题,加强阅读引导。新课标提出,语文课堂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3页。。统编版语文教材提倡“1+X”的大量阅读,在此基础上,阅读的引导必不可少。余映潮提倡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在鲁迅作品的研读中值得借鉴。要从学生的人生体验、现实困惑来寻找阅读对象,设定阅读主题,展开个性化的思考,让鲁迅与青年学生重新产生链接。同时,开展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撬动青年一代与鲁迅共情、共鸣的支点,展开与鲁迅的心灵对话。总之,鲁迅选文怎么教,还在于要勾连学生的体验、感知,激发学生对鲁迅的个性化解读。

正如莎士比亚之于英国,鲁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符码价值。语文教材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教材中的鲁迅是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特殊存在。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鲁迅作品选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的探索,体现了符合现今时代要求的改进,但是还需要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以期通过鲁迅选文的教学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同时,语文教育对鲁迅的恰当传达也有助于全民族中正地记忆鲁迅,正确地传承由鲁迅参与构筑的民族文化传统。当然,这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中小学教学考核的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猜你喜欢

鲁迅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