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的课堂教学语言特色及其对新时代语文教师的启示
2022-04-07王庆文
马 进,王庆文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义务教育课程与时俱进,着力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语文教师应响应时代号召,主动成长。2022年4月教育部新颁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指出新时代语文教师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于永正是全国知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是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的首位名师。在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中,于永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重”教学风格: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2)贾淑敏:《于永正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于永正在教学中的独特方式与技巧,都基于其课堂教学语言的呈现与传达。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5页。对于新时代语文教师来说,良好的课堂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与热爱,增强表达欲,指引其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从而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雅的审美情趣与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说,于永正的课堂教学语言对新时代语文教师的启示,仍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困境及价值
朱熹曾曰:“诗者,人心之感于物而形于言之余也。”(4)钱穆:《朱子新学案·第四册》,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语言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方法、必要手段,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语文课堂需要美与情的在场,情美兼具的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航程中的灯塔,指引前行的方向。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归属于语文教师,并深深地扎根在语文教育的大地之上,海德格尔曾认为只有语言才能使人真正是其所是,他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世界存在于语言之中,那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就是语文教学存在的家,显现着课堂中的此在师生,让语文课堂真正如其所是。
(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困境分析
1. 诗性语言缺失:语言的贫乏与荒疏
语文因诗性而闪耀,课堂因语言而释美。语文课堂在诗性语言中绽现诗性智慧,在现代教育生态与技术充斥下失落的童年中涵养儿童最源初的智慧。(5)王康宁:《诗性智慧的重溯与回归——儿童诗性智慧及其教育涵养》,《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第4-13页。语文教学语言的聚集成就语文课堂的生命,学生在诗性语言的聚集中带向语文的诗意“道说”。通向“道说”之语言本质的语文课堂就是一首诗,充满着诗意美感的对话过程,师生在情思曼妙的课堂世界中畅游。但是新时代语文教师在对诗性语言的理解与课堂教学语言运用上还存在不足,加之课堂教学语言经验积累不够,语言打磨、反思不充分,自身对于文学的语言素养欠佳,使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出现专业语词匮乏、口头语言琐碎等问题,凸显为语言的贫乏与荒疏,这些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也无法切近语文的本真,不仅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情境与示范,而且会离教育之佳境愈来愈远,长期如此,语文教师贫乏与荒疏的课堂教学语言会在儿童心中渐渐变成无根的“闲言”。海德格尔认为闲言是无根基的,闲言在其本己上是一种“封闭”,在闲言中缺失真实领会的在场。(6)马进,周思杭:《国家认同类文本的教学困境及其价值解蔽——基于语文课程的视角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5期,第11-14页。这样的课堂教学语言无法敞开课堂自身,教师也无法走进儿童心灵,学生对课堂教学语言的感知也会日渐麻木、沉沦,导致教学场域中师生的共属一体渐渐消隐。
2. 教学特性遗忘:语言的自我与疏离
“语文学科特性的本质属性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7)朱洁如:《语文学科特性及其教学意义》,《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6期,第120-128页。课堂教学语言是勾连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入其“世界”之中的唯一通道,语文课堂是由师生之间“我与你”的相互对话、互动生成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思想高度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引导与激发,但是新时代语文教师易忽视语文教学特性,将语文的课堂变成思想政治课或历史课,在遗忘语文教学特性中逐渐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主要归结为教师课堂语言的自我与疏离。新时代教师很多时候对课堂教学语言重视程度不够,语言存在缺乏“在者”之意图,似乎学生与文本皆可是“他者”之存在。在语言的对话性上,教师除公开课外往往没有精心打磨课堂教学语言,日常课程只依据教学设计的环节“临场发挥”教学语言,未经过精心构思的教学语言具有较强的自我性。同时新时代教师尚未深入领会、掌握统编教科书重新整编后的教学意图与教学核心方向,容易出现参考优秀名师教案后就放弃重新设计完整课堂的现象,这样实施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疏离了当下文本教学的落脚点,也疏离了学生的情感现实。
(二)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价值解蔽
1. 促进师生语言的情感联结
语言是人口开出的花朵,情感浓郁的教学语言好似一堂优质课中绚丽的花束。教育是一种唤醒,以心灵唤醒心灵,而语文教师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语言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唤醒师生心中久已到来并且久已生成的情感,以情感引领成长,以情感温暖生命,帮助师生通过语言更好地解蔽课堂,从而在相互交流中促进师生的情感联结。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助手,也是一种含蓄、机智的教学艺术。运用好课堂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课堂的活跃度,形成轻松、愉悦、欢快的语文课堂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8)樊高妮:《何永强.论课堂幽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123-125页。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也是师生情感的庇护所,如若课堂教学语言情感黯淡,那么教师情感与文本情感将再次被遮蔽于无生命的字里行间,学生的生命激情也会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师只是单向的语言知识输出者,学生则成为不会产生自我情感体验的知识“容器”,师生的课堂交往也会在无情的语言中逐渐走向异化。语言勾连情感,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显露着情感的流动,激扬师生的生命情感,营造一个开放的情感场域。在情感充沛的课堂教学语言中,教师可以积极绽现语言魅力,向学生打开一扇情感世界的绚烂之门,“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9)辛晓明:《情感在推波助澜中深化》,《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20期,第54-55页。,引导学生主动感知、体验,使其发挥个体的情感空间,从而在语言交往中体认师生的生命在场,联结师生的语言情感。
2. 呵护师生语言的诗意共在
在教学场域中,师生是共属一体的存在,师生不是空场、非在场的师生,而是共同在场、共同“存在着”的师生。(10)李三福,马进:《论教育中的此在师生及其价值》,《教育学报》2016年第1期,第62-69页。课堂教学语言联结着“此在师生”,它帮助教师传递知识、体验情感、沟通学生,从而完成情感升华,实现育人的诗意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性语言是诗意的语言存在,诗意的语言在课堂上能更好地体现并传达情思的美感与情韵的曼妙。在教师诗意的语言水源中涵养、生长的学生之语,必然会如诗一般表达真实的领悟与实在,引领学生走向师生语言的诗意共在。
课堂语言是教师基本能力之一,是体现教师素养的参照物。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适切的教学语言,决定教学的效率与效果。适切的课堂教学语言会使课堂更丰富、更精彩,使儿童获得语文的纯真情感体验,充实儿童心灵、激发儿童情趣、唤醒儿童心中的自然情感。师生之间的彼此应答通过诗意的课堂语言而共在,从而在诗意课堂中体味语文的本真。儿童喜欢充满童真、童趣且富有情感的语言,切合儿童心灵的语言会像诗一样浸润儿童心灵。因此新时代语文教师要语言活泼,能运用儿童理解、接受的语词进行教学,让儿童走进诗意课堂的情感大门,从而与教师在共在之“化境”中共同体会优美的“课堂诗”。
二、 于永正课堂教学语言的特色
语言是思的觉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根植于教育爱,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将学生带向语文课堂的本真境域,实现师生的双向绽出与栖居。于永正的课堂教学语言彰显出浓厚的幽默感、儿童味、情感味特色,在富有童趣和充满情感的幽默语言中勾连学生之情思,在倾听、道说中昭示教育教学的真谛。
(一) 幽默感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有幽默感,幽默是一种反思性智慧的结晶。(11)马克思·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4页。于永正是一位深谙儿童幽默学的大师,善于用轻松欢快、寓庄于谐的幽默语言使课堂充满欢乐,因而他的课堂充满幽默感,经常能听到儿童欢乐的笑声。儿童在幽默的课堂中,实现学生之为学生的向学本质,学得开心,同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于永正制造幽默的方式很多,如通过多音字、形似词、谐音、故弄玄虚、反话、肢体动作等方式在课堂上随机制造幽默。在教《记实与想象作文》时,于老师意识到学生读错“生”字后,没有立即指正或批评学生,而是巧妙机智地利用“生”字独特的读音及“先生”和“后生”的不同词义,提示学生注意并反思“生”的读音,纠正学生错误。比起学生回答错误后给予严厉的批评与指责,于永正更喜欢用幽默机智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发现错误,这样的方式既丰满了课堂,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错误并及时改正。于永正的处理方式比直接纠正学生错误的做法更恰当,也更机智,通过幽默的教学语言润物无声地教化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此外,于永正的幽默还能帮助儿童在大型公开课环境下放松自己,乐于参与课堂,不怕犯错,从而更加主动与自信。在口语交际《送、还东西》中,于老师通过贴切的动作:紧闭嘴巴,努力用鼻子“说话”,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让学生产生即刻的真实体会,明白如果没有嘴就无法说清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一道理,既直观又幽默。为了减缓学生的紧张情绪,于老师还会借助学生的名字生成幽默插曲,例如,将学生名字中的“静”与学生性情相互勾连,结果学生性格却十分活泼外向,于老师立即幽默地为学生改名为“郭爱动——爱活动,爱劳动”(12)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6页。。这样的课堂小插曲使学生在与老师的一问一答中笑声不断,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学生很快便将大型公开课的紧张感悬置了。
(二) 儿童味
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教学的开端,此时儿童正处在生命的开端,拥有来自儿童的天然、本真的情感与想象。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切近儿童心灵,便能通过儿童的心灵展开课堂教学的诗意空间,呵护儿童的生命成长。于永正的课堂教学语言就紧密贴近儿童生活,十分具有儿童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课程实施应“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45页。在教《劝戒烟》时,于永正注重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的话题和使用的语言都很贴近儿童日常生活。于老师从儿童视角出发,将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行为与口语交际课堂相结合,儿童学习了“吸烟有害健康”的主题知识后都知道吸烟对身体有害,在生活中,儿童可能曾劝戒过他人不要吸烟,以此引导儿童回忆真实生活的前见,这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兴趣,还让儿童都有话可说。同样,在口语交际“送药”场景的说话练习环节,于老师根据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整个过程极符合儿童的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真实感,从而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循循善诱,引导儿童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逐步启发儿童、激发儿童情趣,将交际中“送药”情景的重点说话内容顺利完成。
于永正的课堂教学语言简约而自然、风趣而不失幽默,学生不仅乐于配合,而且练习起来也卓有成效。由于亲近儿童真实生活,语言极富儿童化,强烈的生活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更激发了儿童的分享欲,不仅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 情感味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诗意课堂。一堂优美的语文课不仅是美的展现,更是富有情韵流转的场域。学生在教师语言的带领下走进语文课堂,共同欣赏语文的本己魅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情感与体验,且多次强调情感,提出“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汉语言是一种别具情感诗性的语言,具有深厚的文化性与巧妙的灵活性。新时代教师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语文课程实施中,新时代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适切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打开语文课堂情感魅力的钥匙,这把钥匙连结学生、教师、文本的情感共鸣、情感接受与情感认同,从而达成语文课程的时代使命。
语言是情感的外衣,于永正的课堂教学语言带有浓厚的情感。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他结合课文独特的爱国情愫将教学语言融入丰沛的情感,这种带入情感的语言有效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基调,使学生获得情感的反思与提升。课堂上,于永正如是说:
“当我们看到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时,仅仅是一个建筑的毁灭吗?当我们看到自己国家的宝藏被掠夺时,仅仅是物质上的侵略吗?当我们知道圆明园无法修复成原有的样貌时,无法修补的仅仅是历史吗?同学们,我们的家园是中国人民用辛勤的双手组建而成,当我们看到这一切从历史上被抹去,我们的心情应该是沉痛的。但我们更要振作精神,承担起保护祖国家园的责任。”(15)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Ⅰ(阅读教学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1-208页。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16)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页。文章是情感的产物,《圆明园的毁灭》蕴含最深层、最持久的爱国情感,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生发出自己内心的爱国精神。而教师的情感投入会极大影响儿童的文本理解与情感升华,于永正老师情感激昂的三个反问,用语言的力量感染学生,将深沉的情感带向学生,表达了对昔日辉煌壮观的圆明园毁灭的愤懑,不仅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还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生发强烈的爱国情感,产生自觉肩负祖国伟大复兴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 新时代语文教师如何借鉴于永正的课堂教学语言
“言为心声”,新时代语文教师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为世范”的自觉,以自身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美化课堂教学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法宝,缺乏美感与情性的课堂教学语言,难以达到优质课堂教学语言要求。因此,新时代语文教师尤应注重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课堂语言素养。新时代语文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语言,首先应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及人文语言素养,同时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贯彻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标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从而帮助自己在教学的旅途中收获人生诗意。
(一) 语言宏观层面
1. 语言素养:提升文化素养,营造高效简约课堂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中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的重要条件。(17)苏霍姆林斯基:《与青年校长的谈话》,上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页。语言文化素养对新时代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55页。,同时需理论与实践同行。如,主动阅读教育类与语言文学类经典书目,加强语言文化的理论学习,积淀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学会用所阅读的理论指引、反哺当下的教学实践,增强理论与实践的适切性,在真实课堂的具体操作中体悟理论的深层意蕴,通过反思丰富和完善自身语言素养,逐渐构建高效、要约、写真的语文课堂。于漪老师认为,教师课堂语言发挥的作用往往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在学生的心灵中经久不衰地弹唱,并且认为语言的闪光来自思想的深邃,语言的慷慨来自感情的激荡。(19)于漪:《点亮生命灯火》,上海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196页。因此,新时代语文教师提升语言文化素养,还需要锻炼敏锐的目光,不断阅读、积累,以克服语言的平淡无光,通过语言文字直抵学生心灵世界,从而打造高效简约的语言课堂。
2. 语言表达:锻炼表达能力,形成自身幽默风格
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是课堂教学表达的关键所在。如果语文教师忽视生本,走向“唯教师表达”,亦或忽视体系走向“表达割裂”“表达浅表”道路,课堂教学终将虚化、无趣无味。(20)钟惟仁:《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教学表达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江西教育》2022年第5期,第55-56页。良好幽默的语言表达能助力教师整体把握课堂节奏,创造性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热情,增加学生汲取知识的动力,启迪学生心灵。于永正在教学生涯中,经常反思并勤练自己的语言表达,以帮助自身课堂教学语言在精简却不失幽默的情形下达到优质课堂标准,从而促进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每一位新时代语文教师都是一位趣之在者,可通过朗诵、融合古今诗词、化用经典名句等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锻炼中通过训练和打磨自己精简幽默的课堂教学语言,反思语言表达,让语言表达更富有美感与情性,逐渐形成具有自身幽默趣味的课堂语言艺术风格。在加强语言素养的基础上,新时代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锤炼,让学生爱上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将民族情结、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种入学生心中,使其与学生的生命同行。
3. 语言情感:接受艺术熏陶,陶冶师生精神情操
艺术是情感的载体,也是人们感受美、发现美的重要形式,良好的艺术素养可以在学生心中种下一个美的种子,给学生以生命的滋养,引领学生生命成长,并在课堂中陶冶师生双方的精神情操。(21)刘勇,赵志毅:《教师的艺术素质及其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1期,第124-129页。因此,新时代语文教师不应局限于自身专业,应转换思维涉猎其他学科,尤需接受艺术的情感熏陶,通过多方面活动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如,可从阅读、朗诵、绘画、做手工、学乐器等活动中陶冶艺术情操、修养身心。日常生活中,许多不出众的兴趣爱好,有时也具备培养良好情感的独特作用,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学会在艺术情感的熏陶中沉淀自身,在文艺中绽现语言的生命之力,走向教师语言的完满。于永正提倡艺术教育,他认为艺术教育是情感的体操,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艺术不仅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还影响人们的情感,艺术有助于学生情感与信念的培养。于永正从小接触各类艺术,学习京剧、绘画、书法等内容,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与涵养,这些艺术素养已融入于老师的生命中,最终使其成为一名多才多艺具有极强艺术素养的语文教师。他的语文课堂隐隐显现出文艺耀眼的光辉,使语文课堂充满力与美,既陶冶师生的情操,又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
(二) 语言微观层面
1. 句式结构:剖析语言句式,理解语言结构
语言表达的规范反映语言自身的规律,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选词造句讲究语法、语言结构注意修辞等方面(22)王世枚,刘先觉:《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析》,《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第135-137页。,同时语言的完整、雅正也体现其表达的句式结构。课堂教学语言不囿于句式的变化和多样,教师语言能为学生的体验打造一个切合、舒适、温暖的语言场,需要教师能巧妙自然地转换语言独白与师生对话的言语表达形式,连贯顺畅地变换各类句式。在通向课堂教学语言的途中,语文教师可结合课堂情境剖析教学语言的句式结构来不断学习、领会和应用,从而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语言。于永正课堂教学语言的特色就深刻体现在教学语言的句式结构中。新时代语文教师可通过于永正的课堂实录探寻其语言句式结构,从语言句式、结构和语言独特风格层面来把握,在简单学习模仿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课堂语言句式的语法脉络、逻辑理性,掌握其独特课堂语言背后的结构奥秘。继而,进一步利用其语言结构,通过实践结合自身的语言特点不断发展、建构出具有独特语言风格的课堂教学语言句式。
2. 显隐表情:丰富语言表情,重视显隐结合
每一个语言的发出都有属于其本己的语言表情。语言表情包括隐性语言表情和显性语言表情。从隐性的语言表情看,人能从语言中感受到万般不同的情感,比如,我们可以闭眼,只用耳朵细心倾听,就能感受语言表情的情感召唤,这是因为语言本身有表情。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语言和表情协调统一的“对话”过程,显性的表情是提高教学效率与完美呈现语言表达的最佳搭档。显性的语言表情可以从语言发出者的各种外在表情来领悟,比如,教师对学生说话时每一个面部细微表情,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在教师身上,因而教师应对不同的语言表达有不同的语言表情。新时代语文教师应学习于永正课堂教学时的语言表情。于永正富有幽默感的语言,加上当时情境需要的微笑、苦恼、挤眉等丰富的面部表情,既匹配语言表达的需要,也切合学生心灵,丰富了儿童味的语言特色。当然,显性与隐性不可割裂,是互融、统一的。(23)孙春伟,施征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内在逻辑与路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第40期,第27-30页。语文教师可借助于永正的教学视频,倾听、挖掘其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语言表情,观察、感受其课堂教学中的显性语言表情,从显隐性结合的角度把捉语言与表情的共通,实现自己教学语言的超越。
3. 童味点评:注重课堂评价,学会倾听儿童
课堂中师生的相互对话,本质上是一种发问的寻求与应答。“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24)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上海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9页。,而任何一种应答都是对发问的一种存在之思。在“此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任何一种回答都是学生此在的思,因此新时代语文教师的课堂点评需要切近儿童之语思。然而很多教师的课堂点评都比较模式化、简单化,大多是惯用“不错”“很好”“是的”等毫无情感与童味色彩的口头应答。如此无情的闲言点评不仅缺失了儿童味而且疏远了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有时甚至遮蔽了教师的此在存在,也将学生的此在之思遗忘于课堂场域。于永正的课堂点评尊重儿童,认真倾听儿童的每一句话,并针对每一个学生快速做出相应的应答。即语言极富儿童味,有时是温柔鼓励的夸赞,有时是幽默诙谐的指点,有时是调皮的肢体语言,通过各种点评方式激发学生灵感继续回答。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学的引导。(25)杨昱婷,吴忠豪:《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评于永正〈月光曲〉教学实录》,《语文建设》2019年第22期,第42-48页。新时代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观察学习于老师的课堂点评,思考儿童味、情感味等不同味道的点评如何从心中自然流淌出来,在实践运用中通达纯真自如的点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