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仪式教育研究

2022-04-07张至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仪式价值观活动

张至舟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高校仪式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仪式教育具有传递和引导价值观的功能,它与理论灌输等教育方式相比有着天然的优势,它以各种象征符号为载体,依托特定情境而进行。[1]学生在仪式活动庄严的氛围下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对仪式倡导的价值观形成情感认同。作为一种实践教育形式,它是高校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应全方位认识仪式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宣传组织,为仪式教育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条件与氛围。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仪式教育的类型和功能

(一)仪式教育的类型

仪式活动最早源起于宗教。社会学家涂尔干·埃米尔曾将其分类为神圣性仪式与世俗性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仪式类型的划分也在不断演进与改变。[2]从教育学角度来说,当前高校开展仪式教育所涉及的仪式活动主要有通过型仪式、庆典型仪式以及纪念型仪式等。通过型仪式是指人生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所涉及的仪式活动,如成人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这些仪式有助于使个体实现平稳的阶段过渡,快速适应身份的转换。庆典型仪式是指围绕特定主题而开展的庆祝活动,如端午、春节等传统节庆活动,高校校庆活动等。庆典型仪式有助于使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情感认同,进而强化其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有助于形成集体凝聚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纪念型意识是指为了追忆和缅怀一些人或事而进行的集体活动,通常具有神圣性、庄重性等特点,清明祭扫活动、“5·12”大地震纪念活动等都属于此类型仪式。学生参与纪念型意识有助于淬炼自己的精神内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仪式教育的功能

高校开展仪式教育主要有文化传承、情感升华、价值导向等功能。

首先,仪式活动本身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在传递价值观念的同时也是对社会文化的继承与重现。学生接受仪式教育即接受文化的熏陶,通过参加仪式活动,学生可加深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感受与理解。很多仪式其本质是对传统文化的现实表达,比如庆祝教师节活动体现了对古代“拜师礼”仪式的尊崇,而一些纪念型仪式活动如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承载着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学生参加这些仪式活动必然会在强大的精神震撼下对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刻的认知与领悟。

其次,仪式活动具有情境性,它以一些象征符号及程序形式为载体,学生参与其中极易受到情绪感染而产生共鸣,这相较于理论灌输有极大的教育优势。学生在特定的情感体验下会对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认同,进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并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社交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高校通过开展仪式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在面对多元价值观时做出正确选择与判断,使其不被不良社会思潮所干扰和误导。比如,通过参加入党宣誓仪式,让学生在庄严的氛围中感受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重大意义,其爱国情怀也会得到强化,在其日后的生活中受到多元价值观干扰时,内心坚定的理想信念会帮助他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仪式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对仪式教育缺乏充分的主观情感体验与认知

首先,时代的快速变迁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当前大学生的个性化认知与体验日趋明显,加之高校在开展仪式教育时未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诉求与需要,造成学生对仪式教育主观情感体验不足,他们缺少机会来互动交流、表达观点。仪式教育在更多时候成为高校向上级领导展现功绩的方式与手段,其功利性愈发凸显,学生成为功利化之下可以利用的工具,至于他们参与仪式教育的感受、看法则无人顾之。[3]其次,仪式教育中教师权威被过度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创新创造能力受到压制,导致学生自我意识与教师权威之间产生冲突,其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仪式教育甚至核心价值观的冷漠与拒绝,这与仪式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高校开展仪式教育过度注重表象与形式

首先,仪式活动需要依托一定的形式而进行。形式的存在是为了表现内容,形式并非仪式的核心,然而实践中部分高校本末倒置,他们组织的仪式活动内容空洞、程式化明显,很难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追求表面化、场面化的仪式教育于价值观培育是无益的。其次,仪式程序应与时俱进,应具有创新性与发展性,但部分高校墨守成规,仪式程序一成不变,甚至出现僵化、固化等问题,无论是时间地点还是会场布置皆因循守旧,缺乏新意,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后,仪式教育本应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蕴,然而部分高校忽视了其文化意义,使仪式活动带有“表演”意味,仪式活动的开展成为被迫完成的任务,内涵缺失则无法体现仪式教育的功能,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生参与仪式教育的人数少、质量低

仪式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境性,它是一项实践性教育,需要被教育者在场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然而现实中很多高校学生参与仪式教育的积极性低、热情不足,对仪式教育缺乏集体认同,具体表现就是参与人数少、参与质量低。一方面,学校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仪式教育知晓度不高,不少学生对具体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不甚了解,由此错过了活动参与。另一方面,仪式教育组织者未能正确认识仪式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他们组织活动敷衍塞责、流于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参与质量,也制约了仪式教育功能的发挥。[4]

三、强化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仪式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一)有效整合仪式教育资源

仪式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高校应对仪式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有全面认知,在思想层面形成仪式教育思维,进而为仪式教育的开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不断优化和整合各类资源,扩充仪式资源要素,由此保障和提升仪式教育效率与质量。

首先,应积极促进校内仪式教育资源的整合,将仪式教育的开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行,使二者互融互通、相得益彰。涵盖了办学传统、校风校训等在内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形塑具有重要的作用。仪式教育的开展应融合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举办校庆仪式、开展模范人物评选、组织毕业典礼和升旗仪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使其直观地感受仪式教育内容,领悟仪式教育所蕴含的价值观意义。[5]

其次,应加强传统与现代仪式教育资源的整合。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仪式资源非常丰富,祭祀仪式、节庆仪式、婚嫁仪式等不胜枚举,这些传统仪式对于规范社会秩序、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个体社会责任感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合传统与现代仪式资源应立足生活实际,采取辩证的观点,取精华、去糟粕,保留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传统仪式,使大学生在仪式教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对于现代仪式资源中意义浅薄、流于形式者亦应及时剔除,将传统与现代仪式资源中意蕴丰富、教育意义鲜明的元素整合进仪式教育的内容中,由此来拓展仪式教育的深度,使学生借此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二)关注学生的切实需求与心声

仪式教育具有鲜明的“情境性”特点,它以象征性仪式符号为载体,向受教育者传递其价值理念及情绪感知。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引导学生对仪式教育产生情感认同,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与作用,因此学生是仪式教育的主体。关注学生真实的需求、聆听其心声是开展仪式教育的前提,当前高校开展仪式教育存在形式呆板僵化、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重理论教育而轻生命仪式教育等问题。鉴于此,高校应以生为本,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制定教育方案。

首先,应积极推进仪式教育向日常化、生活化转型,摒弃原有的烦琐而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在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诉求与需要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仪式教育。比如,通过举行升旗仪式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其对民族、对国家的情感;在每次考试前举行宣誓仪式来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使其自觉抵制作弊等不良考场作风。

其次,应加快课堂改革步伐,使课堂教学成为开展仪式教育的有效途径,将仪式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会在潜移默化间领悟到仪式教育所传递与主导的价值观,并对之形成情感认同,使仪式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影响、互为助长,进而更好地涵育学生的价值信仰。比如,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的宣讲,发挥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成长,坚定学生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理想信念。总之,仪式教育不是枯燥的理论,更不是冰冷的教条,相反它是有温度、有力量的生命价值观引导,高校开展仪式教育需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创新内容、丰富形式,使学生在情感认同中感悟仪式教育的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三)强化监督以保障仪式教育的有效开展

首先,应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此来规避仪式教育的短期性、敷衍化等现象。评价主体应包括仪式教育的组织者、教育者以及大学生,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实施考核评价。仪式教育组织者应建立评议小组,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来收集反馈意见,进而完善仪式教育程序;教育者应积极参与评价指标机制的构建,并动员学生进行反馈;大学生应实事求是地开展反思与自评,并从维护自身接受仪式教育权利的角度出发,对仪式教育的开展积极建言献策,使其日臻完善。[6]

其次,应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以保障仪式教育的长效性、庄严性。国家应将对高校仪式教育开展情况的监督纳入巡视监督制度体系中,由此强化监督的震慑力,督促高校履行义务,认真推进仪式教育。此外,高校师生、社会媒体等也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勇敢揭露高校在开展仪式教育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使相关校领导能严于律己,不断提高岗位胜任力。另外,对于学生在接受仪式教育过程中的不端不当行为,高校应通过强化监督来及时加以干预和纠正,可成立仪式监督小组,该小组由校领导、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共同组成,对学生在仪式过程中的礼仪规范遵守状况进行监督,对违规者加以处罚,由此来督促学生加强自我规范与管理,保障仪式教育的神圣性与严肃性。

(四)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参与度

仪式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教育形式,其教育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学生积极地参与与体验,由此才能在理论学习与情感体悟之间构建起有效链接。鉴于此,高校应重视仪式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高校的宣传来提高学生对仪式教育的知悉度与参与度。

首先,高校可通过张贴海报、悬挂标语、在官网开辟专门版块、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等方式,来使学生对仪式活动主题、内容、形式、要求等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意识到仪式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意义。还可通过专题论坛、邀请名人讲演等方式来提升学生参与仪式活动的积极性,在特殊日期如奥运会开幕日、公祭日等进行宣传,使学生感受这些仪式的庄严气氛,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仪式教育方式。

其次,高校应推动仪式教育的生活化、常规化,不断加强资金保障、制度保障,由此来提高仪式教育成效。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为学生作出榜样,激励学生认真参与仪式活动;辅导员则应加强工作落实,制定具体方案,发挥监督职责,规范学生参与活动的言谈举止、仪表妆容,防止学生在参与仪式活动过程中出现不当不端行为。此外,还应做好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工作,使学生的诉求与心声得以传达,进而促进仪式程序的优化。

最后,仪式教育的开展还需要社会、家庭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企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学校的沟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并在此过程中激励学生参加仪式活动,提高道德品质。家庭成员也应认识到仪式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能主动参与其中,比如参加学生的毕业典礼,共同见证学生的成长,这无疑是对学生极大的关怀与鼓舞。

四、结语

仪式教育有着凸显的价值导向功能,它对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积极依托通过型仪式、庆典型仪式、纪念型仪式等不同的仪式活动,全方位地推进仪式教育的开展,使仪式教育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情感升华、价值导向等功能。在实施过程中,高校应不遗余力地整合仪式教育资源,切实关注学生的诉求与心声,构建完善的监督保障机制,使仪式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

猜你喜欢

仪式价值观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我的价值观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