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拓展训练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2022-04-07陈雁秋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院校心理

陈雁秋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江苏 无锡,214153)

心理问题自古就有,《庄子·田子方》“哀莫大于心死”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悲莫过于无声”中的“心死”“无声”等,便是人因某事而致的心理极度不健康的外显。如果这种极端心理活动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势必将影响人的一生。在高职院校内,往往也由于不自信、自控能力差、团队意识弱、合作精神差、受挫力不强和环境适应能力脆弱等,极少数学生频繁出现心理恐惧、内心焦虑、情感危机、缺乏信任等不良心理反应,进而演进到学习压力大、人际交往差、自卑感过重、虚荣心突出,甚至轻视生命等严重问题。所以,各高职院校试图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日活动等措施,来改善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及心理环境,进一步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效。但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重点仍聚焦于解答学生心理疑惑、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等浅层方面,并未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改善作用。为突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心理拓展训练以新颖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心理拓展训练,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不适,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一、心理拓展训练融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技术技能,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不仅要求我们正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要考虑他们独特的心理认知,通过针对性施策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但由于缺乏合适的途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有限,发展速度缓慢,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于:一是从实施效果来看,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领域的专门课程、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定期举行了心理健康日活动以及对个别学生实施了心理咨询或治疗,实施了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形式敷衍、被动应付等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放在部分问题学生的心理行为矫正维度上,偏离了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1]二是从教育目标来看,仅仅停留在矫治性的目标设定上,实际上预防与发展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与方向。三是从教育对象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上,大多只关注“有问题”学生的问题和心理危机。四是从教育方法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采取“围、追、堵、截”的办法,辅导员、班主任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矫治上,在教育过程中,心理知识灌输多,学生亲身体验少,使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效果不甚理想。

(二)心理拓展训练与高职教育的契合

不恰当的教育内容及方式,人为地把传授知识的“教书”与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相分离,将扮演的社会角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割裂,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心理拓展训练类似一个充满真诚的富有挑战性且相对安全的心理实验场,以它“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创设的特定环境和气氛中,不断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提高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保持平和心态,勇于挑战和战胜自我,从中塑造果断、冷静、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首先,将心理拓展训练融入学生教育管理中,在新生入学期间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独立生活,塑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形成良性的班级文化。其次,将心理拓展训练运用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与情绪管理成效,减轻学生对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困扰,构筑心理防御机制,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最后,在高职学生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及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入心理拓展训练,通过个体或团体咨询、沙盘游戏、素质拓展等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有效应对感情困惑、学习压力以及社交障碍等问题,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生涯愿景,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挖掘自己的潜能,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

(三)心理拓展训练比之高职院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在教育目标上,心理拓展训练能有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矫治、预防和发展的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不止步于心理障碍危机的消解与处置。

2.在教育方法上,相比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说教和灌输,心理拓展训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体验式教育模式,更多借助体验和感悟,让参与者体验到由各种因素、环境引发的负面情绪,并能感受负面情绪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最终达到心理适应,直观的心理感受比起枯燥乏味的理论讲授更能达到教育效果。

3.在教育对象上,心理拓展训练的教育对象指向全体学生,而不局限于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问题学生”,切实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心理拓展训练运用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心理拓展训练运用于高职学生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心理拓展训练由德国教育家哈恩(Hahn)博士创建,早期运用于训练海员的海上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后由皮赫(Pieh)继承和发展并将其引入学校教育系统中,为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领域。心理拓展训练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方式,是以“价值教育”为导向,以“体验式教育”为理论支撑,其通过创设情景、体验感悟、团队互动等升华参与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潜能素质,最终达到心态开放、突破自我的一项心理训练。

目前大多研究者将素质拓展的基本过程归结为信赖关系的确立、目标设定、挑战极限、高峰体验、幽默与愉快、解决问题等方面。[2]但笔者认为,心理拓展训练的过程应包括体验挑战、分享回顾、引导总结、提升应用四个环节。首先,参与者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等形式参与到拓展活动中,对自我潜能及心理素质进行挑战,完成项目预设任务,并形成最真实的感悟;然后,参与者分享进行活动时的内心感悟,总结活动中的得与失,从中相互借鉴学习;接着引导科学总结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认知感受,帮助其将体验与分享两个环节中得出的结果更加严谨与体系化;最后,运用鼓励与肯定的形式将参与者的感悟与理解进行提升,让其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团队概念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并尝试将活动中的所感所悟合理运用到生活情境中,达到参与之初的目的。

实验研究方面,如黄龙等(2016)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对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实验组与非实验组进行分析,得出:心理拓展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心理不适,从而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对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正面影响,尤其是对提升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方面效果显著。[3]孙利红等(2011)使用容纳他人量表及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研究心理拓展训练和自我缺失及人际疏远的关系,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发现,通过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可以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提升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水平,减少抑郁、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的产生。[4]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建立人际间的信赖关系;有助于挑战压力、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有效进行情绪管理、提升学习动机;有助于构造积极心理、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5]其他实验研究也都证实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发生积极的变化。因此,心理拓展训练对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拓展训练在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自2002 年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率先将心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以来,心理拓展课程在高校中已逐渐普及。课程不仅反映在体育课程上,而且引入到了管理学与心理学课程中,社会学专业将其纳入专业课程之中。随着心理拓展训练在本科院校的广泛开展,一些高职院校也逐步将其引入,但高职院校仅将心理拓展训练当做课外活动课程,而且在设计课程时一般是基于高职生心理需要进行拓展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挑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6]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心理拓展训练易开展普及,项目设计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多样,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心理拓展训练效果参差不齐。这主要源于不同高职院校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

三、高职院校心理拓展训练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一)开创基于心理拓展训练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目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针对少数问题学生普遍采用以被动补救和矫治为主的咨询模式,还未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以主动预防和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7]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其重点是寻求一种契合的主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心理拓展训练是对人的身体、心理、意志以及精神的一种磨炼,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其作为教育手段运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基于心理拓展训练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在观念上将学生在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中显现的各种问题仅仅看成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经历,而非心理疾病,然后在实施时针对显现的问题设置相应的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帮助其解决自我概念偏差、人际关系不和谐和自我情绪管理障碍等问题,帮助学生开发个体潜能、塑造积极的心理特质,使其心理状态积极健康。[8]此外,还应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职业心理拓展训练活动,让学生获得未来工作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以高空作业为例,通过高空拓展项目可以解决学生在特殊环境(高空中)下完成任务的恐高心理,如“空中断桥”项目要求学生在穿戴好专业安全装备后爬上8米高的断桥,从一端跳到另一端并返回。任何人站在上面都会感到恐惧,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能否及时调整心态,克服恐高心理,果敢地跨出这一步将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团队协作拓展项目锻炼营销办公类专业学生面对危机彼此信任、密切协作的心理品质,如“信任背摔”“众志成城”等项目。心智类拓展项目有助于创意、创新等专业的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模式,了解经验对人的限制,体验如何发挥创意培养行动力。

(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强化心理拓展训练干预

对于某些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存在焦虑、缺乏自信、自卑、强迫等心理问题。除采用个别心理咨询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外,还要运用科学的心理拓展训练方法对其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在操作过程中一般以个体咨询配合心理拓展训练的方式进行。虽然这样的方式已经比较普遍和有效,但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较为单一。目前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通过构建沉浸度较高的虚拟现实环境,呈现实时的虚拟现实场景,使使用者产生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等身临其境的感受。因具有独特的沉浸感、互动感和安全性特点,虚拟现实技术已在军事、教育、医疗、工业设计等领域有了很多的运用,其可以将抽象理论具体化,把教育融入生活,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刺激和运动对象,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将心理过程虚拟化,将枯燥的描述变为活泼有趣的互动,实现与虚拟空间的实时交互。[9]基于上述功能,我们大胆试验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心理拓展训练中,通过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无线操作手柄等硬件设备进行人机交互,全方位呈现逼真的虚拟现实场景。拓展训练师在此过程中通过实时交互技术,实时监控针对不同状态和各种指标提供不同的干预方案,从而实现危机干预和特定心理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三)将心理拓展训练践行于“三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

当前的体育课程虽然具有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战胜自我、团结协作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但与心理拓展训练相比较,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果仍有待提高。虽然在体育课程内容中也蕴藏着一些心理拓展训练元素,但通常是在随机常态情景下进行的单项技能操练。而心理拓展训练是在特定的目的下创设非常态的情景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参与团队互动,从而升华知情意行等方面潜能素质的活动,很多形式和方法也异于常规体育教学活动,其目标任务的定向也是对学生心理品质的锤炼。[10]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各学校充分挖掘自身的地理区域位置优势及现有教学条件,将一些心理拓展训练计划与体育课程相互交叉渗透的部分,融入体育教学尤其是户外教学中,并合理实施能够在体育课上开展的心理拓展训练形式(户外活动),例如将心理拓展训练中的破冰游戏、攀岩、高架绳网、天梯、空中断桥等项目移植到体育教学中,既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是一个将多学科与体育结合进行教育的尝试,可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完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提升体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符合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

总之,心理拓展训练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出现,打破了以往以被动矫治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以体验式活动为载体的主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精心创设一系列新奇、刺激、“困惑”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去体验、解决问题,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心理受到挑战,克服各种心理上的困难,锻造其心理素质。这一模式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模式,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更高效的实施途径,相信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培养更加优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院校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心理感受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