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理性:创新发展观的实现路径

2022-04-07高仁兰孙海英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技空间人才

高仁兰,孙海英

(1.临沂技术学院,山东 临沂,276005;2.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276005)

从实践维度把握创新发展思想,就要全面解读怎样创新发展,即探寻当代我国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因此,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1]

一、培育发展新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原有发展动力减弱的情况下,最关键的是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如何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新老动力的平稳转换,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按照这一要求,当前必须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要优化要素配置,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出现了重要变化,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就必须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到提高要素生产率上。为此,要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合理流动,进一步提高其配置质量。同时还要着眼于新领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

二是要调整需求结构,发挥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作用。以往我国经济的高增长能够得以持续的原因,从需求角度看,主要是依托高投资。近年来,随着增长速度放缓,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更好发挥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作用,稳需求、稳增长,培育发展新动力?为此,要充分发挥消费在增长中的基础作用。同时还要继续加强投资在增长中的关键作用。要强化出口对增长的支撑作用。

三是要促使我国经济进入效率提升、创新驱动的轨道。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无论是供给方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率,还是需求方面协调发挥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都要求深化相关领域改革。为此,首先要按照负面清单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准入。其次要加大过剩产能调整力度,积极推进产业重组。其三要促进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有利环境。其四是要稳定和发展资本市场,为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提供金融支持。[3]

二、构建产业新体系

产业是强国之基,兴国之本。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与健全的产业体系密切相关。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具备构建完整产业体系的市场空间和条件。

一是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20 年9 月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要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要求,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要以转变职能为目标,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此,必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

二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建立健全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完善评价导向,鼓励科学家持续积累,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在新学科的培育中抢抓重大原创性突破的机遇。优化学科和领域布局,努力在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前沿方向、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战略必争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发挥好国家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引导企业更多关注和投入原始创新。要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完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总结推广相关试点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不断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创新法治环境。大力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健全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完善科技宏观管理,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引导全社会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向创新发展聚集。大力倡导创新光荣,加强科学普及,强化科学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厚植创新文化土壤。[4]

三是要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在共享创新机遇中推进自主创新。创新必须在开放系统中进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入到全球竞争环境中,在开放中创新,在创新中开放,形成“开放创新一体化”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开放和创新水平,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特别要注意把“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重点导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利用境外智力和创新资源。

三、拓展发展新空间

“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经济空间和蓝色经济空间,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是要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首先要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形成均衡化、网络化的新格局。其次要培育重点城市群,打造人口和产业承载新空间。其三要打造一批中心城市和重点经济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四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营造宜居宜业新空间。其五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拓展农村发展空间。

二是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切实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导作用。我们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积极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首先要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其次要着力形成基础设施平衡发展结构。其三要加快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其四要加快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三是要拓展网络发展空间。我国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在扩大消费、促进对外贸易、带动就业和推动城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大战略选择。因此,要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首先要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其次要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其三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四是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21 世纪,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拓展海洋战略空间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正是基于对海洋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重大战略意义的清醒认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为全面落实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任务指明了方向。首先要陆海统筹规划海洋事业发展。其次要壮大海洋经济。其三要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其四要维护海洋权益。

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总数及才。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要下大力气完成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造就一支宏大的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基准,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二是要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完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总结推广相关试点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不断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创新法治环境。大力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健全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完善科技宏观管理,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引导全社会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向创新发展聚集。大力倡导创新光荣,加强科学普及,强化科学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厚植创新文化土壤。

猜你喜欢

科技空间人才
人才云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