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概括化理论的中职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2022-04-07兵,刘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原理创设中职

覃 兵,刘 蕊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410081)

知识迁移能力指的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当中,这也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体现出来的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旧事物和新情境的衔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识及解决能力等。中等职业学校在适应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当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成长为创新型人才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普遍相对薄弱,需要加强其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教学质量。概括化理论说明了迁移发生的条件及过程等,对中职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基于概括化理论,研究中职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化水平、技术应用及解决问题等能力,进而有利于加强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

一、中职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终身教育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终身教育思想始于20世纪20年代,于20世纪60 年代在国际上流行。196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突破时空限制,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1]。可见,终身教育的观念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开始不断往前推进,而且公众也开始把终身教育视为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对中职学生而言,其所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相关技术及设备更新快,为了职业发展的需要,更需要学生加强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注重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职业教育属性要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

职业教育属性强调职业性。在职业教育中,以岗位要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通过对工作过程和技术知识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和重点教学内容较少涉及职业以外的知识,大多都要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来选择。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企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仅仅掌握课堂上传授的职业技能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同时,很多职业领域的技术知识更新较快,因此,需要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在自学相关领域知识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将新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知识面,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

此外,虽然职业性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现今的人才市场上就业形势严峻,多数时候中职毕业生很难找到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或较为满意的职业岗位。如果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纯粹的应用型人才,很难广泛适应就业市场上的多种需求,因为中职生常常会存在专业知识面相对狭窄及专业能力相对欠缺等现象。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在注重职业性的同时,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专”兼“转”的能力,以更好适应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2]

(三)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教学目标反映教学理念,决定教学方向。[3]中职教师的教学目标注重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是强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由教师的教,到知识的内化,再到知识的应用,离不开知识的迁移。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把所有知识全部教给学生,所以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迁移,学生必须学会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各种相关场合。中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以及应用的程度,有赖于其知识迁移能力。因此,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二、对贾德概括化理论的解读

概括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他做了“水下打靶”实验:把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当作被试,并通过教师的评定把他们分为甲、乙两个组,这两组学生的能力是相等的。让甲组学生事先学习光学折射原理,乙组学生则不学,其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之后让两组学生射击置于水中不同深度的靶子。最初射击位于水下1.2 英寸的靶子时,这两个组表现出的成绩基本相同,这说明了理论不能代替实地练习。但当情境改变,把靶子置于水下4英寸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起出来。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准确度上,事先学习过折射原理的甲组学生都远远超过没有学过折射原理的乙组学生。对此,贾德认为,正是由于甲组学生对折射原理进行概括化,并将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从而对置于水下不同深度的靶子作出适当的调整,取得好成绩。[4]

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的迁移依赖于对一般原则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即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者练习等方式,当其理解实际情况之后,就能利用概括好的经验迅速解决那些需要按实际情况做出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该学说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种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只要学习者对其学习经验进行了概括化,就有利于实现知识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

依据概括化理论,知识迁移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具体来说,需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且学生有较强的概括意识、心向及能力,才能促进知识更好地迁移。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

在贾德的实验中,选择水下打靶实验让学生学会运用折射原理是合理的,靶子由水下1.2 英寸变为4英寸,情境的变化也有利于提醒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折射原理,促进知识的迁移。由此可见,迁移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情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迁移情境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情境应尽可能使新、旧情境间有较强的联系,便于学生找出共同原理,也就是便于学生理解、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给学生创设的迁移情境合理,将更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出不同情境间的联系,并通过分析,揭示出它们之间本质上的共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自身有较强的概括意识及心向

在水下打靶实验中,正因为学生有较强的概括意识及心向,在靶子调整到水下4 英寸时,学生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折射原理进行概括化,使甲、乙两组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知识的迁移离不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迁移发生的基础。正如卢梭所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即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想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概括的意识、心向,逐渐使其养成主动、积极的个性倾向,这样才能使迁移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发生。

(三)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

在该实验中,甲组学生最后可应用折射原理提高中靶的准确率,显然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得出此实验要使用折光原理,并正确使用该原理,将知识进行迁移。迁移能否发生,与学生概括能力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出现的新情境,从而发生知识的迁移。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够把握新情境的实质,从而更顺利地实现迁移,并且能够迁移的范围也越广。

三、基于概括化理论的中职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且相较于高职阶段,中职所学知识不是特别复杂,可较早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升其概括水平,更有利于其对知识的迁移。可从学校、教师、学生自身三方面着手促进中职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一)创设情境,为知识迁移提供可能

1.学校层面,加强校企合作

中职学生将来可能成为社会一线的生产、制造、管理、服务行业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长远的职业发展,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这就需要加强校企合作,由校企共同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创设良好的情境。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有机会到企业学习及实践,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5],有利于其对原理的概括及应用。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以及企业的工作环境中,很多知识都有内在联系,学生可通过仔细体会及分析,对知识进行概括化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

2.教师创设且不断变更应用情境

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知识而没有特定的情境,就会由于情境之间的差异对知识的迁移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的情境。良好的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标准。对于中职生来说,其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更贴近其生活的应用情境更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有利于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更多地创设并选择来源于实际生活的合适情境。

有时会出现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限定在特定的情境,而不能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去的现象。[6]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教学的多情境性。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收集不同情境下的知识应用视频或者运用微课、计算机模拟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不断变更的知识应用情境,让其在不同情境中正确把握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并加以应用,加深对相关原理的理解和概括,增强保持效果,有利于学生将来把原理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去。

(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概括,培养其概括意识及心向

当下,很多学生把时间花在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上,希望通过视频直接获得信息,而不愿意自主思考。但知识的迁移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需要有自主概括的意识及心向。要增强学生自主概括的意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启发。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情境中存在的联系或相同的知识点,从而逐步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出所学内容的原理,使其养成自主概括的习惯。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指的是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给其展示有关的引导性材料。[7]这样在教师展示完之后,可让学生意识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已经学习到的知识之间存在联系,并对其进行概括化。此外,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水平,但其难易要适当,因为依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有关。教师对学生的概括活动给予及时而恰当的反馈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引导其监控自己的概括过程,提升概括能力,从而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三)精选教学材料,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在职业学校理论教学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材料至关重要,合适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知识的概括及迁移提供条件。依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当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时,会提升其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行为的主观判断,从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调动其进行概括的积极性,培养概括能力。[8]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在保持各个教学单元相对独立的前提下,选择能体现各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及衔接性的材料,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安排,切忌造成教学材料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割裂。同时也要注意根据教材的难点、重点,结合本班学生的智力特点、知识经验等,突出教材中概括性高、逻辑性强的主干内容[9],并将这些高度概括的概念和原理放在教学材料的中心。这样经过一定的铺垫和了解,让学生逐渐学会概括,不断提升其概括能力,以促进知识迁移。在教学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最好是从一般到个别,遵循不断分化的认识路线[10],便于学生对高度概括的原理加深理解及迁移应用。

猜你喜欢

原理创设中职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