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影视审美赏析内容的甄选

2022-04-07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赏析影视儿童

朱 熠

(浙江传媒学院 电视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学前儿童如今的教育不仅来自幼儿园、父母和书籍,无处不在的屏幕、网媒、新媒体、电影、电视或多或少介入到了现代儿童的思维建构。诚如,巴赫兹[1](1978)和诗人林赛[2](1915),他们专著里所预言的那样:影视是一种新型文化意识,视觉文化转向正是我们几代人在历经的文化变迁——图像超越文字并影响到我们日常接收信息的方式以及阅读习惯。

我国就规范这种文化意识生产,发挥儿童影视审美教育的正向作用,采取了系列举措。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发挥文艺的重要作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高级的审美旨趣育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明,儿童影视作品的出品需营造出有益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3]。2020 年,我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法律来捍卫未成年的收听和收看环境、抵制不良文化的毒害。国家所强调的美育和德育的承载体,正是儿童影视作品赏析的故事内容,其故事蕴含的德育性、美育性,就是我们为学前儿童甄选观赏对象的首要依据。

就中国学前儿童观影喜好、观影效果、观影适龄性等问题,国内学者曾完成过基于影视媒介和学前儿童的相关探讨,它们是本研究开展的基础。比如: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主持国家基金艺术学规划重点项目“影视媒介对未成年的影响研究”,调研了媒介对未成年人道德、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综合品质所产生的影响[4]。在黑龙江省规划课题“中国影视动画作品中的核心价值观研究”和北京高校高层次引进培育计划课题“儿童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应用心理学教师丁莉娜、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许晓辉分别就我国不同的城市学前儿童观影行为做出调研[5]和分析[6],就观影培育目标的设定、故事内容适龄性的探索、不同年龄组儿童对影片内容喜爱程度的区分等问题做出了一些显现我国国情的论述。以《影视动画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价值研究》[7]为代表的不少文献则通过调研引证出绝大多数家长的观点:“如今的影视作品很多都不适宜学前儿童观看”。这些资料零散地反映了亟需解决的幼儿影视美育观摩内容甄选的一些问题[8]——由于学前儿童在认知角度、认知层次、认知需求上存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特质,为幼儿甄选观赏内容时就特别需要关照他们的理解能力、理解方式、心理需求,以给予其适龄的、能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寓教于乐的观影内容。

一、甄选经典精品和蕴含自然、社会基本常识的赏析内容

对于学前阶段的儿童而言,选片人易于操作且较为稳妥的甄选技巧是让幼儿赏析由名人名著、著名童话、民间故事改编的故事情节,赏析由自然和社会基本场景搭建的情境内容。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依靠表象和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而以形象为主的视听审美教育,对身心发展和认知成长变化显著的学前儿童阶段的孩子来说具有特别好的适用性。我们既然无法挣脱和逃离视觉文化时代的裹挟,那么如何在海量的影视资源里做出最优的选择,运用好这份特殊的适用性,基于国家美育方针来初步筛选幼儿影视观赏的作品是本命题首要探讨的观点,即以视听语言呈现自然和社会基本常识相关的情境搭建,正符合幼儿依靠表象的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的特征,以经典精品的内容作为影视视听叙事的主体,可避免幼儿受不良内容的侵害。以上述国内学者的前期研究资料调研结果可证,时代变迁,资源的丰富似乎并未影响到人们对经典影视作品的喜爱,如《牧笛》《老鼠嫁女》《阿凡提的故事》《七个葫芦娃》《白雪公主》《鼹鼠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作品,依然在今天流传[9]。

(一)赏析内容由名人名著、著名童话、民间故事改编

我们发现为4 岁以上的儿童挑选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名人名著文本改编的儿童影视作品,不失为一种选片策略——作品所体现出的文化涵养、文学作品启蒙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这些改编的作品常引用原著的语言,通过人物对白和故事旁白,给接近学龄的儿童提供优良的优美语言习得环境,人物的设计通常个性饱满,场景想象充沛而具象,相较于一般作品的观赏性更强。同时,选片人也需要留心作品在幼儿节目改编时,是否在内容上删减了原著中难于被学前儿童理解的内容,是否在情感上,仍留有原著中诙谐幽默的桥段并通过惯用的拟物手法衰减了悲剧力度,适宜儿童观看。为更小的儿童挑选影视作品,关照他们对故事理解能力与大龄儿童的差异,可以从富含简单情节和场景的儿童影视歌曲开始。本文后部分涉及的《芝麻街》、“巧虎”等,由专业教育机构为小龄儿童制作的影视赏析教材可视为较科学的选择。

李涛(2010)以动画类别的儿童影视作品为证[10],分析了经典改编的成功性。迪士尼在全球市场运作成功的动画片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产品比例高达74%。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原剧本出处《西游记》,日本第一部动画长片《白蛇传》原剧本来自中国的民间传说,美国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原剧本出处《格林童话》,苏联第一部动画长片《新格列弗》原剧本出处《格列夫游记》……英国在1992—1994 年间出品了《莎士比亚名剧动画》系列儿童节目,展现了《仲夏夜之梦》《暴风雨》《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驯悍记》《皆大欢喜》等莎士比亚戏剧中最知名的12部作品。这些经典改编的影片,其观看时间均在25分钟之内,表演手段精彩纷呈,手绘动画、剪纸动画、木偶动画等形式让每一集都精彩纷呈、风格迥异,深受儿童喜爱、家长欢迎。

(二)赏析内容注重自然和社会基本常识

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道德情感的发展、依恋的发展几方面的教育方法通常是观察和实践,并辅之以言语的引导。在影视审美教育鉴赏的情境挑选上,尽可能地顾及这几方面内容的体现,能够让学前儿童通过进入故事情境的方式获得更多、更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机会。

奇幻自然的景象呈现中,富含基础性的自然常识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其美妙动人的景象也适宜提供给思维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主要依靠表象和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的学前儿童观看,符合甄选要求。自然界的日升月落、七彩虹桥、鸟语花香、绿草如茵、桃红柳绿;夜空中曼妙光影、星罗棋布、璀璨浩渺、无边无垠;四季变换的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等各色景象早已被融入儿童纪录片的拍摄。《蔚蓝之境》《神话的森林》《七个世界一个星球》《从太空看地球》《我们的星球》等作品每一帧都具备极致的美,具备感染力和怡情效果。

以故事情境和辩证引导的方式辅助孩子理解,共同观摩影片是关照社会化、道德情感的发展、依恋的发展几方面内容很好的办法。观影过程正是孩童面对复杂的社会建立自身思考和获取解决途径的学习过程,当然家长的引导也必不可少。当孩子们看过小朋友抱着心爱的小狗的温情场面后,家长先以同理心肯定小狗的可爱、人类和小动物是朋友,带着孩子回忆和复述片中的小朋友具体有哪些行为能表现出对小狗的喜欢,让孩子熟悉情绪、动作的意涵,同时,家长也需要提点孩子,不是所有的小狗都可以亲近、陌生的小狗也可能像片中的流浪狗咬人,以建立孩子适度的戒备心。再比如,在一些带有虚构情境的影视作品中,家长或教师需要引导孩子,告诉他们哪一些是现实的部分,哪一些是不能身体力行的、充满危险的。自然和社会的基本常识建立于幼儿影视审美赏析内容的获取过程之中。

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需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发育特征,借助影视艺术独有的视听叙述手段,通过逼真的视听效果承载适合儿童欣赏的内容,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培育他们的美感经验,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从而支持儿童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逐渐内化为其自身的价值观。那么如何在影片视听表达中呈现出上述甄选的经典精品和蕴含自然、社会基本常识的赏析内容,让我们获得进一步甄选判断的依据,将是本文就影片美育性、德育性的基本格调筛选之后,着重探讨的论题。

二、甄选儿童本位视角与其他视角之间张力设计适宜的赏析内容

在上述所选观摩影片具备一定的美育性和德育性前提下,学前儿童影视审美教育还应尽量遵循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不仅有关视力保护,还与观影的难易度是否符合儿童发育特征相关。假使作品时长超过了规定时间(3—4 岁、4—5 岁、5—6 岁年龄组儿童连续观看的时长分别不得超过15 分钟、20 分钟、30 分钟)的上限,建议按易于他们理解的方式将作品分段,间隔时间观看。儿童影视作品的内容、视听表达的方式,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适合儿童的理解能力、注重童趣和想象,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其获得影视审美教育资格在内容层面的进一步要求。如下,从甄选作品内容的展现视角方面展开具体探讨。

(一)赏析内容优选儿童视角

儿童观众喜爱以儿童视角完成的作品,在其中他们可以反复体验自身能够理解的趣味。优选儿童视角的作品是我们在内容赏析时视角设计上挑选的要求之一。“儿童视角”有别于“儿童的视角”,前者具备叙事的合理性、目的性、逻辑性,且能够引导幼儿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想象能力。在甄选作品时,选片人应重视这两者的区别。

视角甄选有两重要义,一是需要尊重儿童的观赏喜好,二是需要给儿童带来认知提升。给儿童选择影视作品赏析,首先要意识到儿童是鲜活的、独特的个体,他们理解周遭的角度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来体验和探索。他们认识事物通常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感知外界时敏感而细腻、凭借本能选择生活态度。“视角”专指观察的位置和角度。王先霈、王又平在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中阐释:观察事物的人发生变化、视角变化,角色所持有的理解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容都将随之变化。学者Sommer D把“儿童在自身世界中对周遭的体验、理解和感知”,称之为“儿童的视角”(Children`s Perspectives)。纯粹的“儿童的视角”,尤其是低龄儿童,感知事物是随机的,事物联想是零散的,行为动机是欠逻辑的。优质影视作品中设有儿童视角区别于“儿童的视角”,它由成年人创造,尽可能去寻求理解和重建“儿童的视角”,在叙述具有合理性、目的性、逻辑性的前提下还原童真、童趣,充满想象[11]。如:《E.T》①中飞向月亮的自行车、《长江七号》②的七仔、拥有带电超能力的《霹雳贝贝》③、《机器猫》④的任意门、《飞屋环游记》⑤中会飞的房子,都是根据故事逻辑,合理、目的性明确地想象,不但满足儿童超乎成人在想象方面的需求,还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幼儿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想象能力。

(二)赏析内容有必要增加其他认知视角

倘若将叙事的权力完全交付给儿童,尽管儿童近乎原始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情感都得到了充分地显现,但作品的韵味和思想性将从哪里体现?尽管推崇儿童本位的作品赏析,但不避讳同一作品中有其他角度对世界做展示,这是我们在视角设计上挑选的要求之二,往往也正是由于将这两者的差异恰当地展示,才达到了协助儿童拓展认知、最终获得其自身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影片内容寓教于乐、道德品质涵养教育的内容设计进入故事情节的途径之一。如下,以三个例子为证:

影片《奇迹男孩》⑥里幸存于27 次手术中的奥吉因手术破相,头一回走进校园时,他将自己想象成了一名受到热烈欢迎的宇航员,而事实是周围的同学在围观和嘲笑。幻想和真实之间的切换、儿童视角和全知视角的切换,渲染出别样意味。可见,与儿童未被理性和规则约束的视角相比,增添全知视角能提升故事叙事的逻辑力、提供多角度认知。

《名将之后》⑦以留守儿童岳毛蛋的视角展开叙述。毛蛋出于对岳飞的崇拜,对自己是岳飞后人的身份笃定无比,甚至“惩恶扬善”时偷取过戏班的戏服。在儿童视角之下,纯真的情感消解了观众对“偷窃”行为的厌恶。这系列滑稽的行为,在经过老师指引后,他逐渐意识到认真求学、掌握知识才是真正实现精忠报国的途径。岳毛蛋视角和外来教师引导他的视角共同展现,才让故事有了意义。

《孙子从美国来》⑧中的美国男孩布鲁斯因语言不通、进入陌生的世界,只有通过不断破坏老杨头的生活来宣泄情绪。故事从儿童视角讲述,使我们并不反感聒噪的布鲁斯,反而是感受到了他渴望关爱和情感的交流。全知视角下,两人在习惯、行为、文化上的排斥,让观众啼笑皆非。老杨头给孙子用肉夹馍改良成汉堡包、在井盖上压上孙儿搬不动的石头、夜里挑灯为孙儿做蜘蛛侠皮影……通过全知视角和儿童视角,展现出碰撞和包容、接纳与关爱,引发思索。

三、甄选基于儿童层次特性的叙事动力设计和规则习得设置的赏析内容

适龄的叙事动力设置能激发幼儿观赏的意愿,在满足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融入不同年龄阶段的规则意识和认知扩展内容,是我们进一步为学前儿童甄选审美观摩片的要求,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特质之上。

(一)赏析内容遵循马斯洛理论下的叙事动力适龄原则

我们就影片内容中叙事动力的挑选,要求它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层次。儿童作品中核心的叙事动力是故事中人物发出一系列行为的终极心理需求。KOCHANSKA G &KNAACK A 文中[12]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理论将人的需求依次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T Suddendorf&DR Addis&MC Corballis(2008)研究[13]表明,6 岁以下的儿童更倾向于需要父母的保护和关爱,7—14 岁的孩子则更加在意自身对外的探索。影片《菊次郎的夏天》⑨《中央车站》⑩《爱丽丝漫游城市》○1《何处是我家》○12中,儿童寻找的目标分别为妈妈、爸爸、祖母、朋友,不难发现受欢迎的儿童影视作品在叙事动力上的设置虽然都不尽相同,但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在儿童影视作品中最为普遍,而这种设置着实符合儿童作为观影人的内心需求,他们不仅能理解而且喜欢体验这种能感同身受的视听复述。太高的需求设置并不符合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和需求层次。

(二)赏析内容遵循认知层级的规则习得适龄原则

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不仅擅长设计角色和事件引发儿童的好奇心,还总是能将之与儿童教育中对不同年龄段“规则的内化”要求,合理匹配,在观看的同时让儿童长见识、明事理。儿童因易于接受和读懂在趣味观影过程中的规则学习,其寓教于乐的效果不亚于言传身教、鞭策鼓励。儿童出于好奇心、求知欲想了解他不知道的一切。比如,在作品《霹雳贝贝》中的主人公与生俱来带有特异的电能,他离经叛道地做了许多有意思的事。孩子们源于对带电贝贝的好奇心,步入了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里,牵引孩子们读懂了乐于助人可以使自己快乐、让世界充满爱的抽象主题。

遵循认知层次,安排适龄的规则习得内容,让学前儿童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接受是他们乐于在观看中去学习的关键。学前儿童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视觉形象到逻辑概念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KOCHANSKA G&KNAACK A(2003)研究[14]认为规则的内化是儿童接受社会规范、习得社会普遍价值观,并转换成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国内就“领域理论”[15](Domain Theory)的阐述则将日常规则按道德、习俗、个人和安全等多领域分类。研究发现2—3 岁的儿童就能区分不同领域的规则,1—4 岁儿童对不同领域的规则掌握有着不同的表现,4 岁之后的儿童在各领域规则习得的情况显著提高,更大的儿童在入园、入小学后将面临更多的规则学习。按时间从前到后的顺序,幼儿通常将习得安全规则、个人照顾、习俗、道德等领域的内容,这与学前儿童的认知层级规律不谋而合[16]。《巧虎来了》《可爱巧虎岛》等作品○13中的主人公巧虎,角色和事件设计都备受儿童观众的喜爱。该动画片系列依照年龄层次,按先后顺序将培育儿童安全启蒙、生活好习惯、社交礼仪、适应集体生活、提升认知探索、完成自我管理等多方面规则意识。总之,作品能否通过角色和事件设计引发儿童的好奇心、以适龄的规则意识来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是内容层面选片的重要要求。一些让学前儿童看不懂、理解不了的作品和他们根本从作品中无法习得任何生存规则的作品[17],在影视审美教育内容层面是不建议推荐给孩子们的。

结语

身处视觉文化转向大背景之下,影视作为“新型文化意识形态”影响着现代儿童思维建构。思维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主要依靠表象和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的学前儿童特别适合通过观影的方式获得时代性美育资源的滋养。本文就学前儿童影视审美教育选片命题、以如何合理甄选适宜的观赏内容设问,梳理了学前儿童在认知角度、认知层次、认知需求上的一些特质;阐明了儿童影视审美教育在挑选叙事角度、叙事动力、内容知识方面与其发展特质相应的一些规律。在学前儿童影视审美内容甄选的原则上,以尊重学前儿童想象力丰富、感知需求细腻敏感的特征,并帮助他们完善其感知事物随机、联想零散、行为动机欠逻辑的年龄阶段思维特征为甄选视角的原则。以马斯洛理论的适龄原则为学前儿童甄选观赏的故事动机,以遵守学前儿童认知层级规则为原则甄选故事寓教于乐的教学信息。在行文思路上,从美育性、德育性的基本格调筛选到顾及选择的赏析内容幼儿能否看懂、是否有引领幼儿多角度认知世界、完善思维,再到考察观摩对象是否具有幼儿适龄性的规则习得内容,展开研究分析和学术探讨,以期为视觉文化下的学前儿童影视审美教育提供一些初步的思考成果。

注释:

①ET 外星人,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安培林娱乐发行:1982.

②长江七号,导演:周星驰,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发行:2008.

③霹雳贝贝,导演:宋崇、翁路明,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1988.

④机器猫/哆啦A 梦,动画制作:朝日电视台、Shin-Ei 动画、ADK 双叶社,朝日电视台发行:2005.

⑤飞屋环游记,导演:彼特·道格特/ 鲍勃·彼德森,迪士尼/皮克斯工作室出品:2009.

⑥奇迹男孩,导演:斯蒂芬·卓博斯基,狮门影业出品:2017.

⑦名将之后,导演:李金林,南京红色齿轮影视传媒有限公司:2018.

⑧孙子从美国来,导演:曲江涛,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制作:2012

⑨菊次郎的夏天,导演:北野武,北野武工作室出品:1999.

⑩中央车站,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制片地区法国和巴西,多国发行:1998.

⑪爱丽丝漫游城市,导演:维姆·文德斯,制片地区西德,多国发行:1974.

⑫何处是我家,导演:卡罗莉内·林克,制片地区德国:2001.

⑬乐智小天地(巧虎动画片):宝宝版(1—2 岁)、幼幼版(2—3 岁)、快乐版(3—4 岁)、成长版本(4—5 岁)、学习版(5—6 岁)、彩虹版(6—7 岁)、星空版(7—8 岁),影像教材,中国福利会和国外机构合作开发:2005.

猜你喜欢

赏析影视儿童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风起
影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