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宋之际士人的精神世界:以诗僧饶节为例

2022-04-07孙少飞

关键词:诗云禅师诗文

孙少飞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饶节,字德操,出家后,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他是宋代江西诗派的骨干成员,其存世著作有《倚松老人诗集》(两卷本)。在江西诗派中,饶节的诗学成就最高。吕本中将其列入《江西宗派图》,并认为:“江西诸诗人,如谢无逸富赡,饶德操萧散,皆不减潘邠老大临精苦也。然德操为僧后,诗更高妙,殆不可及。”[1]3陆游指出:“饶德操诗为近时僧中之冠。”[2]20出家为僧后,饶节的诗学成就较前期具有更深造诣,其诗作被认为是代表了北宋徽宗朝僧诗的最高成就[3]173。在禅宗法源上,倚松如璧属于青原一系第十四世、云门宗第九世。其存世的诗文,大半是出家为僧后所作。目前,学术界有关饶节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多偏重于诗学方面(1)有关饶节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有钟燕兰《饶节诗歌研究》(2016年华东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此外,伍晓蔓《江西宗派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版)、张明华《徽宗朝诗歌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冯学成《云门宗史话》(南昌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等,皆有部分章节简述饶节生平及其诗文特色。而在有关饶节的资料汇集方面,主要有傅璇琮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北宋末期的社会形势、思想文化趣向上入手,分析饶节的生平事略及其交游活动。同时,以饶节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宋代荆公新学尚存、程朱理学未统时期士大夫的心态史。

1 游学时期的士人饶节

饶节的生平事迹,散见于宋人笔记、僧录等文献中,主要见载于吕本中《东莱吕紫微师友杂志》、释晓莹《云卧纪谭》卷二、费衮《梁溪漫志》卷九、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十二、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

饶节,初字进父,又字次守,后改字德操,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区)人。江西饶氏一族,是临川地方望族、文学世家(2)王琦珍指出:“饶节所属的临川饶氏,是一个一直为人所忽略的文学世家。其实,在抚州,饶氏堪称望族,子孙散处临川、南城、崇仁各地。据康熙《临川县志》的载录,自大中祥符元年开始,至建炎二年,饶氏家族进士及第者便有十五人。”详见氏著《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嘉泰普灯录》卷十二记载,饶节经由业儒起家,“自妙龄,饱于学,优于才。工于搜抉,高于志节。深为人所知”[4]368。“妙龄”一般指青春年少时期,可知饶节问学较早。起初,饶节以儒业为志向,学才兼备,志节高尚。其晚年有诗云:“朝学中庸暮学诗,晚年长忆蚤年时。”[5]385吴则礼有诗云:“平生饶德操,饱读世上书。”[6]724其好学由此可见。饶节与谢逸同乡,“少皆有志节,相与友善,德操才高,而无逸学博”[7]1。谢逸,字无逸,是江西诗派重要代表,同时也是饶节的同乡好友。饶节与他自少皆有志节,且早有“高才”之誉。“德操有高节,而又能文,其才在谢无逸诸公之上。”[8]726由此可知,从青年时代起,饶节就享有了学才兼备、志节高尚的声誉。

北宋士人若想为国家所用、实现人生价值,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3)在宋代社会,科举制度已经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促成广泛的社会流动,同时推动了宋代新的社会形态之形成。详见梁庚尧《宋代科举社会》(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版)。。早年的饶节以儒学为志业,“然连蹇场屋不弟”[4]368。谢《寄饶次守》诗云:“我初丱角时,闻有饶进父。破衣下里舍,应书不得举。”[9]331科场不得举,饶节只得早早地背井离乡,开始了游学拜谒的生涯。“德操早去乡里,至黄州,从潘大临邠老游。”[7]1饶节最早出游从访者可能就是潘大临。潘大临,字邠老,师事于苏轼、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根据钟燕兰的考证,饶节到达黄州的时间,大概在元祐三年(1088)[10]10。饶节从游于黄州潘邠老期间,相互之间进行过诗学的探讨。“后走京师,以诗文鸣上庠,故一时名士皆与之游。”[4]368饶节从黄州到京师开封,以太学生的身份,凭借其诗文才华,活跃在都城士人圈子。

从物质上而言,京师太学的生活是清苦的。饶节《送傅仲默登第归麻姑》诗云:“与君同方复同术,十年共度虀盐日。”[5]347傅仲默,生卒、行履皆不详,仅知其是饶节同乡,同在京师求学,先于饶节科场登第。“虀盐日”,形象地说明太学生活的清苦状。从诗文推测,此时饶节在太学已有十年之久。饶节《送梅郎一首》诗云:“抱器来宾太学穷,五年自袖采兰手。”[5]349尽管该诗是饶节写给其朋友梅郎的,但是诗中描述的清贫景象则是对他们太学生活的真实写照。谢《寄饶次守》诗云:“帝城十二衢,素衣染黄土。食贫出无车,羁旅亦良苦。”[9]331谢此诗道出了友人饶节在京城羁旅生活的清苦。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二“无官御史”条记载:“‘太学’古语云:‘有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言其清苦而鲠亮也。”[11]271这与饶节诗文所描述的太学生活颇为一致。

相对于物质上的清苦,太学生饶节面临更多的则是科场失利带来弘道受挫的困窘。饶节《送彭渊才如北都》诗云:“十年困三舍,万事到两鬓。风流半零落,吾道或拘窘。”[5]350所谓“三舍”即“三舍法”(4)吴铮强指出:“所谓三舍法,就是将各地选送的太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等,层层培训选拔官员,其核心是改革单纯通过考试选拔官僚的体制,要求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强化对官僚的职业培训。”详见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它是神宗朝科举制度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熙宁年间,“三舍法”正处于建设与完善过程。元丰二年(1079)八月,“三舍法”由朝廷正式颁布推行。在其实施初期,“三舍法”就产生了诸多弊端[12]。哲宗朝元祐中后期,饶节奔赴都城太学。科场的连连失利,前途的无法捉摸,韶光的瞬间流逝,功名事业尚无任何成就,诸多问题使饶节产生了“吾道或拘窘”的感叹。因此,他在《送故人》诗中说:“我生不祥忧患并,行李四方影随形。少年之气追琢尽,胸中独抱渭与泾。”[5]347饶节少年时的凌云壮志,早已随世事的波折消失殆尽。陆游《老学庵笔记》称饶节:“早有大志,既不遇,纵酒自晦,或数日不醒。醉时往往登屋危坐,浩歌恸哭,达旦乃下。”[2]20饶节志向不得行的困苦状,通过陆游的记载而形象地跃然纸上。因失志郁闷而寄情于酒,引起其好友王直方作诗劝谏。饶节以《立之作诗讥仆沉浮于酒次韵答之》,诗云:“初余亦拙谋,堕身尺度中。昔为吾家驹,今为客子蓬。”[5]350昔日的壮志,今时的遭际,使他怅惘不已。

为实现科举与仕途的理想,士人会通过交游积极拜谒名公巨卿。“拜谒这一现象在各个朝代都比较常见,但在北宋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自有其特殊情形。诸如当时的科举、荐举等制度的规定与变迁,无不构成士人拜谒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并对士人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13]27太学十年,饶节诗名虽胜,但功名未成,于是想通过拜谒方式谋求出路。哲宗元符年间,饶节“客知枢密院曾布子宣家,子宣遇之极厚”[7]1。曾季貍《艇斋诗话》记载:“德操尝为予家丞相馆客,甚为丞相、内相兄弟所知。”[8]726饶节晚年赠诗曾布之婿陈成季,其中有云:“两公待我以国士,是时公亦同在门。今日江头看使节,令人泪湿汉江云。”[8]726备受曾氏礼遇之情,饶节到了晚年亦对此感念不已。至徽宗初期,“上皇既践祚,稍收用旧人,德操上子宣书,请引用苏子瞻、黄鲁直诸公,不能,即辞去”[7]1。曾布重新入朝(5)曾布在元符初期的政治态度,可参见熊鸣琴《曾布研究》第三章“策位枢府:赞助‘绍述’与曾布章惇蔡卞之争”(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由于政见不合,饶节最终选择离开曾布,结束京师馆客生涯。

由于其早期的诗文声名,特别是受到过曾布礼遇,饶节获得了与都城名士群体的交游机会。作为科举考试和官员选调的场所,都城开封向来是士人最为重要的活动舞台[14]。即便处于冷寂期的徽宗朝,士人在东京的交游活动依然存在。根据《王直方诗话》记载,饶节在都城多次参与士人的交游活动。崇宁二年(1103)“正月三日,徐师川、胡少汲、谢夷季、林子仁、潘邠老、吴君裕、饶次守、杨信祖、吴迪吉见过,会饮于赋归堂,亦可为一时之盛”[15]33。同书又载:“吴贺迪吉者,抚州人,一日载酒来余家,并召刘夷李、洪龟父、饶次守辈,酒酣颇纷纷。”[15]80每次会饮活动,宾主之间皆有诗文题作。集会的主人是王直方,字立之,其高祖是宋初功臣王显。王氏的宅园在京城颇为有名,尤其以梅花品类著称,饶节存有《赋王立之家四梅》诗。王直方有堂名曰“赋归”,一时文人多以“赋归”为题作诗,也是文士宴饮交游的重要场所。大观三年(1109),王直方去世,其宅园中的诗酒雅集风光不再。正如学者所指,徽宗朝的都城开封,对于士大夫来说:“徽宗时代京城士人日常交游活动的沉寂,与当时歌舞升平、市井繁荣的盛世气象形成极大的反差,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会现象。”[14]32

胸怀大志的饶节,困于“三舍法”而仕途失利,理想难以实现。诸多困顿窘迫的遭际,使饶节常以酒浇心中块垒。王直方曾劝其戒酒,而饶节作诗答之,有云:“颓俗不可挽,我思陈孟公。胸中一噫气,浩荡沧海东。初余亦拙谋,堕身尺度中。昔为吾家驹,今为客子蓬。人生百年耳,过鸟欻无踪。何至自矛盾,身与众敌逢。仲尼固玄圣,道大自不容。落落少年场,谁复识吕蒙。”[5]350诗文既有饶节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又有对自己曾经选择入世之途的反思。可以说,饶节曲折拘窘的入世历程,代表了北宋末期部分士人的心态。然而,从其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文看,饶节尚未找到破解精神拘窘的适宜途径。

2 后期的禅僧如璧

徽宗崇宁初年,饶节客居于当时的宿州,从游于吕本中的祖父吕希哲。饶节客居宿州的详细经过,吕本中《东莱吕紫微师友杂志》记载:“崇宁初,予家宿州,汪信民为州教授,黎确介然初登科,依妻家孙氏居,饶德操亦客孙氏,每从予家游。”[7]2汪信民,即汪革,属江西诗派。汪信民、黎确皆是饶节好友,三人并师事于荥阳公吕希哲。因此,《宋元学案》将饶节列入荥阳门下,作为程颐的再传弟子。实际上,饶节与吕氏诸子交往甚密。吕本中《童蒙训》记载:“饶德操节、黎介然确、汪信民革,时皆在符离,每公疾病少间,则必来见公,而退从杨公、赵公及公之子孙游焉,亦一时之盛也。”[16]15吕本中兄弟与他们之间常以诗文创作为课业,并彼此激励。“三人者,尝与予及亡弟揆中由义会课,每旬作杂文一篇、四六表启一篇、古律诗一篇,旬终会课,不如期者,罚钱二百。”[7]2在饶节文集中,保存有数篇写给吕本中的诗作,而有关饶节生平的主要记载也是经由吕本中保留。

饶节后至邓州,并出家于此。“后往邓州,荥阳公使之见香严智月师,遂悟道祝发,更名如璧。”[7]1根据吕本中的记载,饶节是在吕希哲的建议下,到邓州谒见香严智月禅师的。在智月处,饶节悟道、出家,法名“如璧”。关于他出家的机缘,《梁溪漫志》这样说:“尝令其仆守舍,归,见其占对异常,怪而问之,仆曰:守舍无所用心,闻邻寺长老有道行,往请一转语,忽尔觉悟,身心泰然,无他也。德操慨然曰:汝能是,我乃不能,何哉?径往白崖问道,八日而悟,尽发囊橐,与其仆祝发为浮屠。”[17]108此处“邻寺长老”,在《嘉泰普灯录》里被认为是香严智月禅师,其他内容与此处所载相同[4]368。饶节出家的地点,在邓州白崖山香严寺,因唐代南阳慧忠国师而享誉禅林。饶节之师香严智月,号“海印”,是投子修颙之法嗣,属云门宗第八世。“自京师出居颖之荐福,绍圣三年移香严。”[4]341智月先住持颍州荐福寺,后移住邓州香严寺。饶节《海印生日》诗云:“平生极力参耆旧,晚岁倾心接后来。”[5]373可知,饶节参礼智月禅师,已是后者的晚年时期。

饶节为何从宿州至邓州,终在白崖山香严寺出家?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五:“少年尝投书于曾子宣,论新法非是,不合。乃祝发更名。”[18]140张氏解释饶节出家原因似乎失之过简。如前所述,在京师游学时期的饶节,其志向远大却受困于现实,使他对未来产生了严重的质疑。饶节《向居卿所藏灵璧石歌》云:“君不见黄金白璧骄侈本,大官厚禄方安稳。少年趣驾迅如电,我欲追之堕车蹇。年来老大计转拙,一丘一壑兴不浅。傥君他日弃前鱼,南窗坐对庐山远。”[5]348诗文表达了饶节对山水之乐、丘壑之兴的喜爱。此外,饶节在宿州师事于吕希哲,颇受其学说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荥阳公吕希哲之学,不专主一家,“集益之功,至广且大”[19]144。尤其在晚年,吕希哲兼重释氏,“更从高僧游,尽究其道,斟酌浅深而融通之”[19]149。胡安国虽反对佛学,但却推重吕希哲,称:“吕公儒释兼通。”[7]15饶节赴邓州见香严智月,就是在吕希哲的促使下去的。与饶节同出荥阳之门的汪信民,虽学问笃实刚直,却也难逃“堕于禅学”之讥。饶节有诗云:“文章于道未为尊,争似无为实相门。要做仲尼真弟子,须参达摩的儿孙。”[5]384吕希哲晚年持论:“佛氏之道,与吾圣人吻合。”[19]149饶节诗文中所述,与吕氏论点颇为一致。由此可知,饶节出家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现实的挫折,另一方面是受到荥阳吕希哲儒释兼通之学的影响(6)伍晓蔓认为:“来宿州之前,饶节的思想状态是走投无路。走投无路者易撞入无路之路,吕希哲为他指引了一条淡泊世事、不计得失、接近佛学的路线。”详见氏著《江西宗派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版)。。

饶节出家后,法名“如璧”。因喜诗文“闲持经卷倚松立,笑问客从何处来”,故自号“倚松道人”。如璧遍参禅门尊宿,所至之处悉蒙印可。“如璧禅师虽出家为僧,其经历亦如传奇,但不改其名士禀性,故自在不羁,不愿住寺而乐于山林。”[20]295如璧《偶作》诗云:“争似白云无事客,茅檐冬日卧蒲团。”[5]384由于钟爱丘山泉林,如璧曾结茅于香严鹘壁峰,其有诗云:“我喜坐之鹘壁峰,下视凛凛十八公。”[5]356又曾至江浙地区,“乐灵隐山川,因挂锡焉”[17]108。如璧禅师深爱灵隐山泉之美,故而在飞来峰结室隐居。如璧《送赵廉访》诗云:“飞来之峰可图写,画功(工)摇笔不敢下。玲珑八面尚能摩,万古冷泉那可画。”[5]355《豫章宝智上人持高子诗求和》诗云:“我客飞来峰,一室聊自适。关门不敢开,怒风退六鷁。”[5]359灵隐山水之美,使其忘怀世忧,得以安顿身心。后来,如璧禅师受赵岍之请,住持襄阳天宁寺,这是他首次开法之地。赵岍,字季西,衢州人。大观二年(1108)任通直郎、权潭州通判,累知襄阳府[21]45。可知,在大观二年(1108)以后,如璧禅师才受请住持天宁寺。“衲子争集,檀信委施无虚日,方盛而弃去。”[4]369法席之盛,可想而知。邓州王仲嶷又请其住持香严寺,“未几,复弃去。道俗遮留不可,遂隐于故庐”[4]369。由于偏爱山林、不乐住寺,如璧最终选择归隐鹘壁峰故庐。

除短暂住持过襄阳天宁寺、邓州香严寺,如璧主要以山居生活为主,其文集收录作品也多是为僧后所作。诗文内容以禅理为主,风格上更显从容自然,不见精神上困顿迷惑。如璧有《山居杂颂七首》,吟咏山居生活之怡然自得。其一云:“几被衣(儒)冠误此身,偶然随分作闲人。二时粥饭随堂饱,长短高低一任君。”[5]383反思过去的入世追求,同时赞赏“随分作闲人”的澹然自得。其三云:“禅堂茶退卷残经,竹杖芒鞋信脚行。山尽路回人迹绝,竹鸡时作两三声。”[5]383在这些山居诗作中,丝毫不见早期“我生不祥忧患并,行李四方影随形”的窘迫,更多的是由山居带来的禅悟体验及自然随性的生活态度。如璧偶尔会跟旧友保持诗文交流,同时也会随缘接待来访的士人。其有诗云:“归来拥白云,草茅有前修。誓不出山去,三更林莽秋。寄声二三友,兴来过我不。”[5]362他愿意向好友分享山居生活,更希望他们撇开俗务,亲自来山中体验一番。如璧《寄夏均父》诗云:“我已山林新祝发,君犹州县故随人。而今官意知何似,早晚归来洗世尘。”[5]373夏均父,即夏倪,江西诗派主要成员,曾做过一些地方小官。

当时在襄、汉之间,如璧声望甚重。建炎三年(1129)四月,如璧禅师“书偈遗众,无疾而逝,士庶致祭不辍”[4]369。五月,奉全身塔于白崖之下。如璧世寿六十五,僧腊二十七。在《嘉泰普灯录》中,记载有如璧的一则上堂法语、一则偈颂。如璧语录内容相对较少(7)尽管如璧没有流传于世的《语录》,但是其文集所收诗作多是为僧后所作。在其各种诗体中,有许多谈禅说理的内容。张明华指出:饶节诗作的特点在于“诗说禅理”,“在诗中谈禅应属本色,但是和当时的其他诗僧诗歌走向世俗化相比,这也成了饶节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详见氏著《徽宗朝诗歌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与其住山说法短暂有关。“惜其录非衲子所编,今唯文集行于世。”[4]369可知,如璧禅师似乎有《语录》,早佚。他还有《倚松集》,所录大半是为僧以后作,全帙十四卷本久佚,今传为二卷本[22]216。

饶节出家一事,在时人看来颇为其感到惋惜,但是并无求全责备之意。“贤士大夫初闻师圆颅,太息曰:……重为四海惜。”[4]369饶节出身于庶民,胸怀抱负难得舒张。他走向祝发出家,实是不得已的选择,是于无路之中寻找的超越之路。时人君子对其颇感惋惜,是对士人群体自身困境的感同身受,故而有惺惺相惜之叹。不过,到南宋时期,对饶节出家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尤其以朱熹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朱熹在一篇跋文中说:“独饶节者,一旦毁削肤发,殄绝天伦,而诸公环视,无一人能止而救之者,或乃从臾嗟叹,以是为不可及,亦独何哉?”[23]3916无疑,朱熹的评价来自其理学家的立场。南宋时期,理学经过程门弟子的薪火相传,已完成自身建构并成为显学,其观念在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中卓然占据主导地位。与北宋末期的思想状况大为不同,彼时荆公新学尚强劲有力,理学作为异学而备受打击。因此,饶节出家一事,由最初被时人所同情理解,转而在南宋理学昌明时期被认为有违本宗观念。

3 倚松如璧交游考略

如璧禅师传世著作,现有两卷本《倚松老人诗集》。根据清影宋钞本统计,如璧诗文涉及的交游对象,类型丰富,人数较多。就类型而言,主要有士大夫、官员、僧道等。由于如璧声名早起,尤其在出家后,他的诗声更盛。其好友夏倪称:“岂惟江左公卿,尽倾支遁;独有襄阳耆旧,未识道安。”[17]108这是如璧交游圈子较为广泛的根本原因。

与如璧相交的士大夫,主要有吕希哲家族成员(8)此外,饶节与江西诗派的一些重要成员常有诗文唱和等活动,例如:汪革、谢逸、潘大临、王直方、杨符等。。如前所述,饶节从京师到宿州后,投师于吕希哲门下。无论在性情上,还是在学问上,饶节都受到了吕希哲的影响。“崇宁间,饶德操节、黎介然确、汪信民革同寓宿州,论文会课,时时作诗,亦有略诋及时事者。荥阳公闻之,深不以为然。时公疾病方愈,为作《麦熟》《缲丝》等曲诗,歌咏当世,以讽止饶、黎诸公。诸公得诗惭惧,遽诣公谢,且皆和公诗,如公之意,自此不复有前作矣。”[16]19饶节有和诗《次韵吕原明侍讲欢喜四绝句》,分别是:《麦熟》《拾麦》《蚕熟》及《盗获》[5]370。其《麦熟》诗云:“黄云千顷起丘山,瓶缶村村自往还。悬知大作今年社,我欲从渠季孟间。”[5]370从诗文可知,饶节在吕希哲门下获得了含蓄的受益。在其诗文集中,饶节还与吕希哲的子孙辈唱和,例如:吕切问、吕本中、吕由义、吕隆礼、吕敦智等。饶节《次韵吕由义见赠之什兼简若谷、居仁》诗云:“晚得二三子,楚楚著行列。家学有师法,保身尽明哲。”[5]352若谷即吕切问,居仁即吕本中,由义是本中胞弟。在《阿智歌》中,饶节称:“吕卿诸子森如猬,不作世间儿女气。封胡羯末自行列,麟凤龟龙各异致。”[5]348饶节对吕氏子孙的认可,屡见于有关唱和篇什中。

在吕氏家族成员里,吕本中与饶节关系最密切。吕本中,字居仁,元祐名臣吕公著曾孙、吕希哲之孙、吕好问之子。吕本中幼而敏悟,长从程颐弟子杨时、游酢、尹焞游[24]11635。吕本中自称其家风不专主一师。黄宗羲则说:“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而溺于禅,则又家门之流弊乎!”[19]516在饶节诗集中,收录有数首写给吕本中的作品。《次韵答吕居仁》诗云:“向来相许济时功,大似频伽饷远空。我已交定木上座,君犹求旧管城公。文章不疗百年老,世事能排双颊红。好贷夜窗三十刻,胡床趺坐究幡风。”[5]374在这首致好友的诗中,饶节解释了他由儒入佛的心路,以及两人趣向逐渐有别的事实,同时也蕴涵劝谏吕本中之意。吕本中《寄璧上人》诗云:“从君乞妙语,一洗诗酒污。”[25]78出家后的饶节,不仅是吕本中诗文唱和的友朋,更成为他心中所敬重的对象。曾季貍《艇斋诗话》:“东湖于近世诗人专喜癞可,东莱专喜饶德操。”[26]297吕本中著《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等二十五人尽收在内,其好友饶节居于第七位。在后世看来,吕本中也被视为江西诗派成员。两人相近的诗风,与他们之间过往甚密有关。

部分中下层官员,也在如璧的交游范围内。根据清影宋钞本《倚松老人诗集》统计,这些官员的职衔主要有:仪曹、邢曹、宣教、廉访、主簿、通判、提刑、殿撰、承务、县丞、签判、钤辖等。例如,多次出现的刘仲高仪曹,曾任掌管地方礼仪的属官。饶节《赋刘仲高高斋诗》云:“先生言语妙天下,向来太学传芬芳。当时品目入前辈,后生籍籍窥馀光。”[5]355刘仲高在当时略有诗名,或许也是游学京师的太学生。饶节京师游学时期,就已听闻他的妙语佳作。从诗文内容看,刘仲高在行辈上高于饶节。同诗又云:“先生年来力学道,等观穷达如炎凉。屈伸有命不足论,要保胸中百炼刚。”[5]355或许,多年志意难得舒展,刘仲高转而学道。自饶节出家后,两人依然保持交游活动。饶节《和刘仲高过虎溪绝句》云:“先生自得游山体,竹杖芒鞋手自提。莫问山僧山里路,曹侯溪是旧时溪。”[5]391同样历经世事的波折,身份阅历又极为相似,两人在交游中的诗文唱和,其内容已多了份豁达之意。

在与中下层官员的交游活动中,如璧既不忘以诗说禅理,亦不忘以诗言事、以诗言实,通过诗文去劝谏官吏,身居其位当行善政。如璧《送宿州晁祖禹签判》诗云:“一见晁公子,雍容前辈风。规模俗吏外,步作古人中。环佩千官合,梯航九驿通。空虚循吏传,谁为荐诸公。”[5]367晁祖禹是晁补之的叔父,曾任宿州签判三年,“郡事倚办为多,僚属士民莫不嗟惜其去”[5]367。如璧此作,一是致意,二为寄托。可知,即便饶节出家为僧,亦不忘世忧。

出家后的饶节,其交游的重要对象是僧侣。根据其诗文集的统计,有确定名号的僧人达四十五位之多。这类僧人有不同的宗派,尤其是以禅宗僧人为多。同时,这类僧人还有不同的身份,诸如:山主、书记、化士、首座、庵主、知客等。其中既有僧中的佼佼者,又有一般的僧众。如璧与他们多有诗文往来,且皆以禅理内容为主。

香严智月,是饶节出家时的师父,为云门宗第八代弟子,嗣法于投子山修颙禅师。《建中靖国续灯录》目录作“邓州香严智月禅师”,而同书卷二五作“邓州香严长寿知月禅师”。《嘉泰普灯录》目录及卷九皆作“邓州香严海印智月禅师”。《五灯会元》卷十六作“邓州香严智月海印禅师”。可知,智月,亦作“知月”,号“海印”或“长寿”。然而,上述三种禅宗语录所载智月法语,相互之间略有差异。“智月禅师曾受师号,应是当年著名的人物。”[20]277关于智月的籍贯及生卒年,史传资料皆不详。如璧《钝庵诗为印长老作》诗云:“姑苏昔是吴王国,表里湖山本充塞。……阿师累世同此会,外众更是东南最。晚年仿佛传双林,乡里推高无与对。阿师四海老行脚,偶向南阳露头角。”[5]358从诗文推知,海印智月可能是苏州人,其家世或许是东南望族。据《嘉泰普灯录》记载,智月从京师出居颍州荐福寺,后在绍圣三年(1096)住持邓州香严寺。智月“久参证悟,深达法源”[4]341。如璧有诗云:“白崖老将卧遥岑,苗裔分明祖少林。”[5]371诗中以“白崖”代指香严智月,诗文称其法源分明。在邓州,如璧经吕希哲指引,投礼智月门下出家。在《海印生日》诗中,如璧称赞其师:“优钵罗花此日开,法王真子异凡才。平生极力参耆旧,晚岁倾心接后来。得意篇章浑简易,忘情风境自徘徊。儿孙只么酬恩德,倒挽沧溟作寿杯。”[5]373首联称其师法门尊宿,中间两联赞其师禅诗兼善,尾联申明酬师之恩德。

不愚禅师,其籍贯及生卒年皆不详,如璧与他的唱和诗文多达十余首。如璧《再送不愚兄》诗云:“摇头摆尾赤梢鲤,当年一跃过龙门。诸方若要知来处,的的云门七代孙。”[5]383从诗文可知,不愚是一位在当时颇具名气的云门宗禅师。钟燕兰认为,不愚就是若愚法师,海盐马氏子[10]15。尽管两人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是若愚师从辩才元净,属于天台宗法系,而不愚是禅宗云门宗法系。因此,“不愚”并非“若愚”。如璧《送不愚兄香严行》诗云:“兄今三十未为老,名利波涛拔身早。向来自裂子夏冠,翻然便刬天然草。如兄勇锐世莫比,谁与同生亦同死。只今文采尚未章,人道香严有真子。”[5]357从诗文推测,不愚与如璧有类似经历。同时,不愚参访过香严智月,或许是其嗣法弟子,故而如璧以兄相称。从如璧《早起作颂访愚禅师》可知,两人所居之地应该不远[5]392。而他们相互间的诗文唱和,多以禅理为主。

临济宗大慧宗杲,蜚声两宋之际,如璧与其亦有往来。宗杲,字昙晦,号妙喜。赴京师天宁寺,参访圆悟克勤,并终嗣法于圆悟禅师。政和年间,圆悟名震京师,敕补天宁禅寺。建炎初期,圆悟又迁金山寺[4]359。据碑铭可知,湛堂文准禅师去世后,宗杲为其求塔铭而谒见丞相张商英。在张商英的资助下,宗杲才得以赴京师天宁寺[27]836。湛堂圆寂于政和五年(1115)十月,则宗杲当在政和五年(1115)至建炎初年之间,赴京师天宁寺参访圆悟禅师。成名以后的宗杲,贤士大夫往往争与之游。右丞吕好问雅重宗杲,奏赐紫衣及“佛日大师”号。如璧《杲道人屡聘不起用庭立韵作诗开之》诗云:“百年过雷雹,谁丧复谁得。邯郸一枕梦,蜗角两战国。道人脱世网,便卷百丈席。分明老胡裔,仿佛眸子碧。向来数道场,众挽不容释。金言无自晦,如反衣狐白。道人笑不答,我心固匪石。迩来燕雀豪,颇须鹰隼击。达人有舒卷,大士等喧寂。何当为众起,孰谓今非昔。”[5]363从诗文内容看,如璧劝说宗杲能够出山执掌禅席,以振兴弊病迭出的禅门。如璧在写给潘庭立的诗中说:“吾家妙喜师,赏叹节屡击。夜堂明月冷,鼎足坐禅寂。他年山中人,盛事话畴昔。”[5]363可知,如璧、宗杲、潘庭立等,是有深入的交游活动的。靖康之难后,宗杲禅师渡江而南,在云居山担任首座。又避乱走湖南,转江右入闽。晚年居阿育王寺、径山寺。从现存的两首诗文中,可以看出如璧对宗杲的赞许与厚望。

与其相交的颇负盛名的僧人,有清照律师、华严法师。根据《佛祖统纪》记载,僧慧亨,号清照,居于武林延寿。“依灵芝习律,专修净业殆六十年。每接对宾朋,必以念佛为劝。”[28]279可知,慧亨法师是律学、净土兼修的僧人。如璧《钱塘清照律师芝草出其父墓上为作此诗》云:“道人律之师,父蛊虽不干。平生沙门行,报德已无算。向来郭氏阡,盛事传里闬。”[5]360从诗文看,慧亨在孔门孝道方面亦有可赞之处。华严法师善公,生卒及籍贯不详。如璧诗云:“京国驰名四十年,华严说罢复谈禅。夜来一首真忏悔,果然明月在秋天。”[5]393僧人善公兼善华严与禅,同时修持忏悔法门,在当时的京师颇为有名。吕本中《将至南岳先寄演公禅师善公华严》诗云:“不因此去渡湘水,更欲何时到南岳。山中况有二老人,万里同来且安乐。”[25]907靖康之役以后,华严法师善公就与演公禅师避难至南岳。

除此之外,如璧诗中所记载的僧人,更多的是一些身份普通的僧人,诸如:景喜上人、宝智上人、惠海首座等,以及未具名号的僧众,例如:池州诸化士、颍州化士等。从其诗文内容看,多以谈禅说理、劝导修学为主。《送慧林化士》诗云:“道人要是白云侣,红尘不是安身处。未能随我便那伽,早入千峰万峰去。”[5]357在给这类僧众的诗中,通常有纪实性的内容,借此可以看出宋季禅林的一些弊病。例如《送池州诸化士四首》之二云:“多应平等随缘度,岂必王侯将相家。”[5]385宋末佛门的奔竞之风,丝毫不亚于俗世诸相。如璧《偶作》诗云:“丹霞到了被人谩,选佛何曾异选官。”[5]384诗文化用丹霞禅师典故,道出了当时的趋俗奔竞之风。

4 结论

江西名士饶节游学京师太学,本欲以儒学为志业,施展抱负,但是科场考试的接连失利、仕途的举步维艰,无奈只能借酒浇愁、纵酒自晦。在吕希哲指引下,饶节于邓州香严寺祝发出家。吕荥阳儒释兼通的学风,给予饶节以深刻影响。出家后的如璧禅师,在僧俗中颇具声名,拥有相当广泛的交游圈子,诗禅兼唱成为其人际互动的重要手段。有关饶节出家之事,在南宋时期出现了不同评价,朱熹就认为饶节此举有违道学理念的要求。此时,道学已经大为昌明,非昔日所能比。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多由天理主宰,有了更为实在的依止处。概而言之,饶节的人生经历及交游活动,对于研究宋代荆公新学尚存、程朱理学未统时期士大夫的心态史有着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诗云禅师诗文
Thinking o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by Regulating Lung-Intestinal Axis Microecology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On Edith Wharton’s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age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浣花笺上月下柳
——徐诗云素描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