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与庐山

2022-04-07王永波

贵州文史丛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庐山瀑布李白

王永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71)

李白与庐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一生漫游名山大川,先后四次登上庐山,留下了将近四十馀首诗歌,这在李白的漫游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李白的庐山之游及其庐山诗,从青年时代跨越到中老年,是他特定时期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对认识李白的生平,乃至诗作风格的特色、后期心态的转变等,都有较为重要的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题论析。

一、李白的庐山之缘及其诗歌创作

庐山是李白一生中游览次数最多的一座名山,在晚年时,他多次在诗文中提及当年登山的情形,对风景秀丽的庐山赞不绝口。天宝十二载(753)秋,李白由长安南下宣城,在敬亭山写下《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回忆当年的庐山之游,其中说:“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潨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羡君此行,抚鹤长啸。”1安旗主编:《新版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下册,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742~1743页。以下所引李诗,皆出此本,不再另外作注。令诗人难忘的是庐山的几处瀑布,连用“瀑布天落”“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潨射万壑”来形容其壮观景色,称之为“宇宙奇诡”,给与了高度评价,羡慕李耑能去游览庐山。此时李白已经五十三岁,庐山的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末表达了还想游览庐山的愿望。

开元十二年(725)初春,李白离开四川,开始远游,沿着长江一路到达江陵,曾作短暂停留,拜会司马承祯。这次会见司马承祯对李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大鹏赋》中说:“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司马承祯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从而激发了他“神游八极”的欲望。次年夏,由江夏舟行至江州,停留了数月。据李白说他来江州的原因有二,一是看望在江州做生意的兄长,二是游览庐山。晚年李白被囚禁时曾作《万愤词投魏郎中》,其中有“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可证。这一次李白登临庐山,留下了著名的作品《望庐山瀑布二首》《望庐山五老峰》,尤其是《望庐山瀑布》其二成为佳作,千古流传脍炙人口。

李白离开庐山后顺着长江到达金陵、扬州,后来又折回安陆,与高宗时故相许圉师之孙女成婚。此后又西入长安、洛阳,北上太原,移家东鲁。时间一转眼到了天宝九载(750)秋,这年李白五十岁,他从金陵到达浔阳,第二次游览庐山。此番重游庐山距离上次已隔二十五年,中间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磨炼,李白由当初意气风发的青年,成长为饱经风霜的中年人,但李白没有放弃,心中依旧充满期待。在《留别金陵诸公》诗中他写道:“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欲寻庐峰顶,先绕汉水行。香炉紫烟灭,瀑布落太清。若攀星辰去,挥手缅含情。”上次他看到庐山的情形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何等的瑰丽壮观,而这次在诗中所描摹的是“香炉紫烟灭,瀑布落太清”,两者反差巨大,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心态的确是较为沮丧的。虽然如此,但李白还是期待有朝一日能“若攀星辰”,并没有熄灭心中的念想。这一次李白在庐山停留了约有半年,从容地游览了庐山及周边的景色,写下了《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庐山东林寺夜怀》《日夕山中忽然有怀》《别东林寺僧》《寻阳紫极宫感秋作》等诗作。李白的雄心壮志并没有因游览美景而消退,反而弥坚,随着岁月的消逝与年龄的增长,他的心情更加迫切。很快李白又一次离开了庐山,踏上了北上之路返回东鲁,之后又抵达幽州。

天宝十四载(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叛乱,很快攻破洛阳、长安。次年至德元载(756)夏,李白正在越中、安徽一带漫游,当他听到唐玄宗逃奔于蜀的消息后,赶紧带领家人又一次来到庐山。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一次李白来庐山是避难。李白想把庐山当作人生港湾的栖息地,并且在庐山五老峰下屏风叠附近修建了草堂。这期间李白写了一首五古《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既回顾了半生漂泊之艰苦,又描写了友朋之间的真挚友谊,同时还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沉缓中透露出激越,尤其是结尾一句“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可以体会到诗人当时执着而又痛苦的心情。李白隐居庐山不久,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派谋士韦子春来请他出山入幕。这年十二月,李白怀着消灭安史叛乱,收复失地的愿望,应邀来到永王李璘幕府。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七绝组诗《永王东巡歌》十一首,颂扬永王东巡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满腔壮志,抒发出向往和平的愿望和爱国爱民的热情。李璘不过是手握重兵想与肃宗李亨分庭抗礼,次年初永王拒绝归蜀的诏书,导致皇室内部残杀,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因为追随永王,背上了附逆之名,逃亡至彭泽时被捕下狱,以“附逆作乱”的罪名被投入了浔阳狱中。囚禁李白的地方竟然就在庐山脚下的浔阳,这倒是他当初没有想到的。尚在庐山的宗氏夫人听到李白入狱的消息后,多方托人营救,终于得到朝廷派来江南安抚百姓的宣慰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的大力援助,二人积极向朝廷为李白辩解。至德三载(758),李白被判处流放夜郎三年,他再次离开庐山,开始了漫长的流放生活。

乾元二年(759)三月,唐肃宗以关内大旱而大赦天下,李白流放至夔州遇赦,乘舟东下,心情愉快如《早发白帝城》中所写。春夏之际他先后在江夏、岳州、零陵一带漫游。次年秋天李白由江夏入浔阳,再一次来到庐山,这是他最后一次登上庐山。诗人已经老了,需要一个宁静的港湾歇息,经过鄱阳湖时,他写《过彭蠡湖》,流露出伤感的情绪。李白最后一次来庐山,留下了长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及《和卢侍御通塘曲》,是此期心态的真实反映。绚丽多姿的庐山彩虹飞瀑,在这个时候的李白看来已经要烟消云散,他在《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一诗中写道:“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从之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到现在的“香炉灭彩虹”,瀑布还是那个瀑布,只不过诗人现在的心境发生了变化。李白离开庐山的次年,由金陵到达宣城,最后到当涂依附县令李阳冰,未几染疾,病逝于当涂。

二、李白笔下的庐山风光及描写特色

李白直接描摹庐山及其周边风景的诗作有十馀首,在李白山水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奇峰、涧洞、壑谷、湖潭、瀑布、怪石、云松等分布其间,雄奇秀拔,云雾缭绕,名胜古迹遍布。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文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鲍照、江淹、宋之问、张九龄、孟浩然等多位诗人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成为庐山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大诗人李白的到来,又为庐山增添了新的风采。庐山降雨量充沛,众多山峦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削而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堪称为庐山一奇。

李白首先被庐山的瀑布所吸引,写下《望庐山瀑布二首》。这两首诗并列收录在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十九中,诗题下标注“寻阳”,似乎是一次性写作完成。《其一》:“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吴小如先生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1裴斐主编:《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315页。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开元十四年”条下认为《其一》为李白入长安以前所作2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一为五古,一为七绝,二诗虽同为描写庐山瀑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是近距离写瀑布的水流和气势,后者是远景写瀑布的壮观景象,可以视为李白首次登庐山时先后所写。从观察细腻与描写效果来看,《其一》当为先写。前四联平铺直叙写实,从诗人交代登山的方位和角度来看,他所见到的瀑布应该是庐山的开先瀑布,这也是庐山最有名的瀑布。开先瀑布分为两股,东瀑在双剑峰和文殊峰之间奔流而下,由于崖口狭窄,瀑水散成数绺,形如马尾,故称为马尾瀑;西瀑从鹤鸣峰和香炉峰之间的高崖上下落,气势雄伟,又名香炉瀑。两瀑会合于青玉峡,下注龙潭,至今仍为庐山著名的瀑布景点。“挂流”三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描写瀑布的来势迅猛有如天际白虹,着力渲染瀑布的纵横之势,不仅有飞流三百丈的气势,而且还有喷壑数十里的激流响声。至此,开先瀑布的主题实景已经写完,接下来四句是虚写,用海上飓风都吹不断从天而降瀑布的夸张想象,来烘托瀑布的雄壮,想象何其大胆奇妙,用笔虽虚,却使瀑布的壮美更加形象化;接着笔触一转,又从侧面来细写瀑布飞流四溅的近景,在下坠奔流过程中水流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其中,青壁一词非常贴切,既是在说水路冲刷石壁,愈冲愈干净,显得青苍可爱,也是在说石壁经过水流浸润,表面上可能生长起了青色的苔藓。散入空中的飞珠在艳阳下弹开,有如轻霞一般绚丽,而落下的水流在乱石上滚滚而下,一个沸字形容其上下翻腾之状,何其逼真。这些描写通过动态的细节渲染,把开先瀑布的形与神描绘得淋漓尽致。最后三联由景生情,叙说诗人的志趣和愿望,服用琼浆仙液毕竟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但面对山中遇到这种瀑布美景,足以洗涤内心,愈觉宁静悠闲。

《望庐山瀑布》其二可以视为是其一的翻版,将开先瀑布的美景又重复了一遍,只不过是站在远处观看而已。开笔提到的香炉即其一诗中的香炉峰,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一《江南西道九》:“香炉峰,在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1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一,第五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51页。香炉峰多烟云缭绕,缥缈于庐山青山蓝天之间,在阳光的照耀下化成一片片紫色的云霞。写香炉峰的笔直挺拔与紫云缭绕,都是为了烘托瀑布水流的悬空直下,接着视线转移到山涧瀑布上。遥看是远景观望,只有远望才能感观到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在此处极为传神,堪称诗眼。“挂”字化静景为动景,增加了瀑布飞流的可视性,这样为下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做了铺垫,真是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字字铿锵有力。通过喷涌直下的瀑布既写出了山势高峻陡峭,又写出了水流之湍急,从高空落下,势不可挡。“飞流直下”将瀑布喷涌而出的壮观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形象,这也是对其一诗中“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具体的描写,挂和直下实为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外现。然而这还不够,诗人结尾来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飞动的情形有如逸马驻坡一发不可收拾,真的是想落天外,构思奇特而又惊人魂魄。结句虽为夸张,但又觉得真切自然,起到振起全诗的作用,使得描写对象开先瀑布更为雄奇瑰丽,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留下深刻的感观印象。

五老峰位于庐山东南万松坪附近,五峰耸峙,突兀雄伟,凌云摩天,为庐山胜景。李白写下了《望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这首七绝采取仰视与俯视的双重角度,着力描写了五老峰的秀美景色,首句开门见山交代五老峰的地理位置,语言朴素,语调平缓,点名五老峰位于庐山东南面。看似平淡无奇,但接下来的次句异军突起,陡峭嶙峋的五老峰矗立在青天之下,仿佛削出的金芙蓉一样气势磅礴,削字堪称神来之笔,用在此处铿锵有力,使得五老峰化静为动,突出了观看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之意。金芙蓉是莲花的别称,象征五座雄奇相连的山峰,想象大胆奇特,逼真地展现出五老峰挺拔雄奇的风姿,从视觉上看应该是由下至上仰望所见。第三句则采取转换视角由上往下俯视,登上五老峰,山下九江一带的风景一览无馀,似乎可以随手采撷,人与景融为一体。末句“吾将此地巢云松”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表达了诗人想隐居在五老峰的意愿,把庐山当作理想的栖息之地。《方舆胜览》卷十七引《图经》:“李白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卜筑五老峰下,有书堂旧基。”2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12页。从李白此诗所反映的心态来看,应该是作于安史之乱后与夫人宗氏来庐山隐居期间,否则断不会有这种想法。

庐山周边的美景也吸引着李白,在东林寺、紫极宫、彭蠡湖等处留下了不少诗篇。东林寺位于庐山西北麓,李白多次游览过并写下《庐山东林寺夜怀》:“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中间两联描写了东林寺的深夜景色,着重写了东林寺的钟声和虎溪的月色,“霜清”点明季节为秋冬,既是说钟上的月光像霜一样的寂清,又是说钟身上洒满了清霜,也可以形容夜半钟身清冷如霜。“水白”也是一词多意,一方面是说月光照亮虎溪泛出一片白光,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清澈的溪水中映照出一轮明月。还有一首《别东林寺僧》:“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李白在东林寺受到僧众的热情款待,盘亘数日后在一个“月出白猿啼”的月夜辞别,常人都是白日告别,只有李太白一反常态在月夜辞行,可谓是清朗潇洒之极。

庐山东南面的彭蠡湖即鄱阳湖,湖依山色,山衬湖景,美不胜收。李白曾写过两首五言古诗,赞美彭蠡湖的美景。《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将欲继风雅,岂徒清心魂。前赏逾所见,后来道空存。况属临泛美,而无洲渚喧。漾水向东去,漳流直南奔。空蒙三川夕,回合千里昏。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论。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开篇以谢灵运游彭蠡湖作比,表达了不仅仅是来这里散心,更要继承谢公的风雅。他见到的彭蠡湖正值大水讯,湖面浩浩荡荡壮美无比,没有江岸边激流的喧嚣。彭蠡湖的两条主要水源道,漾水向东方流淌,而漳水则向正南方奔逝,两水与彭蠡湖交汇处的夜晚显得空空朦朦,湖面蜿蜒千里,天空水面一派混沌,可见他是傍晚时分乘舟游览湖色。停舟来到岸边,天空中的明月隐藏在丛丛桂花树中,猿猴的哀啼声笼罩着翠绿的枫林,看到这种景象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愁绪,发出一片感慨。《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落影转疏雨,晴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这是李白六十岁时下浔阳泛舟彭蠡湖寄友人黄判官之作,描写了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庐山的景色。从浪动、江风可以看出彭蠡湖的江水浩荡奔流、水波翻滚如涛的气势,又从天镜、彭湖二词可以想象到湖面水天一色的雄壮景观。在风浪中竟然就敢开帆入湖,给人气势不凡之感。中间三联六句写湖上风光,本来是落霞照湖,水天共影,一派美景十分好看,可是突生风波忽然下起雨来,幸而不久雨停云散彩虹出,笼罩在庐山顶上,景色更为壮观。李白此时诗兴大发,清赏无穷之际不觉月上中天,彩虹逐渐消失。见此良辰美景,不由想起远方的友人黄判官来。游湖过程可谓一波三折,诗人信手写来错落有致,在观景中想到友人,“相思俱对此”,似乎是对方也在思念着自己,想象力超凡脱俗,在诗境中起到画龙点睛之功用,照应了诗题,升华了构思,留下馀味供读者想象。

在《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诗中,李白也赞美了彭蠡湖的秀美,其中开篇写道:“桑落洲渚连,沧江无云烟,寻阳非剡水,忽见子猷船。飘然欲相近,来迟杳若仙。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李白似乎喜欢月夜泛舟,前两首都是在诗中描写了彭蠡湖夜色,这首也不例外。湖中的岛屿很多,江面的水流呈现出青苍色,水天一色,浩浩荡荡,看不到天空中的云烟。这里李白游彭蠡湖是有原因的,送昌峒到鄱阳郡司马任上,鄱阳县与浔阳县隔鄱阳湖相望,故乘舟送别最为合适。舟行江中,月亮升起来了,从“海上月”“湖中天”可以看出月夜下彭蠡湖的壮观景象。见到这种美景,李白不由触景生情,下笔又落到眼前的境遇上,“尔则吾惠连,吾非尔康乐。朱绂白银章,上官佐鄱阳”。以谢惠连得到族兄谢灵运赞美来比喻自己与从弟,自谦说比不上谢灵远,愧为昌峒的兄长;接着又赞美昌峒为官,如今只是去上任州司马,显然有大材小用之意。不知不觉中,船行到鄱阳湖东头松门山石镜下,“松门拂古道,石镜回清光”,好一幅幽静的古道清幽图,置身此地忘却烦心琐事。此情此景,让人流连忘返,接着笔调一转来一句“与尔期此亭,期在秋月满”,希望在中秋佳节时能再次与昌峒相会在彭蠡湖松门山;如果到时见不到呢,也不要紧,诗人接着写道:“吴山对楚岸,彭蠡当中洲。相思定如此,有穷尽年愁。”吴山楚岸是江西的代称,江西位于吴地上游、楚地下游,在古代,九江、鄱阳都属于楚地,但鄱阳近吴地,诗中吴山、楚岸指鄱阳、九江两地,而彭蠡湖连接两地,茫茫湖水阻隔,只好相互思念。全诗描绘的是鄱阳湖美景,着笔写的是兄弟之间深厚的情谊,情景交融而绘声绘色,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自然。

三、李白游庐山的诗作所反映的内心矛盾

李白从二十五岁首登庐山,到六十岁最后一次登上庐山,期间相隔三十五年。人世沧桑世事多变,对诗人自己而言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前后交织着的内心矛盾。可以说李白庐山诗作及其后来的回忆之作,是深入研究李白的重要参考文献。

初上庐山时,李白正值风华正茂之年,心中充满了理想,希望能像《大鹏赋》中所写的大鹏那样翱翔。这只大鹏正是李白个性的生动再现,也是其精神追求的形象化身,展现了诗人的宽阔胸襟、远大抱负、豪迈气概和热爱自由的性格,希望能成就一番事业。但随着李白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尤其是天宝初载从东鲁奉诏入京,两年的长安宫廷生活,郁郁不得志,赐金还山后使得他对朝廷上下的腐败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李白数次登上庐山,优美宁静的风光洗涤心中的烦忧,但有时还是不能释怀,《日夕山中忽然有怀》:“久卧青山云,遂为青山客。山深云更好,赏弄终日夕。月衔楼间峰,泉漱阶下石。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鼯啼桂方秋,风灭籁归寂。缅思洪崖术,欲往沧海隔。云车来何迟,抚己空叹息。”整首诗弥漫着萧寂落寞之绪,当是天宝九载(750)赐金还山漫游江南到庐山后所作,可以算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绝佳注脚。这又是一个初秋的庐山夜晚,诗人在深山中欣赏着舒卷自如的白云,不知不觉到了夜晚,一个“终”字说明寂寥无奈的心情。镜头从天空的白云切换到夜晚的月景,明月衔在楼间的山峰中,清泉漫流在阶下的山石上,水流的撞击声反衬出庐山夜晚的静谧。在此处可得清净素心,其中的真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了突出初秋深夜的幽静,诗中除了写泉水的流动声外,还写了鼯鼠在香花桂树间啼叫,风起的时候一切归于宁静。李白此时还有一丝幻想,用洪崖公和七彩车期待心中的理想,表达出怀才不遇的郁愤和叹息。同时李白还写了《九日》诗:“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诗中透露出来的情绪与《日夕山中忽然有怀》一诗相似,诗题中的九日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四句直接写重阳节的庐山美景,天高云淡水绿山明,若单是从水光山色来看,的确是一幅明朗美丽的庐山秋景图,但作者笔锋一转,从登山饮酒赏菊中忽着笔“泛寒荣”三字,分明是透露出秋菊姿色以外的伤感意蕴,映射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是古代诗歌的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接下来四句是山中饮酒赏菊的所见所闻,庐山深处松柏葱茏,怪石嶙峋,微风吹过松林响起了高雅清越的声音,清脆悦耳好似弦管齐鸣奏发出的悦耳乐声,佳节美景真令人陶醉,诗人情不自禁举杯照欢颜,杯中映照出自己的笑容。最后两句则触景生情,以落帽之态想念起远方的友人,落帽用《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所附《孟嘉传》“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1《晋书》卷九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81页。之典,这里用来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之态。全诗虽然弥漫着感伤的情绪,但诗人的性格又是开朗大方、豪放不羁的,诗中依旧不失潇洒姿态。

李白的矛盾心态更多地可从在庐山、浔阳期间的交往诗中体现出来。安史之乱后,李白与夫人宗氏来庐山避乱,在屏风叠附近修建了读书草堂,生活了约半年之久。故友王判官来访,李白写了五古《赠王判官时余隐居庐山屏风叠》,既抒写了友朋间的情谊,又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中先回顾了黄鹤楼与王判官分别后在吴越间的游踪:“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三句诗连用“蹉跎”“飘零”“蹭蹬”三词,说明失时、失意、失道和不得志,包含了无限的人生感慨。青年惜别,中年仍未相见,各自飘零,蹭蹬即失道,描写出李白官场失意后的郁愤心情。越中山水景物带给了诗人心灵上的慰藉,“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天台山上碧绿的翠萝,剡溪湖面上那清朗的风月,海上变幻着的云山,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置身这如诗如画的山水中,思念起远方的友人王判官。“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李白非常自信,他以为自己的才气足以倾倒生于荆州的屈原、宋玉,以及梁孝王门下为客的邹阳、枚乘。但时人却笑话他浮夸放诞,知音何在?言下之意王判官就是他的知音,只是这样的知音太少了。“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大盗指安禄山,由回忆直切现实,“割鸿沟”言叛军为害之烈,“扫秋叶”言唐军军纪涣散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也只有“且隐屏风叠”,所谓“吾非济代人”是一时的愤激之言。在庐山月明中天的时刻,不由想起了远方的友人王判官,思君不见,愈发感到无限的孤单和惆怅。诗人多次在诗中表达了拂衣远去的愿望,如《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中末句“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但一个是功成身退拂衣去,一个是国难当头不能有所作为而拂衣,两种拂衣境况不一样,更加让人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感伤。

李白虽然在诗中这么写心中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还是抱有一丝幻想,当永王李璘派特使韦子春上庐山邀请他下山入幕时,心中还是充满了期待,写下了《赠韦秘书子春二首》。其一:“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斯人竟不起,云卧从所适。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惟君家世者,偃息逢休明。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秘书何寂寂,无乃羁豪英。且复归碧山,安能恋金阙。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却顾女几峰,胡颜见云月。”由汉代隐士郑子真隐居谷口不仕说起,朝廷正当用人之际,如果都像郑子真那样不救济世难,独善其身又有什么意思呢?接着恭维起韦子春乃世家子弟,虽然也曾隐居过一段时间,但如今遇到明主,谈天说剑,晋谢安有济世志,先隐居后出仕,位置宰相,言下之意韦子春也应该想谢安一样辅佐永王,又暗示自己也将入永王幕。其二:“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白须。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韦子春事迹见《新唐书·永王璘传》,天宝八载(749)四月,被李林甫陷害,由著作郎贬谪为端阳尉。永王李璘东巡以子春为谋主,在这个时节上他到庐山延请李白入幕。李白也是知道韦子春的境况,所以说他“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白须”,两人惺惺相惜,在庐山遥望蓝天,畅谈天下大事。最后以留侯张良与商山四皓的绮里季自许,两人虽无出处,但最后都能安社稷,成就一番事业。他和韦子春也要辅佐永王,功成身退,安定天下后隐居五湖四海。可以说韦子春的到来,给了李白一丝希望,期待能辅佐永王扫荡叛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尽管之后形势的发展事与愿违,然而这个时候的李白还是有志向的,并没有颓废不起。

肃宗时期的殿中侍御史卢虚舟曾与李白一起游览过庐山,上元元年(760)秋,李白由江夏来到浔阳最后一次登上庐山,不由想起了这位友人,写下了著名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开篇即表明态度,“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楚狂人即春秋时楚人陆通,因不满楚昭王的统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陆通游其门劝他不要做官。李白在这里以陆通自居,表现对时局不满,要效仿“楚狂”过遨游山林的隐居生活。“凤歌”一典出自《论语·微子》,饱含了诗人深切的身世之感。“一生好入名山游”既表明李白的行踪特点,也透露诗人的隐逸之志。在他的笔下,庐山的风光是如此的绚丽多姿:“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先以俯视的角度粗绘出庐山的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般展开,与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接着,以仰视的角度细绘庐山具体的美景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等,满天红霞与郁郁葱葱的青翠山色交相呼映,把庐山的雄奇和秀丽,描绘得淋漓尽致。庐山的壮美激发了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这里的石镜就是李白在《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诗中所写“松门拂古道,石镜回清光”中的那个,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平滑如镜可照人影。南朝谢灵运曾从彭蠡湖口登庐山,作《入彭蠡湖口》,其中有“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1《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三,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78页。。馀下几句真实地描写了他内心的想法,整首诗想象丰富,视野开阔,读后给人以雄奇壮美之感,也可以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全诗一气呵成,随着描写对象不同而多次转韵,音调自然,悠长而舒畅,馀音袅袅。高棅《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卷三评曰:“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或谓其始以《蜀道难》一篇,见赏于知音,为明主所爱重,此岂浅材者徼幸际其时而驰骋哉!不然也。白之所蕴,非止是。今观其《远别离》《长相思》《乌栖曲》《鸣皋歌》《梁园吟》《天姥吟》《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争高可也。”2高棅:《唐诗品汇》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67页。的确说出了李白此类乐府歌辞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矛盾心态也可以从之后下狱或流放途中的诗歌中反映出来,尽管因永王兵败被下狱,但他依旧是九死不悔。在《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诗中他说,“自怜非剧孟,何以佐良图”,据《史记·游侠列传》所记,周亚夫平定吴楚叛乱时,曾得到剧孟的鼎力相助,李白虽然已经下狱,但他在诗中依旧是表达了渴望用世的昂扬之情。李白遇赦后停留江夏时,见到了江夏太守韦良宰,写下了自传体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是李白诗集中最长的一首诗,回顾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尤其是受到的多种遭遇,讲述了与韦良宰结交的过程,抒发了感慨,表达了自己的清白以及积极入仕的愿望。李白虽然中途遇赦,“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还”(《江夏赠韦南陵冰》),但他毕竟还是刑馀之人,所谓是“仍为负霜草”,希望得到仁人的关怀,就像他在《书怀示息秀才》诗中所说,“遭遇二明主,前后两迁逐”,心中仍然想着“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在诗末李白期待韦良宰能向朝廷推荐他:“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勿弃贾生才。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终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读后让人不由想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诗,这正是李白晚年心态的真实写照。

四、李白庐山诗歌的影响及其馀波

李白有关庐山及浔阳周边题材的诗歌有四十馀首,虽然数量不算多,但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代诗人在李白之前,游览庐山且留下作品的不在少数,如宋之问、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韦应物等人。从数量上来说,李白吟咏庐山的诗歌在唐代没有白居易多,在宋代没有苏轼多,但李白对庐山的影响却要远超白居易和苏轼,原因何在?恐怕与李白对庐山风景进行的高超诗歌艺术描写有很大关系,这可以从当时的记载中得到答案。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问世后,传播较广,为庐山带来了较大的知名度。任华《杂言寄李白》:“古来文章有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我闻当今有李白。《大鹏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班张所作琐细不入耳,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否?登庐山,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余爱此两句。”1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491页。这说明《望庐山瀑布》其二已经在当时的诗坛上得到传播,李白友人任华曾读到过。唐代有不少诗人都写过庐山瀑布,中唐诗人徐凝有《瀑布》诗,其曰:“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2《全唐诗》卷四百七十四,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377页。从气势和意境来说,也是一首描写庐山瀑布的好诗,但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比,仍逊色一筹。苏轼《东坡志林》卷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示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元寺,寺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3苏轼:《东坡志林》卷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页。苏轼这首七绝名《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诗称美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三。苏轼评论徐凝诗为恶诗未免太过。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三:“徐凝《瀑布》诗云:‘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东坡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4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三,何文焕:《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90页。徐凝的瀑布诗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争议,主要原因是李白诗在前,已经树立起一个艺术上的标杆,后人很难有所突破。还是明人杨基在《舟抵南康望庐山》诗中评价得好:“船头春山重回首,世上虚名一杯酒。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5杨基:《眉菴集》卷四,沈乃文主编:《明别集丛刊》(第一辑)第十三册,黄山书社2013年版,第390页。

李白第二次来庐山时曾作《寻阳紫极宫感秋作》,其诗曰:“何处闻秋声,翛翛北窗竹。回薄万古心,揽之不盈掬。静坐观众妙,浩然媚幽独。白云南山来,就我檐下宿。懒从唐生决,羞访季主卜。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 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这是李白慕陶情结的真实体现,从意境和遣词造句上,都深得陶诗的精髓。李白此诗在宋代得到极高的赞誉,苏轼、黄庭坚等人都先后予以唱和,甚至影响到明清,促进了李白《寻阳紫极宫感秋作》的流传。《苏轼诗集》卷二十三有《和李太白并序》:“李太白有《寻阳紫极宫感秋》诗。紫极宫,今天庆观也。道士胡洞微以石本示余,盖其师卓玘之所刻。玘有道术,节义过人,今亡矣。太白诗云:‘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予亦四十九,感之,次其韵。玉芝一名琼田草,洞微种之七八年矣,云更数年可食,许以遗余。故并记之。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流光发永叹,自昔非余独。行年四十九,还此北窗宿。缅怀卓道人,白首寓医卜。谪仙固远矣,此士亦难复。世道如弈棋,变化不容覆。惟应玉芝老,待得蟠桃熟。”1《苏轼诗集》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32页。苏轼作此诗时四十九岁,李白作那首诗时是五十岁,苏轼对李白诗中的“四十九年非”的理解稍有偏差,但苏轼对李白原诗内容的继承具有一致性,即对生命之感的强烈认同。所不同的是,苏轼在继承李诗感秋的基础上还融入了对友人和先贤的追思之情。《山谷诗集注》卷十七《次苏子瞻和李太白浔阳紫极宫感秋诗韵,追怀太白、子瞻》:“元丰七年,东坡自黄移汝,往筠州,见子由。过江州,道士胡洞微,示以太白诗石本,盖其师卓玘所刻。因和其韵,且云:玉芝一名琼田草,洞微种之七八年矣。不见两谪仙,长怀倚修竹。行绕紫极宫,明珠得盈掬。平生人欲杀,耿介受命独。往者如可作,抱被来同宿。砥柱阅颓波,不疑更何卜。但观草木秋,叶落根自复。我病二十年,大斗久不覆。因之酌苏李,蟹肥社醅熟。”2《山谷诗集注》卷十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98页。黄庭坚的和诗依旧是继承了李诗的悲秋之感和生命之叹,同时又更多的是对李白和苏轼的怀念,将二人并称为“谪仙”,末尾希望能与二仙举杯畅饮,实质上也是表达对李白、苏轼的景仰之情。刘克庄与谢枋得也有和诗,刘克庄《和太白浔阳紫极宫感秋》:“十一月二日至紫极宫,诵李白诗及坡、谷和篇。因念苏、李听竹时各年四十九,予今五十九矣。遂次其韵。翰林两仙人,偶来听风竹。萧萧玉千竿,采采绿一掬。少时负不群,中岁乃见独。嗟余长十年,所至恋三宿。径当还笏归,奚俟揲蓍卜。夜郎与憺耳,老大费往复。宜州殿其后,路险车又覆。山中采芝去,舍下炊粱熟。”3蔡正孙:《诗林广记》前集卷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9页。谢枋得《浔阳紫极宫次李供奉韵》:“雨歇月明松,天碧光入竹。好怀一时开,乾坤清可掬。相携尘外游,此乐岂我独。扫开松上云,恐有鹤来宿。爽气逼斗牛,何待蜀仙卜。独怜天心劳,千岁几剥复。沧海有红尘,不见虚舟覆。问信安期生,何年枣当熟。”4蔡正孙:《诗林广记》前集卷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0页。刘克庄作诗时已经五十九岁,除了追怀李白与苏、黄外,更多是融入了自己的年命之感。谢枋得和诗与李白原诗意境非常相似,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非常契合李白写诗时的心境。宋代以后,李白的这首《寻阳紫极宫感秋作》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而且流传到朝鲜,形成了一股唱和的高潮。

李白有关庐山的诗歌多为宋代地理志书所收。以祝穆《方舆胜览》为例,该书卷二十二“江州”,在“山川”之“庐山”条下,收录李白《登庐山五老峰》《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二诗;在“虎溪”条下,收录李白《别东林寺僧》;“古迹”之“晋杉”条下,收录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人物”下专列“李白”一条:“浮游四方。安禄山判,转徙匡庐、宿松间。”1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二,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98页。江州人物共列了慧远、元结、李白、周敦颐、夏竦、周紫芝等六位,可见李白对庐山的影响之深远。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一“江南西道九”之“江州”,也引用了李白的庐山诗歌,这里就不一一注出。

猜你喜欢

庐山瀑布李白
瀑布之下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做一次庐山客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瀑布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