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2022-04-07王怡丹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苗寨西江乌镇

王怡丹

(贵阳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一、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密切关注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和国家的重大任务。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并大力开展“文旅融合”建设,兴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是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凭借独特的资源与市场优势,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要承载场所,合理地引导其进行高质量和创新性的旅游开发有利于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西江千户苗寨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陆续获得国家AAAA 景区和“十佳旅游景区”等称号,在人文历史和非遗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旅游竞争力。据相关数据统计,雷山县所拥有的13 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苗绣、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鼓藏节、苗年节、苗族织锦技艺、苗医药、苗族民歌、铜鼓舞、苗族芦笙舞、苗族贾理和仰阿莎,在西江千户苗寨均有所体现[1]。本文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从新时代旅游开发的视角探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新路径,并结合田野调查提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非遗的良性互动对策,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本土性和原创性的创新精神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提供借鉴。

二、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黔东南自治州有着丰富自然资源和历史民俗文化。作为我国苗族和侗族的聚集区,黔东南自治州也拥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富饶的非遗项目,其中雷山县拥有黔东南自治州占比最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占比15.28%)[2]。位于雷山县西江镇的西江千户苗寨是我国民族文化旅游迅猛发展的典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较完备的民族旅游品牌系统,但随着体验经济和市场化经济的深入,以及“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的传播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西江千户苗寨非遗传承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先后于2021 年7 月和2021 年9 月前往贵州省凯里市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进行实地调查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分别是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游客、西江千户苗寨居民、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经营者和政府及景区管理工作人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西江千户苗寨非遗的了解程度、了解西江千户苗寨非遗的渠道、西江千户苗寨非遗相关的旅游产品发展状况、非遗传承人的发展现状、苗寨本地居民的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参与度等。笔者先后发放调查问卷共计190 份,有效回收183 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6%),其中景区游客101 份,西江苗寨本地居民35 份,西江苗寨旅游业经营者(包括酒店餐饮民宿客栈经营者、苗族银饰等手工艺品经营者、娱乐项目经营者、旅游再生产品经营者等)30 份,政府及景区管理工作人员17 份。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与实地调查的相关信息可知,西江千户苗寨非遗的传承存在普遍性和时代性问题。

1.传统非遗博物馆已不适用于当今网络与新媒体发展时代

西江千户苗寨于2008 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西江苗族博物馆,通过历史厅、生产厅、节日厅、歌舞厅、建筑技艺厅、服饰银饰厅、苗医药厅、宗教信仰厅等展现苗族生活习俗、农耕文化、节庆文化、民族信仰等民族生活及生产文化内容,其中大部分是关于苗族非遗的展出和介绍。虽然西江苗族博物馆内容丰富,基本上能涵盖村寨苗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西江苗族博物馆不管是从展品的陈列形式还是展厅的安排,都属于传统博物馆,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已渐渐不适应民族村寨文化高质量发展。

西江苗族博物馆所有的展厅基本上都是展品陈列加上文字说明的形式。以苗医药展厅为例,展厅的四周墙壁都是对于苗族医术突破、苗族医药、苗寨常用苗药品种以及相关苗药汉语和苗语对照表等的文字说明。展厅中陈列出了相关苗医药标本供游客参考,单一的文字与陈列品相结合的博物馆形式已不符合当今智慧旅游与智慧博物馆的趋势。这种缺乏沉浸式交互体验的博物馆形式不能让游客真正了解西江千户苗寨非遗的内涵以及民俗习惯。在调查中,在问及被调查的101个游客对西江千户苗寨非遗的了解程度时,半数以上的游客表示“不了解”或“了解很少”。

2.西江千户苗寨非遗旅游文创产品品牌效益低

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有着深厚的非遗文创产品基础,如苗绣、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织锦技艺、苗族古瓢琴制作技艺等,但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创产品最为常见的是将苗族文化元素直接复制粘贴在手链项链、手机或钥匙挂件、马克杯、儿童玩具和服饰等欠缺创意和品牌意识的商品上,并且存在商品价格两极分化现象:一些具有苗族非遗文化元素的高端银饰或苗绣产品做工精美且极具收藏价值,但是价格普遍高昂,使大部分游客望而却步;而有些苗族非遗文化的普通摆件或挂饰不仅用机器大批量生产,且审美和质量都没有保障,虽然价格在大部分游客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但是这些剥离了苗族非遗图案就不具备价值的低端旅游产品达不到对非遗进行传承和传播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在调查中,在问及被调查的101 个游客对西江千户苗寨带有非遗元素的纪念品是否会考虑购买时,半数以上的游客表示“不愿意”或“只根据外观和价格进行购买不会考虑是否有非遗元素”。

西江千户苗寨富饶的非遗具有发展文旅产品的良好基础,但就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苗寨对于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还缺乏品牌效益,使得苗族非遗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本民族特征,还使得苗寨非遗文化得不到活态的传承与传播。

三、非遗保护3.0 时代下少数民族村寨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路径

非遗保护3.0 时代是由学者方李莉提出的中国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所谓非遗保护3.0 时代是在非遗保护1.0时代和非遗保护2.0 时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般而言,记录、调查研究和确立非遗保护名录的时代被称为非遗保护1.0 时代;确立非遗传承人并为其文化和技艺提供经费和条件的时代被称为非遗保护2.0 时代;而现阶段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科学家、艺术家挖掘非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原创性的文化创新,并将其成果贡献于全世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称为非遗保护3.0 时代[3]。在非遗保护3.0 时代下,应该研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旅游开发中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传承与传播这种“活态文化财富”。笔者将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和全域旅游视角下探究少数民族村寨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路径。

(一)活态地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

1.设立非遗人才基地和学校,增强少数民族村寨居民文化自信

权责不匹配不仅会导致地方基层财政困难,而且还容易导致整个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超出整个财政能力,导致财政风险不断积累。比如,现在仍然有高速公路等基建项目需要地方配套,贫困地区配套困难,但是如果不要这些项目就会使差距更大,无奈之下地方只得通过变通渠道进行配套,导致超出财政能力,另外一些民生被动提标问题也是如此。

苗寨社区居民对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不高且参与度低、针对这种现状,政府和旅游业管理者应制订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民族文化旅游参与度,并带动非遗传承人与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实现苗寨非遗的活态传承。想要提高西江苗寨社区居民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和民族文化旅游的参与度,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苗寨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增强苗寨社区居民对苗族文化的文化情感和文化认同。而在大量西江青年人走出家乡、民族文化传承主力军渐渐流失的现状下,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重视人才的培育和发展,设立非遗人才基地和学校,留住人才、发展人才这不仅能预防苗寨非遗文化传承脱节,还能达到活态地传承西江千户苗寨非遗的目的。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西江千户苗寨的部分本地居民存在不识字的现象,这对于苗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障碍,因为本地居民作为原生态非遗文化的直接传承者,若仅仅将苗寨文化的传承局限在口传,而不能运用文字、网络或更新的技术,便不能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因此,政府和旅游业管理者应设立相关非遗文化基地和学校,并结合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来保证师资和相关从业人员,让苗寨社区居民的民族文化教育得到保障。除了设立非遗人才基地和学校之外,政府还应和相关高校在西江千户苗寨联合开展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相关讲座或培训,高校可以在西江千户苗寨设立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践基地,实现苗寨民族文化人才和资源的高质量发展。

2.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文化+”的非遗传承与传播模式

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已渐渐摆脱了扁平式的观光旅游,一系列“文旅融合”的活动和非遗文化展示点在相继推出和开展。如苗族传统的芦笙舞、铜鼓舞、酒礼歌等充满民族风情的演出以舞台展演的形式呈现在游客面前;又如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开设了相关苗族非遗文化展示点和体验馆,其中以嘎歌古巷和羊排刺绣点为典型非遗文化展示点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当地虽然呈现出一些亮点,但文化产业仍然单一,没有真正解决民族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想要实现活态传承民族非遗文化,首先要将民族非遗文化本身活态化,而活态的民族非遗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文化产业就目前来说存在散、弱、短等问题[4]:“散”体现在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产业经营分散、文化展示点缺乏深度互动等,如苗寨的嘎歌古巷(又称古街)作为苗寨民族文化的展示点会在固定时间展演,虽然相关非遗店铺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播非遗文化的作用,但相关展示点均由苗寨老年居民现场演示,缺乏专业的讲解人员,也缺乏与游客的互动环节,并且非遗展示点还缺少数字化的多媒体设备,若国外游客来此参观就不能透彻地理解苗寨非遗文化的内涵,这种单一模式的演示和展演人员自身的局限性使得相关苗族非遗文化展演只具备观赏性,而不具备深度的传承性与学习性。“弱”体现于西江在户苗寨的文化产业不具备规模化经营体系、相关旅游文化产品质量低且营销渠道少、商品质量和价格参差不齐等,例如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销售银饰、苗绣、蜡染、芦笙等极具非遗价值的产品的店铺虽然数量多,但都是以传统形式售卖,缺少创意的融合发展,更缺少互联网这个新型、高效且最具影响力的渠道。“短”体现在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产业链上,苗寨景区的文化产业仅仅停留在民族歌舞、民族工艺、民族饮食等传统阶段,缺少以高科技和新媒体技术为支撑,能够带来经济优势的文化产业。

针对西江千户苗寨散、弱、短的问题,笔者给予相关对策性建议:首先,培养民族非遗文化相关综合性人才或引进具备多语种功能的多媒体翻译或展示仪器,保证苗寨民族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与传播,实现“文化+人力资本”的多元发展。其次,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应将苗寨文化产业规模化,开设具备官方性质的旅游文化产品店铺,在质量和价格上做到统一,并合理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渠道做到民族文化产品的线上线下同步发售,实现“文化+规模与互联网”的多元化发展。最后,要延长和扩展民族文化产业链,民族歌舞、工艺和饮食等文化可以制作成影视或动漫作品进行传播,甚至可以结合VR 等技术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科技相融合,实现“文化+科技”的多元化发展。

(二)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径研究

1.完善旅游与就业规划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人才流动

2.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赢得国际性的话语权

少数民族村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特色村寨建设和居民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基础上,增强村民国际性的文化品牌意识,实施少数民族村寨全球品牌战略,让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拥有更好的原创性成果,为少数民族村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扎实的内在动力支持。在“文化+人力资本”“文化+规模与互联网”“文化+科技”“文化+创新”等模式下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的传承,若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文化共享”“旅游+创新”等模式,将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留原真性的基础上走向世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道路。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目前“旅游+文化”的开发模式已渐渐趋向成熟,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景区的建设规划也逐步完善,但是“旅游+文化共享”和“旅游+创新”的开发模式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笔者认为,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未来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乌镇景区,侧重借鉴乌镇如何成功地实现传统文化与国际现代化共同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乌镇作为国家5A 级景区和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不仅拥有优美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乌镇竹编、桐乡桑剪锻制技艺、乌镇香市等。政府与相关高校和学者联合编制了《乌镇古镇保护规划》,以“四个最”(即保护最彻底、环境最优美、功能最齐全、管理最科学)为目标开展了乌镇的保护工作和旅游开发。时至今日,乌镇已基本上全面进入了传统文化与国家现代化共同发展的全域旅游模式。以乌镇的全域旅游开发模式为典范,西江千户苗寨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踏入全域旅游模式和非遗保护3.0 时代。

第一,融入多元开放交流的理念,开展与传统文化或非遗文化相关的现代性竞赛活动或嘉年华活动。乌镇每年都会在景区内举办乌镇戏剧节,一般由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小镇对话(论坛、峰会、工作坊、朗读会、展览)等单元组成[5]。这种现代文化庆典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还将年轻人的创造力、学者的专业性和传统文化凝聚起来,实现了“旅游+文化共享”。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浓厚少数民族风情的非遗文化,如苗绣、银饰制造、苗族飞歌等,若能以此为文化基准开展相关现代性的竞赛或嘉年华活动,吸引相关青年学子加入其中,将大大增强西江非遗产的现代交流性,并提高西江非遗文化的国际知名度,打造西江苗族文化国际品牌。

第二,与国内外相关学者或艺术家开展国际性的艺术展。乌镇于2019 年在北栅丝厂、粮仓、西栅景区内开设了乌镇当代艺术展,并陆续开展了乌镇国际未来视觉艺术计划活动。国际学者和艺术家的参与大大提升了乌镇的国际性地位,共同实现了“旅游+文化共享”和“旅游+创新”,也将乌镇这个传统古镇与现代艺术和文化接轨。同理,西江千户苗寨也可以在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的支持下开设相关非遗文化艺术展或文化活动,邀请相关国内外学术或艺术代表参与,提升西江苗寨的国际知名度,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当地非遗文化。

第三,大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会展中心。自2014 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乌镇举办以来,乌镇已成为永久举办地,成为兼具传统文化建筑风格和现代技术的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该中心包括会议中心、接待中心、展览中心和云舟宾客中心四个功能区块,不仅增加了人才的流动性,还为乌镇取得国际性的话语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西江千户苗寨目前在会议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展得还不够全面,特别是智慧型的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在西江千户苗寨还没有完全建设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江苗寨的国际性交流。因此在西江千户苗寨大力建设具有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特色元素的国际会展中心非常有必要。近几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贵州举办过许多国际性的会议论坛,如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亚洲青年动漫大赛、贵阳国际汽车展会、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等,若能与上述国际性会议、论坛形成良性结合与互动,西江千户苗寨的国际影响力会大大提升。

3.加大数字化智慧旅游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建设智慧景区已成为总体趋势,对于少数民族村寨来说,智慧旅游的开发将会改变少数民族村寨的服务、管理和营销品质。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目前苗寨的智慧旅游建设亟待加强,特别是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还没有深入到苗寨景区的建设中,导致苗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局限性,没有真正踏入非遗保护3.0 时代。因此从“旅游+智慧”的角度出发,苗寨应加强智慧导游与导览、数字博物馆与图书馆、人工智能等的建设,让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现传统与创新的相互依存,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智慧路径”。

(1)加强智慧导游与导览的建设

首先,西江千户苗寨虽然在景区售票处和相关服务咨询处开设了导游与解说的服务点,但是导游与解说只是定位在人工的传统旅游模式,智慧导游的缺乏增加了西江苗寨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因此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应大力引进智慧导游设备(包括无线导游讲解器、同声传译器等),提高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效率。其次,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部基本上没有数字导览系统和设备,景区内的指示牌与提示版均为传统型,缺少通过点击或触摸感兴趣的对象(如景点、酒店、餐馆、娱乐、车站、文化活动等)来获得关于兴趣点的位置、文字、图片、视频、使用者的评价等信息的智能导览设备,使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不能更深入地了解兴趣点的详细情况。智能导览设备还可以将苗寨非遗相关图片、文字、视频、历史来源等信息运用多种语言展示出来,为非遗文化提供“智慧传承与保护”路径。

(2)加强数字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建设

目前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存在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出现障碍和非遗传承人相对较少的问题[6]。首先,由于普通话的普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村寨会进行普通话教学,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传承;其次,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数量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有减少的趋势,这必将大大影响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来改善上述问题,力争尽早建设少数民族村寨数字博物馆与数字图书馆。西江千户苗寨的博物馆应大力借鉴其他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形式,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合理运用数字摄像、激光扫描仪、3D 打印等技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第二,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相关高新技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并且增添与游客互动交流的相关AR 或VR 设备,让观众和游客能身临其境地了解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有利于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三,博物馆内还应有文创区域,增设带有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元素的餐厅、书吧、文创店铺,这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效益,还能扩大民族非遗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实现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高质量及高效传播。

四、结语

文化的传承总是借助于媒介,特别是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媒介的变化必然影响着文化传承,从口传、传统媒体到现在的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播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江千户苗寨作为贵州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其旅游发展模式和文化传承的问题与经验为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播提供了样板。村寨文化传承需要以村寨为依托,村寨保护不能无视村寨文化传承,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传播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离开苗寨,对苗寨的环境和人文保护也离不开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传播与其非遗的传承。因此,我们要正视其中的问题,转变文化传播思路和模式,推动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猜你喜欢

苗寨西江乌镇
苗寨晨曲 袁峰 中国画 178cm×145cm 2020年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西江苗寨
苗寨小记
千户苗寨的早市
游乌镇
大美西江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