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学素养孵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技术突围研究

2022-04-07范培培余文武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孵育科学

范培培,余文武

(1.贵阳学院 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2.贵阳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一、引言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号角引领下,创新创业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但从近几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来看,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普遍不高。究其原因,除了创业项目的科学甄选,大学生创业者自身的创业素养也至关重要。高校相对滞后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当代大学生创业素养特别是科学素养已然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科学素养作为教育之魂,并以此为导向推进、引领和统筹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对于高校而言,应着眼于时代发展的需要,适时加强以科学素养为核心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与重构,全面深化大学生科学素养孵育进程,持续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稳步推动综合改革的关键内容和重要举措,作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大学的重大契机和发展机遇,作为高校深化内涵式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行动自觉和正确认知,加以全面推进与深度融合。

二、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科学素养

自20 世纪50 年代提出科学素养的概念以来,学术界对科学素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权威定论。而随着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民众认知水平的逐渐提高,科学素养的内涵解读存在着三个主流的看法,一是认为科学素养的认知过程是动态发展、循序渐进的,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认为:“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包括认识尊重自然界,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科学概念原理,具备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它们的延展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1]该观点首次将社会科学纳入科学素养研究视野,社会科学与传统科学初步实现接触与互通。二是认为科学素养认知范畴存在差异化和个性化,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强调,“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作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2]。该观点认为,对科学素养的认知会因个人的文化、政治、社会背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三是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随着时代和科学发展而变化的认知概念,“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家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研究同社会和文化的关系,从而涉猎过去被认为与科学没有什么关系的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文学等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成就”[3]。他们认为,在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一种趋势。

本文认为,科学素养的概念应当在新时代的社会科学实践中不断提炼总结,并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与精神四个维度进一步指导科学活动。科学素养的孵育,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科学知识基础,通过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养成,形成特定的科学方法与科学能力;另一方面,科学态度与精神能够反哺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提升。基于此,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概念可以提炼为,大学生面对自身与社会、自然等相关问题时所具备的知识储备和处理能力,是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要素,是大学生在科学方面的知识与精神、方法与能力的综合体现。

(二)创新创业教育

2001 年,原劳动部培训就业司副司长信长星首次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概念。2016 年,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当年起所有高校必须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由此被广泛应用。

需要明确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二者字面意义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精髓的结合,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创新的目标”[4]。创新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科学运用,在学习和实践方面创造全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从而实现新的价值,聚焦于思维层面;而创业是基于管理服务、商业模式、资源整合等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创新,聚焦于行动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的精英教育,也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游戏”,而是属于“普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等素质,培养学生创造就业岗位或创办企业的能力,是素质型和职业型教育的整合”[5]。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和系统培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6]。其关键要义在于创新思维与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素养的重要性,但是创新创业素养的内容过于宽泛模糊,对于科学素养的认识还有所欠缺。

本文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拥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具备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化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理论创新,开辟或发掘新的商业发展空间,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发展机遇的探索性实践教育。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科学素养孵育的关系剖析

(一)科学素养孵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根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能保证的根基在于科学素养的孵育,科学素养的主旨是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题中之意,科学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所以只有建立在科学素养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创造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必须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育,以筑牢创新创业的精神根基”[7]。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始终遵循“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循环往复,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辩证面对问题的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科学精神,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肯定自我,在自我评价中坚持客观公正,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我科学素养。面对深层次认知与创新创业的挑战,科学素养的孵育本质上就是“认错—知错—改错”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分析科学实践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潜心研究、敢于质疑,具备明辨思维和问题意识,养成求实务实、勇于探究、严谨坚韧的科学精神,这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基础。

(二)科学素养孵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在引进、模仿的基础上得以创新和变革,我国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商业模式得到了全面提升。不难看出,科学素养不再局囿于科研人员,而是所有公民都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经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现代企业经营者科学素养的有效发挥,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创新思维与科学决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也需要更好发扬科学精神。”[8]创新、批判和应用是科学素养的主要特征,培养科学精神最直接、最高效的形式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感受科学的无限魅力,在实践中发掘有创意的商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科学研究体系,从而能够高效熟练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科学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中,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9]。

(三)科学素养孵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条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以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基础的特殊教学活动,其本质上是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超越和凌驾于传统知识体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科学合理性被人们赋予了神圣职责,它能够发展生产力、开发民众智慧,给人们以自由和成长,推动社会前进”[10]。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是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科学技术的崇高价值和意义,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外,更关乎着生命情感、人格尊严和人的自由,因此科学素养对于人类发展活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应当在科学素养的前提下警惕科技异化所伴随的人学“空场”,重新审视科学素养缺失所引发的人类价值体系混乱、精神情感困乏等问题,让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坚守“人”这一根本命题,有机协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构建科学技术与生命价值“同发展、共实现”的和谐新关系,进而为自身的创新创业实践筑牢信念基础和提供前提条件。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科学素养孵育路径

本文在清晰认识大学生科学素养孵育长期、复杂且系统的前提下,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分别从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制度、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环境、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自我培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科学素养孵育策略及技术突围之路。

(一)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

1.树立科学理念

一方面,坚持德育和科学素养孵育相结合。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是大学生科学素养孵育的关键环节,古语云“日新之谓盛德”,科学与德行相结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品德融入科学素养孵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将科学精神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借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效用发挥,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增加科学素养的内容,从而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拥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具备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2.优化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基础上,开设专创融合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相融合,兼容并包,以期在培养目标上取得高度一致。如在人工智能、机械制造、生物工程等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交叉学科资源,加入新兴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新媒体、教育学等人文社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思维模式等话题;对有创新创业需求的学生,根据学生专业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为学生制订专属学习规划,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案例分析中提高创新创业技能。

3.增设基础学科

加强对新技术革命等基础学科的课程设置,实现创新创业素养与科学素养深入融合。基础学科课程贯通过去与未来、科技与文明、社会与自然,科学与人文形成有机统一体,帮助文史类学生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理工类学生人文精神,使大学生熟识科学知识、通晓科学精神,提升大学生科学评价、合理预测、辩证批判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长效制度

1.完善保障机制

一方面,打造高品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定期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和案例研讨会,组织教师到企业一线实地考察,组织教师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同时,聘用多层次、全行业创新创业兼职教师,涵盖金融财务、企业运营、法律事务、心理服务等领域,丰富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储备与支持,使学生接近社会、开拓眼界。另一方面,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以跨界思维开展校企合作,敢于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建立一套互利互惠、渠道开阔、长效稳定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支持机制,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利用校友经济资源、人际关系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筹集资金。

2.建立考评机制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与模式,弱化结果性评价的分量,侧重对学生在道德品质、批判思维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同时,加入学生个人影响的考评因素,关注学生典型榜样的激励带动作用,全面衡量评判学生对朋辈群体、对学校与家庭、对社会与国家的奉献与功绩,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构建一个集课前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于一体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体系的公正、合理、科学。

3.健全激励机制

一方面,建立健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激励机制。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路径与人才举措,鼓励大学生站在社会进步发展的角度上去实现个人发展需求、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去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将个人前途发展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注重精神激励的基础上考虑物质激励。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系列教师的不同需求,采取差别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例如专业教学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可给予政策倾斜,对管理岗位上的教师在职务晋升方面要有激励考量,对科研岗位上教师在学术荣誉方面要有激励保障[11]。

(三)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环境

1.宣传科学思想

科学是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之一。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孵育就是实现科学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应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宣传科学思想与改革理念,孵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创业意志,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通过持续有效的科学思想宣传,帮助大学生用科学素养武装创新创业头脑,用科学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用科学思维树立创新创业观念,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孵育科学素养,使之有意愿、有能力为伟大的中国梦贡献青春的力量。

2.营造科学氛围

首先,借助学校第二课堂,加强科学文化的宣传。利用学校报纸、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等载体,定期发布创新创业的最新政策、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新创企业的发展历程、优秀创业者的动态讯息,帮助大学生随时随地接触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其次,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统一布置教室、文化墙、实习实践基地等场所,注重科学知识的宣传,营造校园科学氛围,以科学环境育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孵育科学素养。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举办“科普实践课堂”或科技文化节等科学实践主题活动,为有创意的学生创造分享的机会,为想创业的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在互动中启迪思维、激发热情,营造出浓郁的科学氛围。

3.树立典型模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很多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人物和事迹,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树立了鲜明的旗帜,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为学生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引领人。高校要紧跟时代潮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Vlog、微电影等载体,以学生中的科技达人、创新创业模范为素材,将这些学生的创新创业事迹记录下来,宣传报道这些学生的科学理念、科研过程、探索精神以及克服种种技术难关的艰辛历程,为其他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经验借鉴和价值引领,鼓励、号召学生努力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敢于面对不足与失败,认清创新创业时机与目标,从而塑造典型模范加持、科技创新赋能的时代标杆。

(四)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自我培养

1.培养科学意识

首先,树立正确科学观。高校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进行大学生科学精神孵育,就是帮助学生清晰认识科学发展观念,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形成高度社会责任担当,从根本上意识到科学对于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具有金钱以外的重要价值,树立为社会尽力、为祖国尽责的崇高理想。其次,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明确主体意识,敢于质疑、勇于表达己见,不随波逐流、盲目跟从,开阔视野、敏捷思维。最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质疑感,能够承受创新创业过程循环往复的“探索、怀疑、再探索、再怀疑”压力,在科学意识的指导下,积极发现新事物新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训练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需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以一种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视角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独具一格、价值禀赋的思维成果。这就需要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由表面到内在、由局部到整体,逐步掌握科学思维的运行定律,积极开展参加读书交流会、专题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与他人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交流,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训练科学思维。此外,要敢于破除思维障碍,坚持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的灵魂就是创新,学生要学会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抱有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同时,要学会转换思路、拓展思维视角,摆脱惯性思维,尝试使用明辨性思维。

3.强化科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创新创业教育中科学素养孵育的成效,观察学生能不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强化科学实践,首先要积累科学文化知识,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务实理性的实践精神必不可少,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分类整理、融会贯通,是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标准之一。其次要积极参加校内实践活动,不断强化科学实践环节,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爱好,拓展科学思维、开阔科学眼界,激发科学热情、增强科学意识。最后还要放眼校外实践,帮助学生熟知企业的用人标准、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与提升,增强科学实践能力。

五、结语

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孵育是新时代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职责所在,是丰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深化内涵式发展的行动自觉,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孵育大学生科学素养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任重而道远;大学生作为科学素养的接受对象与教育主体,应当主动有所作为,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不断加强科学理论知识学习,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浪潮,将科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在行动中升华,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兼具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时代高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孵育科学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三物黄芩汤组分(群)配伍在大鼠肝微粒体孵育模型中的相互作用
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2种成分的测定及其代谢
精子与慢病毒孵育制备转基因猪的分子检测及遗传分析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