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生活·历史:小学沉浸式阅读教学三维路向探思

2022-04-07李雅婧田夏彪

文教资料 2022年22期
关键词:家校文本阅读教学

李雅婧 田夏彪

(大理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增加作业量,不补课,而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才是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1]沉浸式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对阅读文本有了基本的认识后,能够充分调动感觉、感知,并借助联想、想象等多种方式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2],对作品所表达的内在情感了然于胸,对语言进行反复地品味,对感受进行深化的教学。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阅读教学在教育改革领域都存在重要深远的意义。而沉浸式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情感价值。在义务教育新课标背景下,沉浸式阅读教学更彰显价值所在。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和现状,提出一些实施沉浸式教学的意见。

一、夯实阅读教学时空平台,注重家校阅读生命融入

学校和家庭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无论是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还是阅读情感的体悟,都是在学校和家庭之间不断交流下、不断影响中形成的。阅读教学的时空平台不能仅仅搭建在学校或家庭的其中一边。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家长一直认为阅读教学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义务,因此将阅读的教学任务全权交到了学校的手中,学生在家庭中的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阅读教学改革中,夯实阅读教学的时空平台,进而连接学校和家庭,以家校合作为基础,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家庭多个环境下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性,从而实现课堂内到学校外部的阅读融合,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实现真正的生命融入。

(一)营造书香校园文化,健全系统性阅读机制

由于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进行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校园的建设上让直接的校园阅读课程、阅读活动、阅读教学与间接的校园阅读文化、校园阅读精神等等结合起来,能够使得学生真正融入阅读中去。第一,学校要有一个阅读教学实施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阅读条件。首先,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年龄阶段制定一份学生具体阅读的书目名单,从而让教师和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书籍去教学和阅读。比如可以在校内建立一个电子信息图书馆,主要记录每一学年学生们的阅读量、阅读情况等等。其次,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从硬件设施齐全到精神文化充足的阅读环境。在校园设施方面,在各个学生活动的场所设置阅读角,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到图书角翻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享受读书的快乐,充实课堂外的时间;在校园文化方面,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等名言警句可以设置在学校内学生们目之所及之处。第二,教师要拥有丰富的阅读知识素养和方法技巧。首先,教师自身要有精深的阅读教学能力和技巧,博览群书,能用正确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调动身心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对话的精髓在于能从生活中细细体会,领悟人生的真谛,再通过文本中阐发的人文情怀达至心灵的契合,以无字的生活大书对话有字的教学文本。[3]其次,综合利用各种评价方式为学生开辟沉浸阅读路径。一方面注重阅读评价的 “综合化” 。把学生日常阅读表现纳入考评机制,将学生校内课内阅读表现作为评价的标准,同时在评价内容上应从过分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转变为重视学生综合阅读素质,注重学习学生的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另一方面采取多主体参与的评价过程体系。教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尤其注重利用教师评价作为主要的评价方法,比如用榜样评价法在课堂内外对爱阅读的学生进行表扬,或者邀请他们公开分享阅读体会并给予表扬评价。

(二)改变家长阅读认知,共促家校循环式交流

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需要正确的家庭教育作为指引。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从家长的角度须对孩子示范积极的阅读榜样模范,从学校的角度须对家长规划正确的阅读意识教育。因此,家校循环交流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阅读氛围,以家校循环为基础,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都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其一,家长对孩子本身的阅读行为须具有示范性和积极性。家庭积极的阅读环境对子女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具有促进作用,当然,在 “双减” 的大背景下,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更加有利。家长要改变 “阅读教学只发生在课堂上” 的错误认知,家长要在学校的要求下,给孩子购买适龄书籍,与孩子一起共同阅读;家长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树立科学、合理、有效的阅读观念,设立切实可行的阅读目标,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不要以增进知识的名义强制孩子阅读还未到年龄理解能力的文学作品,倾听孩子的心声,陪伴孩子进行课外阅读。

其二,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指导须准确规范有执行力。对家长要进行 “陪伴阅读” 培训,使得家长摒弃以往错误的阅读认知,树立科学有效的观念;同时切实考虑到各位家长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提出与孩子共同阅读的书籍,实现真正的 “因材施教” 。学校也可以采取 “线上” 的方式去促进家校之间深入阅读的交流,可以创建专属的微信公众号、学校的官方微博,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工具,向家长宣传正确、合理的阅读理念和方法;根据各班级的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结合新课标阅读大纲自选阅读书目家校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家校形成阅读教育教学合力。家校循环模式的目的在于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素养创造多元化的环境。

二、转变阅读教学知识取向,注重阅读过程生活渗透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不能丢弃,不过阅读教学过程的重点是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去读文章。浸悟文字的核心是读,但读的过程必须是精心设计,巧妙组合,循序渐进的。教师应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融合多种形式的读,科学选择各种读法[4],从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读为本,加强学生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一)以 “初读” 奠基作品情感,重视学生阅读兴趣激发

初读是教师对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作品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自主略读,主动感受文章感情色彩。首先引导他们将不认识的字注音,在印象深刻的段落语句圈点标记,再去自主体会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和作者的内心意境,并适时补充文章或作品的作者背景、人物形象、语言特色。采取生动形象的讲述文章背景,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抛出一个关于文章中的问题同样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自然会想方设法寻求读书的机会,从读书中获取信息,获得读书的满足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获得的知识、愉快的经历,会使阅读的兴趣再次提高。[5]当然,形象达意、声音传情的特点运用在初读知觉的环节中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 “直接” 地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使知觉更加丰富,并引发其认知兴趣。[6]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的优势,让学生感受文章本身的情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以 “美读” 落脚作品感悟,升华学生人生价值意义

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叶老是这样说的: “所谓美读,就是在阅读时传达作者的情感。”[7]美读其法,既知作者所言,又感同身受作者的心灵,无论是兴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大有收获。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这篇作品,尝试在朗读的氛围中投入情感。朱熹在《童蒙须知》中也提过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8]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调动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等感觉全身心进入作品之中,从而能产生对作品的感悟。其次,在学生带着感情阅读完后,教师可以示范朗读,或者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阅读音频让学生再次进行小声跟读;学生在教师或者阅读音频朗读过程中将文中不熟悉或者读错的字注音,并再次熟悉文章内容。当然,如果是很多人物对话的文章作品,老师可以让学生 “分角色” 念出来。生生之间通过对话朗读来扮演不同角色,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阅读语气的重音、停顿,使其他学生能深入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意境。因此,通过课堂内不同方式的 “美读” 让学生们产生对角色人物的分析、实际现状的思考、作品情感的感悟,通过一系列的体悟使阅读内容到达认知深处,加上教师的讲解从而实现对某种人生价值的理解与追寻。

三、拓展阅读教学目标宽广度,注重阅读价值的历史纵深

虽然我国的教育一直在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是主要采用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人才选拔方式。同时,应试教育针对的语文阅读考试方式相对固定,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欲望不足。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鸿篇巨制数不胜数,能从中择取优秀的文章,从学生本身存在意义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深刻领会这些文章的内涵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真正让学生能在阅读中养成阅读传统经典的习惯、重视生命经验的理念以及能够丰富阅读类型就显得至关重要。沉浸式阅读要注重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将阅读延伸到学生本身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的封闭系统,理应形成有利于学生沉浸式阅读实践能力发展的、与学生相联系的开放系统。

(一)落实学生本位教学理念,培养自觉经典 阅读习惯

现在的小学传统阅读教学,大部分老师都采用讲授法。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教授过程中集中在字词的读音及其含义、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没有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真正有所悟、有所得,又是否养成了自觉阅读经典的好习惯,这些不确定不能使学生真正吸收阅读承载的文化价值。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们在阅读开始前制定一个完整、具体的读书计划。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开始阅读前制定一张简单、容易执行的阅读计划表,上面有阅读书籍名称、时间计划、进度安排等等各项要求。学生们每天、每周阅读打卡,教师对进度进行评价反馈。其次,教师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同学们积累经典的词句。读书笔记不仅可以记录读书的日期、内容、阅读时间,还能将书里有所启发的句段、有意义的观点等等摘录下来,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抄边想的读书习惯。最后,教师要带领学生们在阅读后写感悟心得。学生要勤动笔,及时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与思考。学生能在动笔记录过程中体会到阅读乐趣,自发代入作者的情感。 “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9]教师是阅读中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重难点和句段之间的逻辑连接。

(二)重视学生真实生命体验,把握文本人文 价值表达

阅读并不是单纯地装载知识,输入冰冷的命令完成任务,而是需要调动学生身体与心灵一致的生命体验。这不仅强调在阅读中肉体生命历程的完整性,同时还注重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实现阅读文本价值最大化。从目标来看,沉浸阅读要唤醒生命自觉的能动意识,培育热爱生命的情感反思,实现对阅读文本的真正体悟。从内容来看,沉浸阅读要生成班级阅读精神文化,彰显生命韵味的班级阅读角文化。从方法选择来看,沉浸阅读通过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能经历的事件,联合外界语境丰富学生生命的情感体验;正确把握文本价值,提高学生生命性。

教师要重视对语文课本里文章情感的输出,调动学生的生命体悟。教师让学生想象生命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走入文章内部,然后再走出文章,最后回归文章的价值本身,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最终理解文本要表达的主题。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情境创设要求教师先将自己带入并沉浸在课文之中,用自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用微言语、微动作、微表情引导学生沉浸式阅读,领会文章本身存在的具体价值内涵。顾黄初先生曾经提到过,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生主体资源的盘活,有利于语文学习与学生生命体验关系的深化。[10]相较于传统的语文阅读,深度语文阅读倡导转知为智,它意识到本体论忽视教育场域中人的价值立场和意义关怀,将学生的能力视为联结过去和未来的动态发展过程。[11]因此,学生要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寻找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并发散联想,当自身在生活中的情感和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相互渗透时,并在语言中交织成网,文本的阅读也才真正进入生命之中,推进感共鸣,达到心灵的升华。从阅读角度上看,学生的阅读类型在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须兼具时代发展性。阅读的时代发展性是指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首先,在内容上,学生的阅读须包含社会时事、科技发展、国内外形势等主题内容,学生通过这些补充性阅读能探知社会现状,了解我国科技的最新前沿的发展与研究,清晰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更具发展性眼光。其次,在形式上,社会要做好硬件设施服务,如线下图书馆的科技元素、阅读环境能让学生在校外阅读中时刻感受到发展性。同时,数字阅读的丰富性和科技阅读场景的体验化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时代发展。

四、结语

沉浸式阅读是个体的物理机体到心灵的生命场,从学校、家长、教师再到学生的连接体。学校、家长、教师对沉浸式阅读的重视以及学生在课堂内外对沉浸式阅读的体悟和思考,能够切实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在新课标的背景之下,沉浸式阅读教学显得更为迫切,同时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虽然是在新课标的基础之上提出策略,不过沉浸式阅读教学仍须不断进行理论的更新和实践的探索,真正使沉浸式阅读从上而下、由外而内地有效实施,进一步实现我国现代阅读教学的进程。

猜你喜欢

家校文本阅读教学
家校距离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