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阳和谐的维度新解蛊卦
2022-04-07马赛
马 赛
(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古人于天地之异、日月交替、昼夜之分、四季轮回、男女有别、万物盛衰等具象中悟道,将世间事物分为阴阳两类。阳类刚健向上,生发明朗、好动积极;阴类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喜静消极,最后演化成阴(--)阳(—)两种符号。在《周易》中,“--”表示阴,“—”表示阳,这便是六十四卦最基本的构成符号。世事多变,然穷其理数皆不出阴阳。阴阳既对立统一,又和谐运转,“生生之谓易”,故历来解易,以不离阴阳为要。《周易》认为“蛊”之由来是阴阳不交,沟通不畅,从而导致阴阳失调。《道解周易》认为“饬蛊务本之道,总以阴阳混合,止于至善为归着”[1]。蛊卦更多地是说治蛊策略,认为治蛊要讲究阴阳和谐,以防过犹不及。基于此,文章试图从阴阳和谐的维度新解蛊卦,陈一孔之见。
一、蛊及蛊卦之由来
“蛊”是象形字,从字形分析来看,是在密闭器皿中放入多种毒虫,让它们互相啖食吞噬,活到最后的就是蛊。是蛇就称为“蛇蛊”,是虫就称为“虫蛊”,如是等等,然后从其身上提取毒素。
后来“蛊”字字义发生了多种变化,且以“医和视平公疾”故事观“蛊”字字义变化。据《左传》记载:“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穀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2]女人之“惑”,疾如蛊,亲近女色要有节制,经不住诱惑,亲近多了就是“蛊”。蛊从其产生到含义演变可见一斑。医和巧妙地用《周易》蛊卦解释了病因。蛊卦巽下艮上,“艮象征少男,巽象征长女。……少男也可以说是一个男子,而长女也可以理解为多个女人。晋平公是由于沉溺于女色,荒淫无度而患病。但对于这样一种原因所导致的疾病,医和不便说明,因此通过蛊卦卦象委婉地道出了这个意思”[3]。蛊的字义演化后更趋向“惑乱”,如惑乱心性、惑乱朝纲、惑乱国家。
“蛊”“惑”组合,从文献看或先有“惑蛊”,“惑蛊”即迷惑的意思,如《左传.哀公二十六年》说“大尹惑蛊其君而专其利”。再有“蛊惑”,即“蛊的迷惑”“蛊的诱惑”,如《潜夫论·潜叹》曰:“末世则不然,徒信贵人骄妒之议,独用苟媚蛊惑之言”。从“惑蛊”到“蛊惑”,可观古人对“蛊”的认识的发展;从“蛊惑”到“惑蛊”,越来越凸显“蛊”的作用、“蛊”的迷惑。
从“对卦”角度讲,蛊卦自随卦来。《序卦传》说:“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蛊卦承接豫卦与随卦,即长期愉悦与随从别人,因循苟且,久之必生事故。伏曼容认为,“蛊者,惑乱也,万事从惑而起,故以蛊为事也。”[4]杭辛斋也说:“古之训‘蛊’为‘事’,亦以天下之事,俱由变化而生,不动不变,则何事之有?《尚书·大传》曰:‘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蛊事即故事。”[5]既然以蛊为事,从“关切人事”角度而言,综合“蛊”字各种解释,“蛊”之由来,首推苏轼之说:“器久不用而虫生之,谓之‘蛊’。人久宴溺而疾生之,谓之‘蛊’。天下久安无为而弊生之,谓之‘蛊’。”[6]从国家社会层面来看,人民长期无所事事,就会生出诸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发展。
蛊有乱之意,更有治乱之意。当蛊之时不能苟安,刚柔得中方可转祸为福,刚而不中则急而失贞,柔而不中则缓而失裕。上九概括全卦之旨认为,乱世当有为,承平塑(重)操守,这才是蛊卦的真实含义。
二、卦爻辞新解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一)卦辞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译文]:大为亨通,应该去干事(干大事),在此之前,当三思而行,计划周详。
随卦卦画完全倒过来就是蛊卦,张闻玉认为,随卦为好蛊卦为坏,坏怎么又会“元亨”?
六十四卦中有9个卦的卦辞提到“元亨”(合并提),然在“元亨”之后,大部分都附加“利贞”作为条件,强调“正定”。“利贞”多是对前述问题的中庸之道,然过于“贞”未必是好事。蛊卦乃少数不加“利贞”之卦,不但无“利贞”,还接了最为“利好”的“利涉大川”,那就是主张要“干事”,而且“干大事”。
利涉大川,“‘大川’指大河巨流,它横亘于大地,形成难以涉越的天堑。……‘《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这也是历代《易》学家共持之说。而《周易》卦爻辞称‘利涉大川’者,是对卦(爻)德、卦(爻)象中体现出具备履险济难的主、客观条件的肯定(称‘不利涉大川’则与之相反),如此则不忧险阻在前,或义当履险济难,且济难必获成功。从相关诸卦的《彖传》所做的解说中也可看出:卦爻辞中的‘利涉大川’,蕴含着激励人们勇于排险克难、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积极意义。”[7]蛊卦之所以说“利涉大川”,是劝人在乱世当有所作为。当社会惑乱滋生民生凋敝,礼崩乐坏大厦将倾时,需要有识之士站出来为国为民做些事情,此乃阳刚、勇猛的一面,是为“阳”。寇方墀说:“在蛊乱之时,要勇于涉险渡难,有所行动,运用治蛊之道,振衰除弊,拨乱反正。”[8]“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甲为十干之首,蛊为造事之端,正好相应。用“甲”说事,预示开始,先甲后甲,意味着在干大事之前要反复酝酿,必须事先经过周祥的计划。程颐说:“夫有始必有终,既终则必有始,天之道也。圣人知终始之道,故能原始而究其所以然,要终而备其将然,先甲后甲而为之虑,所以能治蛊而致元亨也。”[9]这是智慧、谋略的一面,是为“阴”。程颐在此着重回应卦辞中的“元亨”,也就是说,治蛊需有勇有谋,谋而后动方能“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就是要有勇有谋阴阳结合。
其实,卦辞还有为一卦定调的作用。一卦之调一定,各爻爻辞围绕主旨从不同层面展开阐释,但不管怎样,基调不会变,一卦之格局不会降。蛊卦卦辞中“元亨”所指不在于蛊,而在于治蛊。复加“利涉大川”,足见治蛊之艰难,治蛊者“须在大险大难中修持,龙潭虎穴里作为”[1]。《周易禅解》说“非发大勇猛如涉大川,决不足以救弊而起衰也”[10],亦足见此卦格局之宏大,应该不仅仅是子承父业、如何纠偏的小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子细胞,古经当是以家喻国,治蛊应是治国之乱。金景芳注解此卦时曾说:“蛊本来是积渐不通,久而生事的意思,为什么说‘元亨’呢?这是因为物极必反。积渐不通达于极点,必然会导致大亨大通。就国家社会来说,乱是治的根源,蛊是饬的前提。”[11]金先生也意识到蛊卦指向国家问题。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大象传》解释卦辞,主要从卦象阐释社会伦理道德意义,从“关切人事”角度切入,通过“振民育德”很好地概括和升华了此卦主旨。文章仅从《易传》中取蛊卦大象传,其余严格围绕古经试作新解。
蛊卦艮上巽下,从卦变角度说,蛊卦自泰卦而来,坤卦三爻下来到初爻位置,乾卦初爻往上到六爻位置。巽为顺,艮为止,上下不相通,所以叫蛊。金景芳说:“阳卦与阳爻都在上,阴卦与阴爻都在下,64卦中独此一卦。刚柔不交,上下不接,有久绝不通而生事之象,所以卦名曰蛊。”[11]风被山挡住,吹拂不到之处,无法滋润万物,自然生蛊。有蛊就得治,怎么治,根本策略是“振民育德”。
张闻玉说:“治弊有刚柔两手”[12],即是从阴阳两方面统筹治蛊。其中,“振民”为阳、为刚,是说干大事之前要团结民众,做些振奋民心、鼓舞士气的事;“育德”为阴、为柔,是说治蛊者要以德服人,要得民心。“育德”不仅是育治蛊者的德,也是育广大百姓之德,育社会的德,那就是拯救世风的问题。也就是说,从侧面、从隐性、从看不见的一面治蛊恰是治蛊的根本。为什么在《易传》中独取大象传,正是基于阴阳和谐思维,“振民”为阳,“育德”为阴,阴阳并用、和谐相生方为治蛊大计。
(二)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译文]:治理历史遗留的社会重大问题,要有敢于治蛊之人,社会重大问题才会得到解决,虽然这个过程有很多艰险,但终究吉祥(问题得到解决)。
干,是指作战时用的盾牌。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中有“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周书·牧誓》),意即: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立起你们的长矛,我要发布誓词。干有冒犯、干预义。干蛊,即治理弊端。
蛊卦卦义不在致蛊之由,而在治蛊之道。不少注家忽略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父”“母”之象?很多学者曾指出:父母仅为取象。既是取象,那象背后的本意为何?是需要分析,还是意会即可?对此,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周易》的寓意是开放的,正因如此,其最根本之含义也最值得深究。
有人认为“父蛊”指社会根本问题和主要矛盾,也有说是理念和思想问题;“母蛊”指社会的次要问题,如生活问题、饮食问题,属于次要矛盾。马恒君认为,“父蛊”是指“社会积弊”,进而认为“救治社会积弊,宁可矫枉过正……矫枉过正是改革的偏差,不救治则可能亡国亡家”[13]。
关于“父蛊”“母蛊”问题,张其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第一,这个父母是指形成蛊惑的原由是久远的,讲纠正父母的过错是指要追本溯源,找到最初形成蛊惑的原因,才能把它革除掉;第二,这里的父母指正反两个方面,寻找蛊惑形成的原因要从正反也就是阴阳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看得见的,也就是表面,一个是看不见的,也就是内在,要从这两个方面找原因,这就是‘干父之蛊’和‘干母之蛊’。同时这六根爻辞都说了一个共同的原则:要注意火候,把握度,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该宽容的时候宽容,要讲中道。”[14]结合前述蛊卦卦辞中“元亨”“利涉大川”之宏大格局,“父蛊”和“母蛊”应该就好理解了。
再说卦象,蛊卦巽下艮上,艮卦是阳卦,巽卦是阴卦,艮为止,巽为顺。当蛊之时,受蛊惑乱致使世风日下而发展受阻,进而可以这样认为,“父蛊”属阳,是刚性指标,实际上是指那些看得见的社会硬伤(社会重大问题)阻碍了社会发展。而“母蛊”属阴,是柔性指标,多数注家会以红颜祸水、后宫之乱等迷恋女色的现象作解。然而引申到社会问题,应该进而抽象概括为那些看不见的世风日下(社会风气)问题,这样才能和“父蛊”对应起来。很多注家在介绍蛊之由来时已经看到社会问题,已经提到国家层面,然而一到“母蛊”,许是囿于“母”字窠臼就跳不出来。张其成说的“严厉”与“宽容”,其实是阳与阴的问题。阴阳和谐是为中道,也就是说,“父蛊”如劲敌,最阳,“干父之蛊”就需要来点硬碰硬的手段和做法,需要敢于攻坚克难的勇士。而“母蛊”似社会环境问题,最阴,其影响极坏又积重难返,所以“干母之蛊”非一朝一夕,需要润物无声的长期化育。
父和考相对,在世为父,已故为考,既是“考”,说明问题的产生不在当下,而是历史遗留,实际都是指“父蛊”。父子相对,既取象父母,对应“子”就很自然。既生“蛊”就需要有人敢于治蛊,“子”就是“敢于治蛊之人”,尽管他还很柔弱。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古代乱世称雄者,自身当有乱的本事。曹操和他的时代乱作一团,他投身混乱,朝着结束混乱。如果他自己不混乱,则很难旋入历史舞台的中心。”[15]由此说明,每当乱世之时,需要先有人有勇气站出来,有人站出来才有机会,大家才会心有所向。当蛊之时,社会混乱黑白颠倒,一般人轻易不敢出头。但如果没有这样的英雄,谁来力挽狂澜?这就和“振民”扣合起来了,就是要有“敢于治蛊之人”。初爻强调必须“有人”,这样的人敢于“涉大川”,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和攻城拔寨的拼劲。要治蛊得先去找人,先去“振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国运衰微,奸人当道贤人危,陈胜吴广的“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就是“振民”的典型。
(三)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译文]:治理世风日下一类的弊端,不可硬来,也无法硬来,需要刚柔相济才好。
从爻位说来讲,二爻得中。但从象数角度看,九二却是阳爻,不当位。所以与“干父之蛊”不同,“干母之蛊”要讲究方法,不可偏颇,不得急躁。本爻独称为母,从象数角度可解释。虞翻认为(母)应在五。泰坤(卦变说认为蛊卦从泰卦而来,泰卦上六与初九换位而得蛊卦)为母,故干母之蛊;失位,故不可贞;变而得正,故贞而得中道也。李鼎祚说,位阴居内,母之象也。这里“贞”是正定、坚定不移的意思,不可贞是说不要固执己见,要通权达变。节卦也说“苦节不可贞”,原则固然要坚持,但不能不变通,要学会应变。解决世风日下一类的社会问题,往往不会一蹴而就,要持守中庸之道,不能矫枉过正。
(四)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晦,无大咎。
[译文]:治理社会重大问题,(手段强硬)纵然会有不完美的一面,但最终不会有大的过失。
小有晦,即“有小晦”。从卦象说,九三“过刚则不中,故有小悔”。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九三处下卦之上,阳爻居阳位,刚猛之才,自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当杀伐果决。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先把问题解决再说,至于次生矛盾,那都是小问题。
(五)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译文]:社会重大问题处理不及时,长此以往,必遭受耻辱。
这里,“裕”指“宽裕”,实为拖延、不积极处理的意思。王郭章认为“六四以阴居阴,优柔寡断,不能积极处理父辈的积弊”[16]。“吝”是耻辱的意思,“往”有长此以往之意,实际是对治蛊者的一个提示和警醒。这是在强调“干父之蛊”之艰难,再就是对待“父蛊”就要用强,不然反受其乱。康熙御用教材《日讲易经解义》对此分析到位:“三以刚居刚,失之太过;四以柔居柔,失之不及。然过者虽悔而蛊已除,不及者终吝而蛊愈亟。权于二者之间,与其为吝,毋宁为悔也哉。”[17]比较三与四,要整治“父蛊”之患,爻辞作者实际上主张来点猛的和硬的,就算有次生问题,那也不是事儿。实在太强硬,也不宜用强,用怀柔政策能解决的事,不必要大动干戈。
(六)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译文]:整治社会重大问题,也可以用怀柔政策(对那些引发社会重要问题的主要头目要“用誉”招安)。
高岛吞象似乎看出此爻真谛,他说:“至五爻不特其父无过,且因而得誉,补其过,更扬其名。恶归己而善归亲,其曲委弥缝,非善继善述者不能瑧此。”[18]为什么说“善继善述者”,这就是手段,这就是办法。持这个观点的还有兰甲云,他认为“纠治父亲的过失,适宜于将美德归功于父亲,以显父亲美名”[19],刘大钧也说“以荣辱匡正父亲之失”[20],其实这些就是怀柔政策的隐喻。解决历史重大问题,古代有招安、封王等政策,不行还有和亲。怀柔政策既能突出干蛊者的睿智,亦可彰显帝王的天恩,这就是《荀子·议兵》里说的“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的效果,这就是“育德”。
整个干蛊过程,以三爻五爻为主。蛊之由来非一日,必要时就要用强。五爻本为君位,以“用誉”来显示“皇恩浩荡”和“爱民如子”,是其本来应有的王者风范或者说是责任担当。三爻处上下卦之间,于治蛊也是一个关键时刻,往往其他卦会遵循“三多凶”以注解,然在蛊卦,三爻却“无大咎”,说明这么做五爻是默许的,只要不搞出大问题。
(七)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译文]:不当事者(不干蛊的人),培养高尚的德行(以高尚为事),慎独慎微。
上九是整个蛊卦的升华和总结,李光地引张振渊言“阳刚非遗世不事事之人。居《蛊》之终,则无事之时也。在蛊之外,则不当事之人也。故曰‘不事王侯’。然当事者以干蛊为事,不当事者以高尚为事,故不曰无事,而曰‘高尚其事’”[21],这是从阴阳两个方面来总结治蛊更是防蛊的核心要旨,也是强调德行问题,是说“干蛊”的“干蛊”,修德的修德,社会风气就会持续向好,由此才能够真正实现“治蛊”的目的。
三、从阴阳和谐的维度看全卦之要旨
六十四卦以“对卦”形式出现,即是从阴阳对立统一角度阐释世间大变化,“离开了阴阳对待与配合,就没有六十四卦;离开了阴阳的变易,也就没有《周易》的变易法则。”[22]解释卦爻辞,《周易》总的来说是平衡思维,儒家解易更是围绕“中庸之道”。廖名春说:“《周易》六十四卦卦画最为根本的结构特点当是孔颖达揭示的‘二二相耦、非覆即变’,这种结构特点反映到卦义上,决定了《周易》六十四卦‘二二相耦’的两卦都是‘相反为义’的。”[23]蛊卦和随卦是一对卦,随为无事而休息,蛊为有事而整治,两卦卦义和卦体一样,都是相反的,解卦之根本不能离开“对卦”思维。蛊卦在卦序中排在豫卦和随卦之后,豫和随象征着安逸并有众人追随,正所谓“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安逸久了、追随的人多了必然产生惑乱,引发事端。苏轼说:“夫‘蛊’非事也,以天下为无事而不事事,则后将不胜事矣,此‘蛊’之所以为‘事’也。……治生安、安生乐、乐生偷,而衰乱之萌起矣。……人之情,无大患难则日入于偷,天下既已治矣,而犹以‘涉川’为‘事’,则畏其偷也。”[6]换个思维,蛊也非坏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蛊之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春秋》学所谓‘治起于衰乱之中’,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人若有志,不惧衰乱。世无艰难,何来豪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24]
回到“生生之谓易”,事物相辅相存,随蛊相生相依才叫和谐,随久生蛊,蛊久必随。世必不久随,亦不会久蛊,随蛊相杂,世事沉浮;阴阳不交,和谐被破坏,蛊惑因此而生。治蛊更要注意防蛊,防蛊就更要守住阴阳和谐。当蛊之时,从阳来讲,就是要主动出击,担当作为,做一个治蛊先锋;从阴来说,要学会慎独慎微,远离低级趣味,做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若社会英雄辈出,人民德行高尚,即是完成了“治蛊”大业,这就是《易经》作者最为朴素的认知,也正是此卦之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