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红旗渠精神对青年的启示
2022-04-07荆超俊
荆超俊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2021年2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党史学习的重大意义和其时代价值;并对这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1]作为中原儿女,笔者把此次研究的注意力聚焦到红旗渠精神上来,从历史的脉络出发去梳理学习红旗渠的历史,探究红旗渠精神的缘起;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组成和新时代新阶段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来探究当下继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意义;从现代化国家建设下的青年使命与担当出发,来探究新时代怎样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使伟大的红旗渠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一、历史缘起:红旗渠建设历史和红旗渠精神永不能忘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一种精神的产生和发展,肯定是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总结。所以要想探究红旗渠精神,必要先了解红旗渠的建设历史。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角度出发,去认真学习红旗渠建设历史,从而更进一步探究红旗渠精神的历史缘起。
(一)红旗渠建设史:千锤万凿近十年,敢叫日月换新天
河南省林县(现为林州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之处,是红旗渠的故乡。在太行山的环绕之下,林县这块小小的盆地,接纳世代在此居住生活、繁衍生息的林县人民。然而并不是所有盆地都是风调雨顺的膏腴之地,如四川盆地那样可以孕育出成都那样的“天府之国”。细看林县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之上,“干旱”二字却是世代林县人民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正如电视剧《红旗渠》中讲述的那样,石水生娶媳妇要用一整罐水做彩礼,在那个时代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当时林县姑娘找婆家时都流行这样一段谚语:“不求家财万贯,只求有水洗脸”。相关史料记载,仅仅从明朝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粗略统计,林县境内有记录的旱情就多达数百余次,而大旱灾所造成的惨剧也是令人触目惊心。例如:明正德二年,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父弃其子;光绪三年大旱,死万千,人吃人肉,遍地不安;民国三十一年连旱,饿殍遍野,十室九空。[2]干旱留给林县人民的记忆,犹如日光下暴晒的黄土地,充满着无尽的伤痛与苦涩。
从地形、地质特点来看,被太行山脉紧密环绕的林县,西侧是连绵不断的悬崖峭壁,东侧是土薄石厚的丘陵地带,中间林州盆地自西向东倾斜,而且其境内大小断层很多、相互交错,导致地表水漏失现象严重。林县境内广泛分布的石灰岩石体,遇水发生溶蚀现象,常常形成多裂缝、多溶洞,致使地表水极易散失、难以存水;再加上广布的岩体和稀松的土层,其境内植被稀疏,雨季来临时,易导致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除此之外,在长期地质构造作用下,林县境内的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而且没有良好的、稳定的隔水层。总结起来,就是地表浅层水量少,而地表深层有水的地方,又因岩石影响开采难度极高。
从气候上来看,林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全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林县年降雨量约为672mm,单从降雨量来说,林县好像并不缺水。但因为受大陆性气候的和其地质环境的影响,林县降雨主要集中于夏季,全年降雨时间极不平均,而夏季天气又十分炎热,在林县特殊的地质环境中,广布的岩体在日光暴晒下温度可达40℃,这就导致雨水蒸发速度极快,远高于降水量,所以降雨无法提供足够的水源;再加上林县夏季降雨过于集中,极易导致山体滑坡和洪涝,对人民生命财产也造成不小威胁。而夏季雨期一过降雨量就陡然减少,特别是每年4月份,林县在这个时期没有降水,给春耕播种造成巨大困难。除此之外,林县境内地表河流径流都较短,径流量也很小,受季节性气候影响较大、旱涝不定,也无法作为可靠稳定的水源供给林县人民。
总的来说,林县“十年九旱”是其境内气候、地理、地形和地质条件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林县历史来看,很多林县人因为缺水而无奈走上了逃荒迁徙之路,但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背离故土而去,而近60万林县人民的缺水困境也不能简单地用一走了之的办法来解决。
1954年,年仅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中共林县县委书记。从上任起,杨贵就牢记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干部的初心,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改变山区面貌、造福林县人民的历史使命。就那段历史来看,引漳入林、建设红旗渠的决定也是在林县人民的不断实践和认识中产生的,实际上在1956年前后,林县就已经开始了相当规模的水利建设,自1957年起先后建成了英雄渠、淇河渠、南谷洞水库等水利工程,但因林县本身缺乏丰富的水资源,所以一直没有解决大面积灌溉的问题。
1959年,林县又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旱,境内河流干涸,建成的水渠面临无水可引的窘境困境。因此如何找到一个可靠稳定的水源供给,成为林县人民建渠吃水的首要问题。对此,林县县委专门成立了3个实地调查组,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林县境外,转到山西省的平顺、陵川、壶关县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踏勘调查和不断研究,初步形成了引漳入林的设想。为此,中共林县县委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并出台《引漳入林动员令》。1960年3月,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召开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寓是要永远高举红旗前进。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无比振奋人心的名字。就这样,林县人民高举红旗前进,开始了一场为了改造世界和改变生存命运的伟大实践。
引漳入林的工程总体设想看似轻松简单,然而现实操作起来却并非如此。山西省境内的引水点侯壁断,它的海拔仅仅比红旗渠渠线的最高点高出14.7米。这就意味着,渠水将要在这14.7米的极小落差内,在太行山崇山峻岭之中环绕走完70多公里的路程,而且在这70多公里的路程中必须是要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坡度,才可以保证河水可以顺流而过。在1960年的中国,其施工的难度和精度可想而知。在当时的建设条件下,专业技术人员奇缺,测量设备、工程机械基本上没有,当时就只能依靠人工和一些土方法,硬生生地在陡峭的太行山脉上劈山开洞、凿出一条渠来。而且工程刚上马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工程建设能得到的国家拨款相当有限。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只能自力更生,坚持克服资金和粮食短缺的困难,来彻底改变林县人民干旱缺水的现状。
从1960年开始,在县委书记杨贵等广大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历经近十年,林县15个人民公社全部发动、前后共有30万人次(当时林县总人口不足60万)参与到建设当中,几乎举全县之力对红旗渠的建设进行人力、物力等其他支援。红旗渠工程的建设共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了151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修建相关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老黄牛一般的林县人民,靠着双手,一锤、一铲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凿建出了全长近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世界水利建造史上的第八大奇迹。而当闸门开启时,浊漳河水载着希望奔腾而来,激动的林县人民站在渠边嚎啕大哭,因为近60万林县人民知道,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苦战十年,引来的这“天上之水”将灌溉54万亩良田,他们从此将彻底告别干旱缺水的历史,他们的好日子要到来了。
红旗渠的建成,展现出在困境面前中国人的志气和毅力,极大鼓舞了那个时代的全体中华儿女。在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红旗渠》(纪录片)。可以说,红旗渠的建成在全国和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红旗渠历史成为红旗渠精神发生发展的土壤根基,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都不能忘记的宝贵历史财富。
(二)红旗渠精神应运而生、催人奋进
红旗渠精神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显而易见,红旗渠精神孕育于红旗渠建设的伟大实践,最终又脱胎于红旗渠建设的伟大实践。红旗渠精神属于每一位参加红旗渠建设的劳动者,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红旗渠精神。这十余万建设者是红旗渠精神的主体构成者,而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就是从这十余万建设者身上所凝结提炼出的精神抽象。所以,理解红旗渠精神,就要了解每一位建设者的故事。
在红旗渠的建设之中,涌现出许多先锋模范和英雄事迹。为了工程建设,前后有81位同志献出生命,将热血永远洒在了这太行山之上。这81位英雄之中,最大的63岁,最小的只有17岁。除此之外,可以说从上到下,近十余万的红旗渠建设者都是红旗渠精神的先锋楷模。
就拿红旗渠建设的总设计师、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来说,从14岁起,他就开始参加家乡农民运动,17岁担任汲县五区区长。1954年,26岁的杨贵从安阳市地委办公室副主任调任林县县委书记,在现如今社会,26岁的年纪也只能是一个刚步入社会、初出茅庐的青年,而在那个年代,杨贵就已经开始担负起林县几十万人民生存发展的历史重担了。在红旗渠的建设中,他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干部,始终心系群众、为民造福。作为红旗渠建设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一方面他从领导者角度出发,实事求是、科学设计、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他又从建设者角度出发,扛起铁锹、积极投身红旗渠的工程建设中。在整个红旗渠建造过程中,杨贵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奋战在修渠一线。并且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五同原则”,做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深刻显示出共产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极大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士气。如果共产党员带头当“愚公”,那么和人民群众联合起来就能创造“移山”的奇迹。红旗渠的建设历史中,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以杨贵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而这就是孕育出伟大红旗渠精神的最大能量储备。
在2021年初,相信许多人通过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知道了红旗渠的设计师吴祖太的故事。1960年初,吴祖太开始参与红旗渠的设计工作,为了尽快完成红旗渠设计和施工图纸任务,他带领其他技术人员一起,翻山越岭、实测实量、精心设计,期间遭遇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重大变故都没有停止工作,仍然坚持在工作一线。1960年3月28日的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出于对工程施工安全的高度负责,他不顾危险深入洞中查看险情时,不幸被落下的巨石砸中,牺牲时年仅27岁。吴祖太牺牲的噩耗传来,时任县委书记的杨贵痛哭流泪,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并立即为其召开追悼会,悼念这位为红旗渠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技术人员,根据功绩追认其为共产党员。
1960年6月12日上午,红旗渠鸻鹉崖工地上,一块巨石滚下 ,当场砸死9名工人,还造成3名重伤残疾。事故的发生使得工人变得情绪低落,还传出了“放炮惹恼了鸻鹉精”的谣言。在此关键时刻,共产党员任羊成带头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和其他12人组成了除险队,他们每个人腰间绑上一根粗绳,手拿钢钎在悬崖峭壁中英勇除险。有一次,在虎口崖除险施工时,他的一排门牙被碎石砸倒,任羊成居然不顾疼痛,用手钳拔下松动的门牙,一时间鲜血直流,然而他却又坚持工作了6个小时才从崖上下来。在红旗渠建设之中,任羊成始终奋战在排险一线,工地上逐渐有了一句顺口溜“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
1960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上级决定红旗渠停工。但是建设人员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并精心组织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悄悄地在山崖上继续施工。当时的青年突击队一天每个人只有六两口粮,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精神坚持奋战数月,终于凿通了一条全长616米的隧洞。而为表彰纪念青年们的艰苦奋斗业绩,后来特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郭沫若先生还为“青年洞”亲笔题名。
在红旗渠建设的十年中,这样先进人物事迹数不胜数、催人奋进,他们中被评为模范人物的有761人之多。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共青团员,亦或是普普通通的建设者,他们都同属于一个集体,他们都是红旗渠的建设者。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无数人所作用的合力。那么,在红旗渠的建设历程中,每一位参与过的人民群众都是红旗渠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也都是伟大红旗渠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闪耀着红旗渠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光辉,并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共和国建设者。
二、为什么要永远高举红旗渠精神伟大旗帜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同样无比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今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赓续前进,也同样需要继承弘扬先辈们的精神品质。红旗渠精神自诞生以来,已经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努力奋斗,在新时代的现实发展中,中华儿女同样需要红旗渠精神的强大力量,并要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红旗渠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光辉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根本要求,同样也生动体现在红旗渠的建设之中。红旗渠工程的上马正好处在大跃进历史时期,在当时浮夸之风盛行,全国各地虚报粮食产量的现象十分严重。但是杨贵却敢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于粮食产量“有一说一”,既不虚报也不少报,为1960年2月工程的顺利开工预留出相当数量的粮食储备。
红旗渠精神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认识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从实践角度出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在项目前期,杨贵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实地勘测、科学谋划,为红旗渠建设制定了正确设计方案和合理施工方法。在修建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建设情况灵活调整,还能不断创新。例如在青年洞一段,原拟定绕山挖渠,后来吴祖太根据实际情况改进了设计方案;在总干渠跨越浊漳河的地方,吴祖太在深入调查研究后,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设计出“空心坝”,解决了渠水、河水交叉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红旗渠的建设是很难成功的。
红旗渠精神还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鉴于当时工程建设缺少机械设备、测量仪器的客观现实,林县人民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利用各种“土设备”和“土方法”进行施工。像红旗渠这种体量的工程建设,需要相当大数量的高精度水平仪和经纬仪来保证施工精度和施工质量,但当时全县却只有一台经纬仪和两台测量仪,远远不能满足日常的施工需要。在此情况下,林县人民把一种叫“水鸭子”的“土仪器”应用到了工程建设之中,保证了施工精度“分毫不差”;面对没有机械吊装设备的困境,林县人民就自制土吊车来替代机械起重机,把重物运送到高空之中。总之,在整个红旗渠建设之中,林县人民真正做到了“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号召,不断创造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新问题”,并节省下不少人力和资金成本。从红旗渠的建设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除此之外,红旗渠的建设者始终秉承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观点的理论特征,在红旗渠建设之中,正确运用联系和发展的哲学观点,认真做好工程建设的调查研究,注重各分项工程的局部设计方案与总体设计构想相协调统一;注重协调解决好红旗渠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确保工程建设的整体顺利推进。
在红旗渠的建设中,林县人民始终注意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一切从实践出发;始终保持高昂的积极性,在能动的实践中不断创新,认真总结认识规律,并以此指导他们接下来的工程实践。红旗渠建设是一场革命的实践,红旗渠精神也是革命实践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政党,而红旗渠精神也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光辉,我们要始终坚持弘扬红旗渠精神,毫不动摇。
(二)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亟待建设发展,而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轰炸中国边境,造成不小的损失和伤亡。党和国家领导人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的伟大决策。经过三十三个月战争,最终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极大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抗美援朝精神在当时也极大激励了全体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积极发展生产的斗志,极大促进了中国人民紧密团结。1960年,为解决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几万名工人在大庆展开一场石油大会战。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让中国从此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由此产生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也鼓舞了各条战线的生产建设者。
同样是1960年,红旗渠正式上马开工建设。面对全国自然灾害的持续波及,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还债的背景下,林县人民坚持自食其力,不等不靠,最终历经近十年完成红旗渠建设,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极大地振奋了民心,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当时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今天来看,诞生在新中国那段艰难历史时期的红旗渠精神,早就跨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历经50余年而永葆生机,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开拓进取,是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伟大事业历程中披荆斩棘的伟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继承与发展,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指出,要特别重视红旗渠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2011年3月,习近平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2](P404)。
在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河南考察工作,在听取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又强调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开展主题教育,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2](P378)
在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3]。
2021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发布了党中央批准的由中央宣传部整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根植于河南的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都位列其中。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伟大精神始终伴随伟大奋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谱系的不断创造和发展史。从1921年伟大建党精神开始,不断发展到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全体中华儿女都要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伟大红色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伟大红色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感召下完成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成绩,并孕育出新的伟大精神。
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需要当代青年认真研究学习,每一位青年都必须坚持继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毫不动摇。
(三)新时代新阶段和新的伟大斗争需要红旗渠精神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在新时代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4]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01.6万亿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2万美元,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偏上的行列,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中国的发展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在2020年底,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兑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的新发展阶段。
发展成就固然可喜,但发展现实问题仍不可忽略。在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背景下,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愈发凸显,国内国外发展格局、发展环境也愈发复杂多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必定不会是坦途一片;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定会有高山险峰,也会有险滩急流。从目前实际来看,中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存在,中国国内区域发展差距、人均收入差距、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生活相对困难的阶层仍占有相当大比重,一系列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仍亟待解决。由此,现阶段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理想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实现共同富裕理想依然任重而道远,中国共产党还要不断坚持一系列新的伟大斗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天起,就是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执政党。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5]
如何在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下坚持伟大斗争,应对改革发展中的困难,解决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不仅需要党和政府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判断、精准施策,不断增强斗争本领;也需要加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力和向心力,积极发扬斗争精神,不断继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红色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起中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创造新时代红旗渠式的人间奇迹。所以要实现新时代伟大梦想,就要始终坚持伟大斗争,不断增强斗争本领,不断发扬斗争精神。
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为导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和象征。新时代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红旗渠精神可以不断鼓舞全国人民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和衷共济,跨过高山险峰,渡过险滩激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根据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将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终生奋斗中变为现实,这就需要当代青年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勇于承担起历史使命,不断从红旗渠精神中吸收汲取“精神养料”,筑牢共产主义信仰之基。
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中国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实现“强起来”的又一次伟大飞跃,仍然需要红旗渠精神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继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毫不动摇。
三、新时代怎样继承和弘扬红旗渠伟大精神
继承弘扬红旗渠的伟大精神就始终绕不开学习红旗渠建设的伟大历史。在新时代下,我们青年一代要继承弘扬红旗渠伟大精神,就首先要学习红旗渠建设历史,从历史中感悟红旗渠精神;然后始终坚持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和发展红旗渠精神,使其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一)学习红旗渠建设历史:通过学史找“四心”
通过“渠史”看初心:首先我们从红旗渠建设的历史中,要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用“渠心”诠释初心,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红旗渠是中共林县县委为60万林县人民的幸福生活而选择主动担当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也是爱民工程、惠民工程。所以说“渠心”就是初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看明白初心,当代青年就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远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通过“渠史”增信心:通过学习红旗渠建设的历史,要看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前途必定是光明的,看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看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无比优越性,看到红旗渠精神背后反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勃勃生机。通过学习红旗渠建设的历史,就是要当代青年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持凝聚共识,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
通过“渠史”表决心:通过学习红旗渠建设的历史,要感受到那个年代,群情激昂的建设者对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无限渴望和热忱;要感受到建设者那种“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壮志雄心;要感受到在客观的自然世界面前,人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爆发出强大的改造世界的力量。通过学习,当代青年应积极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统一,坚定报国之心、强国之志,坚定为人民服务、勇敢担当使命的决心,坚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的决心。
通过“渠史”强干心:通过学习红旗渠建设的历史,我们最终还是要把红旗渠精神应用到实践当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要继承弘扬红旗渠精神,需要当代青年做到知行合一,在平常的学习和工作之中,认真学习红旗渠建设者自力更生的顽强斗志,学习建设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高尚作风,学习建设者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伟大的红旗渠精神不断增强我们务实担当的干事之心,不断增强我们继往开来、不断推进伟大事业的实干之心。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当代青年通过学红旗渠建设的历史找到初心、增加信心、表明决心、强化干心,也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继承弘扬了红旗渠精神。
(二)守正创新:坚持红旗渠精神深刻内涵,不断与时俱进
红旗渠建设锻炼了林县人民,孕育出的红旗渠精神也深刻教育了林县人民,并从中受益终生。红旗渠建设和红旗渠精神对于此后一代代林县人民的影响无疑也是深远的,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培育出了无数能工巧匠,他们一般都具有灵活的头脑、丰富的施工经验、扎实的施工技术、踏实肯干的老黄牛精神。所以改革开放后,无数林县儿女凭借在红旗渠建设中练就的一身技艺和“匠人精神”走出大山,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投身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建设大潮。他们之中,不少人凭借双手勤劳致富,而林州“泥瓦匠”和林州建造现在也享誉全国,许多重点工程建设都少不了林州人民、林州企业的参与。从今天来看,作为红旗渠的儿女,作为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人,林县人民可以说既是红旗渠历史和红旗渠精神的创造者,也是继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最大受益者。
1968年,周恩来在一次外事活动中指出:“第三世界的朋友来访,让他们多看看红旗渠是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2](P404)红旗渠精神也自此到20世纪九90年代之前,就基本被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90年,中共林县县委在红旗渠通水25周年之际,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将红旗渠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十六字。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在红旗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注入了新的时代特质。
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弘扬红旗渠伟大精神,对当代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继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内涵,又要坚持守正创新,让红旗渠精神不断与时俱进;要坚持把红旗渠精神不断融入到现实发展之中,不断为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伟大理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断在实践中使红旗渠精神得以继续发展,不断丰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使红旗渠伟大精神永葆青春和活力,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6]现代化国家建设下的青年使命,就是要勇于求是,敢于担当,自觉承担起历史和时代的使命。我们要继承中国青年的优良传统,满怀赤子之心,具有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从前辈们的手中接过共产主义事业的大旗,赓续奋斗、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引领下为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毛泽东曾在《诉衷肠》一词中提出“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的问题。红旗还能抗多久,江山靠谁守的问题,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实践证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6]红旗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永远扛下去,江山也要靠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来守护和发展。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更好的明天还需要在我们这一代青年手中去创造实现。让我们永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承弘扬红旗渠伟大精神,为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