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载体作用发挥路径研究

2022-04-07廖令宇毛倩如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2期
关键词:载体育人机制

廖令宇,毛倩如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定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方位。新时代下,我国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移动端、云直播等网络信息平台被广泛运用,影响力日益激增。2021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而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约2亿人,其中在校大学生占较大比例。特殊时期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已然成为高校开展教学的重要形式,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育人载体有着紧密的联系,网络育人载体作用发挥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贤明认为,“网络文化载体是以计算机、手机以及各种飞行器为终端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符号、音频符号和动漫游戏等符号,传播文明,传承思想,诠释文化的一种综合体。”[2]校园网络文化载体要传播和发挥思政育人功能才能转变为网络育人载体,因此,网络育人载体在具有网络文化载体开放性、主体互动性和时效性等特征的基础上还被赋予了独特的育人属性。

1 新时代网络育人载体作用

(1)丰富了思政知识获取的渠道。网络思政教育载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学生们可以通过移动手机平台或是网络平台等多种平台获取政策理论知识。知网、万方、微信、QQ、微博、抖音、B站等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在线科研、学习、交流的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接触到思政热点,加深理论研究以及进行线上学习,提升思政知识储备。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育人载体进行教学经验分享与研讨,提升线上教学质量与效果。

(2)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在传统线下课堂教育环境中,教育者进行的多为单向性的知识输出。新形势下教育者需要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民主、平等、开放的对话姿态与受教育者展开充分交流,主动适应受教育者的多变需求。利用网络思政载体进行教学,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更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也极大地改变了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

(3)搭建了思政教育者与大学生双向互动的平台。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关键“双主体”。当前高校思政选修课正“集体发力”,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双主体”的互动教学作用,着力加强思政课育人效果,构建师生思政课教育共同体,学生在选择教育内容和学习时间、进行教育互动等方面的自主性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

2 新时代网络育人载体作用发挥困境

网络育人载体的形成与发展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富有潜力的平台,但目前网络育人载体作用发挥仍不够充分。

2.1 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面临挑战

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海量信息,为受教育者带来了多元选择可能,但各类信息鱼龙混杂冲击着大学生的思维和价值取向。尤其是西方思潮的渗透、敌对势力煽动炒作,在网络上产生了反党反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激化社会矛盾的消极网络文化,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受到了冲击,不利于大学生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 网络育人载体教学深度不足

在网络育人载体思政教育过程中,虽然提升了受教育者的接触面、学习的便捷性,但在育人内容上仍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高校网络育人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思政的结果,仅仅机械复制传统思政教学机制,会导致高校网络育人载体教学内容的枯燥与乏味,陷入教条主义与本本主义的困境。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具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情感厚度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最近几年来,国内诸多高校都在构建自己的网络思政站点,这些网站的内容普遍缺乏“亲和力”与教育张力,无法与学生们产生思想上的互动与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导致了教育主客体之间协同共进的合力不足。

2.3 网络育人长效机制还未形成

网络育人载体功能发挥不充分,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育人体制机制不完善。一是顶层设计不足。在高校管理与思政教育规划中网络育人边缘化问题,缺乏组织领导与统筹谋划,大部分高校制定了网络意识形态相关制度与规范,但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管理、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网络设施设备监管等方面还缺乏制度规范。二是引导机制不强。网络载体输出的信息具有“短平快、泛娱乐、博眼球”的特征,青年学生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需要正确的引导机制来引领舆论导向、规范网络思政教学内容。三是监督和激励评价机制不足。监督与激励评价机制应作为高校网络育人的闭环,部分高校缺乏监督机制导致了网络思政育人流于表面形式。激励评价机制的缺失也导致了教育效果得不到落实,无法充分调动起教师与网络思政教育载体运营者的积极性。

3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载体作用发挥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强化网络思政教育阵地、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深度、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机制全面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载体功能发挥。

3.1 强化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筑牢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网络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要将时代主题与价值取向同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环境实际相结合,精准施策,项目化推进,从而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载体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校网络育人载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思想文化氛围,注重对于社会热点、党史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帮助广大青年补足精神之钙,坚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决心。强化网络舆情预警与处置,网络舆情是意识形态的正面交锋,要强化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流程,并对网络思政教育载体内容做到定期自查研判。在敏感时间节点、热点事件时利用网络思政教育载体,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自觉抵制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否定党和国家历史的错误思潮与不当言论。

3.2 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深度,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注重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载体的内容拓展,积极优化与创新具有丰富时代主题的校园网络思政教育载体,持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要以主流价值引领打造优质内容,以优质内容凸显主流价值引领,加强载体内容建设,从当代年轻人审美出发,使网络思政内容鲜活生动又不失严肃,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取向。深入开展线上思政教育宣讲,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抢占网络宣传高地,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与情感认同,使网络思政教育载体成为组织团结、教育宣传师生的筑梦平台。

3.3 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机制,构筑立德铸魂育人高地

高校要加强网络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强化网络思政载体的辐射面与影响力。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协调机制。要以系统思维,加强宣传部、教务、信息化、图书馆等多部门深度协同的网络育人工作体制,从而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服务保障等多领域开展打造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政育人载体。要注重网络思政教育顶层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多方联动、特色鲜明、开放文明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大学生主动参与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管理与服务之中,让网络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高地。

另一方面要完善监督评价机制。在网络思政育人载体建设与使用上,引入监督评价机制有利于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载体运营的规范性、内容的正确性、效果的实际性,从而更好地建设网络育人载体提供动力。将监督评价机制,加强和完善网络育人评价机制,牵住高校事业发展“牛鼻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管理与评价协作机制,从而提升人才综合培养质效。

猜你喜欢

载体育人机制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