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研究
2022-04-07伍荣彬
伍荣彬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
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不但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还能把知识理论转变为生产动力,达到教化育人的效果,进而促进劳动就业,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目前,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越来越普遍,然而,在教学并轨的形势下,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使之陷入困境。如何正确、合理地探索出适合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意义与开展形式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重点探讨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1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
1.1 满足了高职教育教学需求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输送技术人才。校企合作是指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主体,通过企业的积极参与,使其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相适应、教学方式与企业生产相协调、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相融合,从而保证专业人才与工作岗位需求相匹配,并能熟练掌握企业生产中的专业技能。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实践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优势。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提倡“以人为本”,坚持以校企为主、尊重学生主体性、以科学的方式实施因材施教,最终达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1]。
1.2 满足了现代企业发展需求
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才已成为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业务稳定运行和技能创新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企业难以吸引到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以师带徒、高职院校招聘等都难以满足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增强企业的积极性、先进性。通过“人才订单”“委托培训”“校本课程”等形式,企业积极参加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人才培养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例如,设立实训基地,让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前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企业利用学校的资源,对现有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既能减少员工的培训费用,又能保证培训效果,为企业储备专业人才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1.3 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需求
在高职院校,学生更多地注重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这既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优越性,也不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时对自身的岗位规划无法深入了解。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去亲身实践,进入企业后,他们可以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有更多的期望,找到自己的能力缺陷,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作意识,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从而有效地弥补了他们身上的不足,提高求职的竞争力。校内外实习基地配备齐全、职业实习环境真实,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接触生产现场的机会。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并接受先进的生产观念,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为今后的求职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2]。
2 现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开展形式
现如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尽管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历史较短,但在其发展中,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提供了一批专业水平高的实用型技术人员,同时也与大批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现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开展形式如下:
第一种:投资合作式。
通过投资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的培训费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而企业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从而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同时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第二种:引企入校式。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生产、运营的场地,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力量和雄厚的人力资本,发展企业急需的新专业。在此合作模式下,校企合作制定教学方案,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评估方式[3]。
第三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当前的发展方向,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并制定适合企业需要的教学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既可以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术水平,更好地适应工作。这一模式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职业学校,教师负责教授知识,实习课程则在企业里进行,由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负责对学生进行培训,通过企业考核后,学生可以进入到订单企业工作,这样一来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
第四种:校外实习基地。
通过开设校外实习基地来实施校企合作,主要是利用企业的基本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学校制定合理的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习,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现场参观与实践,将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第五种: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即企业出资、出股参与合作办学,实行共同招聘。结合企业发展情况,共同制订教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实行“工学交叉”的教学模式,共同培育专业技术人员。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专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
3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校企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企业还没有形成校企合作的新观念,缺少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意识,仍然采用传统的校企合作思维模式,导致了对校企合作不够重视、合作意识不强。从高等职业院校的视角来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强化学生实习的实践活动,而实习过程以及学生考核却没有受到充分的关注,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训练与培养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企业的观点来看,有的企业把校企合作看作是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而学生在企业里所能接触到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工作,实际操作技能很难得到有效提升[4]。
3.2 专业课程配置不合理
现代企业的发展已今非昔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化,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就当前阶段而言,高职院校的课程与现代企业的发展并不相适应,缺少周期性和先进性。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新技术与新工艺不断涌现,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适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从实际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在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新兴专业设置、特色教学模式以及个性化培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都亟待改进。
3.3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只有少数专业采用了校企合作的方式,大多数专业还是以传统人才培养方式为主。而当前校企合作的深度远远不够,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计划不相符,两者之间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并未建立起来,企业往往考虑到实习可能对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便,因此在实习项目的开展中通常不够积极,导致实习项目缺乏稳定性,很难做到持续、长久、稳定地开展。另外,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是短期的。在合作中,学校往往因过分重视校企合作对学生就业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而忽略了企业品质等方面的因素。而在企业的角度来看,则往往是为了节省开支与学校进行合作,在此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学校与企业因缺乏深入的考查,达成短期合作,不利于学校与企业的发展。所以,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还需要做进一步地考查与探索。
3.4 “双师型”师资匮乏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专业技术的训练。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大多来自本科和研究生院校选聘的教师,他们理论知识渊博,理论研究能力强,但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并不丰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且对当前阶段企业的发展情况与人才需求情况并未完全掌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这就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5]。
4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4.1 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意识
高职院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模式缺乏足够的了解,缺乏合作精神,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加强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为了使学校和企业更好地理解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做好教师和企业员工的相关工作,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政策宣传,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学校和企业要立足于自身,通过对校企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提升教师与企业职工的配合度,以增强校企合作意识[6]。
4.2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已清晰地认识到,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要适应和满足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许多院校都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积极聘请企业专家来校对专业建设工作做出科学指导。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专业建设委员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建设指导作用,甚至沦为一种形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内容不断丰富,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也逐渐走向规范化。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主动性,大力推动学科建设。在校企互访、定期研讨等活动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明晰人才培养需求,以此为依据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4.3 以企业需要为基础,设立职业教育课程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课程,以提高其实用性。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当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企业开放日”,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仿真操作,加大投入,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加强校企合作,以“孵化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校企合作模式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政府要引导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良性的合作,而学校则应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课程的规范性,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群体[7]。
4.4 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人才的素质。
第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规范、标准、水平、质量等方面入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完善专业课程建设。
第二,实施订单共选计划。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招工,开展定向班、学徒制的招生方案,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向社会公布具体的岗位要求。
第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要把校内和校外的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实训场所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第四,联合制订评估指标。通过对员工工作态度、工作纪律和工作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制度,从而使企业的绩效考评体系更加完善。
4.5 加强“双师型”师资力量建设
一方面,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双师”教学制度,加强专业制度建设,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与考核。高素质的教师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要加强对教师的进修学习,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从优秀的企业中选拔出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从而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高等职业院校应对市场进行人才预测,对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5 结语
总之,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企业要加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此外,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借鉴其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并积极探索与当地的实际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战略,从而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我国的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