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实践策略
2022-04-07张雨阳
张雨阳
(海安市紫石中学,江苏 南通 226600)
0 引言
初中物理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比较全面,其中包括大量的物理公式、物理定律与物理公里等内容,对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只有教师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才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积极性,并在高效互动学习中,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物理知识。
1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初中生刚开始接触物理知识时,会对其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展开浓厚探究兴趣,对物理学习产生一定的自信心。但随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与家长过于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开展较为严格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通过题海战术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然而整个过程中,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1]。例如,教师在具体课堂实践教学中,未能精心设计课前导图环节,而是将教学内容直接引入其中,向学生讲述物理相关概念与公式定义,然后让学生运用以学概念知识,展开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整个过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面对机械的学习模式,会逐渐消耗掉原有的学习激情与动力,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沉闷呆滞,缺少一定的活跃性。同时,教师忽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在课堂上一直以主体地位存在,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记忆背诵即可,导致其思维发展受到限制,促使学习效率的低下。
1.2 过于依赖教材,教学实践严重缺乏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通过生活小事的积累与发现,从而创造出很多的物理发明,由此可见,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过于依赖物理教材的情况,将教材概念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想办法记忆下来,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记忆方法,未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如果教师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抹杀掉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与实际相脱节,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含义与道理,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实际要求,学习效果将不尽理想[2]。
2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2.1 注重课前导入设计,培养学生初期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展开分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初中生刚接触物理知识时,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对此门课程充满了期待。因此,物理第一节课教学中,教师要想尽办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为接下来教学活动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每节课物理课导入环节,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与布置,采取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实验方式,大大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适当设计悬念,提升学生对物理课堂的期待值,为下节物理课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保障[3]。例如,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常见小实验方式,引起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引入在纸质“锅”内烧水的实验,然后通过显著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再比如,教师列举学生看得见的实验现象,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会变弯,学生在简单操作中,便能够看见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2.2 结合物理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2.1 开展趣味物理实验,激发学生探索欲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实验器材,将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有利于与学生实现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优化实验教学环节,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现象,引入常见生物物体作为实验器材,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教学中,教师为了丰富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拿出生活常见的乒乓球与漏斗作为实验器材,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将漏斗开口向下放置,通过怎样的方法可以让里面的乒乓球不掉下来?”学生听到教师的提问,瞬间来了精神,都在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有些学生说,可以在漏斗下面吹气,这样乒乓球就不会掉下来。有的学生说在漏斗上面吸气,球就不会掉下来了。然后教师继续说:“谁能在漏斗上面吹气,然后球不掉呢?”学生便会表现出诧异的表情,心想这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教师在学生认真思考中,引入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讲述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相关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知识,尝试解决生活简单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运用与理解,在充满趣味性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收获满满[4]。
2.2.2 联合多样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新课改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使用调查法、情景法以及示范法等教学方式,还可以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将视频、微课、PPT、动画等制作成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促使物理课堂教学氛围的轻松与愉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课本相关知识定义与概念,可以引入一段教学视频,视频内容主要呈现当今社会生活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应用案例,并在案例展示结束后,将牛顿个人经历通过文字与图片方式介绍给学生,从而大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与关注力。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火箭升空不会掉下来?其中关系到哪几种力的相互作用,与本节课哪个知识点挂钩?”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而依次回答上述问题。
2.2.3 注重自制微型实验开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作为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物理学习兴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实验的趣味性。因此,只要教师合理运用实验手段与方式,才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调动[5]。例如,在《电荷》教学时,新课开始前,教师拿出一张吹塑纸图画,然后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图画上。然后教师对着图画进行讲解,这幅画中描述的是一株在花盆中的花枝,学生观察到花枝上没有叶子与花朵,这就需要我们后期添加。然后教师拿出剪纸和剪刀,剪出来叶子和花朵,并向学生提问,如果在不使用胶水的情况下,花朵和叶子会不会粘在花枝上,说完之后教师拿出叶子开始实验,发现根本没有办法贴在花枝上。然后教师提问:“我们应该怎样让叶子与花朵贴在上面呢?”学生此时陷入紧张的思考与探索中,由于学生迫切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创造思维能力得到激发,促使学生思维更加生动与活跃。之后教师引入本节课内容,在学生认真听讲之后,脸上出现满意的笑容,掌握怎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拿出叶子在画面上适当摩擦,然后在放在花枝处,此时叶子轻松被吸附起来。教师通过此种教学方式的设计,会满足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并通过随处可见实验器材的应用,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实验产生亲切感与满足感。这种微型实验方式,不仅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还包含丰富的教育因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2.3 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创造轻松课堂氛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明确提出,愈发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价值。传统课堂 教学模式呆板陈旧,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导致其学习效果十分不理想。然而通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会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内容的双向互动与交流,从而创建更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变化与表现。教师科学掌控教学节奏,在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理解困难时,教师要放缓讲课速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加工与整理,多多运用一些情绪饱满,激情彭拜的语言,积极带动学生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6]。如,在具体教学内容讲述中,可以穿插一些故事典故、名人轶事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提高物理整体教学效率。
3 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潜能,联合多种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创建趣味性实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到学习中,从而结合自己兴趣点,不断展开深入学习,最终实现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