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研究

2022-04-07纪丽娅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四史政治思想

纪丽娅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民族。“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带领大学生了解历史,把握历史,学习历史,使大学生变得更加明智,从历史经验中获得更多的启发。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启了中国崭新一页的历史沿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四史”教育,更要充分发挥其中蕴含的实际意义,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四史”教育结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意义

“四史”教育隐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体现着独一无二的哲学智慧。将“四史”教育内容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可以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教师要认真挖掘“四史”教育中蕴含的丰富资源,更加坚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不断给予高校学生努力奋进的精神力量,让他们能够体会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非常来之不易的。

(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史”教育不仅仅是为大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同时也是为了让大学生体会我国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体会我党的优良传统。现阶段大学生成长正处在人生快速发展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并趋于稳定,主观能动性也越来越强,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但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仍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部分学生因对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的缺失,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困难等,这也成为大学生综合发展的阻碍。21 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当个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时,对更好地融入社会是大有裨益的。运用“四史”教育中的鲜活案例丰富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让大学生能够沉浸其中,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道德品质,进而更好地促进其未来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四史”教育中的丰富内涵,可以教育大学生,我国之所以取得如今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没有忘记来时的路,从历史中总结经验,获取智慧。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要想我国在世界之林中占据不败地位,必须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促使他们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目前,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攀升,其中高素质人才占比也越来越高,但校园中仍存在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比如部分大学生好逸恶劳,好高骛远,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现象的存在对社会未来的长治久安并没有好处。因此,用党的历史教育大学生,可以在红色精神的教育引导下,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此举对今后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促进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

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改革创新,具备活力,才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创新,要增加活力。”这样一来,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和革新,以此来不断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和亲和力,更容易让大学生所接受。用“四史”教育来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可见“四史”知识的加入,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更加多元,教学内容得到扩充,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拓展视野。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点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四史”教育的内容,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四史”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方面存在困难

调查显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式多为通过思政理论知识讲授、专家座谈、举办沙龙等一些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形式多以理论传授为主,难以跳出这个形式圈层,缺少了实践动手参与的方式。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们能够很快速的接触到一些知识,光通过普及授课等方式的传授,学生在讲座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很可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甚至会做一些与讲座无关的事儿,比如刷手机,追网剧。因此,仅靠这些教学形式真的很难切实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准则,难以激发大学生对“四史”教育内容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单调乏味,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存在困难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安排“四史”教育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的内涵,努力提高课程成效,目的是为了能通过层次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对其未来产生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创新了很多的做法,例如案例分析法、混合教学法等,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通过教学评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四史”教育教学的满意度整体不高,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调查中还发现,有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史”教育内容兴趣不大,认为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乏味,而且很多内容在初中、高中阶段就已经涉及过。还有大学生表示“四史”教育内容在课堂中很难能耐心听下去,难以接受领会。这说明目前高校的“四史”教育内容中缺乏新意,大学生无法从中意识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形成恶性循环。

(三)实践教学效果不足,在切实改变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存在困难

为学生开展“四史”教育,希望大学生能够以史为鉴,更好的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以此为动力,认真学习,努力提高思想道德品质,争取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很多大学生虽然熟记了“四史”教育知识,但是其中的深刻内涵并没有很好的领会,更不用说付诸于实际行动,因而不能很好的改进他们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直接会导致道德认知与行为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调查显示,高校其他课程教学融入“四史”教育内容少之又少,而且组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情况意识则更加的匮乏,仅有的文明礼仪教育周及讲座两种形式,学生能够参与到的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则几乎没有,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比较枯燥无味,参与度不及实践操作。

三、加强“四史”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方法

(一)加强“四史”教育全课程覆盖

如何促进“四史”教育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断融合,需要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将“四史”教育融入全课程做到全覆盖,将“四史”教育的精髓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高校的各门各类专业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四史”教育的内容。比如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为学生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学生介绍共和国元勋的模范事迹,将这些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用先进的思想影响大学生,启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大学生思维活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四史”教育,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考虑到“四史”教育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典型案例供学生进行学习讨论。事实论证,教师“灌输”型的教学办法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并思考的能力方面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与传统的课堂讲授不一样的是,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其中担任的角色的是负责讲解案例背景,补充案例的细节,引导大学生学会评价、分析并给出事件结果的背景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权。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不再单纯旁观,真正处于宽松的认知和学习环境当中,能够持续自主认知“四史”教育知识,不断构筑自身内在逻辑,从而对“四史”教育更易于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案例教学法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可操作的,学生在参与课堂中避免不了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开放的课堂里探讨问题可以选择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对其他人的观点,也可以进行点评、补充或是提出合理的疑问。高校教师可以选择经典案例供大学生进行交流,深化他们的认知。比如选择先进科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奋斗精神让大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和使命感。此外,也可以选择我国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进行交流,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广大人民群众坚强抗疫的努力,促进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

(三)开辟“四史”教育第二课堂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四史”教育,还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这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路径,让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武装头脑,提升技能,成为他们的力量源泉。首先,将“四史”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中去。红色文化是我党带领广大农民在长期艰苦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和理想信念。高校可以利用学校所在地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建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大学生参观、实践活动等,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这一生动的素材。其次,将“四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相结合,这是促进大学生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每逢遇到重大历史纪念日,安排大学生下乡实践,进行系统化和计划性的考察调研。大学生可以在追寻红色记忆的公益活动中感受我国发生的变化,感受先辈坚定的信仰,增强对党、对国家的认同。最后,发挥信息技术力量。运用虚拟技术为学生打造虚拟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历史文化,提升实践效果。

四、结语

我国已经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四史”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我国高校要加强“四史”教育的课程建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安排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携手共进,运用红色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四史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