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人世间》中的众生相
——以周家两代人为例

2022-04-07周顺艳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梁晓声人世间

周顺艳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2017 年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面世,小说分上、中、下三部,共115 万余字,这是作者酝酿十年才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2019 年8 月,《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协在颁奖词中提到:“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重申理想主义价值,气象正大而情感深沉,显示了审美与历史的统一、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可以说,《人世间》将梁晓声的小说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小说从20 世纪70~80 年代写起一直到21 世纪初期,时间跨度将近50 年,全方位的展现了这些来自普通家庭的底层市民的生活图景。梁晓声曾说:“我从小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层百姓生活。我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我想将从前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有所帮助”[1]。可以说,这就是《人世间》的创作初衷。

一、 作家的童年经验与长篇小说《人世间》的创作

梁晓声出生于1949 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他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童年时期的底层经历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记忆,也渗透到了后来的创作当中。他曾提到,从前中国的北方城市,除了主要的市区,大多地方都是脏乱差的,作为平民阶层,自己家就住在那样的地方。可以说,小说中描写的A市光字片的脏乱差,正是作家本人对自己童年住所的回忆。而周父、周母、秉义的形象塑造也是得力于作家童年的生活经历。在记忆中,自己的母亲是一个很随和很友善的人,她喜欢帮助别人,待人热情,会把自家的鸡蛋、茶叶拿去送给邻居,还为邻居解决一些家长里短,获得邻居一致好评;这个母亲对于子女学习读书也是非常的支持,督促他们认真学习知识,甚至会为他们看“禁书”把风,她支持孩子接受教育,关心孩子将来的发展。

父亲的形象在梁晓声记忆中,则没有母亲那么清晰,父亲因常年在外,支援“大三线”建设,与作者接触、生活时间相对较少,对父亲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威严、刻板、对自己这个“老疙瘩”没报太多希望上。对于哥哥,梁晓声则印象极为深刻,自己之所以会接触到苏俄文学,就是受到哥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高中的哥哥经常从同学那里借一些书回来跟他一起分享,兄弟俩一起度过了很多愉快的阅读时光。在《人世间》中,所描写的周母、周父、秉义的形象,大致与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吻合。梁晓声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温情与人道主义的作家,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这种作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是非常珍贵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最终要指向现实生活。童庆炳曾指出:“真诚地而非虚假地看待生活,真诚地而非作伪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具有这种真诚之心的作家,才能建筑起一个又一个的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风吹雨打的真实动人的艺术世界,也才有可能在文学史上争得一席地位”[2]。

二、阐析《人世间》中的众生相

(一)刚毅沉稳、崇尚荣誉的建筑工人周志刚

梁晓声塑造的周志刚,可以说取材于自己的父亲,整部作品书写的正是由工人阶级组成的市民的人生百态。这个共和国的第一代建筑工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国的长子”,对于自己的工人阶级身份有着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在“文革”刚开始之初,周志刚在回家探亲时,有外调人员向他调查一些问题,因对方态度不好,周志刚便说:我提醒你,你是在和新中国的第一代建筑工人说话。

周志刚为人刚毅沉稳,很能吃苦,他常年扎根在大西南边陲的贵州山区,条件艰苦,工作强度大,探亲时间少,但作为穿着“2”字号工服的工人,周志刚干工作干得兢兢业业,对得起自己工服上的番号。作为“大三线”建设的重要成员,他还担任着工人班的班长一职,是先进的劳动模范,获得过很多荣誉。他曾说,在贵州的山路上行走,凭自己身上的工作服,走到哪都可以搭到车,这是让很多工人羡慕的待遇。正因这样的身份,在家里周志刚也是极有威严的,一向说一不二。在他们一家三口生活的这个洞里,他也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女婿冯化成。当女婿诚恳地对他说:“爸,您扇我几个耳光吧!”周志刚却郑重的说:“我的手,不论左手或右手,是工人阶级的手,劳动者的手,光荣的手。我这双手曾扇过我小儿子一耳光,还是因为周蓉到贵州来的事,再就从没打过任何人。你们知识分子,只善于动笔、动口、不善于动粗。我扇你耳光,等于欺负你。我不欺负人。再说,一个人也不能因为恨谁,就仗着自己比谁有力气动手打谁。就是那类很卑鄙很坏的知识分子,扇他们耳光人人称快,弘扬了正义,我也不会那么做”[3]。可以看出,这位父亲是一位识大体、有见解的人。

周志刚在得知小儿子秉昆和郑娟的关系后,他一开始并没有表态,不置可否,他陷入了沉思。他在思考这个替自己照顾了老伴这么长时间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一个寡妇,还带着遗腹子楠楠,住在他们家,一直尽心尽力的照顾着瘫痪在床、老年痴呆的妻子,无怨无悔,甘心付出,这个好心肠的女人让他想不明白。他提出让秉昆带他到郑娟家去看看,本以为会反对他们在一起的父亲,居然对秉昆说,要对得起人家,同意他们在一起。这个为共和国建设付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在思想上也是非常的开通,对子女也很宽容,做每一件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和正义之士。

(二)大公无私、两袖清风的父母官周秉义

周秉义是周家的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以及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周秉义也成长为一个积极进取、大公无私、理性睿智的人。少年时期的周秉义非常喜欢看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并认识了高干子弟郝冬梅,他们俩人互相爱慕,和周蓉、蔡晓光、秉昆等人,经常聚在周家看书,这些书在当时都是禁书,他们受到书中观点的启发,并发表热烈的讨论,几颗年轻的心既火热又沸腾。后来,“文革”开始,周秉义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锻炼,郝冬梅也被分在了离秉义不远的地方,俩人每周都可以见面,当秉义因为表现突出要被调干参军时,他为了郝冬梅坚决地放弃了,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啊!

走上领导岗位后,他主动请缨担任拥有几千号人的国营大工厂的党委书记,想尽办法扭转工厂濒临破产地局面,甚至在岳母的金钱帮助下,为厂里工人提供了冬天供暖用的煤,当时上等的煤价格很高并且很不容易买到,家家户户都受到了恩惠,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后因在市委书记的职位上表现突出,被调入北京工作。

后来,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在北京的职务,回到了A 市当起了副市长。他主管的就是城区的建设与改造,他决定改造自小生活的光字片,这里生活的都是底层市民,是全市最脏最乱最差的地方。他开始招商引资,与老板洽谈,最终达成一致,在离光字片有点远的另一个地方建起了新区,为的是给光字片的百姓实现房屋置换,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一开始,光字片的百姓并不买账,他们不愿搬到新区,认为把户口迁到那里就不是城市市民了,就没有城市身份了。秉义先动员秉昆家搬,并在搬之前,建议秉昆在老房子那里,先把铺面扩大,秉昆虽然充满疑惑,但还是按照大哥说的做了。等到搬到新区之后,作为补偿同时又是带头搬的第一家,秉昆俩口子获得了较大的铺面和楼房。

如果说,周秉义为官路上有什么瑕疵,那就是这次分房给秉昆占了点便宜,还有就是周聪大学毕业时,为周聪的工作找了关系。这也是后来因为房子拆迁和安置问题,被人举报时,周秉义自己交代的两个瑕疵。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周秉义重获自由。他因常年操劳,最后患癌去世。瑕不掩瑜,在周秉义的身上,体现了一个党员干部的担当,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

(三)美丽聪颖、任性叛逆的知识分子周蓉

周蓉是周秉义的妹妹,周秉昆的姐姐,从小天资聪颖,古灵精怪又任性叛逆,因受哥哥们在家办读书会的影响,周蓉也是一个酷爱学习的人,并且成绩非常好,她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除了学习上,在样貌上周蓉可谓也是出类拔萃,作者几次在小说中赞美其容貌,“成了高中生的周蓉陡然间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像被暗中传授了什么易容术似的,几个月一个样,一年多后变成了令人惊艳的美女。小学时的她并非多么漂亮的女孩,初中时也只能说是秀气,而上了高中的她美得有些洋气,有时甚至让妈妈尴尬”[4]。周蓉的美丽与智慧吸引了同学蔡晓光的眼球,并使其一生追随她。

周蓉在“文革”开始后不久,便以下乡为幌子,跑到贵州山区去找来自北京被打成“右派”的诗人冯化成,俩人此前已有信件往来,周蓉深深地为这位诗人所着迷,她的爱有太多的理想化色彩,她任性叛逆的性格决定了她不管不顾的行事风格。但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周蓉根本就没时间考虑别人的感受,她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去拯救这个她所爱慕的诗人。俩人不但结合了,还生下了女儿周玥,在周志刚去看望女儿之后选择了原谅女儿。

后来周蓉考上了北京大学,随后冯化成也回到北京并找到了工作,两个同甘共苦的人总算迎来了好日子。但是好景不长,回到北京后的周蓉发现,原来冯化成是一个道貌岸然、沽名钓誉的人,忍无可忍的周蓉选择了离婚。大学毕业后,她没有留在北京,回到了A 市的一所省属大学,并在此时碰到了年轻时的青梅竹马蔡晓光,俩人此刻才真正走到了一起。就在爱情一帆风顺、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她寄养给嫂子冬梅的女儿玥玥却因为家人反对与秉昆的养子周楠在一起,而毅然决然地选择出走,她找到了在北京的爸爸冯化成,两人一起去了法国。

得知此事的周蓉,决定到法国寻回女儿,一去就是12 年,直到周玥大学毕业两人才再次踏入中国的土地。可贵的是,蔡晓光还一直等着她回来。中年的周蓉气质与美貌并存,“镜子中她的脸,除了肤色黑了点儿,眼角有了不细看不易看得出的皱纹,轮廓还是当年那张美人儿脸。她的身材也还是非常的苗条,足以让许多同龄女性羡慕嫉妒。上苍对她这样的女性真是太偏心,赐予了她们美好的容貌、身材和智慧,而且非常大度,迟迟不肯收回”[5]。

在小说的最后,周蓉实现了自己出书的理想,她写作的小说《我们这代儿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梁晓声之所以把出书情节安排在小说的尾声部分来写,其实也是为了暗示读者:“《人世间》与《我们这代儿女》之间,有着相互指涉的互文关系。直截了当地说,周蓉所创作的《我们这代儿女》,其实也就是梁晓声的这部《人世间》。在一部厚重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中,以如此一种不无先锋意味的‘元小说’方式进行自我指涉,所隐约透露出的,其实是梁晓声内心深处对这部作品的一种按捺不住的自我期许。也因此,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把《我们这代儿女》理解为《人世间》的一种别名”[6]。

(四)古道热肠、道义担当的平民好人周秉昆

周秉昆是家里的“老疙瘩”,上面有哥哥周秉义和姐姐周蓉,仿佛他们才是“家庭之光”。中国家庭历来重视长子,所谓“长兄如父”,父母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长子身上。身为家中最小的儿子,留城的机会自然给了他,他负责在家照顾母亲,早年因常跟哥哥姐姐、冬梅姐、晓光哥等人一起看书讨论。但是这段经历却武装了秉昆的头脑,使他与自己的那些朋友,诸如:赶超、国庆、德宝之流区别开来。他们都是留城青年,都在诸如木材厂、酱油厂这样一些厂子上班。本以为日子就能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下去,突然到来的改革,使得这些工人措手不及,秉昆也是其中的一员。他做过地最好的工作可能就是进入《大众说唱》杂志社当编辑,后来又和师父一起办起了饭店,当上了副经理,但因争养子周楠的抚养权与其生父骆士宾发生口角进而演化成肢体冲突,最后俩人摔下楼,导致骆士宾重伤,继而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12 年。

回顾秉昆的一生,他是一个爱情的理想主义者,他因好友涂志强的死,认识了其妻子郑娟,他受人所托,给郑娟一家送钱,每个月送一次,这些人是涂志强生前在道上认识的朋友。就在这个过程中,在第一次见到郑娟时,他爱上了这个女人。“他完全是不明所以地被那个小寡妇迷住了,她是他心里最想要的那种女人”[3]。“每次想郑娟时,他还会联想到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美人》……。如果美好的东西如灵光偶现,很快就将属于别人,根本不由任何原则来决定,还没有理论的地方,这就难免令人忧伤不已。在周秉昆想来,自己所面临的事正是这样。如果郑娟最终嫁给了别人,他的人生就注定忧伤不已,黯淡无光”[3]。因姐姐的事,周母再一次被击倒,秉昆把郑娟接到了周家,郑娟开始承担起照顾周母、楠楠、玥玥和自己的瞎子弟弟光明的重担,每天为周母翻身、按摩,可以说正是郑娟的精心照料才让周母从植物人又变回了正常人。周志刚也深受感动,同意了秉昆和她的关系。秉昆不顾世俗,坚定自己的爱情选择,事实证明秉昆的选择是对的。在此后的人生中,郑娟为这个家辛勤付出,从不抱怨,夫妻俩携手共同面对生活的苦难。

与长兄长姐相比,秉昆是社会地位最低的人,他没有上过大学,结交的朋友也多为社会底层民众,他们逢年过节就会聚在秉昆家,他们不谈政治,只谈一些生活中的趣事和自己面临的一些困难,他的好友赶超、国庆、德宝、春燕、于虹、吴倩等都是一些普通人,他们也各自抱团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秉昆对朋友很仗义,在酱油厂出渣事故中,主动承担起责任,赔偿损失,这让他在朋友心中的形象高大了许多,甚至大伙儿把他当成了他们的中心。梁晓声曾经谈及自己关于“义”的理念来源:“东北人家,十之八九为外省流民落户扎根,哪里有流民生态,哪里便有‘义’的崇尚。流民靠‘义’字相互凝聚,也靠‘义’字提升自己的品格地位”[7]。秉昆可谓是民间道义的担当,他心甘情愿这么做,甚至是损害到了自己的利益。哪怕是自己能力不够,他也愿意为此去求别人。善良与道义就是秉昆的民间立场,他以此立足于人间,是一个好人与民间义士。

三、结语

读完《人世间》这部作品,不禁要感叹,小说中几乎没有一个坏人,他们都很善良,从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他们任劳任怨、辛勤付出,做好自己的本分。每一个都是普通的民众,每一个都是好人。“如果说人类只不过是地球上的一类物种,那么这一物种的进化方向只有一个,便是向善。善即是美,善即是优。人与人的竞争,所竞善也。优胜劣汰,也必是善者优胜”[5]。梁晓声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书记员”,他用笔记录下了自己所经历的那个时代,他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作者对他们的塑造有血有肉,没有高扬也没有贬低,作为一个长于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他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恰如其分。梁晓声曾说:“当我的命运和这些人同命运的时候,我要写这些人;当我的命运已经超高于这些人,已经从贫苦的层面上升起来的时候,我更有义务这样做。这才是写作和我们热爱写作热爱文学热爱文化的这些人之间的关系”[8]。《人世间》这部作品,作者将现实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从未放弃对理想主义的坚守,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饱含深情的书写寻常百姓的温暖与辛酸,真实地再现了城市底层市民的生活图景,抒写出了情怀与热望。

猜你喜欢

梁晓声人世间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锦句
人世间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人世间最美的遇见
梁晓声“报恩”
梁晓声: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好时光
活在这荒诞的人世间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