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播策略

2022-04-07彭良霞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中华内涵

彭良霞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是至关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密不可分。新时代,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继而更好地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与持久发展的动力。

一、文化自信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

(一)文化自信内涵

文化自信是由“文化”和“自信”两个基本概念组成,其中“自信”指的是人们对自身和他人思想观念和言行的诚实、无可置疑、靠得住的信念的一种表现。而“文化”的概念,不同学者有着差异化的解读和界定,在《周易·贲卦》中,将“文化”定义为“人文化成”,其中“人”代表智慧和精神力量的承载者,“文”代表文字和文明,“化”代表教化、演化、同化、转化等含义,而“成”则代表养成、形成与结果,认为文化亦指人化。换言之,在不同地区生活的人类先哲,借助文字实现对人类的教化和转化,继而开创新的人类文明,使人的发展形态发生变化,从动物形态转化为文明人,利用社会劳动、自然资源等,转变为人化的自然物。现代社会中,大众对于文化内涵的解读和认知,通常是从意识形态文化和精神概念文化两个层面着手。因此,可以将文化自信理解为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和公民,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高度肯定和认同,并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只有形成对本土优秀文化的坚定自信,方能助力民族文化的健康与持续发展。例如,国家或民族的成员对自身文化有认同感并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对自身文化有自豪感并不断地推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对自身文化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悠久历史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其中涵盖璀璨中华文明史、特色的语言文学、浩瀚的文化典籍、领先的科技工艺、多彩的文学艺术以及民间民俗文化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累积的丰厚内涵,是中华民族儿女坚贞不屈、顽强奋斗的精神动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如下特点:首先,极强的创新性和生命力。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直至今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历久弥新,且伴随时代变迁不断融合与创新。世界文化史上曾经形成了多样的优秀文化,但均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逝。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从始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体系。其次,开放性、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广泛汇集儒家、佛家、道家等学派的优秀思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在与外来文化不断交融和碰撞中,形成了新的文化表现形态。再次,民族性。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和发展中,各个民族各具特色,并且在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使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凝结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更为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对其后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相互团结,使各民族人民长期紧密结合,共同克服民族发展进程中的艰难险阻,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最后,稳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的思想本质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促进群众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其中蕴含的“仁者爱人”“兼爱非攻”等思想,仍然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源头活水

在世界众多民族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持久的屹立不倒,是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送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发展,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突出的文化优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成长、传承、创新与发展,汇集无数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精髓,最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儿女的血脉。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历经重重磨难,最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如今占据世界重要地位,不仅靠的是强大的精神信念和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给予每个中华儿女顽强的精神根基,使其面对各种困境和艰难险阻,始终秉持顽强拼搏、不竭奋斗的精神状态。进入新时代,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更加激烈,我们更要充分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并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道路中,深刻牢记文化的根源是基础和前提。相反,若一个民族的成长和发展缺少文化作为支撑,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助推器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国力、竞争力,影响国民的精气神和凝聚力。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企图“灭人之国,先灭其史”。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化互动和交流,而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冲击。因此,为保证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加国家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必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与传承,使人民形成民族文化自信以及良好的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对文化根基的深刻把握,是我国走向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路径。进入新时代,我们应清晰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为其赋予时代发展的内涵与意义。通过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力度,不仅能坚定国民的文化自信心,同时能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

(一)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

伴随社会发展与时代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顺应时代发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使大众获得精神层面的洗礼和感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产生于特殊历史背景和社会时期的文化形态,经历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发展进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但亦体现出较强的历史局限性。对此,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有所选择、有所鉴别、有所扬弃地加以继承和传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发展,更好地契合当代人民的精神文化诉求。文化创新方能实现长久发展,永葆文化生命力。新时代下,文化的适应通常会面对各类新的问题与矛盾,需要在不断碰撞和解决问题中,形成新的文化发展形态。对此,需在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基础上,始终秉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创造性的转化,广泛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与时俱进的新元素和新内容,体现出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文化传播与传承发展目标。

(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传统社会,人们在了解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获取古书典籍的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存在阅读的时间与地点限制。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助推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各类新型媒体技术不断成熟,智能移动终端广泛普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新载体和新路径。当前新兴媒体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网络和移动设备支持下,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检索和浏览信息。但网络媒体平台中的各类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以娱乐性为主导,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传播载体相对较少,导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局限于小范围内,不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应积极借助外在工具,特别是科技手段与网络载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现代化方式表达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国民文化自信养成奠定坚实基础。首先,充分利用好新型媒体传播手段。要认识到媒体传播对扩大文化影响力的积极意义,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拓展文化的传播路径和空间,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优势。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以科学手段和方法引导舆论发展,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其次,注重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依托网络信息技术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传播手段,通过主动调整、个性化定制等,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可以利用网站、微博、抖音等平台,整合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利用视频、音频、图文、动画等多种形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更好地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与特色魅力,让大众更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学习兴趣和欲望、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实现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薪火相传,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现代化水平。最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促进大众的喜爱和认可。例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等,这些节目围绕传统诗歌、名人书信等内容,均是经历悠久历史发展的优秀作品,其本质皆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开发优质电视节目,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契合大众的需求,使其通过观看节目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精神层面建立起文化自信。

(三)正确处理本土与外来的文化关系

世界各国民族、人民群众的文化有着较大差异性,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共同构成人类文明。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均有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应摆脱对外来文化的应激心理,了解外来文化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点,实现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在文化沟通与交互中,实现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早在几千年以前,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作为起源于印度的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互碰撞、多元共生,最终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另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为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在古代时期,以儒家思想和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则广泛传播至东亚和东南亚等国家,被改造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体系构建和发展起到了深刻影响作用。即便是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思想理念,对解决各类社会危机和矛盾亦有指导作用。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等,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然而进入21 世纪,世界格局多变,不少西方国家试图将拜金主义文化、价值文化、普世文化等输入我国,对国民展开思想文化渗透。面对外来文化产生的巨大冲击,应学习优秀文化的内涵与底蕴,养成文化自觉与自信,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面对外来文化秉持开放性、包容性的态度,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外来文化发展中的文明成果,获得丰富的经验与启示,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目标,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我国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取得卓越成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仍需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国民文化自信,使大众自觉加入文化传播队伍,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中华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