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22-04-07朱自龙
朱自龙
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朱自龙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以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促进农业农村良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的迫切要求,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要求。然而,目前这项工作还面临教育基础条件不完善、培训方式较单一、培训主体不足、培训内容不符合需求的困境。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投入,强化农民教育基础条件建设;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凝聚社会终身教育合力;发展多元培训主体,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紧密结合农民需求,不断丰富培训内容。
终身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将自己从事的农业劳务当作固定职业,既可以切实传承现代农业文化,也可以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更能够促进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终身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密切相关,终身教育以多种教育形式贯穿人的一生,以终身教育理念指导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1]。全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以终身教育服务新时代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备条件。
一、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必要性
以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促进农业农村良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的迫切要求,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要求。
(一)促进农业农村良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能够进一步改变中国传统农村农业的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体系的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改造,促使职业院校、职教中心和乡镇企业协同凝聚教育合力,共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方面,终身教育服务能够为中国农村经济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技术人才资源,有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资源加快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另一方面,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推动先进文化理念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升农村经济建设的软实力。
(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的迫切要求
当前,中国不少农村地区缺乏创新型、全面发展型人才,阻碍了新兴产业和技术的顺利推广,因此,必须加快培养甘于奉献“三农”事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强农民终身教育,弥补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需求缺口与农村缺乏实用型人才的短板,培养一批又一批善学习、有文化、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建设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能型职业农民队伍[3]。另一方面,以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也能够满足广大农民希望通过提升自身技能阻断家庭困难的代际传递的紧迫要求。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要求
以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要求。终身教育在提升职业农民技能基础上,能够助力其个人价值实现,以迎接更美好的生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三农”事业,集中体现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助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促进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以及经营体系实现现代化,充分满足民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推进“三产”融合催生农村新产业与新业态,为广大农民在当地实现就近就业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助力农民增收。因而,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才,激发“三农”发展的活力,必须积极以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二、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在我国以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还面临着教育基础条件不完善、培训方式较单一、培训主体不足、培训内容不符合需求的困境。
(一)教育基础条件不完善
当前,很多地方的农民教育基础条件不完善。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建设水平明显落后,农业机械等生产技术存在明显弱势,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业竞争力。加之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降低了青壮年劳动力就地务农的积极性,最终使得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面临基础不牢的问题[4]。二是我国目前用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经费不足,同时缺乏专业的高素质师资团队,信息化手段等基础配套设施条件明显薄弱,社会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育欠缺规范性和有效性,实效性不太理想。
(二)培训方式较单一
当前,针对农民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不少机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习惯于采取课堂培训形式,既不利于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也缺乏实用性与操作性。受不少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水平低、农民信息化素养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网络培训教学和线上授课答疑等信息化培训模式很难得到有力推广与普及,直接阻碍了农民对最新“三农”信息动态的掌握[5]。而且,由于受经济、生活与生产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民很难接受系统化的全日制职业教育,渴望以非全日制模式接受职业教育,并结合集中培训、一对一指导、参观学习与技能实践等手段,接受更加精准的指导与跟踪服务。但是很多培训活动目标不明确,缺乏长远规划,流于形式,敷衍了事;个别培训甚至安排在农忙时节,很多农民学员抽不出时间参与培训。
(三)培训主体不足
眼下,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体多以政府、企业与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由于经费有限、培训内容不够明确、职责不够清晰等,部分机构难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具体而言,政府虽有强烈意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但缺乏相应的具体规划,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提升;部分企业虽然有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但考虑到培训成本与收益,其开展培训意愿不高;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尚未明确自身定位,没有与政府及其他培训主体划分职能或订立契约,造成多主体的教育诉求和价值取向很难达成一致认同。
(四)培训内容不符合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本应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但是这些部门往往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培训内容出现重复、不够系统等问题。一是培训内容不够丰富,多以低层次的培训内容为主,关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类的培训较少,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二是多数培训教师来自农业院校或农业科研单位,其自身缺乏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讲授的内容常常不符合农民和农村当前的实际。三是个别培训项目并未密切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与农民的实际接受能力,缺少后续不间断指导[6]。
三、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对策
以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中,各方主体要迎难而上,进一步加大相关投入,强化农民教育基础条件建设;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凝聚社会终身教育合力;发展多元培训主体,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紧密结合农民需求,不断丰富培训内容。
(一)加大相关投入,强化农民教育基础条件建设
以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必须加大相关投入,进一步强化农民教育基础条件建设。农民终身教育规模体系十分庞大,离不开雄厚的基础条件保障。为此,第一,地方政府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终身教育,要结合地方“三农”发展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大力拓宽农民终身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加大农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增设专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从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地方人才经费中划定适当比例提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资金。同时,地方政府要下大力气提倡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投身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形成集政府、企业、社会、个人于一体的多元化经费筹资体系[7]。第二,组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相关机构要不断健全教学配套设施,强化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与办学环境,建设一大批致力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基地,不断推出覆盖全国范围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一方面,结合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编制符合地区“三农”发展实际的特色化专业教材,完善课程资源库,构建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资源共享平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力创新教学培训手段,积极开发线上农民教育精品课等培训资源,让更多农民享受到高质量的线上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质量。除此之外,政府应牵头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工作组织,及时制定并出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行业企业以多种渠道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工作。
(二)创新培训方式,凝聚社会终身教育合力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应结合农民的实际理解和接受能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具体的农忙时节等情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打造多结构、分层次、分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协同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凝聚农民终身教育更大合力。第一,努力打通各类型教育,推进各类型教育有机衔接,探索建立专门针对农民学员的统一标准的互认机制,科学设计更加衔接、更加匹配的学分管理平台。例如,针对农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衔接,可以借助课程和学分互换来完成。农民学员倘若考试合格,就可以以技术速成班、短训班的形式开始职业教育学习,实现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的衔接与转换,为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接受终身教育凝聚教育合力[8]。同时,要大力推广线上培训等新型模式,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现代媒介和网络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利用线上农民教育和移动学习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让职业农民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第二,灵活创新各类培训方式。结合农业生产的具体时间和周期等,选择农闲时间组织农民参观学习,在农忙时可探索开设农民田间学校。理论授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提升教育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开阔农民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的悟性,进而吸引更多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除此之外,创新农民培训方式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可行性强的农民教育方案。
(三)发展多元培训主体,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离不开多方培训主体的参与。应充分整合多方资源,促进各主体优势互补。第一,地方政府要肩负起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责任,吸引职业院校与企业等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工作。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和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成立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工作小组,统筹规划农民终身教育,并做好相应组织协调和管理监督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和职业院校要依托这一工作小组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协调机制,充分整合、集聚并优化配置高质量的农村教育资源,加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科学统筹并研究不同层次教育的政策及其具体落实[9]。第二,地方政府要通过多样化渠道充分挖掘当地的农民教育主体,强化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政府一方面要大力扶持本地农业合作社、规模化企业等培训主体,引导其充分结合农民实际需要,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农忙、农闲时节以及农业生产周期紧密结合,努力打造适合农民终身教育的培训基地,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借助支农助农项目鼓励农业职业院校参与农民教育工作,深入农村,走进田街地头,在农家小院和田埂边上建立课堂,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而且,各培训主体还要建立协同机制,根据各自管理模式、培训方式及内容方面的不同,为农民提供差异化的教育培训模式,为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条件。
(四)紧密结合农民需求,不断丰富培训内容
以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紧密结合农民需求,丰富培训内容。第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因地制宜设置相应教学专业,充分考虑所在地域的资源现状、地理环境、劳动力现状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等因素,聚焦主导产业设置相应专业;课程设置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新时代社会发展步伐,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加大个性化课程比例;实施导师制,推进一对一帮扶指导;积极推行远程式课程教学,为农民学员提供互动学堂和课程超市,积极打造现代化远程农民教育体系。第二,相关培训机构应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需求征集机制,通过信息化互动、问卷调查或者座谈会等形式明确学员诉求。例如,安排培训时间,应考虑部分农民学员难以长时间坚持课堂学习的特点,尽可能缩短集中培训时间,将时间控制在2~3天,延长在线学习与指导时间;针对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企业进行现场考察学习,要在明确学习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学员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坚决避免现场观摩学习出现旅游化、娱乐化倾向。除此之外,以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要重视培训内容的终身性与连续性,重点选择具备全产业链特征的内容,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市场开辟、品牌营销等全流程。例如,对于蔬菜种植,从最初的播种、育苗,到露天移植、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再到绿色品牌建设、产品销售等一系列知识技能的指导都要体现在培训内容中。同时要注意培训的连续性,在一对一帮扶中采取跟踪指导形式,为农民学员提供更加专业、更加精准的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1]罗贤宇,吴敏婷.基于终身教育理念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2(8):46-51.
[2]陈贵珍.终身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契合逻辑、现实困境和政策建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2):52-54.
[3]陈向荣.乡村振兴战略下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6):17-18.
[4]李晶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三重维度[J].农业经济,2019(5):103-105.
[5]闫梅红.基于终身教育视角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6):63-69.
[6]童举希,王峥,杜晴.基于职业生涯管理的苏州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24):9-15.
[7]金玲,孙晓红,肖凤梅.精准识别农民学习需求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提质增效[J].农民科技培训,2022(7):19-21.
[8]张红延.学习型社会建设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3):60-64.
[9]胡永万,万蕾.畅通学历提升通道 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江苏省农广校开展高素质农民职业培训与中高职教育衔接调查[J].农村工作通讯,2020(1):56-58.
Analysis of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 of Lifelong Education Service Train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ZHU Zilong
(Shangqiu Polytechnic, Shangqiu, Henan 476000, China)
Serving the training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with lifelong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 urgent require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and a practical requirement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However, at present, this work still faces the dilemma of imperfect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relatively simple training methods, obvious shortage of training subjects, training content does not meet the needs.Therefore, we should further increase the relevant investment and strengthen the rural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onstantly innovate training methods and build the collective force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society;develop diverse training subjects and improve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closely align with farmers' needs and constantly enrich the training content.
lifelong education;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training
G725
A
1672-4437(2022)04-0099-04
2022-09-23
朱自龙(1981―),男,河南宁陵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