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策略探讨
2022-04-07于红
于 红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城市发展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作为一个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的理念,健康城市指的是不断创造和改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断扩大社区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相互支持的城市。健康城市是评价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维度,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载体。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青岛近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理念,将健康政策融入城市建设,系统提升市民健康水平,持续推进城市健康发展,在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等方面精准发力,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逐年改善,关注健康、参与健康的氛围日渐浓厚,为建设美丽青岛和人民满意的幸福美好家园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一、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意义
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健康城市建设从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围绕健康、活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培育健康人群,打造健康生活,构建健康社会,是城市国际化进程中一种合乎民意的战略选择。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区是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的基本指标。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民生福祉,即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开展健康城市建设,针对城市健康问题采取综合行动策略,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又推动了城市管理的提质增效,有助于城市更好地落实自己的战略定位,聚集更多的要素资源,提升吸引力和凝聚力。健康城市建设既可增加城市文化的亲和力,又可抵制和消除不良文化产品所带来的影响。健康城市建设还是提高城市健康治理水平的有效载体。健康城市建设可以促进公共卫生体系的优化,强化防控和救治能力;同时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城市健康治理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健康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
二、推进健康城市建设面临的难点
(一)统筹推进力度有待加大
健康城市是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体,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到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1]关于健康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需要由各地卫健委主导、其他部门协调推进落实。由于部门之间的关注点和职权范围的差异,一些地方的健康城市建设整合推进并不容易。其他部门虽然在业务工作中有和健康关系密切的内容,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具体路径还需要深入拓展。面对复杂的健康问题,多部门协同合作的组织保障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服务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短板
一些地方的医疗卫生保障机构未能实现与城市的现代化同步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有所欠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与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研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能力都需提高。虽然医保体系投入持续增长,但弱势群体医保资金依然不足以支撑其充分就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存在。卫生健康领域均衡发展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优质医疗资源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大医院过度拥挤、社区卫生提供服务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当老龄化遇到少子化,失能、失智、空巢老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等服务需要进一步提升。健康产业发展布局有待优化,康养产业方面的政策法规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还没有得到普及。康养旅游、社区养老等高层次养老需求方面的服务较少,从业人员中的技术人员匮乏。
(三)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需稳固
一些地方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作用不够突出。重化工、机械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对资源、能源消耗量较大。能源结构方面煤炭消费比重偏高,运输结构方面公路货运为主。臭氧浓度上升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凸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压力较大。
三、青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实践
(一)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20年,健康中国行动青岛推进委员会印发了《健康青岛行动(2020—2022年)》,提出了16项计划,将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推广,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更加全面地多角度地维护和提升全市人民健康水平等纳入总体目标。[2]居民健康素养是衡量城市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2021年,青岛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8%。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78岁,婴儿死亡率下降至1.75‰,孕产妇死亡率降到4.85/10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前列,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已进驻健康科普专家1132名,发布健康科普知识1941篇,市民阅读量超过922万人次。健康支持性环境的营造有效提升了社会对于健康活动的参与意识。
(二)健康服务更加优质高效
近年来,青岛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改革联动,坚持把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谋划,公立医院医药费增幅降至10%以下,药占比降至27.32%;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2.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73个百分点,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4]截至2021年底,青岛共有各类卫生健康机构8574个(含村卫生室),床位6.77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床位6.61张;卫生健康技术人员9.48万名,提供门诊服务6730.73万人次、住院服务138.65万人次,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妇幼健康服务方面,青岛建立了覆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儿童早期发展全周期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打造了“一中心十平台”的出生缺陷防治模式。老年健康服务方面,青岛实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成医养结合机构168家,总床位2.48万张,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
(三)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青岛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31微克/立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6.3%,比2015年增加6.6个百分点。重点河流和水库水质稳步提升,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李村河等河流再现水清岸绿,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划定各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74个。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60吨/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466公里,首次完成全市入海排污排查溯源,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完成842个建制村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经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5]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机制的建立,“大环保”格局初步形成,市、区、镇、村四级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文明被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四)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发展
青岛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每年举办各级全民健康活动1000余项,直接参与群众近500万人次,丰富了元旦健康跑、登山节、畅游汇泉湾、社区健身节、沙滩体育节、世界行走日“六大板块”系列健身活动,公众参与健康的氛围逐步形成。新建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长廊等健身设施550余处,更新改造健身设施2000余处,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各类健身设施10000余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29平方米,基本实现主城区“8分钟健身圈”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9.5%,全民健身辅导站点达到5400余处,各级体育社会组织1500余家,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9名。每年完成各类人群体质监测5000多例,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达94%以上。[6]
(五)健康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秉持自然禀赋和气候优势,青岛将康养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构筑了“一心一带四城多园”的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格局。“一心”,充分发挥中心城区高端医养资源富集等综合优势,建设青岛国际医学中心,打造健康服务创新引领核心示范区。“一带”,打造大沽河沿岸医养健康产业集聚带。“四城”,包括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青岛西海岸新区智慧科技健康城、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城、鳌山湾海洋生命健康城。“多园”,坚持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思路,建设各类医养健康产业专业园区。[7]
四、持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完善推进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应当转变观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中,优化顶层设计,做好治理服务办法等文件的拟订工作,完善健康行动行计划,将健康城市建设与文明城市创建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水平。政府是城市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健康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企业承担将简单生产过程转变为资本运营过程的任务,是健康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市民的健康水平、文明素质、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健康城市建设的成效,是健康城市建设的决定力量。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必须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健康治理的共同目标。[8]
(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建立稳定经费保障机制,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研判等能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区域均衡布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能力。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周边医疗资源配置等情况,加强社区医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社区医院打造成可以提供基本卫生服务、全科医生执业、医养结合的综合性平台。依托高等院校,开展中医药高等人才和执业心理咨询师培训工作,建立社区医院中医药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打造基于移动端的健康咨询、检查结果查询、药事服务、费用支持、随访服务等卫生健康线上应用平台。推进院前急救系统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实现院前与院内急诊无缝对接。
(三)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提升青岛城市健康水平和发展活力,应当聚焦于“天蓝、地绿、海碧、水清、土净”。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降低污染物浓度。制定并实施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治理和管控水平。提升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建立臭氧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平台。强化工业源污染管控,鼓励企业对工艺、设备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在汽修、装修行业推广使用环保标志产品,提高餐饮业油烟净化设施治理效率。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统筹建立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对大沽河等重要河流开展水生态环境评价,增加生态用水保障,促进水生态修复。全面强化水污染防治,开展全市入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加快实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区域水污染防治水平。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健全部门间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大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公开力度。打造绿色可持续的美丽海湾。全面清理整治海水养殖污染,提倡生态养殖及深海养殖。加强海上垃圾倾倒区管控,近岸海域垃圾定期清理。对海岸线实施养护,开展胶州湾、灵山湾、鳌山湾等岸线景观优化,将崂山湾区、西岸前海湾区建成美丽海湾样板,提升市民临海亲海的幸福感。
(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打造“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延伸,加大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力度,实现全民健身网络组织全覆盖。社区可以根据人口规模配备小型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广场等。丰富群众健身赛事活动,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围绕“运动青岛、健康城市”主题,打造青岛群众体育品牌,定期举办全民健康登山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大力推进“社区运动会”,举办基层赛事比赛,培养市民养成健身习惯。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培育“人人会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养。借助媒体宣传,提高市民科学健身素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体医融合专家团,深入农村、社区、学校,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运动知识培训,将运动处方、个性化健身指导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服务,打造体医融合示范社区。
(五)大力发展康养产业
加强康养产业发展政策保障。鼓励公立医院、科研机构等单位以技术入股参与康养产业发展。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开放养老与健康服务业领域,引导、推动设立康养产业投资基金,推进金融机构为康养产业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资源开发、科技应用、资本进入、服务结合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创建产业园区,促进规模化发展。依托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康复医疗、智慧养老等产业快速、有序发展。提高科技含量,以智慧康养引领市场。出台智能健康产品创新支持政策,配套智能产品安全性的标准规范。推动互联网远程健康问诊服务的发展,催生远程诊疗、智慧医疗、个体化治疗等新型健康服务业态。提升海洋药物的研发水平,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加强海洋制药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康养专业人才队伍。将康养人才的培养列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不断完善康养人才培训体系。建立康养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评价考核制度,加大康养人才引智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