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价值、难点及路径
2022-04-07山蕊蕊马婷婷
山蕊蕊,马婷婷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优秀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涵盖物质、精神、行为等多个层面,具有政治、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功能,既是农业经验的总结和农业发展的财富,也是风俗习惯、社会观念、教育传统的整合,为劳动人民所共同认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农耕生产手段逐渐被工业化手段所替代。优秀农耕文化能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夯实文化基础,提供精神动力。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中,发挥其文化引领作用,既能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也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一、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价值功能
优秀农耕文化中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互助、孝贤等价值取向对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有利于重塑农耕文化自信,完善乡村道德体系,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为乡村治理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一)重塑农耕文化自信
农耕文化自信是农民对农业生产生活中沉淀下来的文化成果的认可和对乡村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思维方式以及处事方式逐渐发生改变,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被遗忘,一些地区出现农耕文化自信薄弱的问题。农民自信方能自强。[1]建立概念及价值层面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增强农民对优秀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发挥优秀农耕文化中诚信重义、尊老爱幼、和睦互助、和谐共生等道德规范的教化作用,有利于农民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规范日常行为,主动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及自我管理能力,传承保护农耕文化遗产,为乡村治理特别是村民自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及文化基础。
(二)完善乡村道德体系
优秀农耕文化是一代又一代农民传承下来的关于农业生产生活实践经验及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共同认可的风俗习惯,是融入在乡村生活血脉里的精神力量,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贯穿古今,影响深远,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无形的德治力量。传承家风家训,提倡尊老爱幼,践行诚实守信,加强文化建设,都是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传承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乡村社会建成良好的思想文化阵地。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可以充分发挥其凝神聚气的作用,使全体农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乡村治理中的德治主要是通过村规民约和家风家训完善乡村道德体系,以优秀农耕文化无形的精神力量约束村民的行为习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能为乡村治理夯实思想道德基础。
(三)维持乡村社会秩序
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着长幼有序、按照节气耕作等秩序理念。基于这些秩序理念,农民应当有秩序、按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农业生产生活实践,否则会造成社会的紊乱。作为优秀农耕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秩序理念对维护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优秀农耕文化中的秩序理念与乡村治理中的法治建设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规范行为方式,减少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四)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优秀农耕文化作为“软实力”,有利于增强农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及自豪感,对乡村振兴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2]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如:天人合一,崇俭节用,顺天应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些生态伦理观念提高了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指导农民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起到了文化引领作用,对乡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农民在思想上将其内化于心,在实践中将其外化于行,规范日常行为,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优秀农耕文化中的农耕技术对振兴乡村文化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充分发挥生态治理价值,能够实现创新发展,培育良好风尚。
二、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实践难点
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有利于培育农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凝神聚力,团结群众。融入的实践难点在于传承创新的升级和体制机制的优化。
(一)传承创新基础薄弱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乡村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依托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产生的成果。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传统乡村社会秩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地方的农耕文化面临失传的危机。一是传承创新环境复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不再单纯依靠农业耕作,而是处于半工半农的状态,精神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无暇顾及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存在于城市文化背后的农耕文化开始失去自己的价值立场和内在聚合力,甚至失去自身的意义。[3]一些农村在教育引导、陋习治理方面存在不足,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思想道德与经济发展不匹配。二是传承创新主体缺失。城乡差距使得农村的年轻人对城镇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不少人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定居。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一些农民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出现偏差,他们认为农耕文化是落后文化,缺乏传承农耕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耕文化的传承基础被不断削弱。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则多是妇女、儿童及老人,人口流失和宅基地闲置问题随即出现,一些传统村落甚至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村庄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使得优秀农耕文化缺乏传承创新的主体和载体。
(二)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农耕文化依托于传统村落而存在。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实现。一些地区在传统古建筑及村落保护方面重视不够,理念落后,主体缺失,机制僵化,人才外流与人才缺口并存,文化象征逐渐消失,影响了优秀农耕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进而延缓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进程。不能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的内涵,反而将其变成“旅游产业吸引眼球的表演文化”“文化部门的业务文化”或“社会团体的专属文化”[4],仅仅从一时之需出发建立特色村镇或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馆,削弱了优秀农耕文化长期作用的发挥。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思想认识,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规范约束,维护法治权威,筑牢腐败防线,发展公共文化,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健全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三、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实现路径
发挥优秀农耕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引导作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融合多方力量,优化德治环境,打造美丽乡村新图景。
(一)提升农民文化自觉
优秀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实现优秀农耕文化与乡村治理的良性互动,需要引导农民深刻理解优秀农耕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加认同感和自豪感,以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进而提高参与村民自治的主观能动性。一是净化乡村治理环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承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及风俗文化,将优秀农耕文化与现实实践相结合,举办宣传周、宣传月或艺术节等活动,引导农民提高思想道德及文化水平,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设立专门机构,“积极引导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精神”[5],树立、宣传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等方面的道德模范,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村民参与乡村文化与道德建设,培育乡风文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二是汇聚多元主体合力。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3]加大优秀农耕文化的宣传力度,要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和实际情况融入新内容,丰富优秀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文艺工作者、企业家、退休人员等都可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通过宣传车、村内广播及微信群等形式加强传播,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留住人才,让更多的人参与优秀农耕文化的发展。合而言之,加大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力度,既要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又要挖掘农耕文化精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实现优秀农耕文化与乡村治理的良性互动,还需要构建系统有效、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着力完善传承、长效及监督方面的机制。一是开发传承机制,加大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力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优秀农耕文化载体的保护和利用应当从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入手。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6]推进城镇化既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要兼顾传统村庄的保护。地方政府应当探索乡村治理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在保护传统村庄的过程中创新传承载体,通过举办座谈会、开展评比等活动增强优秀农耕文化对农民的吸引力;同时从乡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挖掘地方特色(古建筑、民族服饰、传统村落、民间艺术等),打造专属品牌,培育农民的文化自信,提高农民的文化认知,激发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建立长效机制,保证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可持续性。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暂时性响应,而应当与地方的实际情况及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开发特色生态产业,保留好、保护好乡村的原本风貌,“讲好当代农耕故事,传播好乡村振兴政策”[4],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完善监督机制,保证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质量。“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7],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体现。关于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的团体及个人的评价,要从高度、广度、深度和人民满意度等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具体标准,科学把握融入效果。对于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乡镇政府应当早发现、早解决,及时反馈。
优秀农耕文化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经验积累,其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态伦理观念对新时代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各地加大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力度,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乡村生态的优化和乡风民风的培育,同时也面临人才和村落流失、传承与创新缺乏力度、融入体系不健全等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应当从培育农民的农耕文化自信、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切入,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的融入质量,发挥优秀农耕文化的引领作用,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